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只做“故事學”

2022-05-30 06:04范軍
博覽群書 2022年7期
關鍵詞:民間文學民間故事劉老師

人們總愛用“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來形容那些選定人生目標后鍥而不舍、終有所成的杰出人物。把這個說法用到著名故事學家劉守華教授身上,無疑是非常恰當的。

上世紀80年代初上大學時,劉守華教授曾擔任我們中文系81級的民間文學主講教師,我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工作,幾十年來與劉教授多有接觸,一直習慣地稱呼老人家為“劉老師”。

最近,劉老師“雙喜臨門”。列入國家出版基金、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的10卷本《劉守華故事學文集》(約460萬字)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部大型文集收錄了劉老師60多年來有關故事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民間童話概說》《故事學綱要》《中國民間故事史》《比較故事學》《民間故事類型研究》《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佛經故事與中國民間故事演變》等頗有影響的專著和代表性論文。此乃一喜。第二喜是從京城傳來喜訊: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十屆主席團一致推薦,中國文聯黨組批準,特授予劉守華教授“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該榮譽旨在表彰為推動中國民間文藝事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藝家。

這“雙喜”其實都是源于劉老師做的“一件事”——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民間文學特別是故事學研究。劉老師自己回憶,他第一篇與民間文學相關的文章《洪湖漁民的歌聲》1952年發表在《湖北日報》上,劉老師后來到省城武漢的華中師范學院(現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繼續深造,在大三那年(1956)發表了《慎重地對待民間故事的整理編寫工作》(刊于《民間文學》雜志)。若從1952年算起,劉老師從事民間文學探索正好70周年;即便以1956年為起點,他的民間文學尤其是民間故事研究也是67個年頭了。1957年,劉老師大學畢業留校,民間文學就成了他在桂子山安身立命的根基。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也無論是本、碩、博培養體系的建立,還是更大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的構筑,劉老師始終將個人興趣、教師職業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故事學的園地辛勤耕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他把自己一生所做的一件事比喻為“掘井”:“我做學問,就是把民間故事作為一口儲量豐厚的油井,幾十年來不斷向深處開掘,不斷地以新的發現奉獻于人?!?/p>

隨著老人家學術成果的陸續問世,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史》等著作的多語種外譯,也因為作為大環境的民族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升溫,劉老師如今也是響當當的學界紅人,廣受高教界和社會關注。報刊上、網絡上比較容易搜到各種與劉老師相關的信息,其中不乏梳理其人生道路、總結其治學經驗、探究其學術貢獻的長篇報道和專題文章。在此,筆者僅就個人所親歷和了解的,從“編輯憶舊”的角度,對劉老師一生如何做好“一件事”略加補充。

大約是1983年,劉老師給中文系81級開民間文學的選修課。雖說我的家鄉離沔陽不太遠,曾經同屬荊州地區,小時候也聽過不少徐茍三之類的機智人物故事,但始終沒有培養起對民間故事的濃厚興趣。因此,民間文學的課程我沒有選修。但劉老師張羅的重要活動也偶爾參加,記得有一次請著名故事家劉德培老人來校作報告(也就是講故事),我去湊了熱鬧。那個時候,劉老師給我的印象確實是很“民間”的,渾身散發出泥土氣息。我覺得,劉老師形象和氣質挺像江漢平原一帶生產大隊的大隊長(如今叫“村長”或“村委會主任”)。后來看到劉門弟子有文章說他像“小隊長”,看來是學生所見略同,只是“官階”略有差別。記不清是讀本科還是讀研時,給劉老師搬過家。那時候沒有專業的搬家公司,每逢教師搬家總是學生和青年老師主動幫忙,大家忙碌而快樂著。劉老師原先住在夫人陳麗梅老師工作的湖北大學,兩室一廳的住房沒什么像樣的家具。我們的任務主要是搬書,一捆捆,一箱箱,那書實在是多呀,而且大都是與民間文學相關的專業書籍。

