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瞳孔里的故鄉

2022-05-30 07:15梁爽
當代作家 2022年10期
關鍵詞:家鄉故鄉媽媽

要說我的故鄉,我還真的有很多話。不是說它有多么美,而是那里有我太多的記憶。那年的冬天,母親經過十月懷胎的艱辛一朝分娩的痛苦將我帶到這個世界,帶到這個偏遠的山村。我在那里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歲月。

那時我們家同全國所有家庭一樣很艱苦,弟兄又特別多,基本上是吃了上頓無下頓的日子。家中除了房子和簡陋的家具不能吃以外,其他能吃的通通都弄來填肚子了。紅薯、紅薯葉子、紅薯藤都是餐桌上的好東西。我常常是連湯都要喝的干干凈凈。因為紅薯湯是甜的,紅薯葉子湯是淡的,紅薯藤湯是苦中帶回甘的。爸爸媽媽總是讓我們先吃飽,如果還有剩的他們再吃,如果沒有他們就餓著肚子等待下一頓再吃。在那樣艱苦的歲月,我卻是聽著父親的山歌成長的。

艱苦的生活、偏僻的地理環境、落后的農耕模式、陳舊的思想觀念等制約了家鄉的發展。也就苦了我的父母,苦了家鄉的父老鄉親。一向喜歡用山歌驅趕饑寒的父親,后來也顯得力不從心。他不知道這種日子何時是個頭,常常與母親相望而嘆。為了解決一家老小吃的問題,母親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借著月光去山坡上挖別人沒有挖完或者撿別人落下的野菜。就這樣老老實實地過著農村那個年代最樸實的生活。

“寶劍鋒之磨礪出,梅花香至苦寒來”。與其說山里人在煎熬,不如說山里人在等待。那一年的改革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到了我的家鄉。我走完了童年時代步入學堂,在求知的路上尋找人生的道路。

土地承包到戶的農村生產責任制模式讓農民看到了希望。我家也分得了四畝多莊稼地,爸爸媽媽起早貪黑的在地里勞作。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吃飽穿暖的幸福畫面。當年家里小麥得到了豐收,除去上繳的公糧,全家人一年不會餓肚子了。記得第一次吃飽飯的日子是1981年的夏收剛剛結束,家里收了很多的麥子。那天,母親早早起床把提前曬干的麥子倒在石磨上,趕著牛磨面粉。整整用了一個上午才磨出來我從出生以來看見最多的白面粉,母親的頭發上也爬滿了像雪花一樣的面粉粒?;氐郊依?,媽媽就忙著和面發酵,做午飯。午飯后,媽媽讓我燒鍋蒸饅頭,那時的我高興極了。開心地問媽媽:“我可以吃幾個?”媽媽笑著說“隨便你吃幾個”!“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天的晚餐是我們全家人吃得最開心的一次,我一口氣吃了五個大饅頭,父親邊吃邊說“以后好好干,吃穿就不愁了”,媽媽在一邊附和著,那也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刻。

那個時候能解決一家老少吃飯問題已經很不錯了。但是經濟上的貧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制約了一個家庭的發展,我家也是一樣。父母常常為了我們弟兄幾個的書學費而寢食難安。

記得我讀初中二年級下學期,為了四五4元的書學費,爸爸媽媽吵得特別兇。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見爸爸媽媽吵架。但是一直到放寒假那4.5元的書學費也沒有繳上,因此我還被老師喊到學校的操場上罰站了一個下午?!班l窮自作幽人伴,歲晚誰為靜女媒??尚h公池上客,卻因松菊賦歸來?!蔽医K于膽戰心驚,顫顫巍巍的讀完了初三上學期的全部課程??墒菚鴮W費已經欠了學校十多元。一想起父母為了我讀書吵架的事情,我多次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暑假快要結束了,我思索再三終于鼓足勇氣向爸爸媽媽提出了輟學回家讓弟弟繼續讀書。父母考慮后最終無奈地答應了我的要求。

故鄉,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生長的地方。在我記憶里的故鄉真的是山高水長,偏僻中的靜寂會讓你選擇遠方!

