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羅馬萬神廟的空間結構和美學探究與現代啟示

2022-05-16 11:24雷施宇
錦繡·上旬刊 2022年2期
關鍵詞:古羅馬建筑結構

雷施宇

摘要:西方打藝術發展史從古希臘古羅馬開始發展,作為古羅馬時期最偉大的建筑設計之一,這個由最喜歡設計建筑的古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117-138在位)在一個廟宇舊址上建立的,成就了古羅馬時期,乃至整個西方建筑史上經典的穹頂式建筑,他的結構美學價值值得探討。本文通過分析和討論萬神廟的空間幾何,空間體驗和機構美學的設計手法和意義,希望了解其隱藏的空間含義,并對現代建筑設計提供相應設計借鑒。

關鍵詞:古羅馬 建筑結構 萬神廟 空間美學

一、古羅馬萬神廟的背景

由于拱技術的實現,古羅馬建筑高大堅固。通過這種石頭與石頭之間的擠壓合作,古羅馬時期跨度最大的建筑-羅馬萬神廟 (Pantheon, 118年~128年) 得以實現。萬神廟一直以來被用作禮拜堂,所以沒有淪為廢墟而被很好的保留下來[1]。通過對古羅馬圓形幾何,結構美學和室內空間室外化的體驗的分析,筆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角度來了解古羅馬人建筑的智慧。

二、古羅馬圓形幾何的意義

萬神廟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集中式的穹頂空間(圖1)。伴隨著古羅馬帝國政權的背景,圓形穹頂的集中式形制出現,而除此之外還有古羅馬人對宇宙幾何的解釋。萬神廟不是第一個古羅馬時期的穹頂式空間,奧古斯都時期的某浴室綜合體被稱為Mercury神廟(圖2)的一部分和60年左右建成的尼祿金宮(圖3)都出現了集中式的穹頂[2]。但比穹頂集中式含義更多的是萬神廟內大廳近乎標準的幾何語言。西方的藝術美學探索從自然得到靈感,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在美麗的音樂中,從琴弦和音律的變化中感受到比例的奧秘,在美麗的花朵和剖切的海螺剖面中得到了經典的黃金比例,自此古希臘的建筑,雕塑,柱式都使用比例來創造最美的構筑。古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精髓,并在其之上有了自己的空間闡釋。宗教建筑萬神廟的剖面中寬度和高度都是39.9m形成一個完美的圓形(圖4), 一個完美的球形隱匿在建筑中,而平面中也可以從鋪地和內部邊界的圍合識別出方形和八邊形(圖5)。古羅馬人認為幾何是宇宙最基礎的語言,而作為眾神的居所的萬神廟自然要用象征環宇的幾何。圓形的形態強調了空間有中心性,也使得古羅馬眾神能夠公平的被安排在四周,彰顯著各自的神性,純粹性。而頂部的洞口將外部的天光引入,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大殿內緩緩移動,仿佛人和宇宙通過洞口彼此連接。而這種幾何的神性意義在20世紀最杰出的建筑師之一路易斯.康的作品中不斷重復出現,比如??巳貓D書館,也是路易斯.康的第一個圖書館設計,完整的方和圓形的使用,使得圖書館有如神境。

圖書館外表方正,內部是一個貫穿頂層的巨大方形中庭空間,通過頂部側天窗引入光線,中庭的四個巨型圓洞將四面的書架和閱讀區暴漏出來(圖6),人覺得無比渺小,而書本成為了如眾神一般的存在,正如路易斯·康設計該圖書館時說的,閱讀是神圣的,他希望來這里閱讀的人感受到這份神圣,如同書本是一個個神明般的存在。神圣,純粹和理性在他的極致對稱和幾何中達到頂點。

中國傳統建筑設計雖然剛好反規矩的幾何而追求自然的隨意,但卻有中心論的思想,很多建筑尤其是住宅空間采用了圓的形態,典型的如福建客家土樓。圓形的建筑規制體現了保護和維持“宗族”的凝聚力,封閉的居住建筑增強了客家人的團結性[3]。 圓形的幾何象征了一個宗族,強調了以“家”為中心的東方哲思。作為影響西方建筑的幾何,卻是公平,秩序,宇宙的化身。

