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的構建

2022-05-16 19:17劉晨
錦繡·中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保護與傳承體系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晨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天津市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有待完善,因此構建符合天津地域文化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對繼承和發展天津市的優秀特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保護與傳承為研究視角,分析天津市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構建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積淀,它不僅是民間文化的精髓更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其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本文在了解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其保護傳承體系的搭建,希望能進一步推動天津市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行。

二、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賦存現狀

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十個類別和四級名錄形式進行梳理后,目前天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33項,市級非遺名錄為250項,區級項目為703項。隨著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非遺傳承人的重要程度也逐漸彰顯出來。天津市現有國家級傳承人42名,市級傳承人282名,區級傳承人622名。這些項目和傳承人都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

三、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構建

天津市政府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執行了一系列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度的政策。但是在保護與傳承工作上仍存在許多問題,迫切需要天津市構建屬于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本研究構建了如下的傳承體系:

首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為核心,天津市各級政府開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記錄、保護與傳承各項工作。根據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在構建體系設計上,不僅要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而且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圍繞保護傳承的核心主題,全方位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效能,依托于科學且全面化的保護以及傳承措施[2],才能使保護傳承工作得到高效率的推進。

其次,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主線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政府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毫無疑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讓政府行為取代了民間社會的作用。在保護實踐中若出現政府主導過度或是社會參與不足,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不明確或其項目傳承人缺失話語權等問題。因此應加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民間社會參與的意識,明確政府的地位,鼓勵各類民間社團、公益組織、企事業單位、文化教育科研機構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第三,秉持生活化、數字化、法制化、教育化四條路徑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之一即為生活化,其保護可以采取動態的生活化開放式的保護方式,在居民現實生活流中自然流溢。早在2006 年,學者陳勤建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護性撕裂》的文章中,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上有其獨特的形態,但是就其本質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種生存于生活中,不脫離生活的‘生活文化,一種文化型的‘生活相或生活模式[3]。只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對其保護和傳承。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數字化技術已漸漸滲透到文化遺產的保護領域中,非遺資源在之前主要以文獻、音像、圖片、實物等傳統形式保存[4],天津市可通過借鑒國內外數字化保護的成功經驗,構建符合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特點的數字化規范管理,可以建立文化遺產的分級分類保護數據庫以及制定嚴謹科學的數字化保護制度等。讓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落實于實踐之中。

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傳承人都有對應的法律條文,天津市也制定了《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于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但是天津市不同地區具體法律法規仍不健全,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會導致社會群體為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蘊含的商業利益產生爭奪,由此產生大量糾紛[5]。因此,天津市應加強法律上的保護,完善不同地區詳細的立法規范,用法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一個安穩良好的環境。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育中的實踐處于初步摸索的階段,教育化路徑的實施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思想融入校園辦學、教學、文化活動等之中。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應根據大中小學不同層次的教學特點,使用不同程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以及教材,建立貫穿融合的立體化的教育傳承體系,另外傳承人的繼續教育亦不可忽視。

最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天津市政府應把握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得時機,有效的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出去,產生經濟價值從而提高生活水平。打造創新型“互聯網 + 非遺”的模式,營造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6]。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珍貴的價值,因此其保護傳承尤為重要。詳細掌握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情況,研究如何構建保護傳承體系,對于更好推動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方面工作的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梁光焰.從觀念到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世界”與生活化傳承[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05):121-129.

[2]劉超婷.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處理思路探索[J].大眾文藝,2020(21):1-2.

[3]陳勤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護性撕裂[N].文藝報, 2006-03-07(4).

[4]陳心林,楊曉茜.進退失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反思[J/OL].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1):160-168[2021-03-14].https://doi.org/10.13501/j.cnki.42-1328/c.2021.01.014.

[5]崔金珍,張嘉怡. 從法律視角再議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A].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壯麗七十年 輝煌新天津(中)[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9:9.

[6]黃羽婷,杭世選.“互聯網+”時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探究[J].當代旅游,2020,18(34):19-20.43DB3E02-5687-4809-ABF9-3D8EBA55AD0E

猜你喜歡
保護與傳承體系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空間視角下的湖南區域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河洛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峨眉盤破門武術保護與傳承中的政府主導作用研究
農村職業學校學生成績考核體系的研究
如何構建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