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敘事的“辯證法”

2022-05-30 14:26梁海
當代文壇 2022年5期
關鍵詞:范小青日常生活辯證法

梁海

摘要:范小青始終感受著時代的脈動,敏銳地抓住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思考、書寫這些問題是她文學創作的原動力,以呈現變化的時代鏡像、建構起不變的敘事倫理。她從日常生活的細部,挖掘出現代社會的巨大隱患,在“大”與“小”的對撞中,用文學的語言書寫了我們時代的“主體解釋學”。同時,她從中國古典歷史小說、傳奇乃至志怪中汲取滋養,將古典風格與現代氣韻對接。所有這些建構了范小青文學敘事的“辯證法”。

關鍵詞:范小青;敘事倫理;古典與現代;日常生活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范小青無疑是一位非常勤勉而高產的作家。從1980年發表處女作《夜歸》伊始,寫作似乎已經內化為她的生命基因。幾乎每一年都有新作問世,從未有過停頓。迄今為止,她已經發表20多部長篇小說,400余部中短篇小說,還有大量的散文隨筆,數量之浩瀚,堪稱著作等身。作為一位出生于1950年代的女作家,能夠如此筆耕不輟,的確令人驚嘆。但是,驚嘆之余,或許我們應該思考,在這個龐大數字的背后潛藏著怎樣的寫作密碼?這種高密度的寫作與作家生活的時代又有怎樣的精神聯系?或者說,范小青40多年的文學創作,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文學經驗?我們是否能夠從中審視中國當代文學話語秩序的建構與流變?我想,只有對這些問題做深入探討,才能夠真正理解一個作家寫作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才能管窺我們時代文學的精神風貌。

在范小青研究中,“變”是一個出現頻度很高的關鍵詞。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范小青的創作歷程,便能夠看到她創作流變的清晰軌跡。1980年代的初中期,受到時代的影響,范小青主要創作知青小說和以大學生生活為主的青春小說?!皬囊痪虐宋迥觊_始,她的小說陡然一變,向‘外轉化:她立足于蘇州小橋小巷,在一種地域文化的輻射圈內,尋求小巷生活與社會及整個民族文化共振的頻率和不和諧變音,探索生活指向和時代精神。這種‘外化,實則是她擺脫外在技巧而走向塑造人的更闊大更深層的文化背景,透視和歷史現實觀照?!雹匍L篇小說《褲襠巷風流記》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文本講述褲襠巷三號幾戶人家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日常生活。沒有“亮點”人物,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圖》,一個個人物依次排開,共同勾勒出褲襠巷的人情世態,即使褶皺里都散發著濃郁的蘇州文化氣息,呈現出地域文化小說的韻味,開創了“蘇味小說”的新局面?!堆澮d巷風流記》的成功并沒有停滯范小青“變”的腳步。1990年代中期,她實施了“中年變法”,開始接觸比較重大的題材,《百日陽光》《城市民謠》《女同志》《城市表情》《城市片段》等一系列城市題材、“干部”題材的長篇小說引起了學界普遍的關注。盡管這些作品仍是蘇州文化背景,“但是人物、題材,都有變化,記錄鄉鎮歷史變遷,故事情節強了,人物個性鮮明了”。②這些小說已經不再是散點透視的風俗畫,而是深深聚焦到人物內心,向我們展現社會變革與人物命運之間的鏡像關系,以及改革面臨的諸多社會矛盾。在城市系列之后,范小青依然延續著“變”的節奏,每一部新作都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新鮮氣息。南帆在讀了《赤腳醫生萬泉和》之后,驚異于其風格的變化之大,“猶如激烈運動之后的調節呼吸”。③的確,《赤腳醫生萬泉和》中的鄉土題材、異質性人物塑造、現實主義題材與現代主義手法的“合璧”,都是對此前創作的顛覆性變革。其后的《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滅籍記》等,基本延續了這種建立在現實主義底色上的荒誕敘事,但每部作品在題材和風格上又有所不同,特別是2021年出版的《戰爭合唱團》更是脫離了現實的羈絆,呈現出寓言小說的意味。