我輟學后兩個多月,實在是適應不了農村那日復一日的農耕生活,就選擇了參軍。由于家庭貧困的原因吧,父母居然很爽快的支持我這一選擇。在通過復雜的體檢、政審后,我光榮的參軍去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大西北。那里比我的家鄉還貧困,到處是一片蠻荒。茫茫戈壁,盡顯蒼涼,那時我的心彼此起伏,如黃河水攪動的一個個滔天巨浪,這就是我夢中的地方?這就是我理想的天堂?是戰士地第二故鄉?很快適應了直線加方塊的生活,認為心中有理想,那這里就是夢想起航的地方。就這樣,每天在軍號聲中逐夢遠航。

當然,在故鄉人的眼里那是很羨慕的一個選擇。因為在偏遠的農村,在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大山深處,能有如此選擇的人是不多的。

戰士的故鄉在遠方,遠方就是戰士的故鄉。一座老舊的土城墻下是我站崗放哨的地方,在洮河水的滋養下,我在這古老的土城墻見證下一步步攀上更遠更高的山峰。

明月清風下的巡邏站崗所帶來的幸福榮光讓我更加感謝生我養我的家鄉,還有送我遠航的親人和兄長。那時,我們不僅僅訓練執勤,還有幾十畝農田要耕種。在西北那塊厚土上種莊稼是很辛苦的,不僅要運送自然肥(那個年代很少用化肥)還要一鍬一鍬的把地鍬松后才能將自然肥撒在地里再撒麥種,最后才是用人拉著耙,耙上站兩名戰士在地里耙一遍。這樣就可以保證每一粒種子都被土掩埋。不僅如此,還能保證來年小麥全面獲得豐收。我雖出生農村,但是對于種地還真的是門外漢。

軍營,讓我不僅學會了堅強、勇敢、果斷的做事風格,更加教會了我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更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東西-種地。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一個離開家鄉久了的人肯定很想家,我也一樣。那是一個秋天的黃昏,指導員把我叫到連部:告訴我可以休假了,時間從第二天開始算。我激動的跳了起來。

第二天我起的特別早,背上行囊踏上回家的路程。用一句“歸心似箭”來形容當時的心情一點也不夸張。那時我們坐的是綠皮火車而且只有硬座,用時長且辛苦??墒切那楹芨吲d。我記得當時是在定西火車站上的火車,坐到綿陽就坐了一天多。那時火車燒的還是煤炭,車上灰塵很重,可是就是這樣也是遠行人很好的交通工具。

當踏進滿是泥土的老屋,給我的是滿目的驚慌和之后的恐懼。幾年時間的別離,再見時真的是物是人非。曾經精神矍鑠的父親,此時雙眼迷茫的坐在門檻上發呆。往昔精神煥發的母親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我站在床前大聲的喊著媽媽媽媽,不但沒有應答,居然媽媽認不出我是她的兒子。此時一行行淚水像決堤的洪水傾瀉而下。

我:爸爸,媽媽得的是什么???

父親:你媽媽得的是血崩?

我:血崩是什么???

父親:是女性的一種病,你還年輕不懂!

我:為什么不送醫院?

父親:家里沒錢。

我:為什么不告訴我和哥哥?

父親:你媽媽不想影響你們在部隊的工作。

我:可是這樣后果很嚴重??!

父親:……

放下行囊,我急急忙忙跑到鎮人民醫院詢問當初給我媽媽檢查和治療的主治醫生。醫生翻開了我媽媽當初的檢查報告給我看,并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回去準備后事吧?!蔽衣犃酸t生的話,心中如同黃河的瀑布沖擊著每一個毛血細管。不,我絕對不相信我的媽媽會離開我們。醫生的話我相信,因為那個年代的醫療技術整體都還比較落后?;氐郊依?,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洗完家里的衣服被子后,便四處打聽能夠治療媽媽這個病的地方和醫生。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努力終于在距離我家四十多公里的地方找到了能夠醫治母親這個病的醫生。那時公路還不通,我打著手電連夜步行趕到目的地。那是一個比我家更加偏僻的大山深處,我要拜訪的醫生也是一位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