1988年我研究生畢業留校擔任文科學報編輯后,劉老師就成了我的作者,而且是標準的核心作者。其實,從1960年開始劉老師就在學報發表文章,到1985年已經發了5篇。我擔任學報編輯時,中文系做民間文學教學與研究的除了劉老師,再就是黃永林、陳建憲兩位青年老師,后來加上更年輕的林繼富。但我幾乎每年都要編發一組甚至兩組該學科的文章。作者當然不限于校內,劉老師就曾推薦給學報多篇外地優秀中青年專家的稿件,也偶有海內外名家大牛文稿。1991年第4期的學報,刊發了劉老師《試論敦煌變文舜子至孝故事的形態演變》。此后,他差不多每年或隔年就在學報發一篇文章,其中有《論張三豐傳說》《論中國民間故事史的建構》等。到1999年5月離開學報,我幫劉老師責編的論文就有7篇。幾十年來,劉老師發表了400多篇文章,其中在本校學報上刊登的就有19篇之多,民間文藝學成為《華中師范大學學報》所認可的特色學科之一。

在我1999年5月調到校出版社之前,劉老師已經在那里出版過《故事學綱要》(1988),在校外其他出版機構刊行過多種專著和教材。2002年,劉老師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在本校出版社推出,這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質量好,水平高,特色鮮明。記得是我擔任的這本書的終審,書出版后,我還寫了一篇題為《精心打磨民間故事的“多棱寶石”》的書評,刊登在《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第3期。劉老師這本書后來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

推出一套關于民間文學研究的叢書,是劉老師多年的愿望。大約是在2004年上半年的某一天,劉老師在我辦公室興致勃勃地談起這個設想。他連叢書名都想好了,叫“桂子山敘事文學研究叢書”。對于劉老師的構想我立馬表示認同,并表示愿意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但對叢書名我提出了不同意見,一是“桂子山”三個字不合適,它不像北大的未名湖名揚四海,甚至遠不及武大的珞珈山聲譽卓著,建議不用“桂子山”,而取范圍更廣的詞匯;二是“敘事文學”過于狹窄,恐怕將來一些好書難以收進去,包括不久前剛收到書稿的《靈性高原:西藏民間信仰源流》(林繼富著)就是一例。最后我提出用“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書系”為叢書名,特色雖不那么鮮明,但包容性更強,有利于叢書的長遠運作;虛懷若谷的劉老師欣然同意。就在這年12月,林繼富老師那本研究西藏民間信仰的論著作為書系第一種推出了。接下來,有《民間文化與荊楚民間文學》(黃永林著,2005年6月)、《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丁乃通著,2005年7月)、《民間敘事文學研究》(劉守華、黃永林主編,2005年8月)等陸續刊行。此后,該書系緩慢但還是持續地往前推進,到2018年,又先后出版了《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丁乃通著)、《紅安革命歌謠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間文學》(劉守華著)、《文學的媒介遭遇——〈白蛇傳〉敘事研究》(孫正國著)、《古代政治神話結構研究——聚焦中國緯書神話與日本記紀神話》(梁青著)等。2009年,劉老師另一本著作《張天師傳說匯考》也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付印。這本書我建議放到熊鐵基教授主編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書系”中,劉老師也二話沒說同意了。2009年,劉老師的自選集《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納入“文學院教授文庫”也是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刊印的。

還值得一提的,是劉老師向我推薦的蕭兵教授《龍鳳龜麟:中國四大靈物探究》書稿。這部上百萬字的皇皇巨著富有創新價值,內容極為豐富,但原稿凌亂、混雜。我們花費了好幾年時間,終于在2014年12月推出。該書厚厚兩大冊,出版后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還有一部名為《順口溜初探》的書,本是湖北襄陽市的一位退休干部劉炳銀多年來用業余時間采集一萬多則當代順口溜而寫成的,但是作為很有價值的時政歌謠,卻受人漠視。他慕名找到劉老師登門求助,劉老師指導他撰寫成一部小書,還特地寫了序文推薦給我,支持作者得以正式出版。劉老師對這樣的“草根學人”盡心給予扶持,廣受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贊譽。

