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視角下的 高校勤工助學工作創新研究

2022-05-30 10:48趙宇龍施仁江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2年7期
關鍵詞:勤工助學創新研究勞動教育

趙宇龍 施仁江

[摘 要]勞動教育直接決定高校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勤工助學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勞動教育的視角下思考高校勤工助學開展現狀,對完善勞動教育和勤工助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深入剖析勤工助學現存問題,探索以勞動教育為目的的勤工助學活動優化路徑。

[關鍵詞]勤工助學;勞動教育;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7-0022-04

勞動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更關系到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國家的未來。近年來,黨和政府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初步確立了新時代我國勞動教育的總體布局。勤工助學工作作為高校學生參與勞動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在學生資助的基本職能外所實現的育人作用有限。充分發揮勤工助學的勞動教育功能,既是時代需求賦予的歷史使命,也是勤工助學活動的必然發展方向。

一、概念梳理:勞動教育與勤工助學的關聯

作為學生資助工作的組成部分,勤工助學的受眾群體一直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相關工作也以資助學生、幫助其改善生活為目的。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12年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充實完善,勤工助學活動的資助功能已有所弱化,參與人群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勤工助學正在向成為全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提升綜合素質的平臺轉變。

勞動教育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的職業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1]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構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的任務,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做出部署。為了將勞動教育與高?,F有教育體系更好地融合,有必要從現有教育資源中尋找突破口,勤工助學作為勞動教育的既有實踐載體,不失為高校實施勞動教育的一種合適選擇。

在勤工助學育人作用研究方面,許多學者側重對勤工助學管理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陶森等提出,宣傳單一、培訓欠缺和勞動獲得感不足是影響勤工助學育人實效的重要原因。[2] 從發展性資助出發,屈娜通過對北京11所高校的調查,提出以發展性理念增進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動機的觀點。[3] 趙杰指出,管理機制不健全、工作內容枯燥是高校目前開展勤工助學存在的問題。[4]

由此可見,已有許多高校對優化勤工助學的教育作用進行了探索,并在實踐中發現了現存的幾大問題:宣傳力度不足、活動幾乎僅有酬金這一激勵形式、培訓教育缺位。本研究從勞動教育出發,探索將勤工助學從資助工具轉變為教育工具。具體來說,傳統研究側重于將育人元素融入資助活動中,而本研究則強調將勤工助學的資助屬性弱化,重視勤工助學在學生與社會接觸、體驗真實勞動方面的優勢,將勤工助學納入學校整體教育布局范疇。通過勤工助學工作主要目的的轉換,實現勤工助學勞動教育功能的突破性發展。

二、以勤工助學為手段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完善勤工助學工作體系,將其納入勞動教育工作范疇,是實現勤工助學與勞動教育工作質量同步提升的有效手段。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在校生對職業培訓與勞動教育的需求也隨之增長,進一步完善勤工助學工作有助于充實現有勞動教育體系,更好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目前,勤工助學存在著育人能力薄弱、工作內容簡單等問題,將其納入勞動教育體系有助于進一步規范工作開展,更好地實現勤工助學的教育功能。通過走進社會、體驗勞動、感受生活,使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更加匹配,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完善勞動教育體系的迫切需求

黨和國家一直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教育開展方式之一。在國家日益強調勞動教育的當下,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是高校的一項歷史使命。當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主要依托專業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途徑,相關活動存在與社會關聯性不強、流動性大、形式大于實質等問題。勤工助學無疑可以拓寬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渠道,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素質。作為一種有償的實踐活動,它與學生步入社會后的體驗關聯度更高,學生在崗時間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活動也更為持久,學生從中獲得的勞動技能也更適用于社會生活。在現有勞動教育實踐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將勤工助學的崗位資源、管理經驗、運作模式等轉換為勞動教育資源,有助于回應勞動教育的急切需求。

(二)勤工助學活動教育屬性的實現

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5] 人們往往聚焦于勤工助學活動在學生資助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利用勤工助學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則缺乏概念。然而,作為在校學生參與勞動、感受社會的重要途徑和學校主導、教師直接參與的運行模式,勤工助學具備天然的教育屬性。讓教育屬性從理想走進現實,有必要將勤工助學明確納入高校教育體系,這有助于提升高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對勤工助學的重視程度,在觀念上改變勤工助學只是“打工”的片面認知,在行動上用教育標準開展活動。高校應按照教學要求對勤工助學日常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從制度上實現相關教育內涵的體系化、指標化,讓依托勤工助學開展的勞動教育有章可循,教育效果可監測、可分析,推動相關教育研究的深入發展,更好地實現勤工助學的教育功能,讓廣大學生除了酬金外真正有所收獲,開辟出勞動教育的“第二課堂”。

