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

2022-05-30 10:48
科學中國人·上半月 2022年8期
關鍵詞:算力基因組航天

李國杰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

研究所研究員

算力網絡是新型基礎設施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東數西算”又是算力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我認為國家算力網的建設應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以國家或地方財政建立的公共算力基礎設施;第二部分是電信運營商和龍頭云服務商建設的骨干企業級算力基礎設施;第三部分是由大量中小型信息服務企業協作建立的算力網。

算力網的構建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我希望全國的算力網避免單一“帝國制”壟斷運營,探索新型的“聯邦制”管理模式,激活中小企業的參與熱情。運行方式是否得當,決定著算力網的前途。

在布局上,算力網絡既要“全局統一”,又要“環節解耦”?!叭纸y一”是指全國主要算力中心協同管理,形成東西互補、南北貫通的一體化算力網,提供統一的算力資源服務?!碍h節解耦”是指算力的設備提供商、運營商和增值服務商合理解耦,消費者僅需按統一定價支付費用就可得到多樣性的服務。在我看來,算力網的生命力在于協同合作,過分強調一家企業的端到端一體化,不利于算力網的發展。

新藥的研制、新材料的研發、集成電路等新產品的設計等,都需要巨大的算力。非實時的計算可能對國家發展具有更基礎、更長遠的作用。國家級的算力網絡資源應優先考慮非實時的高性能計算和智能計算(模型的訓練)。實時性強的工業互聯網和金融網絡等大多由企業自建。此外,邊緣計算和物聯網大多有實時要求,算力網建設要高度重視確定性網絡的研究。

龍樂豪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

說起航天夢,“龍騰星海、九天攬月”這8個字基本上可以概括中國航天成就的主要方面。中國航天事業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法寶”是什么?問題的答案就蘊含在“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里,也蘊含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中。在我國航天人鍛造的偉大精神中,我認為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熱愛祖國。只有胸懷強烈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自覺將個人工作與國家榮辱緊密相連,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才能不懈奮進。其他各個方面內容也都非常重要,比如大力協同,因為航天是一個大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團隊的充分協作、協調,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偉大的事業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廣大航天青年要讓青春綻放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就要愛祖國、勤學習。讓愛國主義流淌在血脈之中,把學習作為我們報國為民的基礎和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題,就要重修養、提素質。古訓講,成才先成人,優學且厚德。廣大航天青年要成為有理想、有本領的高素質人才,知識、能力、品德三者都不能缺少;就要愛科學、快成才,深刻理解科技造福人類、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堅持遙望深空、探尋未來,腳踏實地、創新發展,努力刻苦鉆研,成為有理想、有抱負、高素質的人才,用自己的成就來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不懈奮進。

楊衛

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大學教授

助力基礎研究發展,科研評價體系有著“指揮棒”的作用。長遠來看,這一點對于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青年科研人才尤為關鍵。我國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在不斷深入完善,從評價方式來看,不外乎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兩類??蒲性u價體系的根本難點在于如何對潛在的顛覆性創新進行事前評審。對科研人才特別是青年科研人才來講,顛覆性創新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驅動,具有偶然性;二是挑戰傳統,對現有認知進行顛覆,導致領域的革命性變化;三是初期難以達成共識,在同行評議中表現不佳;四是高風險性,成敗概率不定,難以在前期計算投入產出效益;五是學科交叉,協同創新和綜合交叉特征越來越明顯。一言以蔽之,顛覆性創新需要創新者具有高度的能力與擔當。

如何鼓勵青年人在這一探索中出類拔萃,是科研管理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個人認為:一是對多數科研人員,要堅持在創新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評價體系不宜變動過快;二是應該鼓勵競爭者之間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競爭,青年科研人才之間要采取“狼群”結構,向外發力;三是人才稱號不要過度地與利益掛鉤;四是青年科研人才特別是90后,他們所從事的是建構在新一代研究手段上的科研,應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對科研條件的更大期待;五是不要將自由探索與需求導向對立起來,要給各種類型的青年科研人員留下有學術尊嚴的發展空間。

陳潤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研究員

生物信息學是伴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

生物信息學在我國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此后獲得了快速發展。我國科學家在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項目”后,又開展了針對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的基因測序研究,完成了“千人基因組計劃”等工作。我國的基因組測序數量,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經過近40年發展,基因組研究已“繁衍”到生物醫學的各個方面,只要是分子水平,都離不開基因組,核酸疫苗、核酸藥物的研發,都是基于基因組研究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它會引導以診斷治療為主的現代醫學過渡到以健康保障為主的精準醫學階段。

現在的醫療模式以治療為主,這種模式是為病人服務的。而利用生物信息學手段,可以通過解析遺傳基因大數據,提前了解人體疾病的危險因素,并加以預防、干涉;也可以對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監控,以保證人體健康。

因此,在大數據驅動下,人類社會的健康模式,就從現在的診療模式轉變成全民、全時程的預防保障模式。與醫療相關的法律法規、藥品管理、社會保健制度等都會發生相應變化,這相當于完成了一個醫療體系范式變革,也為精準醫療奠定了基礎。

(資料來源于科學網、中國科學院官網。責編:張聞)

猜你喜歡
算力基因組航天
衛星通信在算力網絡中的應用研究
算力網絡中基于算力標識的算力服務需求匹配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算力成為數字經濟的主要生產力
我的航天夢
航天夢,我的夢
基于SiteAI算力終端的交通態勢感知系統
牛參考基因組中發現被忽視基因
逐夢航天日
航天股為何遭爆炒
基因組DNA甲基化及組蛋白甲基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