為民間文學學科發展和學術進步,劉老師做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負責人白庚勝聯合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鑒》。編纂這個集資料性、工具性和學術性于一體的連續出版物是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得到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間文學研究室支持,文學院陳建憲教授出力尤多,黃永林教授也曾給予幫助?!赌觇b》每年一卷,2001年卷是在2003年推出的,劉老師親自撰寫了《主編寄語》和《2001年民間故事研究概述》。這個《年鑒》到2013年,總計出版了10卷(2001—2010)。在我看來,《年鑒》紙質版的中斷是很遺憾的。2008年,為了推薦這個很有特色和價值的連續出版物,我還專門撰文在《文藝報》上進行過宣傳。這個《年鑒》2010年卷,“主編寄語”依舊是由劉老師撰寫?!赌觇b》雖標明是幾家合辦,實際上是劉老師獨立義務操持而推進完成的。第10輯因經費短缺而不能開印,還是劉老師親自向楊宗凱校長求援,從校長基金中直接撥出3萬元才得以付印出刊。我相信,這個《年鑒》對民間文藝學建設和發展的價值與貢獻,將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愈來愈顯得重要與珍貴。

師大出版社的產品,依據其不同特點和功用,有所謂“花缽子”(學術精品)、“菜籃子”(高校教材)、“米袋子”(中小學教材教輔)的形象說法。其實,優秀的大學教材是可以為出版社帶來兩個效益的,是既叫好又叫座的。劉守華老師為了民間文學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一直很重視教材建設。人們常說,大學的基礎是學科,學科的基礎是課程,而課程的基礎是教材。劉老師長期堅持在教材這個基礎的基礎上下功夫,成效十分顯著。

1985年,劉老師獨立撰寫的《民間文學概論十講》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簡明實用的大學教材。此后,他又出版了《中國民間童話概說》(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故事學綱要》(華中師大出版社,1988年)、《比較故事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這些書籍既是研究性專著,又可作為大學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選修課教材使用。1992年,劉老師主編的《文化學通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刊行。而他一生用力最多、影響最大的教科書,還是民間文學概論一類的兩本書。

1993年,劉守華、巫瑞書主編的《民間文學導論》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由南方八所高等院校合編的《導論》,反映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體現了民間文學研究的新觀念、新方法、新高度。有評論者說它著力突破我國民間文學綜合性論著的傳統體例,摒棄了民間文學研究的陳舊觀念,改變了民間文學研究的單一視角與方法,融入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相關學科的理念精髓,令人耳目一新。這本教材得到民間文學界一致好評,被眾多高校選用。1995年,《導論》獲得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它本是劉老師首先同長江文藝出版社策劃的,開始只設主編一人,因巫瑞書先生寫作分量最重,便啟用了雙主編署名。

1999年,我到校出版社主持編務以后,就一直關注劉老師與同行合編的這本優秀教材,試圖把長江文藝社這個本子拿回我社。鑒于版權和其他原因,后來我們決定另起爐灶新編一種同類教材,并力爭申報國家規劃教材。大學教材本來就可以多樣化、個性化,只要質量高、特色鮮明,就一定會有市場。劉老師最后接受了我的建議,并提出與陳建憲教授共同主編。在兩位主編的操持下,一本全新的《民間文學教程》于2002年正式登臺亮相。用“后出轉精”“后來居上”形容這本《教程》,一點不為過。該書2008年修訂后推出第二版,在新版“后記”中,兩位主編寫道:

鑒于許多的民間文學教師迅速更新換代,我們又組織了一次新編教材活動,由劉守華、陳建憲任主編,邀請十多所兄弟院校同仁,編撰了一部《民間文學教程》,經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后,被許多高校采用,曾多次加印。2005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教育部下達了《關于申報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的通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學校大力支持下將一批教材選題申報,《民間文學教程》經評審獲得通過,列入“十一五”國家級高校教材出版規劃之中。

這部教材2008年修訂版出版,在國家大力壓縮國家級規劃教材品種的情況下,它又成功入選國家級“十二五”出版規劃,實屬難得?!督坛獭非昂笕?,一再加印,到2020年底,累計銷售達到17萬冊,成了華師出版社響當當的大學教科書品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也正是因為這部教材的廣泛傳播,劉老師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的影響得以進一步擴大。推出《教程》之初,我就和劉老師、陳建憲老師商議,希望做一套民間文學系列教材。后來將劉老師本人的《故事學綱要》推出了修訂本(2006年),另有林繼富、王丹的《解釋民俗學》(2006年)加盟其間。至于醞釀中的神話學、傳說學、民間故事史等教材,因種種原因未能落實到位。不過,這項工作劉老師并沒有放棄,現在年富力強的孫正國教授也還在為此而努力,年輕一代的民間文學學人徐金龍、胥志強、張靜、熊威已經成長起來,值得期待。