夜深深,秋意寒,天空也飄起了毛毛細雨。不知是上天在考驗我的孝心,還是在故意刁難我這個夜行人。雨,越下越大;夜,越來越深,媽媽的病確實不能再等待。大約是凌晨三點左右我到達目的地,由于太著急的原因吧,便冒昧地敲了老人家的門。當老醫生開門出現在我眼前的一瞬間,我哭著跪在地上向老人家訴說了媽媽的病情,誰知道老醫生聽后哈哈一笑說道:起來吧年輕人,到了我這里這病就不是病了。問病下藥對于我來說肯定擔心,我極力邀請老醫生到我家親自給我媽媽診治。也許是年齡大的原因,老醫生一直以路遠走不到為由拒絕,我看天漸漸亮了心中的焦慮更加濃郁,便向老醫生提出了背他去我家的請求。最后老醫生同意了。

那時家中貧窮,故鄉落后,走路是最節約成本的。我背著老醫生向我的家中進發。雨,還在淅淅瀝瀝的敲打著路邊的草禾,土路也在用泥濘考驗我的孝心和耐心,我相信上帝給了我有限的力量,但他更給了我無限的希望和毅力。

家中有急事,雨卻不停歇。大約在晚上八點左右,我背著老中醫顫顫巍巍地走進了家門。顧不上吃晚飯,顧不上休息,老中醫便來到母親床前拿脈、查看病情、翻閱醫院的檢查病歷。忙完一系列的診斷工作后,老中醫終于拿起手中的筆,開出了他深思熟慮后針對我媽媽的第一份處方,并再三告誡我天一亮就去醫院抓藥,他可以在我家呆三天,前提是五十元一天。為了媽媽的病,我高興地答應了。

那些沒有哭過長夜的人,怎么能悟出這美麗的人生呢?

天邊的魚白才睜開眼睛我就出發去鎮人民醫院抓藥。我家距離場鎮7.5公里,那個年代沒有鄉村公路,只有一條窄窄的盤山公路,我還是在三十分鐘左右到達鎮醫院。第一時間抓好藥第一時間趕回家,并在醫生的叮囑下開始煎藥。由于媽媽的意識模糊自己吃藥很困難,我就把藥涼到七成時一勺一勺的喂媽媽。從那天起,我每天的任務就是洗衣,做飯、喂藥,陪老醫生說話。到第四天的早晨,我按往常一樣去給媽媽喂藥時,媽媽看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什么時候回來的?我再三喊你爸爸不要告訴你們,他怎么這樣?”我聽后眼淚竟不爭氣的掉了下來。那時因為媽媽恢復的很好,同時感到母愛的偉大,到病重之中都還在為兒女考慮。

故鄉是永遠平靜的鄉愁,鄉愁卻是永不平靜的故鄉。假期很快就要結束了。媽媽的身體也恢復到可以做飯了。要歸隊的前兩天,我兜里已經是空空如洗,返程的路費成了我最大的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父親把家里唯一可以賣錢的三只養了一年的雞捉到街上去賣。也許是整體都貧困的原因吧,我和父親在市場上整整守到下午五點過都沒有一個人來問,更不用說買了。父親和我也失去了能把雞賣出去的信心,那么賣不出去怎么辦呢?那個年代,由于家中貧落,借錢肯定是借不到的。我也是心亂如麻,但還不能把焦急寫在臉上。就在我與父親都束手無策的時候,我聲音很小的對父親說“可不可以去找找在鄉鎮府食堂做飯的仁大爺”?父親聽后一下子來了精神,笑著說“走,找你仁大爺去”!最后通過與仁大爺的艱難交涉,最終三只雞以總價十二元成交。走出鄉鎮府食堂,父親把十二元都給了我,回到家我把兩元的零錢又交給了父親,因為母親身體還在恢復階段,家里不能沒有錢。

一縷晨曦劃破天邊的夜幕,山村也響起了雞鳴的旋律。羞羞答答的朝霞站在山頂的樹梢掩面而笑。媽媽起了一個大早,把家中唯一存下的三個雞蛋拿出來給我做了韭菜雞蛋臊子面,并坐在桌子對面笑看著我吃完。我知道當初參軍遠行最牽掛的是媽媽,而今又出發時最難過的還是媽媽。但是軍中無戲言,歸期就是命令。我簡單收拾好行李,背上裝滿牽掛和思念的行囊踏上歸隊的路程。

