?

在科學課堂拓展勞技教育路徑

2022-05-01 01:32沈文良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勞動科學植物

沈文良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拓展勞技教育的契機。我們要在科學教學中尋找適合學生科學素養和勞動素養綜合發展的科學拓展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促進科學素養與勞動素養比肩提升。本研究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拓展,探索建立屋頂農場(農科院)、籌建農博園、外出親歷體驗、設立豐收節等實踐路徑。這些實踐遵循科學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并取得一定成效。

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把勞技教育納入新時代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強調其他課程要有計劃地滲透與參與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實踐。小學科學課程是對學生滲透科學思想的課程,也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勞動素養教育。由于小學低年級課程內容設置的通識性,尤其是大量的教學內容涵蓋了動植物單元,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拓展勞動教育的契機。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拓展勞技教育并進行系列優化呢?我們做了大量的嘗試。

一、貼近生活,在探究中學習勞動

日常的教學實踐,往往需要給學生提供觀察、比較、記錄的一般方式進行探究實踐,尤其是在一二年級的課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展示一些常見的生命現象,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動植物的一生。例如一年級教材從第一課起就安排了種養一棵植物這個有趣的活動,并將養護貫穿整個單元。該單元的活動都需要建立在學生觀察、比較、探究之上,并記錄下來。種植并養護一株植物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為第5課《植物是活的嗎》做好鋪墊,第6課《校園里的植物》更是將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記錄和認識校園里的植物,與平時學生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緊密相關。

教學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蝸?!贰厄球尽贰督痿~》等課程時,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更要學會科學探究,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同時,在飼養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和一絲不茍的觀察習慣。三年級下冊在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時,觀察、對比、記錄,飼養蠶寶寶更是需要持久的恒心、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飼養的過程就是勞動的過程,滲透著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經驗,必將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種植鳳仙花,觀察記錄、親歷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和下冊“新的生命”“食物”等單元,又是研究探討生命成長,與生產生活的緊密結合課程。這些單元都值得進一步深化研究,做細做實科學教學“做中學”,讓學生增強勞動體驗,在親歷生產生活中習得知識和技能。

二、創造條件,在“屋頂農場”進行勞動

科學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親歷感受的機會。精心設計,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記錄、實踐的過程,讓學生有充分的途徑了解生命的本質,能滲透勞動體現價值、勞動成就價值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從小養成熱愛生命之情、珍惜生命之感、尊重生命之價值。沒有這種親歷,學生的精神家園就會逐步荒蕪。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教學,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精心設計,為學生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利用學校樓頂、操場空地、校園內外花壇、建立勞動基地等途徑,千方百計開辟勞動園地。

我校占地60多畝,在規劃校園景觀綠化的過程中,有計劃地分塊分區種植了大量的植物,校園共有植物102余種,其中連片水果種植達20余種,分別有棗樹、楊梅、橘子、桃樹、梨樹、葡萄、李子、杏樹、枇杷樹等等。

學校在食堂屋頂創建了葡萄園、種植園面積1300平方米,命名為農場,劃分給全校各班種植,目前,已經開辟一年有余,確保各班場地四季不空擋??茖W探究需要時既利用本班場地,也參觀學習科學院場地。

學校還有450平方米公共部分劃歸科學組團隊和少先隊大隊部管理,掛牌農業科學研究院,進行種子的培育以及品種的改良、試驗,并開創無土栽培、大棚栽培、水培等試驗場地。結合科學教材進行栽培,教材有什么,課堂有什么需求,我們就栽培什么,并根據教材進度安排種植培育。我們指導學生全程參與培育過程,我們還將栽培過程節點全程記載、錄像,做成小視頻分享供學生觀看,并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農場和農博園成立后,學生在親自動手種植和養殖的實踐過程中,真切體驗生命的成長,起到了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同時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能、勞動素養教育的作用。

三、籌建農博園,在觀察中體驗勞動

我們在建立屋頂農場和農業科學院基礎上,成立了農博園。農博園分為樓頂空間、地面無土栽培中心和地下農博歷史展空間三部分,其中樓頂空間50平方米,設置“種子墻”“農影墻”“常用農具墻”“收獲墻”等,通過實物、繪畫、攝影作品等進行展示。

地面空間100平方米,設無土栽培研究中心,探討水、光、土等變量與植物生長因素的研究。無土栽培最核心的是營養液,研究中我們用自己配置的營養液,供給植物需要的營養。研究中我們發現,由于植物對養分的要求因種類和發育階段的不同,配方也有相應的變化,尤其是酸堿度、濃度、養分之間的平衡。

在農具博覽園,我們收集了常用農具進行展覽,包括圖片背景、電子介紹、實物展示,展現近百年來,杭嘉湖地區、蕭紹平原常見的農業生產工具、用具,展現農具發展演變史、進化史,讓學生在參觀、親身體驗的基礎上了解農具的發展、勞動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農民生活的改善。

目前,我們已收集了手風車、手拉鼓風機、揚塵車、紡紗車、織布機、水車、磨具、挑具、棕衣等40余個種、100余件物件。我們還按1:1的比例打造了農村常見的2眼柴火灶,并可以使用,讓學生在此體驗科學“空氣的流動”“熱輻射”“熱傳遞”等科學知識,并體驗柴火灶燒飯,豐富生活知識和技能。

四、走出校門,在親身經歷中品味勞動

科學與勞動課程結合,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地接觸生命世界的機會,讓學生走進科技生活、農居生活、農旅生活。我們有組織地安排學生開展了如下活動。

一年級:莫干山小小農夫體驗。來到陽光植物園探秘,走進玻璃花房,認識各種從未見過的植物,體驗樹林穿越、獨輪車等戶外挑戰,喂養小動物,石磨豆漿,果蔬烘焙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成就感。

二年級:區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用智能環保體驗科技與現代農業的結合,向學生展示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的蔬菜、瓜果、花草等栽培和生長培育。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進行栽培。

三年級:杭州低碳館體驗。四年級:省農科院基地。五年級:區勞動教育基地。

科學課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更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要讓學生在科學與勞動相結合的教學實踐中,提升科學素養和勞動素養,形成尊重勞動、敬畏自然的價值觀。我們還與中國水利博物館、晶星農場等單位合作,建立了科學教育與勞動實踐基地,為讓所有學生都親身經歷科學教學引領下的勞動教育。

五、設立豐收節,在成果中品鑒勞動

夏季和秋季都是豐收的季節,我們設立了豐收節,并向學生介紹豐收節的背景與意義,同時利用豐收節的契機,有組織、系列化地進行拓展活動,設置了“曬豐收”“話豐收”“頌豐收”“慶豐收”等系列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成果拍賣、成果分享,并親自動手,如包餃子、做甜品等,在實踐中感悟勞動的過程、勞動的喜悅。尤其是在一年兩次的收獲節,我們還把科學教學成果和勞動收獲成果進行展示、拍賣,實現二次增容,不斷完善科學勞動教育成果。

總之,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尋找到了適合學生科學素養和勞動素養融合發展、科學拓展教學與勞動教育的結合點,有效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與勞動素養提升。這些實踐探索,形成了在科學教學中拓展勞動教育的支持保障系統,不僅優化了學校教學資源,還挖掘了家庭資源,啟發和引導學生在自己家庭中發現和利用更多的科學與勞動教育資源,同時,還開拓了豐富的社區資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猜你喜歡
勞動科學植物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熱愛勞動
哦,不怕,不怕
將植物穿身上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植物罷工啦?
植物也瘋狂
科學拔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