劉老師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民間文學特別是民間故事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碩果累累,享譽海內外。2006年運作“華大學人研究書系”之初(華師出版社陸續推出,已有近20種),我就想請劉門弟子給劉老師編一本總結其學術成就與人生道路的書籍。后來,劉老師的高足肖遠平、孫正國兩位教授如約編了集子,該書封三“內容提要”這樣寫道: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術界關注劉守華的研究成果,刊發了評述其學術成就的文章近百篇,本書選自其中的60余篇輯成專書,以期展現劉先生近60年來的民間故事學研究面貌,為中國故事學的探索之路建立重要的學人坐標。鐘敬文、賈芝、姜彬(天鷹)、劉錫誠、譚達先、樂黛云、過偉等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對劉先生的學術成果予以了關注和肯定。一些中青年學者,王向遠、程文超、高丙中、萬建中、蕭放、苑利(月朗)、劉介民、王立、覃德清、陶思炎、黃永林(黃鶴)、劉曉春、蔣明智、林繼富(林森)、范軍、肖遠平、孫正國等,也發表了評論文章。這些研究評介成書共30多萬字,既充分肯定了劉先生在中國故事學領域的開拓性貢獻和嚴謹執著的學風,也展示了劉先生所率領的學術團隊(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劉家軍”)和華中師范大學民間文學學科良好的學術影響力,同時彰顯出中國故事學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

說起這本集子的編輯出版,還有一段小故事。這本總結性集子我最初設計的書名為《劉守華學術與人生》,但劉老師不同意。他認為,出版社此前出版的《章開沅學術與人生》,還有劉盛佳、黃曼君等已故學者的紀念文集,用類似書名是可以的。但自己只是在某一個小的學術領域做了一點探索,不能拔高,妄自尊大不好?,F在這個更顯平實的書名《探索者的足跡——劉守華民間故事研究六十年》(簡稱《足跡》,華中師大出版社2014年版),就采納了劉老師本人的意見。

其實,卓然成家的劉老師學術與人生早就渾然一體。他以學術為生命,以民間文學為志業,已載入中國學術史冊。他扎根泥土,做學問扎實、樸實、平實,又雄健、進取、恢宏,得到包括季羨林、鐘敬文、賈芝、姜彬等名流大家的教誨與勉勵。不僅如此,劉老師還“土洋結合”,中外互動,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賦予中國民間文學現代色彩和世界意義。誠如肖遠平、孫正國在《足跡》“編后記”所說:“劉先生不僅注重國內學術交流,也積極與國外學者展開學術交流,得到了俄羅斯李福清院士,美國丁乃通教授,日本飯倉照平教授、野村純一教授,澳大利亞譚達先教授等國際著名學者的熱情幫助,這種學術交流的開闊視野與博大胸襟,成為劉先生巨大的學術動力與學術資源,也使其成為中國故事學領域學術互動而形成的良好學術交流機制,追求學術自身的意義,引導創建了中國故事學學科?!薄皩W者是一種力量,他們發現了真理,創建了學科,延續了學術的生命力?!薄皩W者更是治學方法的創立者,正是因為他們獨特的治學方法,我們才得以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尋找到面向真理、走向真理的有效途徑?!?/p>

“吾儕肩負千秋業,不愧前人庇后人!”劉守華老師一直將鐘敬文先生給他的這幅題詞作為座右銘,堅持不懈地深耕民間文學數十年,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如今已是87歲高齡的劉老師,依舊活躍在民間文學界,依舊漫步在林木森森的桂子山上,誨人不倦,筆耕不輟。從田家炳大樓的辦公室下來,我時常會看到劉老師不疾不徐出入圖書館的背影。這是桂子山的一道風景,也是中國民間文藝學界的一座燈塔。祈愿風景永在,燈塔常明。

(作者系歷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民間文學民間故事劉老師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咕咚”因何加引號?
借助連環畫講故事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說說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為什么感動人
漫話民間故事
漫話民間故事
對聯與高校民間文學實踐教學
劉老師想開小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