三、萬神廟混泥土的結構美學

古羅馬萬神廟的建造技術是一個頂點,最笨重的天然混凝土完成了巨大的穹頂空間和恢弘的氛圍令人驚艷,穹頂和底部桶形支撐結構的精彩就在于它利用結構達到了功能和美學的雙重效果。首先穹頂部分,古羅馬人沒有注重建筑的外觀意義,重心主要是創造室內的宏偉,神圣性。所以從外觀上球形形態不明顯,反而看出一圈一圈水平結構(圖7)。古羅馬人建造穹頂時首先讓壁厚從底到頂逐漸變小,并分六層六層在混泥土中參入不同密度的材料(圖8),在頂端采用最輕的火山浮石,在底部使用厚重的花崗巖[4]。除此之外,穹頂上還有5圈,140個,逐漸向上規律變小的方形凹槽結構(圖9),看似裝飾的構造卻從美學和結構上帶來意想不到效果:首先美學上,切割的小方塊消解了巨大穹頂面帶來的壓抑感,而逐漸向上規律的變化,在天光隨時光移動的光斑中更給人以典雅、精致的美。結構上,消解的140個方塊并沒有破壞穹頂的剛性,凹槽間組合成的豎向和水平相交織的實體,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自承重三維體系,成為一個自承重體系,同時還減輕了屋頂重量,對于結構來說是非常聰明的手法。文藝復興的報春花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幾百年的爛尾樓頂,就是布魯乃列斯基通過抄繪學習萬神廟的穹頂的實現得到靈感完成的。

承接穹頂重量的萬神廟圓形桶體結構也用了相同的結構智慧。為了支撐這39.9米直徑穹頂側推力的6.1m厚的墻體上挖了為設置神位的祭壇的7個洞穴和一個入口,以及靠外邊界的八個孔穴(圖10),卻并沒有破壞混泥土的剛性,而原理是如同瓦楞紙材料的承重,豎條向垂直利于地面,剛性最強,而挖去了不需要的部分。這種結構和功能,美學的完美結合值得當代設計師體味和學習。

四、室內室外化的空間體驗

萬神廟很特別的一點是在巨大穹頂上有一個8.9m直徑,無遮擋的圓形洞口,稱為天眼(圖11),其改變了空間的感受。室外的光線和空氣的流動通過這個洞口進入室內,因為沒有遮擋,所以雨雪也可以落在室內場地上,以及身處在一個39.9m直徑的巨大空間內,給人一個如同身處室外錯覺。而圓形四周,繼承了古希臘的柱式和設計邏輯,排列著在建筑外立面上給人強烈映像的八組柯林斯柱式,并鋪設著室外常用的大理石鋪面。更加給人以如同室外的空間想象。當體驗者剛從室外穿過一個矩形柱廊,以為要進入另一個室內空間時,卻對突如其來的巨大圓形空間驚訝,猶如再次進入“室外空間”。這種室內室空間轉變的空間設計,給體驗者帶來驚喜,也豐富了空間的感受。

日本青年設計師石上純也的神奈川大學多功能廣場就是一個將廣場的室外空間室內化的案例。神奈川工科大學的一塊空地計劃做一個供師生,社會人士使用的廣場。長110米,寬70米的空地上被覆蓋了相同大小的10毫米鐵板屋頂(圖12),只是在鐵板上開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方形窗洞,讓雨水,光線可以飄入場地。石上純也多概念是想在場地上創造一個風景,他認為風景是有空間的,有做法的。我們生活的天空下,云層和大地間構建了一個水平狀態的風景,所以廣場上的屋頂的加入,和地面構成一個水平向的空間,人們放眼望去目光所及都是風景。如同萬神廟一樣的壯觀,只是更多的窗洞,一天陽光的變化,在地上形成移動的光;,陰天又是另一番情景,雨雪天氣,又可以看見門洞框出的一個個雨雪柱。屋頂的加入并沒有限制人們對自然的探索,反而讓人們更加關注“室外”的光線,雨水,空氣。而因為四季變換溫度的不同導致屋頂金屬板熱脹冷縮,廣場的空間時高時低,又是另有一番空間體驗。室內又是室外,這種模糊的空間帶來了豐富而獨特的感受,也意外的使人們和外界的自然元素變的更加敏感。

結束語

兩千年前古羅馬的萬神廟集結了古羅馬人建造的智慧和對宇宙的認識。古羅馬人不僅有建造巨型建筑的智慧,用供結構發展到穹頂空間的建造,實現空間語言和宇宙語言的對話,同時帶來更多豐富的空間和功能感受。希望通過對萬神廟的筆者的淺顯分析,能為現代的建筑空間設計帶來一定思考。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廣西,2008-04:119-121.

[2]錢鋒.古羅馬萬神廟:形式、建造技術與空間意象探究[J].建筑師,2011(06):52-56.

[3]趙燚博,張悅.中西古建筑空間中心論的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8(06):114-115.

[4]混亂博物館.羅馬人造的又大又圓[EB/OL].http://t.cn/AiRzNPZ1,2019-8-31.

猜你喜歡
古羅馬建筑結構
打開歷史,探索奧秘
第九回 古羅馬人鐘愛寫實的浪漫
古羅馬藝術從何而來?
競技場的數學之謎
論綠色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淺談建筑結構抗震鑒定及加固理論與實踐
建筑結構的加固與鑒定
現代角斗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