(三)提升勤工助學工作品質

管理工作作為統籌勤工助學的基本手段,直接影響著工作開展的品質。教育功能能否得以發揮,取決于各環節是否都確立了教育的根本目標。將勤工助學納入勞動教育體系,有助于提升教務、學工等各部門對勤工助學工作的重視程度,在頂層設計、過程管理、隊伍建設、績效考核等方面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進一步拔高勤工助學在高校整體建設中的地位,促使機關部門和有關教師為勤工助學工作投入更大精力,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優質的崗位資源,進一步強化權益保障工作與學生上崗培訓等配套措施,構建更加合理的激勵體系等舉措將有效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參與度,讓熱愛勞動的氛圍在校園中蔚然成風,為勤工助學教育功能的實現奠定基礎。

(四)助力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單一的專業課程學習不足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必須發揮全過程的育人作用。勤工助學作為“實踐課堂”,有助于幫助學生感受自身價值,在實踐中提升勞動能力和綜合素質。

1.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實現價值認同。學生可在參加勤工工作前評估能力,系統地分析個人狀況(包括家庭情況、學習態度、興趣等)。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可以通過面試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特點分配任務,實現人崗匹配,幫助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他們的工作和學習熱情。

2.學習勞動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作為勤工助學的主要目的,勞動教育的成效通過學生參與勞動,在工作中學習勞動,在勤工助學中感受到“勞動最光榮”得以體現。通過參與勤工助學,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學習了一些辦公技巧、職業技能,體驗了真實工作情景,這有助于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讓高校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體現了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接軌。

3.強化師生溝通,助力長遠發展。通過崗位教師充分發揮勤工崗位在與學生接觸、交流上的優勢,進行有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一方面讓學生的校園生活得到師長的指導與關懷,另一方面可以在強化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就業與職業選擇提供參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新和實際應用能力,為后續就業和繼續教育做好充分準備。

4.團隊合作,綜合提升。在勤工崗位內部開展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團體實踐學習和溝通的機會。這有利于增強團隊成員的集體歸屬感,在溝通、理解、協調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幫助他們掌握管理服務技能。通過召開工作會議等形式,全體學生和指導教師對遇到的專業技術和管理問題進行交流、學習,形成一個“學習社區”,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崗位工作中相互學習借鑒。

5.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參與勤工助學,學生能夠利用自身的能力與優勢創造價值,增強信心與勇氣,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強化責任意識。[6] 實現“不會勞動”到“我要勞動”的轉變,形成積極向上和富有創造意識的精神狀態,充分體現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三、調查研究:高校勤工助學工作開展現狀

為更好地掌握勤工助學工作開展狀況,筆者在浙江工業大學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圍繞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展開,涵蓋了參與動機、實踐收獲、現存問題等多方面問題,共收集到有效答卷1052份,結合訪談及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當前勤工助學工作主要呈現如下七大特點:

(一)學生、教師、社會等群體未能全面準確地認識勤工助學

勤工助學最初的定位是學生資助體系的組成部分,因而人們在思維上偏重于酬金、資助等要素。其教育功能往往被忽略。調研中,67.3%的參與同學是為了賺取酬金而參加勤工助學,目的是學習勞動與增強社交能力的占比僅為44.6%。從未參與過勤工助學的學生中,32.4%是因為與各類社團活動和娛樂活動的時間沖突而不選擇參加。相關受訪崗位教師也表示,招募勤工助學學生主要是為了應對崗位人手不足的情況。由此可見,構成校內勤工助學基礎的教師和學生大多未能充分認識到勤工助學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未能在思想上認識到勤工助學對學生能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在作用。

高校勤工助學管理部門宣傳工作上的不足也影響了各群體對勤工助學的全面認識。調研數據顯示,“不了解如何參加勤工助學”位居影響學生參與因素的首位,其他學者的研究也指出了管理部門在宣傳方式、招募機制等方面的不足。建設與新時代大學生需求相符的宣傳體系,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視。

(二)普通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機會有限

筆者在工作中走訪了部分高校,絕大多數學校出于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因素限制普通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并單獨制定普通學生的酬金標準。在現有研究中,多數研究也是從如何更好地服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發,偏重于資助工作基礎上的育人作用提升。[7] 筆者所在高校實行的是經濟困難學生優先,普通生與困難生同工同酬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保障了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優先權,也為廣大普通生提供了機會,相較于其他高校在人群覆蓋上更加合理。但即使有72%的普通生占比,因校內資金、崗位有限,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勤工助學的機會,高校提供崗位的能力和廣大同學參與勤工助學的需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三)校外勤工助學活動品質較低

