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發掘簡報*

2022-05-23 00:50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考古學院興縣文化和旅游局
考古與文物 2022年2期
關鍵詞:內壁口徑標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大學考古學院 興縣文化和旅游局

碧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碧村村北,黃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匯處,西距石峁遺址約50千米(圖一)。2015~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今考古學院)、興縣文化和旅游局,對小玉梁臺地進行了連續發掘工作,基本理清該臺地的整體布局及其聚落的階段性變化。小玉梁臺地東北部高,往西往南逐漸降低。

2017~2018年對小玉梁臺地西北部遺存進行了清理。布設7個5×5米探方和4個10×10米探方,部分探方進行擴方,揭露面積620平方米。重要遺跡有龍山時期的3處石塊堆積、3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圖二)和3座明清墓葬。本文主要對龍山時期的遺跡和遺物進行介紹。

一、地層堆積及分期

圖一 碧村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小玉梁臺地最初的田野工作目標是理清石砌建筑的布局,及其始建、使用和廢棄的過程。西北部的田野工作清理出臺地西北圍墻的邊界,但因只保留了石墻的最底部一層石塊堆積,且西北部石墻根較東北部石墻根的海拔要低近1米,為了弄清楚石砌遺跡之前的臺地聚落情況,進而決定對臺地西北部的探方往下清理。在清理過程中,發現石砌遺跡之下是褐土層,還有早一階段的白灰面房址,進而明確了小玉梁臺地在石砌建筑之前,是有人類生活居住的??紤]到臺地東北、東部、南部均清理到石砌遺跡即停止發掘工作,所以,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探方在清理到較石砌建筑更早的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之后,便暫停往下清理了。同時從對盜洞的清理也了解到再往下的文化遺存很少。因此臺地西北部的發掘均未清理到生土。

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土質較疏松,為粉沙土。地層堆積①層為表土層,②層為近現代擾土層,③層及以下是龍山時期的地層。東部探方③層褐土沒有延伸到最西側的3個探方T122081~T112081,所以,最西側的3個探方的地層分布與其以東的探方地層略有差異。下面舉例說明:

1.T117081北壁剖面(圖三)

①層可分2小層,探方只分布①a層。黃褐色花土,土質較疏松,包含蛋形甕、斝等陶器殘片、石塊、人骨、瓷片等,厚0.25~0.61米。臺地西圍墻、盜洞D122、D123開口于該層下。

②層為黃褐色花土,局部顏色發青,土質較致密,夾雜炭屑、紅燒土粒,包含陶片、石塊、瓷片等,厚0~0.5米。分布于探方西部,西圍墻兩側疊壓在該層下。

③層為黃褐色花土,色偏紅,土質較疏松,包含鬲、斝等陶器殘片、骨骼、石塊等,厚0~0.2米,分布于探方東部。

④層為灰土,可分3小層。④a層土質較疏松,包含較多尊、罐、鬲、斝等陶器殘片,厚0.1~0.4米;④b層土質致密,夾雜灰燼,可能為活動面,厚0~0.1米,分布于探方東北部;④c層土質較疏松,包含陶片等,厚0~0.15米,分布于探方西北部。

⑥層為黃褐斑花土,較致密,厚0~0.2米,未清理到底。

圖二 碧村遺址小玉梁臺地西北部探方平面圖

2.T112081、T117081、T122081東壁剖面(圖四)

①層分2 小層。①a層為黃褐色土,土質疏松,夾雜較多小石塊和少量炭屑,厚0.15~0.4米,F11開口于該層下;①b 層為淺黃褐土,土質較疏松,夾雜少量炭屑,厚0~0.3米。

②層為黃土,色偏青,土質較疏松,夾雜較多的小石子與炭屑,厚0~0.17米。

③層為黃褐色花土,土質較疏松,夾雜少量炭屑,厚0~0.45米。

④層為灰土,土質較疏松,夾雜較多炭屑,厚0~0.5米,未清理到底。

⑤層為黃褐色花土,土質致密,厚0~0.25米,未清理到底。

⑥層為較純凈的黃土,含少量較大塊灰斑,土質較致密,厚0~0.35米,未清理到底。

3.T117076北隔梁、T122076、T127076的西壁剖面(圖五)

①層分2小層。①a層為黃褐色土,包含較多石塊、炭屑、瓷片、鐵鉤等,厚約0~0.29米。疑似石墻倒塌堆積疊壓在此層下;①b層為黃褐色花土,厚約0~0.34米,因被推土機碾壓過,土質較硬,坡狀堆積,包含較多石塊、瓷片等。此層分布于T122076的西南部。

②層為黃土,色偏青,土質疏松,T122076東北角被碾壓過,土質較硬,包含較多石塊、炭屑、瓷片、鐵塊等,厚約0.62~0.77米。

圖三 T117081 北壁剖面圖

圖四 T112081、T117081、T122081 東壁剖面圖

圖五 T117076 北隔梁、T122076、T127076 西壁剖面圖

圖六 T122076、T127076 東壁剖面圖

③層為褐土,夾雜少量黃土,土質疏松,夾雜石塊、炭屑、少量白灰粒,包含陶片、石器、銅器小件、獸骨及紅燒土塊,厚約0~0.3 米。坡狀分布于兩個探方內,最北邊界在T127076南部,西部邊界推測在T122081~T117081的東隔梁,疑似石墻倒塌堆積疊壓在該層之上。

