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類招生背景下林業機械類學生分流引導和培養

2022-05-27 17:10賈志成楊青馬平王華光茹煜
教育教學論壇 2022年17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林業機械

賈志成 楊青 馬平 王華光 茹煜

[關鍵詞] 大類招生;林業;機械;分流引導;培養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新工科背景下林科特色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OBE’模式探索與實踐”(2019JSJG312)

[作者簡介] 賈志成(1981—),男,江蘇南京人,博士,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林業機械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7-0177-04 [收稿日期] 2021-12-31

引言

2000年以來,北京大學等“985高?!遍_始嘗試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受到全國高校的關注和效仿。大類招生的優勢在于:一是克服了高考志愿填報時專業選擇的盲目與不確定性;二是促使不同專業學科的生源質量達到平衡;三是讓學生入學后重新選擇專業,有利于其今后的就業與職業方向的發展;四是有助于學校生源質量的穩步提升[1,2]。

高校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按箢愓猩?、分類培養”模式是指將相同或相近學科的專業進行合并統一招生,進行1~2年的學科基礎培養,按照學生的個人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再進行專業二次分流[3,4]。2017年國家開始進行“雙一流”高校劃分,“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的出現,促使學校優化整合教學資源,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良性競爭,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辦學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2016年開始,南京林業大學對機械類專業實施大類招生,采取“1+3”的培養模式。具體實施方案為:第1學年實施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按照大類培養,第1學年末按照“志愿優先,平均學分績點排序”的原則進行專業分流,后3年按照專業培養。分流程序為:報計劃→公示方案→動員會→咨詢→志愿調研→志愿填報→成績排序→名單公布。在“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證林業機械專業的分流生源質量,提高專業培養水平,需提前籌劃和有效實施。

一、大類招生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分流方案制定科學性不足

1.分流依據不全面。早期分流主要根據學生的主觀志愿和第一學年的綜合成績,但新生對專業了解不足,容易誤判;同時在綜合成績中考試成績占比達到60%以上,極易造成學生偏重課程學習,忽視德育和體育及其他素質培養環節,不利于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與“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初衷相悖。

2.分流程序合理性不足。分流從方案公示到志愿填報,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末進行,僅僅通過短暫的分流動員和現場咨詢,過程過于緊湊,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供學生分流時進行志愿選擇參考。

(二)學生自身對專業了解匱乏

分流前學生接觸的是通識和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和專業教師沒有直接接觸的途徑,造成對專業了解匱乏。根據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調研統計,近80%的學生對分流專業的客觀了解程度不夠,信息主要來源于學院的分流動員、高年級學生的主觀介紹和專業的外界固有印象。僅僅通過短暫的分流動員咨詢不足以讓學生了解到分流去向專業的全面信息。同時,相對于其他專業,機械專業尤其是林業院校的機械專業,外界對其的傳統印象是課程多、內容難、成績低、就業差,極易造成學生對分流專業選擇的盲目性。

(三)學生專業分流外溢

分流過于強調學生的主觀志愿,在對專業全面了解不足的前提下,低年級學生存在嚴重的盲目跟風現象,從而造成學生外溢。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的大類招生,按照學生意愿和學習成績進行分流,學院不進行二次分配干預。分流時,第一學年高學分績點學生基本上集中選擇分流到機械電子工程、自動化等專業,造成“一邊倒”的現象,而低學分績點學生都被調整分流到機械專業,專業生源素質下降,學風惡化,學習成績整體下滑,進一步造成學生對林業機械專業認同感低,形成惡性循環,對于一流專業的建設十分不利。

(四)專業培養方案脫節

在“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機械專業培養方案暴露出先天不足,主要問題在于:原有課程體系陳舊,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大類招生的要求;課程內容滯后于行業發展現狀,與行業企業聯系薄弱,更新不足;教學形式單調,以線下課堂授課為主,線上課程缺乏,互動環節嚴重不足。綜合分析,既不能圓滿實現既定教學目標,也無法吸引優質生源,不能達到培養林業機械專業人才的要求,需要重新梳理和大力調整。