調研與工作數據顯示,學生參與的校外勤工助學工作以傳單發放、手機應用推廣、商品包裝等勞動密集型工作為主。層次略高的技能培訓與助教工作雖然參與比例也比較高,但流動性很強,79.17%的受訪同學表示自己的工作一般僅持續一學期,他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小學、初中層次,與本科在校所學關聯不大。因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商家普遍不愿意讓學生從事需開展前期培訓的技術性工作。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校外勤工助學相較于其他形式的優勢在于時間短、上手快,與學生追求酬金的目的相契合,但脫離了勤工育人與勞動教育的初衷。要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在校外勤工助學中有所收獲,質量低、管理亂的現狀必須得到扭轉。

(四)工作技能培訓與人文關懷較弱

不想勞動、不會勞動是當下許多大學生的真實寫照,調研數據顯示,43%的校內崗參與學生未接受過系統培訓,不熟悉崗位工作、工作與日常生活協調困難是學生初次參與勤工助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國內的相關研究也對師生交流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勤工助學學生與崗位教師相處時間較長,如何將師生的相處有效地轉化為教育優勢,目前仍存在一定困難。多數師生溝通局限在崗位業務上,教師對學生校園生活、學習情況、未來學業與職業發展的關心較少。人文關懷偏弱既不利于工作的高質量開展,也無法充分發揮勤工助學崗位潛在的教育優勢。

(五)社會的支持作用偏弱

勤工助學不只是校內勤工助學,要讓學生走進社會,必須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社會勞動中去。社會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兼職機會,不僅能有效解決校內勤工助學崗位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的問題,也能讓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強化校地合作。筆者所在高校數據顯示,在目前校外勤工助學崗位不足的背景下,學生參與校外勤工助學的比重不足2%,校外參差不齊的崗位質量也影響了高校開辟崗位的效率。政府在企業管理與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經驗應該被引入勤工助學管理中來,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有效發揮社會在勤工助學中的支持作用。

(六)權益保障薄弱

高校學生參與校外勤工助學主要有學校統籌和第三方渠道兩種方式。第三方渠道多為私人或企業自主招募,由于學生維權意識薄弱、法律知識欠缺、相關領域立法存在空白等多重因素,有許多學生在自行參與校外勤工助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工資克扣、工作延時、工作內容與宣傳不符等權益侵害情況。作為勤工助學管理工作者,筆者在工作中也發現諸多企業存在不愿簽署協議、相關協議履行存在困難等情況。勞動教育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制約了活動的開展,除了高校規范開展工作,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當關注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盡早加以解決,讓學生安心參與勤工助學,讓高校更有底氣地開展工作。

(七)激勵措施偏弱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學生通過勤工助學獲取酬金來補貼生活的需求已經快速下滑。筆者統計了所在高校的勤工助學參與情況,超過20%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沒有參與勤工助學,用酬金來激勵學生參與顯然效果偏弱。而其他勞動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已經被明確納入學生綜合測評中。相關研究也表明,高校主管部門對崗位育人質量的考核存在空白。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激勵不足,影響了相關人員強化育人實效、參與育人過程的積極性。通過開展“勤工之星”評選活動等模范學生激勵活動,筆者所在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勤工助學的內涵,但對教師等實施主體的激勵問題仍未能得到解決,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勞動教育的實現有待加強。

四、高校開展勤工助學勞動教育的途徑

以勞動教育為目的開展勤工助學工作,要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從制度保障、宣傳引導、激勵表彰等方面綜合優化現有體系。

(一)強化教育引導,營造勞動氛圍

一方面,高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在課堂學習、思想教育等環節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將高校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同時,加大勤工助學工作宣傳與支持力度,借助勞動節等契機舉辦宣傳活動,讓勞動模范的勤工經歷進入廣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勤工助學、崇尚勤工助學。要增加勤工助學宣傳途徑,如擴大勤工助學學生庫規模、積極搭建多元化信息平臺等,努力破除信息壁壘,消除學生參與勤工的障礙。另一方面,高校要規范勞動教育開展,在學生上崗、日常參與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的過程中開展權益維護、基本勞動技能、交際禮儀等實用知識培訓。通過建立勤工助學電子檔案等形式,做好學生的跟蹤回訪工作,掌握學生勤工助學動向,做好培訓指導工作。高校應增加體現新時代特征的智慧型勞動崗位,增強勤工助學崗位和學生專業的關聯度,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加強學生對勞動精神、勞動觀念的認知,增加勞動在學生生活中的比重,使勞動思想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校園勞動氛圍。

