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音樂課堂教學語言的溫度把握

2022-05-09 14:02楊艷霞
新基礎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溫度交流語言

楊艷霞

近年來,我市開展了中小學音樂教師一師一優課評比工作,本人有幸多次參加音樂學科的評課工作,觀看了不少音樂教師的錄像課堂教學。在觀評課中,我感覺到課堂上與學生的語言交流,老師們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有的老師課堂氛圍不夠和諧,有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溫度存在落差等等。

在評課中,有許多老師上了同樣的內容,效果卻差別很大,有的甚至是同樣的教學設計,甚至說的每一句話都一樣,為何還能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原因就是學生不同,環境不同,老師的狀態也不同。如何在不同的條件下調試自己,確實要看教師本身的功力。如果在教學的設計和環節都非常合理的情況下,課堂成敗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學語言的溫度把握。課堂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無論是在具體互動的時候,還是在教師主講的時候;也不管是言語的對話,還是眼神對話乃至身體語言的對話,都必須是心與心的對話。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他們滿意不滿意,他們有什么需要。

雖然我們經常在課堂中聽到“對不對”、“好不好”這類所謂的“課堂對話”,久而久之也明白了這是表面的對話,實質的獨白,學生完全在友好地配合老師。也許我們也意識到這樣做不好,但是不知道如何能夠改變這種現狀,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還沒有學會怎樣去傾聽學生的心聲。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課堂的情景,其實學生在聽課時有很多的聲音,哪怕他們不講一句話,他們的眼神或身體的反應時刻在告訴我們:他們是否對老師講的感興趣;他們愿不愿意做我們要他們做的事情;他們聽懂了沒有;他們希望我們對他們說些什么話;他們需要我們用怎樣的語言講課。這種對話不是體現在一個教學環節、一次提問,而是貫穿在整個課堂上。

課堂語言主要分為闡述、疑問、交流、鼓動四種類型,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個溫度把握的問題。

一、闡述性語言的溫度把握。

闡述知識時要字正腔圓,重點突出、語速語調合理安排。闡述語言的性質不能是“我講了”而是要“講的學生懂了”,既然上課是一種交流,那么請滿足我們的交流對象——學生的需要。

闡述性語言不能脫離實效性和藝術性,實效性就是講的學生明白,藝術性就是講的學生喜歡聽。即使是知識點的教學也需要得到學生的共鳴,也就是他們由衷會意的眼神、微笑或其他的反應。但如果是:一直高調加上快速,就等于煩躁,學生理解率也低;保持高調加上慢速或中速,就等于審美疲勞,學生出現不愿意聽的表情;始終低調再加上語速快或慢就是沉悶,學生情緒不佳,想做自己的事情;而只有抑揚頓挫的語速語調,師生的互動相比之下就好很多,課堂的實效性也高。

一堂課猶如一首樂曲或一場演出,它需要一種情緒上的幅度,為了讓課堂后面的教學有空間,我們要智慧的安排鋪墊。假如一開始就過熱,后面將是持續不可收拾的升溫。這好比一首樂曲,如果一開始就選擇高分貝的音響,到了高潮部分只能發展為噪音了。

二、疑問是語言的溫度把握。

當我們提出問題給學生思考時,問題的指向性要明確,問題的設置要對學生有意義。就如“你覺得長強調美不美?”這個問題對高中學生而言是無意義的,學生如果說“美”,實際上他可能感受不到;如果學生說“不美”呢?我們又將如何收拾這個殘局?我們可以把問題設置成“你覺得長調美在哪里?”這樣的提問能夠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思考。

疑問式語言要注意語調,除了語言上的主謂賓要明確外,句末語調要向上揚。這種語氣實質上是給學生暗示一種思考的信號,每當收到這種信號時就會加強學生的參與思考和發言的意識。

疑問式語言語速要稍緩。這樣做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我們上課時,有時為了爭取時間,急促的提出問題讓學生作答,其實這是事半功倍的,因為學生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你的“趕”問會引起學生的“趕”想,這種現象會形成壓抑的氣氛,會讓很多躍躍欲試的學生因為怕回答錯誤而不敢闡明觀點,這種做法是“應試的”而不是“素質”的,這個毛病很多老師平時上課老犯。這主要是取決于老師急躁的心態,過快的語速馬上傳遞給學生的是急躁情緒,寬松的氛圍沒有了,音樂的美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只是在進行著自己的教學環節而沒有關注到學生,交流的信息中斷后,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重新建立。

