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

2022-05-30 02:20湯武英
江西教育C 2022年5期
關鍵詞:量感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湯武英

摘? ?要:隨著我國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和重視,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生涯中的啟蒙階段,也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重點研究階段?!伴L度單位”的相關知識點貫穿小學各個年級的學習中,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聯系,在數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培養學生的“量感”能提升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知,使學生將其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而能對各類物品的長度進行更精準的估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量感”? ?培養策略

幫助學生建立“量感”,能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各類與長度相關的問題,優化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水平。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量感”的價值和優勢,并將其和數學活動進行有機融合,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量感”。通過“量感”的培養,學生能理解各種計量單位的概念,掌握量的大小,提升學生的數學估算水平。除此之外,加強對學生“量感”的培養,還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量感”的內涵

所謂“量感”,就是指引導學生通過感官系統,包括視覺、觸覺等,來觀察或觸摸物體的長度、速度及重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各種計量單位,包括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及重量單位等,其中能有效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知識就是“長度單位”。

在“長度單位”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缺乏“量感”。首先,學生對于長度計量單位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只憑自己對于理論知識的“感覺”使用計量單位;其次,學生在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估算時常常出現較大的偏差;最后,學生雖然已經將各類長度計量單位和進率記在腦中,但是在實際的換算過程中使用的方式仍然不正確,出現較大誤差。

二、培養學生“量感”的策略

(一)貼近日常生活經驗,構建長度表象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最重要的教學策略就是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來舉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量感”,又能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開展“長度單位”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將重點放在與“量”相關的教學環節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量感”更清晰。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長度計量單位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在講解到“毫米、厘米、米”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認識一些日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尺子,讓學生對“1厘米有多長、1毫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形成初步的認知。然后,教師再綜合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來提升學生對長度計量單位的認知,讓學生感知“量”的表象。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活動來提升學生的“量感”。如我們的指甲蓋寬度大概1厘米;一元硬幣的厚度大概1毫米;小學生雙手張開的長度大概1米等。當學生對長度有了基礎的認知之后,才能更加深入地學習與“長度單位”相關的理論知識。

(二)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培養“量感”

想要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自己動手,使用各類尺子對物品的長度進行測量。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量感”,還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水平,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使用畫、估、量、比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形成基礎的“量感”。

例如,在講解“分米”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長度不一的繩子。隨后在課堂上用尺子量出1分米,將繩子裁剪為1分米。然后用這段1分米長的繩子去引導學生測量書桌、椅子、講臺是由幾個1分米構成的。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能深入感受“長度單位”,掌握“長度單位”的內涵,形成“量感”。

(三)實地體驗,提高直覺判斷

在小學“長度單位”的教學內容中,千米是最大的“長度單位”。相較于分米和米來說,千米不像分米和米一樣,能直接使用尺子去測量,千米的長度甚至無法通過肉眼在視覺范圍內感知。因此,對于學生來說,在腦海里建立關于千米的認知和長度概念是十分困難的。為了讓學生能真正深入地感知千米的長度,教師可以將“量感”的培養放在實地體驗中。首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中,沿著長度為100米的跑道走,并數一數自己走完這100米的跑道共走了多少步,花費了幾分鐘。依照這樣的計算,圍繞跑道走1000米需要走多少步,花費多少分鐘。依照學生推算出來的結果,等到放學之后讓學生在更加寬闊的地方走一走,如從校門口開始往外走,看看走到哪里大概為1000米。通過這種自己走、自己算、自己估量的親身體驗,學生能形成1000米在長度和時間上的量化體驗,促使學生對1000米的“量感”認知更加深入。而從校門口出發的親身體驗,能夠通過學生已經建立的“量感”去進行推算,明確千米的“量感”體驗。這種實地體驗的“量感”培養,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親身體驗,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些視覺無法觸及的“長度單位”,讓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量感”認知更加精準。

(四)夯實基礎,加強“量感”沉淀

培養學生的“量感”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期的沉淀和積累,對“長度單位”經常比畫就是最為簡單且隨時可進行的“量感”沉淀方式。在一些小的“長度單位”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常比畫,如比畫1米的長度、1分米的長度、1厘米的長度等。在長時間的比畫中,學生的長度感知會更加清晰。當然,長度的比畫需要和驗證進行有機融合。在比畫長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比畫,另外一個人用尺子來測量,驗證其長度是否準確。經常性的比畫,不斷對其偏差之處進行調整,直到最后形成了肌肉記憶,能夠一伸手就直接達到某一長度。這樣一來,某個長度是多少,應該怎么比畫,會像一個思維“尺子”,烙印在學生的腦中,也好比是長在了學生的手中。學生在不斷的比畫和驗證中,對“長度單位”的表象認知更加清晰,比畫的準確性越來越高,會沉淀“量感”,讓“量感”走入腦中,長在手里,外化在日常生活中。

(五)容納錯誤,優化“量感”

在數學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盡管教師會在課堂中盡量幫助學生建立“量感”,促使其對“長度單位”的學習更加順暢,但是還是有個別學生在做練習題時出現漏洞,甚至有些常見的錯誤會反復出現。碰見這種現象時,教師可以將這些錯題當作教學資源,使用延遲評價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通過對錯題的辨析,逐漸將錯誤糾正。

例如,某道練習題要求學生填寫單位:一張書桌的長度為1.2(? ?),有的學生填寫了分米。此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比畫一下,1分米有多長,學生通過比畫,發現1分米非常短,自然而然地就會了解到自己的錯誤,并對錯誤進行改正。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先退后進,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量感”。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長度單位”的“量感”認知是建立其他數學知識“量感”的基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加強對“長度單位”表象的關注和重視,強化學生的實踐和實地體驗,讓學生在反復的沉淀、積累、實踐、運用中,強化對“長度單位”的思維認知,形成清晰的“量感”。當學生建立了基礎的“量感”之后,計量單位的學習也會從抽象轉化為具象,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雅清.基于量感培養的小學“厘米的認識”教學探索[J].新課程,2021(43):71.

[2]黃慶松,梁杰瑜.基于小學數學實驗的學生“量感”培養實踐策略——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21(9):31-33.

[3]王柳華.關鍵能力導向下的小學數學“量與計量”教學實踐分析[J].求學,2021(20):53-54.

[4]葉柱.探索“計量單位”教學的新空間——浙江省2015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評比活動綜述[J].小學數學教育,2016(7):25-27.(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第一小學)

猜你喜歡
量感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養學生量感的新視角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