(二)強化教育屬性,擴大覆蓋人群

為推進勤工助學事業持續發展,高校首先要突破勤工助學僅作為資助工具的局限性,讓學生走出勤工助學專屬于經濟困難生的思想誤區。通過宣傳勤工助學理念和優化崗位設置,強化勤工助學活動的教育屬性和普適性,讓學生感受到勤工助學的教育價值。明確勤工助學的教育定位,在崗位設置、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突出勤工助學的育人作用。要統籌推進勤工助學覆蓋面的擴大與崗位工作內涵的提升:一是多措并舉增設崗位,在機關、圖書館、實驗室等校內單位和校友企業、畢業生就職企業等挖掘潛在的崗位資源,從源頭上解決學生參與勤工難的問題;二是要注重全流程的教育工作,通過上崗前培訓、上崗時的人文關懷、上崗后的跟蹤回訪等工作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工作,在勞動實踐中收獲更多知識;三是要進一步豐富崗位類型,要著眼于網絡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等新業態,在傳統的機關行政助理以外增設更多專業技術型崗位,讓學生所學得到實踐,促進專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除了具體操作層面的優化提升,在工作中必須將全體學生納入勤工助學管理范疇,打破原有的不合理限制。這不僅是利用勤工助學活動開展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解決學生私下勤工兼職引發的權益侵害、時間協調困難等問題,充分體現了學校在學生日常管理領域的貼心與負責。全員納入管理也能讓相關工作的開展更加公開透明,通過競爭上崗等方式促使學生提升個人能力,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我。

(三)加強政府統籌,拓寬勤工途徑

屬地政府、高校和社會力量要形成合力,在制度、資源上為學生參與校外勤工助學創造條件。要完善相關領域制度建設,用法律法規保障學生參與校外勤工助學活動的合法權益,解決校外勤工助學法律地位模糊、學生維權難的困局。高校除了嚴格規范企業招募學生工作,也要為學生維權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支持。[8]屬地政府可以利用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優勢,與高校協調對接,統籌社會用人單位,規范、有序地為學生提供勤工兼職機會,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勤工實踐機會,扭轉當下校外勤工助學管理混亂、權益受侵犯問題頻發的狀況。企業要充分發揮支持作用,通過提供高質量崗位和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勞動,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

(四)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

通過建立全過程的記錄與評價體系,制定相應的評定規范,全面、客觀、準確地記錄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情況,有利于高校監測勤工助學教育實效,為改進和優化管理工作提供參考。要圍繞報名、面試、培訓、日常工作、后續回訪等多個過程,通過面試表現、培訓考核、日常工作情況等多個角度,全面衡量學生勤工助學情況。要將相關評價作為學生綜合測評和評優評先、就業推薦的參考依據,幫助學生和教師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促使崗位教師在學生業務能力培養教育上下功夫,同時增強學生的收獲感與成就感,使勤工助學更好地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切實提高參與度和育人實效。通過校地聯動、校企聯動,將學生校外勤工助學情況納入評價體系,建立公示、審核等制度,確保評價體系公平公正,實現高校教育外延至社會,提升勞動教育的深度與廣度。通過高校認定、企業推薦等多種方式開展校外勤工助學評價工作,提高相關評價結果在學生就業推薦時的信度和效力,使勤工助學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勞動教育和就業工作。

(五)推廣勤工助學先進經驗

宣傳推廣勤工助學典型經驗。一是宣傳屬地政府、社會企業支持高校勤工助學的先進經驗,通過校地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經驗宣傳,吸引更多的地方和企業參與到高校勞動教育中來;二是宣傳校內學院、機關等單位開展勤工助學工作與勞動教育的先進經驗,讓優質的教育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在更多的學院、機關推廣,更好地優化校內勤工助學工作;三是挖掘勤工助學學生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通過事跡宣講、表彰獎勵等多種方式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精神,營造校園師生共同支持勤工助學的良好氛圍。

綜上,實現高校勤工助學勞動教育作用的實現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完善制度、強化教育、加強激勵、營造氛圍等手段全方位提升各界對勤工助學的認同與支持,真正通過勤工助學構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新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0-03-27(1).

[2]陶森,趙垣瑋,馬德剛.新時代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勞動教育作用發揮研究——以天津市某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1(1):187-189.

[3]屈娜.發展性資助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運行機制研究——基于首都11所高校的調查[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27-30.

[4]趙杰.高校勤工助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北京某高校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7(46):1-2.

[5]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2018-08-24.

[6]向輝,曲莎莎.挖掘育人內涵促進高校資助體系成熟化——以清華大學學生資助工作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6-49.

[7]王璐,趙興.高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機制的構建及其路徑——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33-140.

[8]陳月霄.關于完善大學生勤工助學維權體系的探討[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60-63.

(責任編輯: 杜家和)

猜你喜歡
勤工助學創新研究勞動教育
探討農村小學學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激勵管理機制探究高校圖書館志愿者與勤工助學的持續發展
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對兒童勞動教育的啟示
創業視角下大學生勤工助學功能及其引導策略研究
基于工學結合視角的高職院校勤工助學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探析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研究
基于新形勢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及創新研究
新形勢下交通運輸行業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