④層為黃土,色偏紅,夾雜少量褐色硬土,土質致密,未清理到底。

4.T122076、T127076東壁剖面(圖六)

①層分2小層,本剖面只分布①a層。黃褐色土,土質疏松,夾雜較多石塊、少量炭屑,厚0~0.3米。

②層為黃土,局部顏色偏青,土質較疏松,夾雜較多石塊、炭屑,厚0.07~0.77米。

③層為褐土,土質較疏松,夾雜少量石塊、紅燒土及零星炭屑,厚0.4~0.66米,F10、F11開口于該層下。

④層為黃土,色偏紅,夾雜少量褐色硬土,土質致密,未清理到底。

根據層位關系可以將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文化遺存從早到晚分為5個階段。第Ⅰ段是早于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的地層堆積,主要包含最西側探方T122081~T112081的③~⑤層堆積、東側探方T127076~T117061的④層堆積。第Ⅱ段是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東側F10和F12均開口于③層褐土之下,西側F11開口于①層表土之下,因為褐土層在F11所在探方沒有分布。第Ⅲ段是晚于半地穴式房址的③層褐土堆積,主要分布于T127076~T112076探方及其以東。第Ⅳ段是開口于表土層和擾土層下的三處石砌遺跡,包括臺地西北部圍墻、疑似石砌遺跡的倒塌堆積和F12白灰面之上的殘留長方形石砌遺跡。第Ⅴ段是晚于石砌遺跡的明清墓葬、表土層或擾土層的近現代地層,主要為各探方的①、②層。

二、遺跡介紹

小玉梁臺地西北部遺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疊壓在褐土層之下的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一類是褐土層之上的石砌遺跡。

圖七 F11 平、剖面圖

圖八 F11 門道西側白灰面墻裙

圖九 F11 柱洞(ZD1)

1.半地穴式房址

三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均位于臺地西北部,大體沿東北—西南直線分布,自西向東編號依次為F11、F10、F12,均為白灰地面。由于遭到后期破壞,保存狀況不太理想,房址墻體大多被破壞,保存下來的主要是房址的白灰地面,以及小段白灰面墻裙,其中F11保存最好,形制基本清楚。

F11 位于T112081東部、T112076西部,東距F10約5.5米,開口于①a層下,被D124、D155及另外兩個盜洞打破。平面呈圓角長方凸字形,方向160°。室內面積約17.94平方米。四角圓弧,進深略大于間寬,南北長4.6、東西寬約3.9米,門道東西寬約1、殘長0.57米。房址中部略偏北有一個圓形火塘,口大底小,直徑約1.5、深約0.1米,中間鋪有石板,火塘四壁及平面均涂抹有白灰面(圖七)?;鹛两ㄔ旆绞脚c中部偏東的5座石砌排房相似:先挖一個深約10厘米的平底鍋狀圓形淺坑,坑壁及坑底抹一層白灰面,再墊土鋪設石板并在石板外圍墊土,與房內地面齊平后涂抹白灰面。房址北壁保存較好,殘存高度0.4~0.6米,有白灰面墻裙,墻體略向內??;東壁殘高約0.05米,也有白灰墻裙;西壁破壞嚴重,基本無保留;門道西側保留有約0.2米高的白灰面墻裙(圖八)。白灰面厚約4毫米,其下抹有厚約3毫米的草拌泥,白灰面質地較粗糙,斷面可見中粗顆粒。在房址西部偏南發現一個圓形柱洞ZD1,因被盜洞D124破壞僅保留底部,直徑約0.22米,底部墊有至少4層碎陶片,厚0.08~0.1米,可以起到一定的加固和承重作用,碎陶片下是淺黃色花土,厚0.11~0.16米(圖九)。在房址南部偏西發現1塊圓形白灰面K1,直徑約0.26、中心向下凹約0.04米,推測曾經被重物壓過或者支撐過重物。房內①層填土較厚,主要是紅褐色花土,質地較硬;②層堆積較薄,以灰土為主,夾雜有少量碎陶片和動物骨骼等,火塘南側灰土發現較多石灰石碎塊。

F10 位于T117071南部、T107071北隔梁,東距F12約1.25、西距F11約5.5米,開口于③層之下,被M13、D110、D141、D143及另外3個盜洞打破。平面呈長方形,殘存白灰地面,東西長約6.2、南北寬約5.8米,室內面積不小于36平方米。四壁破壞嚴重,均未保留,僅在白灰地面東界發現白灰面向上立起的痕跡,應該是房址的東壁。在房址中部偏北發現火塘,僅殘存小部分,應為圓形,但無法復原其直徑,形制和建造方式與F11相同。白灰面質地較細膩,厚7.83毫米,質量明顯高于F11的白灰面。

圖一〇 F12 平、剖面圖

F12 位于T117071東隔梁、T117061中西部,東距石砌排房F2約6.5、西距F10約1.25米,開口于③層之下,被D154打破,局部被殘存的石砌遺跡疊壓。根據該房址東南角呈圓弧狀的白灰面墻裙,推測其平面呈圓角長方形,門道朝南,房址布局與F11相同。殘存白灰地面東西長約4.2、南北寬約3.8米,室內面積不小于16平方米。在房址中部偏北發現一個圓形火塘,直徑約1.6米,保存較好,中心鋪有石板,建造方式與F11相同。在房址東南角以南約0.5米處,發現有一個疑似柱洞的遺跡,底部墊有碎陶片,直徑0.25~0.3米,根據位置推測是門道東側的柱洞。東壁及東南拐角保存較好,殘存高度約0.1~0.25米,墻體略向內弧,涂有白灰面墻裙,東壁因被D154打斷,不連續,其余各壁僅殘留部分白灰地面。白灰面較薄且較粗糙,斷面可見粗顆粒,厚2毫米。局部白灰地面上疊壓條石壘砌的小段長方形石砌遺跡,僅保留最底部一層的石塊,東西長約3.8、南北寬約2.1米。在火塘附近出土較多大塊夾砂陶片,器形以斝、甗為主(圖一〇)。

