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中國柳疃絲綢博物館 見識世界的柳綢

2022-05-30 04:31夏德娟閻竹方
走向世界 2022年30期
關鍵詞:昌邑南洋絲綢

夏德娟 閻竹方

在今天的山東省濰坊市的昌邑柳疃鎮,有一個極其專業而精妙的絲綢博物館——中國柳疃絲綢博物館,里面展陳的文物之豐厚,展示的抽絲、織綢之技藝令人大開眼界,沉浸其中,見識世界為之癡迷的柳綢。

柳綢是指繭綢,即柞綢,又稱山東綢或魯綢。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織造工藝。歷史上,人們把這里生產的絲綢稱之為“柳綢”。

“柳疃繭綢”色白或微黃,光潤美觀,吸濕性強,結實耐用且不怕水洗,深受社會中上消費階層喜愛。

昌邑位于山東半島北部,渤海萊州灣南岸。歷史上,昌邑北鄉地處濰河下游,海潮與洪水災害頻發,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這里的人們不得不轉變思想,另謀出路,因此較早地產生了商品經濟意識。

種棉織布自明代以來就是昌邑、濰縣鄉間傳統的家庭手工業。早在清朝康熙年間,今柳疃鎮高隆盛村高氏即就地采購民間所織棉布,運銷北京,因之致富,并在北京開辦了著名的“隆盛號”布莊。當地民眾競起效仿,在京開設的布業商號及行商日漸增多。

嘉慶年間,今柳疃鎮姜家寨村姜士昌家族經銷的棉布因質優價廉,被譽為“寨子布”,暢銷直隸、河南諸省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嘉慶初年,膠東地區棲霞一帶首先改進了山繭綢的制線技術,改手工捻線為紡車紡線,使山繭綢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具備了成為大宗商品的條件。

昌邑布業商人率先發現了這一商機,紛紛前往坐莊收購,并利用已經成熟的北京棉布市場,將這種紡線織造的山繭綢轉銷國內各地,相關商號也轉變為綢布兼營的綢布業商號。因為擁有了廣闊的消費市場,山繭綢的商品化進程進一步加速,中國柞蠶史的黃金時代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隨著產銷關系的不斷擴展,昌邑綢布商人開始將膠東地區、魯中南地區的絲繭原料運來當地,發放給柳疃及其周邊的農戶,或捻線、或紡線,由異地坐莊開始了本地織造。這些絲綢商號將購進的原料,發放四鄉農戶,有繅有織,再根據加工工日費用和產品質量優劣等級,于月底或季末結算帳目。這樣農戶可做無本的家庭手工業,以補農業不足。而商號也不用上繅絲和織綢設備即成為絲綢產品的廠家。逐步確立了一個社會加工、工貿相聯的生產形式。建立起了一個絲店、機戶和機匠三位一體的生產體系。機匠受雇于機戶,出賣勞動力,機戶則根據絲店的來料和要求,加工出需要的絲綢產品,而擁有較大資本的絲店,則用放料取貨,以貨出售的方式,從事商業經營。這種產銷相聯的經營方式對柳疃絲綢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昌邑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唧啾咯噔織,兩天織一匹;五天一個集,賣了糴糧吃?!笨椌I能解決貧苦農戶的吃飯穿衣問題,販綢更是有利可圖,因此,從事家庭手工的織綢者越來越多。

柳疃街、夏店街、東冢街是昌邑北鄉最主要的村鎮和商品集散地,繭綢貿易尤以柳疃為盛。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今龍池鎮瓦城村趙連運與同村趙光珠合股來柳疃街開設“復盛店”繭莊。

后來,今龍池鎮齊西村齊增修、瓦東村趙夢全、姚徐鄧村徐培祺合股開設的“廣盛店”繭莊、今都昌街道蟲埠村傅振邦(曾任直隸提督等職)家族與濰縣陳介祺家族合股開設的“雙盛合”繭莊等也相繼開業。同時出現了“合盛?!保|家為今圍子街道圍子村馬放勛家族)、“公聚?!钡葘iT給客商提供住宿、充當經紀、存放和推銷貨物的棧房。咸豐初年,柳疃街的大小絲綢商號發展到三四十家。