范小青創作之“變”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誠然,每一位優秀的作家都會不斷自我挑戰,渴望破繭化蝶,但“變”僅僅是因為“影響的焦慮”嗎?我想,并非如此。我們摸索一位作家創作變化的軌跡,更多的是應該探究其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變化背后潛藏著作家怎樣的敘事倫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一位作家,讀懂他(她)與時代的關系,以及他(她)寫作的意義。

實際上,在范小青“變”的背后,有一個強有力的“不變”支點,那就是書寫一個時代的強烈使命感。從范小青開始文學創作的1980年至今,中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現代化的進程,面對撲面而來的世界,人們在應接不暇中,既興奮又惶恐。變化與接受的錯位,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古城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矛盾、城鄉矛盾、體制改革以及社會風氣、日常生活變化導致的世情人心變化,都在重構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體系。范小青就像是一位時代的“書記員”,忠實地記錄著時代變遷的表情。她說:“我只注重生活給我的感受,甚至可以說,生活要我變化,我不得不變?!雹軓倪@個意義上來看,“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構建了范小青的敘事策略,時代之變是文學創作之“變”的根源所在,而“不變”的是她用文學與我們當下生活建立的聯系。

從早期的《褲襠巷風流記》來看,研究者們往往將目光聚焦到文化上,認為《褲襠巷風流記》將蘇州人的日常生活細部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勾勒出小橋流水般古典而浪漫的蘇州風情。這種理解的確能夠從地域文化的角度闡釋范小青的“蘇味小說”。然而,我認為,在另一方面,《褲襠巷風流記》也奠定了范小青小說創作“不變”的基調,即對當下社會改革中熱點問題的關注?!堆澮d巷風流記》通過褲襠巷里幾戶尋常人家的日常生活折射出的老城改造問題,這也是1980年代中后期開始,城市建設面臨的重大難題?!堆澮d巷風流記》中推動敘事的主線就是褲襠巷的拆遷。褲襠巷三號原本是“氣派得不得了”⑤的狀元府,而今即便是狀元府鴛鴦廳這一角落,也擠進了三戶人家和兩戶租戶,讓昔日豪闊的狀元府淪為逼仄骯臟的平民窟。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過度擁擠的空間不僅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還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引發犯罪。所以,“螺螄殼”一樣的生存空間,也就成為褲襠巷居民煩惱的源頭。張師母為兒子的婚房絞盡腦汁;三子因為沒有房子,與談了多年的女朋友一直不能結婚;褲襠巷三號的住戶“吵來吵去,爭來爭去,哭的哭,氣的氣,為來為去,為點房子,為幾個鈔票”⑥。顯然,只有褲襠巷拆遷,才能讓這些城市貧民融入現代生活。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住戶都祈盼搬遷,像褲襠巷三號的房主吳老太太一家就極力反對。吳老太太的孫子吳克柔一再“上書”,希望政府保護古建筑??梢?,不同的群體都想要維護自身的利益,這是改革必然遭遇的難題。就像文本中王珊所說的,“那自然,他們要拆舊房子,搬新房子,也是對的,你們要保舊房子也不錯,各人有各人的拳經……”⑦最終,褲襠巷因為三號院的狀元舊居沒有拆遷,“張師母他們終究沒有遂心愿,搬新樓房”。⑧然而,鴛鴦廳畢竟太老舊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吳家的房子“倒塌了一只角,斷了一根橫梁桁條磚瓦砸了一房間,這是吳老太太的房間,斷梁對準老太太的床”。⑨吳老太太死了。吳老太太的死無疑是一個象征,那就是“破舊立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但“破”與“立”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辯證關系呢?應該如何去“破”,如何去“立”呢?在文本的最后,針對地建委列出的長長的關于褲襠巷未來10多年的規劃建設清單,一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提出了一個很好笑的問題,兩千五百年而不變,可喜乎?可悲乎?這個問題很幼稚。沒有人回答他”。⑩沉默的失語似乎在言說一種無奈的挽留。