2.石砌遺跡

在小玉梁臺地西北部,共發現3處石砌遺跡,自西向東依次編號為Q1、Q2、Q3。

Q1 西北—東南走向,方向160°,屬于小玉梁臺地的西圍墻北段。該段墻體位于T117081西北部、T122081西部,主體由西北向東南延伸,殘長7.4、最寬處4.3、最窄處1米,最高點到最低點相差0.86米。西圍墻開口于①a層下,被②層疊壓,疊壓在③層花土之上,中部偏西被盜洞破壞較嚴重,石塊較散亂,但局部能看到規整立面。該段石墻是由條石和河卵石堆砌而成,石塊大小不一,以砂巖為主,條石中最大的長0.6、寬0.3米,石塊之間墊襯砂質粘土。石墻西部石塊比較破碎,多為不規則形;東部石塊較大,多為條狀、塊狀;且西部碎石區域略低于東部區域,石墻東部區域寬約2.2米;石墻東側最底層可見大塊河卵石。石墻壁面較粗糙,石塊外露的一面參差不齊,僅在石墻北部有規整立面,該立面可看到4層條石,殘高0.55米(圖一一)。該立面北側的石塊以及西部碎石區可能為西圍墻北側、西側的護墻,大塊石塊堆砌的部分則可能為主墻。

Q2 位于T122076西北部、T127076南部、西圍墻的東側,兩者相隔約4.16米,自西向東呈“<”形分布,疑似石砌遺跡的倒塌堆積。開口于①a層下,疊壓在③層褐土之上。北部呈西南—東北走向、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整體西高東低,東西殘長約3.6、南北殘寬約3.1、最高處距最低處約0.54米。主要以長石砂巖堆積而成,排列較雜亂,石塊外露的一面參差不齊,未發現規整立面,且沒有統一的砌筑方式;石塊大小不一,最大的長約70、寬約24厘米;最小的僅為拳頭狀碎石。所以推測該遺跡的性質可能是石砌墻體的倒塌堆積。

Q3是F12白灰面之上的石砌遺跡,位于T117071東隔梁、T117061西部,呈長條形,由南、北兩組石塊堆積組成,均為西南—東北走向,方向70°,僅保留邊緣最底部一層石塊,疊壓在F12白灰面之上,被D154打破(圖一二)。北組遺跡保存相對略好,整體東部略高于西部,北、東與南側邊緣的石塊立面較齊整,殘長3.8、寬2.1、最高點距最低點約0.2米。該石砌遺跡寬2.1米,與石砌房址常見的墻體寬約0.8~1.2米不同,推測最初可能是作為長方形石砌墩臺來使用的。南組石塊與北組間隔0.6、殘長約1.4米。該遺跡由條石和塊石堆砌而成,石塊較大,僅有零星小塊石頭,以砂巖為主,條石中最大的長0.65、寬0.25米,石塊之間墊襯砂質粘土。石塊之下是一層加工過的較致密黃土,可能為墻基墊土,其下即為F12白灰面。石墻周邊為③層褐土,土質較硬,夾雜較多陶片。Q3東距石砌排房約6.5米,從層位關系上看,二者為同一時期的石砌建筑。所以,Q3最初的功能可能是石砌排房西側廣場上的長方形墩臺類建筑遺跡。

圖一一 小玉梁臺地西北部圍墻Q1 規整立面圖

圖一二 F12 白灰面之上的石砌遺跡Q3

三、遺物介紹

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遺物主要出自地層,F11和F12有少量標本,有陶、石、骨、銅器等,陶器為主,多為口腹部殘片。根據層位關系所劃分的5個階段依次進行介紹。目前第Ⅳ段石砌遺跡沒有標本。

圖一三 第I 段地層出土遺物

1.第Ⅰ段標本 31件。多為陶器殘片,僅余部分口腹部。

陶斝 3件。夾砂灰陶。標本T112081③:2,直口微斂,方唇,上腹略弧??谙率├K紋后修抹,腹部先施繩紋,再貼附兩周附加堆紋??趶?8.4、殘高7.8、壁厚0.9厘米(圖一三,1)。標本T117081③:1,直口微斂,圓唇,腹微弧。腹部飾繩紋,其上貼附兩周附加堆紋??趶?1、殘高7.3、厚1.3厘米(圖一三,2)。標本T117081④:12,斂口,方唇,內折沿,弧腹。沿下施兩周附加堆紋,腹部飾豎向繩紋,附加堆紋之下有鋬,已脫落,內壁遺留有墊窩??趶?0、殘高13.5、唇厚1.5厘米(圖一四,1)。