(五)學科發展和就業受限

南京林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科建制完備,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專業學生分流和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是專業本科生源引進和培養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嚴重影響專業學生培養,進一步造成有志于攻讀機械工程學科碩士、博士學位的本校優秀專業學生匱乏,對學科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最終造成機械專業學生個人發展緩慢,綜合素質不高,使得升學和就業難度提高,也影響了優質就業和招生單位的引進。

二、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專業分流引導和培養舉措

面對已經出現的問題,如何在大類招生背景下,在專業分流前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林業機械專業,吸引學生主動選擇專業,進入專業后積極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機械專業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和就業創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改進分流方案

針對已出現的問題,首先從源頭上優化分流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分流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具體措施如下。

1.優化分流評價體系。調整學生綜合成績比例構成,降低考試成績的所占比例,提高德育、體育等所占比例,引入競賽、獲獎等加分項,建立綜合性量化指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2.強化分流前的動員環節。除了改進已有的動員咨詢形式外,通過開設專業導論和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課程,輔助以智力和性格測試,促使學生對自身和專業形成客觀認識。

3.建立幫扶小組。成立由輔導員、班主任、學生代表、專業教師組成的幫扶隊伍,對分流前的學生尤其是專業弱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使其盡快了解和適應專業學習。

(二)加強專業認同感的引導

從新生階段就開始著手對學生進行專業認同感引導,盡早避免學生對林業院校的機械專業形成刻板印象,造成誤導分流,出現不利局面。具體引導路徑如下。

1.校內引導措施。邀請教務處、學工處的對口教師,結合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對機械專業的專業優勢、就業前景及培養目標進行詳細介紹和解答,改變學生對專業的固有印象和偏見。組織專業負責人和專業任課教師定期召開專業年級會議,宣講專業培養方案和指導專業選課,介紹專業學習方法,搭建專業知識架構,使學生對機械專業有更清晰的認知;安排專業教師和高年級的優秀學生對低年級新生展開專業座談,在互動中對新生進行答疑解惑,避免盲目被動和迷茫。組織學生參觀機械和林業機械實驗室,對專業課程的實驗和教學過程形成直觀認識。

2.校外加強措施。定期邀請國內外機械專業,尤其是林業機械專業的著名學者、著名林業機械生產廠家的機械工程師、機械專業的成功校友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普及性教育,介紹我國機械尤其是林業機械的發展歷程、林業的產業規模和主要行業體系、林業機械的特點和典型機構,形成對專業的正確和趣味性認識。組織多種形式的參觀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每年一度的全國林業機械博覽會,了解新型林機。組織學生參觀著名林機企業的林業機械生產環節,對林業機械生產工序和加工流程形成直觀認識。

(三)加強專業學生培養

在通過引導使學生對專業形成正確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采取相應措施引導學生發展興趣,提高專業學習的主動性。

1.設置專業科技社團。由專業教師指導社團活動,結合其在林業機械科研方面的經驗,在全院范圍內招收感興趣的學生;圍繞林業需求,設置林業機械科研創新專題,對學生課余科研創新活動進行指導。先后成立了機械創新設計協會、農林裝備智能化協會、機器人協會等,為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創新交流平臺。招生范圍基本涵蓋了每年的新生群體。

2.組織參加學科競賽。鼓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林草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學科競賽。聘請專業任課教師為各項科技活動開展科技競賽動員,指導學生的實踐,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提升,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利用創新實踐和競賽的榮譽感與求知欲,推動學生主動利用課余時間投入林業機械專業研究,產生專業自主學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需求與動力。學生能力在科技創新和工程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明顯提升,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自2016年分流以來,累計新增獲得全國林草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大賽等科技競賽國家級獎11項、省級獎16項。

3.建立朋輩教練團。整合科技社團、學生資源,采取高低年級學生搭配、專業教師設置訓練專題,將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與大一學生進行混合配對,形成“高低搭配”的組隊模式,實現科研指導和專業引導。團隊中,一年級學生輔助參加項目,二三年級學生主持項目,三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學生并開始個人考研準備,四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學生并完成個人就業。依此步驟,從吸引學生進入專業到專業拔尖學生培養,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專業培養。自2016年分流以來,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22項,完成申請和授權專利68件,軟件著作權26項,專業保研72人,考研升學率和就業率也有了顯著提高。