《褲襠巷風流記》創作于改革浪潮初期的1987年,此時,現代性進程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人們的預期,心理延遲導致的困惑讓人們對舊事物保留了些許眷戀之情,這也是范小青早期城市書寫中的基調,比如《城市片段》中對豆粉園、絹扇廠、鷹揚巷以及蘇州茶館等古文化遺產的抒情敘寫以及典故追述,都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無不流露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悵惋。但時代的腳步不可能因為眷戀而停滯,所以,在之后的蘇州城市書寫中,范小青注入了更多理性的思考:像蘇州這樣的文化古城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如何辯證處理“破”與“立”的關系。其中,《城市表情》便是一部直接切入城市建設的長篇,對古城建設中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做了高倍聚焦。如果說《褲襠巷風流記》為古城的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是宏觀的理想預案,那么,《城市表情》書寫的則是這些預案實施中的艱辛歷程。文本圍繞古城南州市的改造和建設,成功塑造了秦重天這一改革者形象。秦重天是南州市常務副市長、錦繡路工程的總指揮。他建設錦繡路,搬遷豆粉園,打造文化園林,炸掉違章建筑,嚴守“城市天際線”,新建博物館,改造老字號……然而,所有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造和建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艱辛。起初,他的想法比較簡單,僅僅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加速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但他逐漸意識到,城市的改造不僅是一個“物化”的過程,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城市的“表情”,每一座古老建筑都凝聚著城市的記憶,營造著城市的精神空間,這些建筑一旦遭到破壞就是毀壞城市的歷史氣息,讓古城淪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物質實體。所以,如何平衡現代化與保護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是古城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每一座古城的文化基因早已滲透在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身體里,轉化為強大的集體無意識,與這座城市中的古老建筑發生著“互文性”的對話,構建起一座城市的精神譜系。古城改造的最大難題,不是著眼于萬丈高樓平地起的現代化城市規劃,而是如何讓文化基因在古城人的精神脈絡中延續。正像文本中南州老人吳一拂所指出的:別讓城市失去記憶。我想,范小青正是借吳一拂之口說出了自己對老城建設的理念——以人為本。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在焊接歷史,只有將滿足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推動社會的發展。人的需求并非僅僅是物質的,還有很多精神的需求,這種需求就包含著他們對城市文化影像的依戀,諸如褲襠巷、錦繡路、鷹揚巷、豆粉園……如何將這些文化地標融入到現代都市中,這是一個時代難題,也是范小青在她城市書寫中不斷摸索,尋求答案的敘事動力。

實際上,范小青始終感受著時代的脈動,敏銳地抓住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思考、書寫這些問題是她文學創作的原動力,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們這一代人在生活中是會考慮到其它的方方面面,更加強調一種需要去踐履的責任意識?!?1城鄉問題、農民工問題、農村醫療問題、民間信仰問題、土地問題,還有消費主義時代工具理性導致的人性異化問題,傳統割裂問題……“范小青確確實實是帶著她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去‘介入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她創造出帶有鮮明的現代特色的‘問題小說?!?2聚焦于最受關注的時代問題正是范小青不變的敘事策略,而紛繁變化的社會生活自然引發范小青在創作題材、手法上的一系列變化,由此構建了一種文學敘事的“辯證法”。我認為,在當代作家中,不乏能夠深度剖析現實的作家,但是,像范小青這樣不間斷地去觀察、發現、思考的作家并不是很多,她“更注重當代性,或者叫當下性”13。

范小青對社會變革“痛點”的書寫,記錄了時代發展中每一個歷史時期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讓她的小說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但是,她的文本所呈現的并非是一種空洞的宏大敘事,而是把時代問題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講述時代變革對普通人的影響。她說:“從1980年代初開始寫作,我的目光一直聚焦現實、關注底層。因為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與其說是我主動觀察他們、走近他們,深入他們的世界,不如用另一句話來表達,那就是‘生活撲面而來,你想躲也躲不開?!?14走入尋常百姓家,書寫時代“痛點”在個體生命中的印記,讓范小青的創作有了觸手可及的體感。