陶甗 1件。標本T117061④:2,夾細砂灰陶。斂口,方唇,圓折肩,弧腹。唇部素面,口沿下飾豎籃紋,腹部施交錯繩紋,內壁有修抹痕跡,肩腹連接處遺留墊窩??趶?2、殘高6.8、壁厚0.8厘米(圖一三,11)。

陶鬲 6件。標本T112081⑤:2,夾粗砂灰陶。侈口折沿。唇部貼附一周泥條后按壓成波浪形花邊,腹部飾交錯繩紋,內壁遺留修抹痕。殘高8、壁厚0.8厘米(圖一三,3)。標本T117081③:2,夾粗砂灰陶。侈口,口沿加厚,唇面壓印成波浪形花邊??趶?6、殘高5.4、壁厚0.8厘米(圖一三,4)。標本T127076④:1,夾細砂灰陶。侈口,方唇,斜直領,溜肩。肩部施細繩紋,內壁遺留一層水垢??趶?1.1、殘高3、壁厚0.5厘米(圖一三,5)。標本T122081③:4。夾粗砂灰陶,微侈口,方唇,唇面壓印繩紋,領部素面,腹部飾豎繩紋,內外壁均遺留修抹痕??趶?.1、殘高2.1、壁厚0.4厘米(圖一三,9)。標本T117081④:3,夾細砂灰陶,摻有少量料姜石。侈口,圓唇??谙率┗@紋,頸部貼附一周堆紋,腹部飾豎向繩紋,內壁有按窩??趶?0、殘高5.8、壁厚0.8厘米(圖一四,6)。標本T117081④:13,夾細砂紅褐胎黑皮陶。侈口,口沿貼泥條壓印成波浪形花邊,腹部飾豎向繩紋??趶?6、殘高3.5厘米(圖一四,10)。

大口尊 3件。標本T117081④:9,夾細砂紅褐胎灰陶。侈口,圓唇加厚,高領,領部斜直,溜肩。唇部加厚處有部分明顯凹陷痕。領飾籃紋,后修抹??趶?4、殘高9、唇厚1.2厘米(圖一四,2)。標本T117081④:10,泥質灰陶。侈口,圓唇加厚,領部斜直??谘貎韧饽ス?,領飾籃紋,后修抹??趶?2、殘高6、唇厚0.6厘米(圖一四,3)。標本T117081④:8,夾細砂紅褐胎黑皮陶。侈口,折沿,尖圓唇??谘貎韧饽ス?,領部有四條橫向突起瓦棱狀,最下瓦棱最為突起。內壁有細密輪紋??趶?4、殘高8、唇厚0.4厘米(圖一四,4)。

高領罐 2件。泥質灰陶。標本T112081⑤:1,侈口,方圓唇。器表素面,內外壁均附著水垢??趶?1.2、殘高7.8、厚0.8厘米(圖一三,7)。標本T122081③:3,侈口,尖唇,唇部加厚,高領。領部隱約可見豎籃紋,內壁遺留有修抹痕跡??趶?6.2、殘高4.7、壁厚0.6厘米(圖一三,8)。

矮領罐 2件。標本T117081④:11,夾細砂灰陶。微侈口,圓唇略加厚。領部斜直。腹部飾豎向籃紋??趶?2、殘高5、唇厚1.3厘米(圖一四,7)。標本T117081④:14,泥質黃褐陶。微斂口,方唇,矮領,鼓腹??谙率M向籃紋,領內壁有墊窩痕跡??趶?2、殘高5、唇厚0.6厘米(圖一四,8)。

敞口盆 1件。標本T112081④:1,泥質灰陶。敞口,尖唇,口沿加厚,斜腹。素面??趶?2.6、殘6.3、厚0.6厘米(圖一三,6)。

淺盤豆 1件。標本T117081④:2,泥質灰陶。敞口,圓唇,淺盤。素面磨光??趶?2、殘高2.2、厚0.6厘米(圖一四,9)。

蛋形甕足 1件。標本T112081④:2,夾細砂灰陶。足上部豐滿。素面,可見指紋印,內壁可見水平狀泥條縫。殘高8.5、厚0.3厘米(圖一三,10)。

袋足 1件。標本T122081③:5,夾砂褐胎灰陶。器表飾豎籃紋,殘留煙炱痕。殘高16.4、厚1厘米(圖一三,15)。

陶鈴 1件。標本T112081③:1,泥質灰陶殘存頂部。平面呈梭形。器表內凹,中部有殘孔。殘長5.7、寬5.5、最厚2.9、最薄0.7、孔徑0.4厘米(圖一三,12)。

圓陶片 2件。標本T117081④:1,磨光褐胎黑皮陶器殘片打制而成,近圓形,器形較厚重,周緣磨損明顯。直徑4.6、厚0.7厘米(圖一四,13)。標本T117081④:4,由泥質灰陶器殘片打制而成,周緣部分磨損,外壁飾淺籃紋。直徑5.6、厚0.6厘米(圖一四,14)。

圖一四 第I 段T117081 ④層出土遺物

圖一五 第Ⅱ段F11 ①層出土遺物

陶紡輪 1件。標本T117061④:1,泥質灰陶。平面近圓形,一面修整平齊,一面凹凸不平,中央雙面對鉆一孔。素面,周緣經磨制。直徑4.6、孔徑0.5、厚0.7厘米(圖一三,13)。

