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引導與研究

2022-05-16 04:19李守業
錦繡·中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子女意識思想

摘要:大學生思想開放,兼容性強,但社會責任感較差;獨立自主意識增強,但利己主義現象明顯。新媒體背景下,無法拒絕和抵制誘惑,媒介素養缺乏;積極拼搏進取,但趨于浮躁,知行不能同一。他們這些思想行為特點的產生是時代背景、家庭環境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重視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引導作用,強調教師的身教勝于言教,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引導研究

人的思想行為的變化緣起于經濟社會的變遷。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結構深刻變化,新生媒體層出不窮,人們接觸的新生事物和誘惑日益增多,這一切都加劇了我國家庭結構、人們的思想結構及行為方式的變化。而在這一過程中,成長于獨特社會環境中的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尤為劇烈。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把握好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并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變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思想行為現狀及特點

(一)、思想開放,兼容性強,社會責任感較差

大學生非常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并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新事物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們沒有盲目排外的思想,反之,他們奉行的原則是來者不拒,兼容并收。但是大學生對于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卻沒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在人生的奮斗目標問題上這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在利益關系問題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并重。例如此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考慮擇業的因素時,有62%的大學生考慮“專業對口,能發揮特長”,60%考慮的是“經濟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輕松而穩定”,這表明大學生從個人方面考慮的較多,對社會需要方面考慮的較少,有些大學生對那些不關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態度。

(二)、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利己主義現象明顯

在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之下,現在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他們并沒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互扶持,所以他們必須學會自己面對成長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難題,這也就促使了他們獨立自主性格的形成。他們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對某些事情有自己的主見和觀點,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處世方法。但是同時,也正是由于他們是父母唯一的后代,所以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整個家庭的中心,并且因為沒有其他同齡人的陪伴,所以只靠他們自己很難形成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等具有奉獻精神的思想,反之,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所擁有的確是“以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思想。做事情以自己的意愿為準,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性格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三)、無法拒絕和抵制誘惑,媒介素養缺乏

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幾乎不經過任何過濾就被傳送到人們的面前,這就導致有些大學生在面對五花八門的信息時無法自動過濾和篩選并且容易被信息引導和誘惑,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發生變化。在大學生所接觸的各種媒介中,網絡無疑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一種媒介,他們通過網絡所接受的不僅是積極的信息,還有很多反映社會陰暗面和錯誤價值取向的消極的信息,這些負面信息會降低他們對社會的信任度,他們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二、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重要因素

(一)、時代背景影響

大學生成長于市場經濟飛速發展、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年代,生活在社會的競爭性日益加劇、人們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的環境,不可避免地受到競爭、求利、享樂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氛圍的影響。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和深入人心,大學生們接觸的更多是新鮮的明星咨詢,國際大事,而很少關注主流媒體關于價值導向方面的宣傳。這就導致了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受到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的影響越來越多,正是復雜的社會環境與輿論氛圍影響的結果。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可控制性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很難抽出時間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生活上的照顧可以由祖父母和保姆代勞,但是思想上的教育的缺失確是不可彌補的。一方面,忙于工作的父母出于對孩子的內疚會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就導致了子女以自我為中心性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接觸不夠多,所以父母自身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對子女產生的影響也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父母無法隨時掌握子女的思想行為動向,無法對其錯誤的思想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

三、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

(一)、強調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引導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思想行為方式對孩子產生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作為子女成長的地方,家庭環境會影響到子女未來性格的形成。所以,父母應該在大學生的思想尚未定型之前,積極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引導,讓他們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大學的學業負擔較之中學來說少了很多,所以大學生可以積極把握這一時間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去,提前接觸社會,積累社會經驗,以提早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意識。此外學校也要從學生的所學專業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投身社會服務,靈活多樣的促進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強調教師的身教勝于言教

在大學中,教師是與大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群之一,也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人群,這就要求老師們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還應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們作出榜樣,加強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引導,而不僅僅是對他們進行口頭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宣傳,以此來教導他們辨明是非對錯,形成正確的思想。

結語: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行為關系到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萬美容,曾蘭,. “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

[2]恒興.當代青年研究.當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六個特點.[J]當代青年研究,1987,(3)

作者簡介:李守業:男(2002-)山東女子學院本科在校大學生F7D61EDC-C6B5-4AD7-801A-1F3690C6B2E6

猜你喜歡
子女意識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如何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例談概率統計備考的五個意識
Tomb-sweeping Day
我得了一種叫手癢的病
極限思想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初一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應從“理解”入手
正在上大學的成年子女是否屬于離婚案件中“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
消防意識
阿吾(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