進入19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度發展,日常生活敘事已成為文學敘事中的“顯學”。從新寫實小說“一地雞毛”的煩惱人生,到都市的欲望化敘事,以及城鄉空間的互望,底層民眾的苦難敘事等,都從不同層面推進和豐富了日常生活敘事。就范小青而言,她的日常生活敘事有著清晰的辨識度。一方面,她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中折射出時代的痛點,日常生活敘事呈現的是宏大敘事的主題;另一方面,她將日常生活所帶來的異化特征以荒誕的手法呈現出來。正像列斐伏爾所指出的,日常生活充滿了異化,消費主義是導致異化的根源,因此,應該從日常生活批判出發去尋找生活的本質形式?;诖?,范小青199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一個創作母題就是“尋找”。從尋找“物”,到尋找“人”,再到尋找“身份”,由此在尋常的日程生活中搭建起了一個關于尋找人“本體”的形而上的世界。

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城鄉簡史》講述了由一本賬本引發的錯位尋找。文本開篇呈現了城市人逼仄擠壓的日常生存空間?!白郧逑矚g買書。買書是好事情,可是到后來就漸漸地有了許多不便之處,主要是家里的書越來越多。本來書是人買來的,人是書的主人,結果書太多了,事情就反過來了,書擠占了人的空間,人在書的縫隙中艱難棲息,人成了書的奴隸?!?5書原本是人類精神財富的濃縮載體,卻意外擠壓了人的物質生存空間,這顯然蘊藉著某種反諷的意味。于是,為了尋回生存空間,文本衍生出棄書、遺失賬本、尋找賬本等一系列戲劇性情節,言說著城里人的精神空虛。本來,一個日常記賬本的丟失,不應該影響生活。但自清“心里卻一陣一陣地空蕩起來,就覺得心臟那里少了一塊什么,像得了心臟病的感覺,整天心慌慌意亂亂?!郧遄蛔×?,他要找回那本丟失的賬本,把心里的缺口填上”16。自清的病態象征著現代性營造的精神黑洞,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成為串聯起人生命記憶的唯一鏈條,由此,人失去了精神的主體性。最終,不是人在生活,而是生活規約了人的生命。而鄉下人王才一家呢,一本小小的賬本竟意外勾起他們無窮的欲望。賬本中的“香薰精油”,這個遠遠超出他們日常認知的東西,徹底改變了他們“要通過王小才的念書,改變命運”的理念,他們傾其所有,舉家進城去尋找能夠看到香薰精油的生活。一個從城市到鄉村,一個從鄉村到城市,反向尋找的結果盡管失之交臂,卻最終讓他們成為鄰居,共同湮沒在充滿欲望的茫茫的人海中。

在這類尋找母題中,范小青寫出了一種類似怪圈的循環。尋找的結果是迷失自我,而迷失自我更刺激了尋找。那么,到底是什么驅使人們如西西弗斯般不停尋找呢?我認為,那就是對身份認同的渴求。文化學者斯圖爾特·霍爾曾指出,“自我的根本中心是人的身份認同”17。身份認同來自兩個方面:自我識別和群體識別,也就是說,身份既是個體概念,也是群體概念。因此,真正獲得身份認同包含著身份內在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的雙重統一。然而,現代性引發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想的僭越,工具理性在加速現代社會建構的同時,也導致人在各個層面的異化。人只有不斷迎合飛速發展的時代,才能夠獲得自我在社會中的認同,獲得自我的社會身份。身份的社會性不斷膨脹,擠壓著身份的個體性,從而導致人對身份的渴求并非是以個人主體性的完善為目的,而是以生存機制為軸心的主體性蛻變,最終淪為“單向度的人”。由此,身份對人的意義也發生了變異,成為導致人性異化的一個重要元兇。