我們還經常變提問為設問,在提出問題后不等學生思考就急于給出答案,這樣做是否可以理解成剝奪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權利?其實這不是我們的本意,只是我們當時的急躁造成的。想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要克服急躁的情緒,還要學會等待和傾聽,并用交流性的語言來引導學生。

三、交流語言的溫度把握。

交流性語言主要用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上,在我們上公開課時,最擔心的是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上來,因為回答不上來就成為了生成問題,教學由此轉向了引導,變成了解決生成問題的交流。生成問題是課堂上無法預測的,它除了考驗一個教師的應變能力,考驗一個教師的智慧以外,也考驗一個教師的交流能力。解決課堂上的生成問題最能看出一個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因此交流性的語言在課堂上是最為重要的。

交流的思路要清晰、要分層,先要找到問題的核心,解決完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最后層層覆蓋直到學生“懂了”。遇到有時候教師實在把握不準學生的已有經驗時,可以試試用課堂交流三部曲——問答、選擇、判斷。這其實是一種引導學生的應急思路,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時就給出兩個或多個答案供其選擇,選擇不出了再變答案為判斷題,這樣我們的引導就變得簡單多了,交流也輕松多了,可以避免很多冷場的尷尬。雖然這樣做最終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學生想出來的,但這可以教給他們一種思考的邏輯。

交流性的語言要親切,如我們在與學生探討問題時,要像跟你的朋友進行愉快的聊天一樣輕松,接受學生說出的各種觀點,最后教師可用導向性語言進行梳理。千萬不要忽略學生的存在,甚至用刻意提高語調的辦法掩蓋他們的聲音。試想跟朋友聊天時你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你的朋友還認為你在尊重他嗎?我們的課堂需要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輕松的交流可以讓學生感覺他們在被尊重,他們才有興趣跟你進行有效的交流,并激發出源源不斷的思路。

課堂的交流語言也要講究,它存活在正式的書面語言與隨意的聊天語言的夾縫中,過度的嚴謹顯得太生硬,過度的自由變得太隨意。因此備課時我們需要好好的設計。

四、鼓動性語言的溫度把握。

一堂課,需要有低、中、高的不同溫度,假如永遠都是輕聲細語地,會讓學生審美疲勞,過度謹慎。按照他們的年齡,應該得到天性應有的釋放,哪怕是在嚴肅的課堂上。所以,當課堂進行到“高溫”部分時,語調和音量都要可以適當放開,也可以稍強勢一些,達到鼓舞學生、激勵學生的目的。因為這時候你的情緒可以推動學生享受自己的釋放。

值得提醒的是,鼓動性語言所擺放的位置很關鍵。我們要清楚什么時候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什么樣的“溫度”。恒溫令人舒適,熱情令人興奮,質疑令人思考……

如果我們一開始上課就用“猛火”,最后必然導致考糊。鼓動性的語言不能從頭到尾,否則就是濫用激情。所以要掌握好課堂的溫度,就要找到鼓動性語言擺放的位置,調試好低谷和高潮,做到心中有數。

在我們的課堂中,究竟什么時候是該鼓動的時候呢?通常在學生想要表現又不敢表現、缺乏自信的時候,“激情燃燒的歲月”就到了。比如鼓勵學生勇于單獨或小組“展示”的時候。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身體語言和神態語言。新課程要求教學目標要體現在三個層面: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就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多的是指教師本身對學生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身體語言和神態語言就是很好的課堂資源,恰到好處的外表美,自然自信的表露我們對所傳授的知識的愛,能夠化作無聲的話語,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學生追求品格的修煉和知識的獲得。

猜你喜歡
溫度交流語言
如此交流,太暖!
溫度計為什么 能測溫度?
交流平臺
交流平臺
溫度與情緒大作戰?
測個溫度再蓋被
我有我語言
語言的將來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