燧石刮削器 1件。標本T122081③:1,由石片毛坯制成,邊緣經加工,刃部鋒利,器表局部覆蓋一層水垢。長3.5、寬2.5、厚0.8厘米(圖一三,14)。

燧石兩面器 1件。標本T117081④:7,形狀不規則,兩面加工,刃部鋒利。長4.3、寬1.9、厚0.7厘米(圖一四,5)。

骨鏃 1件。標本T122081③:2,磨制,圓鋌,橫截面近三角形,鏃尖有磨損痕跡。殘長4.3、體徑0.7厘米(圖一三,16)。

骨錐 1件。標本T117081④:6,兩端細中間粗,截面呈圓形。長7.1、體徑0.8厘米(圖一四,11)。

骨器 1件。標本T117076④:1,略殘,由動物牙齒磨制而成。柳葉形,截面近橢圓形。殘長6、直徑0.6厘米(圖一三,17)。

骨飾 1件。標本T117081④:5,殘,磨制。長條狀,體微弧,內壁部分向外凸,一側有一自內而外單面鉆孔。殘長4.5、寬2.2、厚0.2~0.4厘米(圖一四,12)。

2.第Ⅱ段標本 17件。

陶斝 4件。標本F11①:3,夾細砂灰陶。斂口,斜方唇,圓折肩,口沿加厚似子母口。肩下飾粗繩紋??谘赝獗诮浶弈?,內壁有墊窩??趶?4.2、殘高4.2、壁厚0.8厘米(圖一五,1)。標本F11①:2,夾砂灰陶。斂口,圓方唇,唇面中央可見一周凹槽,圓折肩??谘丶凹绮磕ス?,腹部飾繩紋??趶?8、殘高4.2、厚0.8厘米(圖一五,2)。標本F12:4,夾細砂灰陶。斂口,圓唇,圓折肩,腹略弧。頸肩相接處內凹,似子母口。折肩以下飾豎向細繩紋,內壁肩腹銜接處遺留墊窩,內外壁均附著水垢??趶?2、殘高5.2、壁厚0.5厘米(圖一六,1)。標本F12:5,夾細砂灰陶。近直口,尖圓唇,微弧腹。器表先施繩紋,其上貼附加堆紋,附加堆紋上拍籃紋??趶?4.6、殘高17.4、壁厚1.2厘米(圖一六,4)。

陶甗 3件。標本F12:2,夾細砂灰陶。斂口,斜方唇,圓折肩,弧腹。肩部飾斜籃紋,腹部飾豎繩紋,內壁可見墊窩,附著水垢??趶?8.2、殘高8.4、壁厚1厘米(圖一六,2)。標本F12:3,夾細砂灰陶。斂口,圓方唇,唇面中間有一道凹槽,圓折肩,弧腹。肩部飾豎籃紋,腹部飾左下傾繩紋,內壁有修抹痕跡??趶?6、殘高6.6、壁厚1.2厘米(圖一六,3)。標本F12:6,夾細砂灰陶,殘存腰部。束腰,腰部有一圈腰隔,腰隔上有七個孔,其中兩孔殘,從泥突痕跡可看出孔是由上而下穿透。器表飾繩紋。腰隔和內壁有明顯修抹和按壓痕跡。內外壁均附著水垢。殘長13.2、殘高8.4、腰隔厚1.2、壁厚1.2厘米(圖一六,6)。

陶鬲 3件。標本F11①:1,夾細砂灰陶。侈口,尖圓唇,斜直領,微弧腹??谘厮孛?,領部靠下可見繩紋,領腹處有一條刻劃的細凹槽,腹部飾繩紋,口沿內壁有修抹痕跡??趶?6、殘高6.4、壁厚0.8厘米(圖一五,3)。標本F11①:4,鬲足,夾細砂灰陶,摻有少量料姜石。袋足,表飾籃紋。襠部與足相接部位外壁可見泥條縫,內壁遺留修抹痕。殘高13.5、襠部厚1.5、鬲足壁厚0.6厘米(圖一五,11)。標本F12:1,夾細砂褐陶。侈口,圓唇加厚,矮領,腹外弧。領下有一周凹弦紋,腹部飾斜繩紋,內壁遺留墊窩,附著水垢。殘高9、壁厚1厘米(圖一六,5)。

蛋形甕 1件。標本F11①:5,夾細砂灰陶。斂口,圓方唇,內折沿,斜直腹。腹部飾斜籃紋,器內壁經修抹??趶?2.2、殘高5.2、壁厚1厘米(圖一五,4)。

大口尊 1件。標本F11①:6,泥質灰陶。侈口,圓唇,高領斜直??谘丶捌鲀缺谒孛婺ス?,領部施斜籃紋,經修抹,口徑32.2、殘高6.2、厚0.6厘米(圖一五,9)。

高領罐 2件。標本F11①:7,夾細砂灰陶。侈口,圓唇,高領微弧。素面,口沿及領部經修抹,內壁有刮抹痕??趶?4、殘高7.6、壁厚1厘米(圖一五,7)。標本F11①:8,夾細砂灰陶。侈口,圓唇,高領略弧。素面,口沿內壁經磨光,領部可見刮抹痕??趶?0、殘高8.2、壁厚0.8厘米(圖一五,8)。