長篇小說《滅籍記》講述的就是身份問題。一家三代人在半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身份。主人公吳正好尋找祖宅房契,是在確認自己作為鄭氏后代的身份;鄭見桃因檔案遺失,尋找可以“借籍而生”的他人身份;鄭見橋、葉蘭香夫婦則靠虛構的身份獲得了革命干部的身份。文本的荒誕之處在于,最終確立每個人身份的竟是“紙”?!半m然我們知道一張紙不等于一個人,也不等于一座房,但是如果沒有這一張紙,你試試。你是誰,你不是誰,你有房,你沒有房,沒人能說了算,就是一張紙說了算??傊?,一張紙就是有這樣的力量?!?8“紙”的力量就在于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它以不同的面目出現:戶籍、房契、檔案、介紹信、契約……,于是,“紙”上之“籍”的符號性意義遠勝于其現實意指,強大的實證性價值令符號本身無限膨脹,最終僭越主體,成為禁錮人自由的無形枷鎖。人→身份→籍→紙,這個從主體到客體的“正名”鏈條,被徹底顛倒過來,“人”被“紙”全然遮蔽,這是現代性導致的荒誕。實際上,這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顛倒,從本質上揭示了現代社會中身份政治的困境。人們對身份的訴求,就在于實現身份內在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雙重意義。然而,隨著后物質、后現代、后工業時代的價值體系導致身份的個體性和社會性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大的裂隙,《滅籍記》中“紙”上之“籍”引發的荒誕,正是對兩者之間裂隙的呈現。虛構的鄭永梅活在一張戶籍上,卻擁有了應有的一切社會身份;而真實存在的鄭見桃卻不得不頂替葉蘭香的身份,才得以安享晚年。正像鄭見桃所說:“我沒有身份,我不是我,當然,‘我不是我這個難題糾纏了我大半輩子,我大半輩子就在和‘我不是我做斗爭,讓一個 ‘我不是我的我,正?;钕氯??!?9一個一輩子都在尋找身份的人,卻始終無法做回自我。當身份的社會性徹底遮蔽了個人性的時候,就會產生虛無、孤獨、沒有確定性的生存困惑,這也是所謂“現代病”的癥結所在。實際上,在后現代語境中,身份認同成為了一個引發人們普遍焦慮的大概念。范小青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細部里挖掘出了現代社會的巨大隱患,在“大”與“小”的對撞中,以文學的語言書寫了我們時代的“主體解釋學”。

從藝術上看,范小青的創作同樣表現出文學敘事的“辯證法”,那就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張學昕認為,范小青的小說敘事“與中國小說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20。這一點,在范小青的早期創作中尤為突出?!堆澮d巷風流記》開篇便表現出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模式。在“引子”中介紹了蘇州城的歷史,從遠古時期茫茫大海中涌出的海涌山,到公元前11世紀的“吳子城”“闔閭城”,以高速大跨度的時空形態,攜帶著蘇州城的文化密碼,為小說奠定了強有力的“起調”,讓我們在“前人田地后人收”的歷史厚重感中,感受蘇州文化的堅韌和強大生命力。接下來,范小青從排山倒海的宇宙長河中抽出,一下子將目光聚焦到蘇州城中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小巷——褲襠巷,拉開褲襠巷中幾戶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全景。這種以巨大時間跨度的超敘事層開篇,是中國古典小說常見的敘事模式,楊義稱之為“敘事元始”?!拌b于中國敘事文學對開篇的異乎尋常的重視,以及開篇在整體性時間觀念和超越的時空視野中的豐富的文化隱義,有必要給它起一個獨特的名稱:敘事元始。所謂‘元始,意味著它不僅是帶整體性和超越性的敘事時間的開始,而且是時間的整體性和超越性所帶來的文化意蘊的本原?!?1可以說,敘事元始是中國古代小說非常常見的開篇模式。比如,毛宗崗評點本《三國演義》開篇。

不到100字的文字概述了700年的歷史,敘事速度的高倍跳躍,融合了虛與實、疏與密、天道與人事,生發出濃厚的文化內涵?!堆澮d巷風流記》也是如此。開篇的敘事元始在巨大的時間跨度中,讓我們感受到悠久的古城文化即將遭遇現代性沖擊的蒼涼感,體現出中國古代敘事特有的以時間整體觀為精神起點,以歷史盛衰的超敘事層引領文本敘事,寄寓著包舉大端的歷史哲學。