(四)加強專業自身建設

針對近年來“大類招生、分類培養”背景下的專業發展情況,學校和學院采取調查問卷、個人訪談等形式,多方征求用人單位、行業專家、校友、應屆畢業生等對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議,并修訂機械專業培養方案,重新梳理構建了大類招生下的專業課程體系。如調整并刪除了不適應專業發展的課程,增開了具有前瞻性的課程,參加并通過了2021年的工程教育認證。

1.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課程的拓撲關系應符合認知規律和工程技術特點,知識和能力系統的構建能體現由淺入深、由簡單到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新的機械專業教學計劃學生從入學到分流前的第一學年主要學習通識課和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含教學實習),第二三學年進行專業學科基礎課程學習,第三四學年進行專業核心與特色課程(含課程對應的課程設計)學習,最后一學期進行畢業設計。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適應發展能力,在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上加入了課程思政的教學元素。譬如,在林業機械課程中融入了林業裝備行業發展趨勢及展望,智能化林業機械對林業行業及國家經濟、社會的影響等元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服務國家與社會,適應未來職業的發展需求。

2.改革課堂教學方式。為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便有效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積極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啟發式教學,廢止“灌輸式”教學。通過在線課程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強化師生在線互動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深度探究、思辨、互動和實踐,實現“重教輕學”向“教學相長”、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內外結合、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過程結合評價的教學轉變,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自分流以來,2016年建設專業在線課程3門,2017年建設專業在線課程4門,2018年建設專業在線課程2門。

3.改革實踐教學方式。專業緊跟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為出發點,逐步建立起虛實相長的實踐教學共享平臺,構建“平臺共享、項目驅動、賽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虛實結合、校企聯動、開放共享的實驗教學新模式。豐富的虛擬仿真優質實驗教學資源打開了基礎—特色—創新的渠道,滿足了學生教學實驗和創新實踐的需要?!艾F代林業技術裝備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江蘇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案呱涑虈婌F機優化設計虛擬仿真實驗”獲得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立項,以生動的動畫形式模擬林業機械設計和工作過程[5]。

4.改革專業課程考核形式。以“林業機械”課程為例,建立MOOC課程。在課程教學的日??己酥?,引入線上環節,將林業機械各章節的預習和復習交由線上平臺協助考核并加以記錄作為平時成績。引入翻轉討論環節,講授林業機械專題,開展課堂互動討論。最終的課程考核,由傳統的“課后作業+課程實驗+期末考試”的紙質考核模式改革為“作業+翻轉研討+實驗+線上考試+線下考試”的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通過多種形式、不同階段的考試方式,不再“一考定終身”,直觀且綜合地反饋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效果。

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現階段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專業分流尚處在探索階段,必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的傳統專業——機械專業在未來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中,要抓住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發展契機,合理分流,科學合理地修訂現行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使其既符合機械專業的發展方向,又要堅持自身的林業機械特色,使學生的培養符合行業需求。如何引導林業院校學生熱愛、從事和振興林業機械專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就已有措施進行了介紹和探討,以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江金啟,王振華,吳東立,等.高校大類招生中的專業分流實踐及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17(2):55-60.

[2]茹煜,李建華,許薔,等.機械大類招生背景下機械工程導論課程改革初探[J].高教學刊,2019(19):118-120.

[3]袁盼盼,朱興亮,尤佳,等.大類招生下學生興趣培養與引導的探索研究:以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5):42-45.

[4]趙長山,何付麗,樊東.專業分流:高校按類招生瓶頸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5):15-17.

[5]陳吉朋,施明宏,張慧春,等.機械設計專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構建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20,38(6):44-47.

Key words: general enrollment; forestry; mechanics; diversion guidance; cultivation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林業機械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調試機械臂
land produces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淺論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按摩機械臂
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