罐底 1件。標本F11①:10,泥質灰陶。腹部近底部斜弧內收,平底。腹部飾籃紋,近底部可見橫向修抹痕。底徑18.1、殘高15.5、壁厚0.4厘米(圖一五,6)。

淺盤豆 1件。標本F11①:9,夾細砂褐胎黑皮陶,摻有少量料姜石。侈口,尖圓唇加厚,斜弧腹。素面,內壁磨光??趶?6、殘高4、厚1厘米(圖一五,5)。

石器 1件。標本F11①:11,器體厚重,平面呈半月形,兩側內凹。磨制,一面磨光。長12.3、寬5.4、厚3.5厘米(圖一五,10)。

3.第Ⅲ段標本 23件。

陶斝 2件。夾砂灰陶。標本T117061③:1,陶胎疑摻有云母片。斂口,弧腹??谙沦N一周附加堆紋,腹部飾斜繩紋,上加十字交叉附加堆紋,泥條寬約1.4厘米??趶?0.5、殘高14、腹壁厚1.1厘米(圖一七,1)。標本T112076③:1,斂口,方唇??谙沦N兩周附加堆紋??趶?0.5、殘高8.5、壁厚1.5厘米(圖一七,8)。

陶鬲 1件。標本T117061③:7,夾細砂灰陶。侈口,圓唇加厚,弧腹。領飾籃紋,腹部飾縱向繩紋??趶?6.4、殘高5.6、壁厚0.8厘米(圖一七,2)。

圖一六 第Ⅱ段F12 出土遺物

圖一七 第Ⅲ段出土陶器

蛋形甕 4 件。夾細砂灰陶。標本T122076③:3,斂口,平沿內折,方唇,腹微弧。腹飾籃紋,內壁遺留修抹痕,器表附著水垢??趶?5、殘高10.8、壁厚1.6厘米(圖一七,4)。標本T117061③:5,斂口,斜方唇,弧腹。腹部飾橫向籃紋,內外壁附著水垢??趶?0、殘高7.4、壁厚0.6厘米(圖一七,5)。標本T117071③:7,斂口,方唇,口沿內折,微弧腹??谘叵掠幸恢艽链贪疾?,器表飾橫向籃紋,內壁遺留修抹痕,器表附著一層水垢??趶?7.2、殘高5、壁厚1.2厘米(圖一七,6)。標本T117061③:3,斂口,圓方唇,腹微弧??谘叵嘛椈@紋,內壁有按壓痕跡??趶?0.5、殘高5、壁厚1厘米(圖一七,7)。

高領罐 1件。標本T117061③:6,泥質灰陶。侈口,尖圓唇,高領。器表素面,內外壁附著一層水垢??趶?0.5、殘高4.7、壁厚0.4厘米(圖一八,2)。

敞口盆 1件。T122076③:4,夾細砂灰陶,摻有少量料姜石顆粒。敞口,圓唇加厚,斜腹。內外壁均素面,附著一層水垢??趶?6.2、殘高4.6、壁厚0.6厘米(圖一七,3)。

陶豆 1件。標本T117061③:4,夾細砂褐胎黑皮陶。敞口,平沿外折,尖圓唇,淺盤,底略平。素面,內壁磨光,腹外側有修抹痕,底部經刮抹??趶?3.5、殘高2.2、厚0.3厘米(圖一八,1)。

圓陶片 3件。標本T117061③:2,夾細砂灰陶器腹片,由內壁向器表打制而成,平面近圓形。磨損明顯。器表飾籃紋。最大徑6.6、最小徑5.5、厚0.9厘米(圖一八,4)。標本T117071③:2,夾細砂灰陶殘片磨制而成,近圓形,器形厚重。器表飾繩紋。直徑4.6、厚1.8厘米(圖一八,5)。標本T117061③:8,殘存一半,由泥質灰陶殘片磨制而成,平面呈圓形。器表飾籃紋。直徑4、厚0.5厘米(圖一八,7)。

陶紡輪 1件。標本T107061③:1,泥質灰陶。圓形,中央雙面對鉆一圓孔。周緣磨制,器表飾籃紋。直徑3.2、孔徑0.4、厚0.5厘米(圖一八,6)。

陶環 1件。標本T117076③:1,系用泥質灰陶殘片磨制而成,中央雙面對鉆一孔,截面近五邊形。直徑1.7~1.8、孔徑0.8、厚0.5厘米(圖一八,12)。

器蓋捉手 1件。標本T122076③:2,泥質灰陶。捉手平面呈菱形,中央有一圓孔。內外壁均素面磨光。殘高1.05、壁厚0.2厘米(圖一八,15)。

石鏟 1件。標本T122076③:1,由石片打磨平面近圓角長方形,頂端略窄。頂端及刃部均可見打制痕跡。長6.3、寬3.05、厚0.6厘米(圖一八,9)。

石錘 1件。標本T117071③:5,殘,柱體,平面呈長方形,橫截面為圓角長方形。通體磨光,頂端有一圈打擊痕跡。殘長5.7、殘寬3.4、厚1.7厘米(圖一八,11)。

燧石兩面器 1件。標本T117071③:8,兩端已殘,長條形。兩面加工,刃緣鋒利規整。殘長2.3、寬0.9、厚0.3厘米(圖一八,3)。

石料 1件。標本T117071③:6,石英砂巖。平面呈不規則四邊形,橫截面近三角形。一面為規整的切割面,一面為自然弧面。長6.9、最寬2.3、最厚1.2厘米(圖一八,8)。