范小青小說的古典性還表現在她對中國古代傳奇敘事的承繼??梢哉f,“傳奇性”是范小青小說創作的一大特色。這種“傳奇性”在于讓我們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譎詭奇幻?!冻青l簡史》中王才一家因一本賬本徹底改變了人生軌跡;《桂香街》中林又紅被居民們固執地誤作蔣主任;《滅籍記》中三代人的離奇經歷;《我在哪里丟失了你》中一張名片引發的追憶;《短信飛吧》中由短信導致的同事糾紛;《人群里有沒有王元木》中手機病毒對老龔生活的影響,等等,每一個故事講述的都是極其偶然的離奇事件,但范小青正是在這些罕見之奇中深入反思和批判現實。凌濛初在《拍案驚奇序》中說:“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為奇,而不知耳目之內、日用起居,其為詭譎幻怪非常理測者固多也?!?2他認為好的小說應該是從日常生活、平凡故事中挖掘其中的傳奇性,達到 “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的審美效應。顯然,范小青的敘事策略,同樣是通過“耳目前怪怪奇奇”搭建通往當代生活深層的通道,以文學陌生化的審美效應解讀生命邏輯。

然而,范小青這種“無奇之所以為奇”的敘事策略,又與中國古代傳奇有著本質的不同,她在奇幻之中以反諷的形式最終營造出一種荒誕的效應?!胺缎∏嘈≌f從整體上說是現實主義的,但她酷愛荒誕的風格,荒誕是她寫作的重要寶典?!?3提到荒誕,在一定意義上是屬于西方的舶來品。文藝復興以來,隨著人文精神的回歸,荒誕便出現在西方的作品中。尤其是20世紀后,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人們意識到啟蒙運動以來推崇的理性、正義、自由、博愛等傳統價值觀念背后隱藏著殺戮、罪惡、侵略、偽善,由此產生出懷疑生命價值的痛苦和虛無???、尼采、克爾凱郭爾、薩特都表達過對人的無意義和理性方法的不適用之感。存在主義哲學對西方現代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荒誕在文學中成為越來越醒目的主題,從而也波及到中國。尤其是1980年代初,宗璞、王蒙、劉索拉、殘雪、陳村等人的創作都具有荒誕色彩,對固有價值體系的消解,以感官體驗對理性的沖擊,都是對人本體性意義的思考。這些創作無疑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形象圖解。盡管隨后的余華、莫言、閻連科等作家的荒誕敘事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性,但他們往往是在對現實夸張、變形中展開批判,追求的是對人性的終極思考。對照來看,范小青的荒誕敘事有著鮮明的獨特性。一方面,她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荒誕,立足于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問;另一方面,這種終極追問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礎上,是對社會問題揭示,她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褶皺里去挖掘導致人性異化的原因所在。所以,范小青的荒誕敘事不是消解意義,相反,她努力在日常生活的反常中診斷社會病癥。

《南來北往誰是客》就講述了一位房屋中介關于尋找的荒誕經歷。作為一名小中介,與房客和房東“天天扯皮。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這種日子很無聊,我總是幻想著有什么奇遇,讓生活有點刺激,讓好運降臨”24。然而,好運沒有降臨,倒是遭遇了夢境般的奇遇。一位租客沒有如期繳納房租,人不知去向,于是,“我”開始了漫長曲折的尋找?!拔摇毕仁峭ㄟ^微博,“跪求諸位大神伸出援助之手”,結果租客沒有找到,“我”卻被“人肉出來”,陷入了對黑中介的聲討。隨后,“我”發現了更嚴重問題,“房東原來根本就不是房東”。更離奇的是,中介公司的老板被懷疑是網上的通緝犯。房客的父母千里迢迢從鄉下趕來找兒子,盡管所有的信息都準確,卻始終無法確定房客是他們的兒子。就在一切都如夢般虛幻之際,自稱房客的人突然回來了。然而,“他不是我要找的房客”,“因為我根本就不認得他”,但在“我”還沒有揭穿他的老底之前,他卻反咬一口,說不認得“我”,“我”是假中介。文本在無比荒誕中結束了故事,房客把租金交給房東,根本不認識房客的房東只管收錢,其他并不在意。于是,我尋找的結果是,“唯一的可能就是我自己是假的”。文本主人公的尋找是荒誕的、錯位的、令人懷疑的,乃至最終喪失了自我,可以說范小青是用文學形象闡釋了存在主義的理念。但是,與存在主義不同的是,范小青書寫的荒誕并非是尋求生命哲學形而上思考,而恰恰是現實生活中被工具理性扭曲的人倫關系。這也是新世紀以來時代變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同樣,《我在小區遇見誰》也以藝術的鏡像映照出變形的荒誕。文本的主人公是一家代理公司的職員,一次,他收到一份子女委托代理看望老人的業務。依照指定地址,他按圖索驥來到小區,卻幾次三番找不到委托人的父母。結果不可思議的是,委托人的父母竟是他自己的父母。父母與子女相見不相識,需要用符號化的名字來見證他們的血緣關系,如此人倫親情,可以說淡薄到令我們懷疑人生。而文本最后的反轉更像是進入了聊齋中的鬼魅世界。主人公去的小區竟是一個無人區。那么,他遇到的那些老人是誰?他的父母是真實存在的嗎?或許,這就是一個缺乏親情的社會營造的一種令人驚恐的荒誕吧。