秋天的家鄉給了我一個忙碌地假期,那么冬天的霜雪又怎能阻擋我奔跑的腳步?為了讓母親看見我的堅強,我頭也沒有回的踏上遠行的路。即將翻過山頂的時候,想到母親習慣了我的遠離。當我回過頭的時候,父親母親居然還站在房后的石磨旁望著我離去的方向。透過滿山的柏樹林我深深地向父母鞠了三個躬后走了。

由于身上只有十元錢,我只能選擇坐火車到隴西,再從隴西坐長途車回到部隊,在車上吃的是媽媽做的面餅。

人有兩種生活態度:一是患得患失;一是自信滿滿。我是二者兼顧擇其后??!

老城墻竟是如此的巍峨,抵御了嚴寒也擋住了風沙

挺立在茫茫戈壁,記錄著戰士的青春

閃閃發光的刺刀,向敵人發出嚴厲的警告

紅旗在邊防線上高高飄揚

我們用勇敢和堅強,守護著邊關的明月與安詳

祖國召喚人民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奔赴戰場

長江黃河滋潤著我們的青春歲月

我們把生命融進祖國的萬里邊防

……

時光從來不會在乎人們的夢想,總是在你還沒有從夢里走出來的時候就靜靜的遠去。如今,我距最初參軍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多年了。久別故鄉并不是不愛故鄉,真正的思念是把夢想置于回歸生我養我的那片土地。

如果說要在大腦里搜索當初家鄉的樣子,的確找不到。然而,對于我這種漂泊久了的孩子,不僅要承受城市生活的排擠之外還要承受思鄉之痛,更要不停地去尋找屬于我自己的生活。望眼茫茫人海,漂泊在外的人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部分遠行的人居然忘記了自己的初衷,不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來干什么?該怎么干?更有人忘記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我記憶力童年的故鄉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搶耕搶收那是一副絢麗的樂章。卻不知道,而今故鄉山水沉淀的內涵;也不知道大山深處不變的旋律和美麗的陽光。

我曾經翻閱過很多關于故鄉的資料,除了湖廣填四川的寥寥數語再無他述。一場細雨淋濕了山村的早晨,對于生于此長于此的村民來說,牽著牛哼著小曲在雨中前行已經習慣了。衣服上濺滿的泥濘和滿臉的胡茬相互映襯,我感覺到他們很真誠很實在。三十多年后我再回到家鄉,當我步入到田間地頭時,居然被當年那個畫面喚醒了一個時代的回憶。

三十八年后的2021年秋天,我踏上歸鄉地路程。沿途的秋色并沒有影響我歸家的速度,劃過的云朵一遍遍播放故鄉-最初的原風景。

當我進入村莊,雙腳踏上村子的土地,整個人被村莊的面貌驚呆了。根本看不到三十多年前的一點點影子,而是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現代化的村莊。寬闊的鄉間水泥路,隨時可以容納兩輛汽車相向交差通過。根據山形蜿蜒前行的公路,展現出山間彩帶的飄逸,將村莊包圍其中。因路是順山而上下,所以積水和塌方的情況是很少見的,通過雨水的沖洗可以使公路既保持了干凈又避免了塌方等現象的發生。晚飯后約上村里三五位老人在公路上散步,踩著像城市一樣的路面,批著明月下的清輝,我看見公里兩邊的太陽能路燈由獨立的不銹鋼柱撐起,由于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公路兩側的路燈就顯得孤單但并不寂寞。我們走在路上,相互聊著過往的那些事,也說著當下生活中的安享和幸福。散養的狗三三兩兩各自朝著主人呼喚的方向慢悠悠地走著。它們早已習慣了夜幕下人類從身邊走過。偶爾拂過來的秋風也會讓我們不經意地裹緊衣領口,再走走也是為了感受這秋天的暮色。