綠松石飾品 1件。標本T117071③:1,殘,磨制,片狀,頂端圓弧較薄,有一單面鉆小孔。殘長3.1、厚0.7厘米(圖一八,10)。

銅刀 1件。標本T117071③:3,柳葉形,器壁略弧,直背,雙面刃薄銳。殘長2.32、寬0.7、厚0.2厘米(圖一八,13;圖一九)。

圖一八 第Ⅲ段出土其他器物

圖一九 銅刀(T117071 ③:3)

銅泡 1件。標本T117071③:4,近半球形,中間有一橫隔。直徑0.9厘米(圖一八,14;圖二〇)。

4.第Ⅴ段標本 15件。

陶斝 2件。標本T117081①:2,夾細砂灰陶。斂口,平沿內折,方唇,弧腹。頸部有一圈凹弦紋及兩周附加堆紋,堆文上貼附素面泥餅,腹部飾斜繩紋。殘高10、唇厚1.4厘米(圖二一,1)。標本T117081①:3,夾細砂灰陶。斂口,圓方唇,唇面有一周凹槽,折肩,弧腹??谘丶凹绮磕ス?,折肩處有一周凹弦紋,腹部飾繩紋,內壁遺留修抹痕??趶?4、殘高5、壁厚0.5厘米(圖二一,4)。

陶鬲 2件。標本T117076①:2,夾粗砂灰陶。近直口,唇部貼附一周泥條,壓印成波浪形花邊,頸部飾豎向粗繩紋,上部抹泥,肩頸處有一周凹弦紋,腹部飾斜粗繩紋。殘高15.5、唇厚2.2厘米(圖二一,2)。標本T122081②:2,夾粗砂褐胎灰陶。侈口,圓唇加厚,唇面壓印成花邊。頸下飾豎繩紋,內壁遺留修抹痕。殘高4.6、壁厚0.6厘米(圖二一,6)。

圖二〇 銅泡(T117071 ③:4)

蛋形甕 1件。標本T117081①:1,夾細砂灰陶。斂口,內折沿,方唇,弧腹??谙嘛椨蚁滦毕蚧@紋,內壁遺留修抹痕跡??趶?4.4、殘高4.8、壁厚1厘米(圖二一,3)。

陶豆 2件。泥質灰陶。標本T122081①:1,敞口,尖圓唇,淺盤,腹略弧曲。盤內素面,器表飾左斜籃紋??趶?6、殘高5.5厘米(圖二一,5)。標本T122081②:1,敞口,圓方唇,弧腹斜收。內壁及口沿磨光,豆盤與豆柄連接處可見刮抹痕??趶?3.2、殘高3.6、厚0.8厘米(圖二一,7)。

陶抹子 1件。標本T117081①:4,泥質灰陶。殘。內面較平整,背面有似“Z”字形附加堆紋,上有一個淺圓孔。殘長6、殘寬5、厚1.5厘米(圖二二,3)。

陶紡輪 1件。標本T122076②:2,殘存一半,由夾細砂灰陶殘片磨制而成。圓形,中央有一雙面鉆孔。器表飾籃紋。直徑4、孔徑0.5、厚0.5厘米(圖二二,5)。

板瓦 1件。標本T112081①:1,泥質灰陶。殘,長方形。器表素面,內飾布紋。殘長9、寬8.2、厚2.2厘米(圖二一,8)。

石錘 1件。標本T122076①:1,器體厚重,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底端遺留使用痕跡。長14.5、寬6.8、厚4.8厘米(圖二二,1)。

石斧 1件。標本T112081②:1,砂巖質。平面呈圓角梯形,橫截面為橢圓形,通體先琢制再磨制,刃部磨光,雙面刃有使用痕跡。長10、寬5.2~6.2、厚3.3厘米(圖二二,2)。

石鏃 1件。標本T122076②:1,燧石質,平面呈長三角形,橫截面呈橢圓形。由石片兩面壓剝而成,兩側銳利,頂端圓鈍。長3、寬1.8、厚0.4厘米(圖二二,6)。

玉吊墜 1件。標本T117076①:1,白色,葫蘆形,上部有一對鉆而成的小孔。最大徑1.6厘米(圖二二,4)。

銅錢 1枚。標本T117071②:1,殘存一半,正面存“順”“通”二字,背面存滿文“寶”字,為清代“順治通寶”。直徑2.2厘米。

圖二一 第Ⅴ段出土陶器

四、結語

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遺物標本,除了表土層和擾土層出土的板瓦T112081①:1、清代“順治通寶”銅錢T117071②:1和葫蘆形玉吊墜T117076①:1為秦漢以后的晚期遺存之外,其余遺物標本均屬龍山時期。

根據對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層位關系的梳理,再結合臺地中部偏東的石砌排房和護坡墻,以及東北部的石砌建筑和北圍墻,可以明確小玉梁臺地在龍山時期聚落形態大體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期小玉梁臺地的人類活動范圍主要分布于臺地西北部,以F10~F12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為代表,門道朝南,該階段屬于普通聚落。第二期是褐土層之上、石砌房址之下的白灰面房址,主要是分布于中部偏東的5座石砌排房F2、F4東墻下和東北部“十”字石墻下的白灰面。該階段古人活動范圍以臺地中東部為主,因沒有遺物出土,所以暫時無法確定其聚落特征。第三期興建和使用石砌建筑,包括臺地四周的圍墻、中部偏東的5座石砌排房、東北部的石砌建筑以及排房東側的窖穴H24,該階段臺地聚落形態發生明顯轉變,體現出高等級聚落建筑特征。