實際上,類似的荒誕已然成為范小青小說創作的突出特質,《我在小區遇見誰》《五彩繽紛》《夢幻快遞》《人群里沒有王元木》《我們都在服務區》《我在哪里丟失了你》……都發掘出日常生活中的譎詭荒誕。范小青如此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述著生存的荒誕,是因為來自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她說:“在現代社會,幾乎每天我們都能看到或聽到或接觸到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許多騙局,許多花樣,前所未有,前所未聞,許多奇遇,天方夜譚,天馬行空?!?5所以,范小青敘事的荒誕是對現實生活的挖掘,而不是對生命哲學的追問。畢竟,社會發展的速度早已超越了我們認知的速度,由此造成許多的錯位和不和諧,傳統的倫理道德在被現代性不斷擠壓中,像沙漏一樣靜靜地消失。哪怕是人倫親情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世態炎涼,人情淡薄都給生活罩上了一層冷漠的色彩。

范小青荒誕敘事的獨特性與她對中國文學傳統的繼承是緊密相關。她從古典歷史小說、傳奇,乃至志怪中汲取滋養,在我們最為日常的生活中,發現不尋常之處,以批判的眼光理性地審視這些“變異”,最終回到現實主義文學的底色中。我想,這一切都沒有偏離她始終不渝的敘事策略,即時刻保持對現實問題、時代痛點的關注。她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中尋找著生命的意義,在古典與現代的對接中建構了文學的辯證法?;蛟S,這正是范小青文學創作最為獨到的地方,她在文學的張力中彰顯出一位優秀作家的力量。

注釋:

①何平:《范小青文學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8-29頁。

②李雪、范小青:《寫作的可能與困惑——范小青訪談》,《小說評論》2010年第5期。

③南帆:《良知與無知——讀范小青的〈女同志〉〈赤腳醫生萬泉和〉》,《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

④范小青:《變》,《山花》2006年第1期。

⑤⑥⑦⑧⑨⑩范小青:《褲襠巷風流記》,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第45頁,第166頁,第249頁,第244頁,第250頁。

11范小青、顧奕?。骸斗缎∏啵骸靶∥摇北澈髴写髸r代的意義支撐》,《文匯報》2019年1月8日。

12王堯、牛煜:《文體·風格·現代性——〈女同志〉之后的范小青創作》,《當代文壇》2018年第6期。

13范小青:《寫作資源的黃金時代》,《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

14參見《寫出普通人的尊嚴與追求——范小青長篇小說〈桂香街〉發言摘要》,《文藝報》2017年4月24日。

151624范小青:《中國好小說·范小青》,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頁,第239-240頁,第5頁,

17S.Hall,etal.(eds),Modernity and Its Futres,Polity Press,1992,p.275.

1819范小青:《滅籍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頁,第228頁。

20張學昕:《人間信息的生命解碼》,《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3期。

21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頁。

22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85頁。

23賀紹?。骸冬F實主義傳統與現代主義影響——論范小青的長篇小說〈滅籍記〉》,《小說評論》2019年第2期。

25范小青、傅小平:《我喜歡那種深入到肌理細紋里的微妙之感》,《東吳學術》2016年第4期。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文學記憶視域下新世紀文學的東北敘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BZW154)

責任編輯 王菱

猜你喜歡
范小青日常生活辯證法
論辯證法的總規律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文體·風格·現代性
范小青長篇小說《桂香街》描寫當代世情
淺談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初中化學
關于質量的辯證法
范小青地域文化小說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