如果說農村的條件很差,那么農村的冬天又會怎樣呢?其實,那不是條件差,而是人的靈魂出現了差異。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絕知春意好,最來客愁何?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本吧芎?,時間很短。一天很快就結束了。我抬頭望了望天空,還有一絲夕陽的余暉趴在窗玻璃上。我緊了緊領口,去挑糞水澆灌還不能采摘的菜。夜幕來勢洶洶,菜還沒有澆完整個山川便披上了厚厚的紗幔,視線距離縮小基本為零。

寂寞的夜總是在漫長的等待中度過。

冬日的早晨送給大地的永遠是神秘的,一層薄霧給人的何止是朦朧。農村人卻在朦朧中開始了一個季節的忙碌。

那個時候,山村的小路還是若隱若現的時候,生產隊長就用他天生的高音喇叭喊“誰誰誰誰與誰誰誰從哪里挑糞到哪里,挑完三分,挑不完不得分;又是某某某和某某某哪里哪里的挖地,挖不完不得分,挖完的得兩分......”。社員們就拿著各自的農具三三兩兩地出工了。

當時農村的耕種全靠勞動力。更沒有什么旋耕機、化肥等等之說。農忙正常出工,農閑男勞動力就挑糞水去倒在沒有種莊稼的空地里,要讓空地的每一塊泥土都浸泡在糞水里,來年莊稼才會長勢旺盛,有個好收成。婦女和年齡稍大一點的人就去喂豬或者放牛,喂豬放牛也是可以掙工分的。

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只有多掙工分。母親為了我們兄弟幾個有飯吃,經常同父親一同參加生產的挑糞任務。從花石頭地挑一擔一百斤重的糞水到與隔壁村交界的老房咀有近五公里的路程且全是山路,每人每天要挑二十擔才算完成任務。我的母親很堅強,每天同男同志一樣完成二十擔,有的時候要挑到深夜才能完成任務。日子雖苦,但一家老小聚在一起也其樂融融。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杯酒,苦辣只是一陣子,但是決不會是一輩子。

今年春節我是在家鄉過的,心中不免有一些感觸。

站在老屋前遠望家鄉的小山村,四面高聳的山峰懷抱著裊裊的炊煙,村中心的廟宇古塔格外醒目。滿眼綠色的麥苗在大地的懷抱列隊整齊,仿若列隊的士兵在等候人民的檢閱。一群候鳥停留在樹梢,仔細一看它們錯落有致,在用它們自己的語言相互交流。好像怕我這個異類聽見或聽懂它們的語言。不知是誰在不遠處點燃了鞭炮,瞬間它們消失在我目光的盡頭,留給我一地相思的風景。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此時的我很羨慕家鄉的一草一物?;B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歡樂和幸福從這平靜的小山村傳遞向遠方。無論誰此時來到此地,心理都別有一番美感。

村子里的兄弟姐妹都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年華。他們全是裹著鄉愁,頂著風雨,背著責任,揣著理想,年年歲歲在遠方,歲歲年年難歸鄉!一生奔波在路上,一生堅守爹和娘,孤獨又怎樣?他們四季忙綠,家中依然耕種井然。

春來的節日多多少少還有一絲絲冬天殘留的寒意與黃葉。風,刮得有點肆無忌憚。那些生命力頑強的綠芽與草跟都在努力地向大自然綻放屬于他們的顏色。我脆弱的神經也不甘于生機盎然的這片土地,早早地收拾起行李邁開遠行的腳步。唯有故鄉的春色拽著我,輕輕地告別。我看見掉落的樹葉與斷枝,血液更加歡暢。

作者簡介:

梁爽,原名:梁丕??;四川梓潼人。先后有詩歌、散文、隨筆、歷史故事解析等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武警報》《華西都市報》《上海文學》《四川文學》《星星》《草堂》等多家報刊雜志上稿,并獲得2018九華山第二屆鄉村牧野節詩歌獎;2018年成都市金牛區教育節詩歌賽一等獎;2019年寫《知音》故事大賽優秀獎等,2020年中國新詩發展創新獎銀獎。1992年至今先后出版發行以《鄉愁》為代表作的個人著作7部?,F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作家聯合出版社高級簽約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詩學會會員。

猜你喜歡
家鄉故鄉媽媽
故鄉的牽掛
月之故鄉
不會看鐘的媽媽
媽媽去哪兒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