第一期的3座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平面均為圓角長方形,房址中部偏北有直徑約1.5米的圓形火塘,門道朝南,F11和F12還發現了墊碎陶片的柱洞,墻壁均涂有白灰墻裙。位于中間位置的F10規模和白灰面質量都高于其余兩座房址,所以,這3座房址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主次關系。周邊地區同類型房址,形制相近的有內蒙古準格爾旗二里半遺址F2,其門道朝南,靠東壁一側也發現墊有碎陶片的柱洞,原報告稱為地臼。

小玉梁臺地遺物標本以陶器為主,常見器類有斝、甗、鬲、蛋形甕、大口尊、高領罐、豆、盆等,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主要是龍山時期遺存。臺地西北部第Ⅰ~Ⅲ段均有陶器標本,第Ⅳ段可以用已發表的H24來代表石砌遺跡階段,第Ⅴ段是石砌建筑廢棄之后的遺跡,有打破護坡墻的H12、H5。如此,可以就各階段的典型器物特征進行對比分析。

圖二二 第Ⅴ段出土遺物

陶斝可以分為兩型,A型是直口微斂且口沿下施有附加堆紋,器表飾豎繩紋,以第Ⅰ段T117081③:1為代表;B型是斂口斝,口沿外素面或磨光,以第Ⅱ段F11①:3為代表,該類陶斝較常見,口與肩頸間常有近似子母口狀的凹槽,推測其口沿上可加蓋。A型陶斝在第Ⅰ、Ⅱ段口沿下施有兩周及以上的附加堆紋,第Ⅲ段T117061③:1口沿下施一周附加堆紋,且腹部有十字交叉的附加堆紋,與二里半遺址的ⅡT3⑤a:1相近。B型斂口斝第Ⅳ段較第Ⅱ段口部變化較明顯,即年代越晚口部越內斂,以H24:13為例,且晚期口沿外出現弦紋,以H24:12為例。

陶甗在第Ⅰ、Ⅱ段均為圓折肩,第Ⅳ段以H24:11為代表,則明顯為折肩,且口與肩的距離縮短。大口尊的變化主要在于越晚口部越大越外侈,且肩部折棱慢慢消失;第Ⅰ、Ⅱ段領部呈弧形外侈,第Ⅳ段則以外侈斜直領H24:27為主。高領罐的口部形態,在第Ⅰ、Ⅱ段時斜弧外侈,到Ⅲ、Ⅳ段時則以直高領T117061③:6和斜直領H24:22為主。陶豆,目前第Ⅰ、Ⅱ段發現的都是淺盤豆,以斜弧腹為主,到第Ⅲ、Ⅳ段除了淺盤豆之外,還有折腹豆H24:28。除此之外,第Ⅰ段還出土了一件陶鈴,與陶寺遺址早期所見H340:51形制基本相同。圓陶片和陶紡輪主要是由殘片改制而成,且后者多是在圓陶片上雙面對鉆一圓孔。

出土的兩件銅器,銅刀T117071③:3,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刀身寬0.7厘米,與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時期銅刀F20:18形態較相近,但體形較??;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墓地出土銅刀M47:14,與碧村銅刀形態相似,但體形也略大。碧村出土銅泡T117071③:4為圓丘狀,直徑0.9厘米,內凹,有一橋形鈕,中間有半圓形穿孔,橋形鈕明顯是后來與頂面相接的。與碧村銅泡形態相似的,在甘肅臨潭磨溝墓地出土了一組3枚銅泡M848:B1,直徑2.3~2.6厘米,圓丘狀,內有一橫向鈕,未見穿孔;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墓地出土銅泡M47:24,直徑2.1厘米,橋形鈕有穿孔。磨溝和火燒溝出土銅泡雖然外形上與碧村的相似,但尺寸均較碧村大,且橋形鈕相對于頂面的長度較碧村的要短,推測可能是與碧村銅泡工藝相對原始有關。與中原地區銅泡相比,碧村銅泡屬于北方地區的服飾類小銅泡傳統。

綜合以上分析,認為碧村遺址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的第Ⅰ、Ⅱ段,以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為代表的遺跡年代約相當于龍山中期,褐土層和石砌遺跡均屬于龍山晚期,分別相當于河套地區龍山中期的白草塔期和龍山晚期的寨峁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興縣文物旅游局.2016 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掘簡報[J].中原文物,2017(6).

[2]同[1].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興縣文物旅游局.2015 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6(4).

[4]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準格爾旗二里半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C]∥考古學集刊(第11 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91.

[5]同[1].

[6]同[1].

[7]同[4].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臨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 年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304.

[9]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掘報告[C]∥考古學集刊(第4 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25.

[10]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21(5):7.

[1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臨潭磨溝墓地齊家文化墓葬2009 年發掘簡報[J].文物,2014(6):20.

[12]同[10]:6.

[13]邵會秋,張文珊.圓銅泡功能考[C]∥邊疆考古研究(第28 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14]a.孫周勇.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b.孫周勇.新華文化述論[J].考古與文物,2005(3).

猜你喜歡
內壁口徑標本
留在現場的血型標本
口徑的選擇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淺析如何控制PCCP內壁裂縫質量缺陷
教你制作昆蟲標本
魯格公司新型6.5mm口徑高精度狙擊步槍
排管內敷設低壓電纜施工工藝簡述
植物標本的采集與保存
沖鋒槍流行大口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