紡線與捻線織就的山繭綢,因所用絲線粗細不勻,致使表面很不平整,捻線綢還被形象地稱為“疙瘩綢”。這兩種綢子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國內的普通百姓。為提高產品質量,擴大消費范圍,昌邑綢商開始把柞繭試驗如同家蠶來繅絲。經過不斷改進,到道光末年,發明了柞絲繅絲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力,繅絲織就的“柳疃繭綢”因之誕生。這種繭綢色白或微黃,光潤美觀,吸濕性強,結實耐用且不怕水洗,深受社會中上消費階層喜愛。

柳疃繭綢的誕生,從本質上說是中國繭綢織造工藝的一次飛躍。

柳疃絲綢與《紅樓夢》中的賈家頗有淵源

繅絲織造的“柳疃繭綢”出現于道光年間,但其早期發現似乎與蘇州織造李熙家族有著某種聯系。

康熙年間,昌邑東隅人李熙曾任蘇州織造一職,其妹李氏是江寧織造曹寅的原配夫人,亦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母,《紅樓夢》的創作,大量取材于蘇州李家。

近年新發現的李熙《虛白齋尺牘》卷二《復昌邑王令》載“臺貺纻領山綢,以志縞纻之雅”??梢姴刂h王翼贈送李煦的禮品中就有“山綢”。這個“山綢”應是紡線織就“白綢”。無獨有偶,辦理李煦產務之奴才馬二的抄家清單中,也有“繭綢短大襟夾袍一件,折銀七錢”。

《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告別回家,王熙鳳送給劉姥姥的禮物中就有“兩個繭綢”,原文這樣寫道:“劉姥姥走之趕了平兒------這是兩個繭綢-----”除去劉姥姥自己要的青紗,平兒先說繭綢,再說綢子,可見繭綢要比綢子珍貴一些,而對照前文這“兩個繭綢”,無疑具有李熙家族的影子。

另外,李照的原配夫人韓氏即柳疃村人,也為此提供了依據。

柳疃成為一個繁榮商埠,各地商人云集而來。柳疃銀子市已經發展為金融市場,濟南的“義聚隆”錢莊、青島的“利元”銀號、濰縣的“德盛昶”匯兌莊、煙臺的“福順德”錢莊等省內較大的錢莊,也紛紛來柳疃開展存款、放款及匯兌業務。

到清末民初,“昌邑下的柞絲綢交易額(每年)約一千萬兩”。約占山東總交易量的60%,約占全國總交易量的48%。柳疃柞絲綢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此時以柳疃為中心的數百個村莊,今柳疃鎮、龍池鎮、卜莊鎮的大部分村莊的村民都利用農閑為綢店加工。掖縣、平度、濰縣北部的不少村莊也給昌邑綢商搞加工。幾乎家家織機聲,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機房)。民國初年,柳疃及周邊的村鎮,不計小戶,僅擁有20臺織機以上的商號就有67家,織機有4290臺,年生產繭綢643500匹,工作人員10000人左右。其中,擁有100臺以上織機的17家,今卜莊鎮朱家撫寧村的“利盛祥”規模最大,擁有織機150臺。

這時膠濟鐵路修起,內陸與沿海諸港口的溝通,使膠魯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了一個繁榮商埠,各地的商人云集而來。清代王元廷《野蠶錄》對當時柳疃的繁榮有著詳細的記述:“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陛,繭綢之名溢于四遠。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內外蒙古,裨販絡繹不絕于道,鑣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一切商業,亦無不仰承鼻息,隨以周轉,縣城商業視之反若集鎮”??梢姰敃r柳疃已經成為銜接我省各地經濟的樞紐之地。

日益興旺的繭綢貿易,使柳疃街市呈現出繁榮局面。柳疃南北大街兩側繭莊、貨棧、煉坊等商號林立,顧客熙攘。絲綢業的發展,柳疃成為了中外聞名的絲綢之鄉,也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各地的商人云集而來。錢莊、金銀首飾店、當鋪、中藥鋪應有盡有,車馬行、鏢局匾額碩大醒目,街巷住戶也開設起各項服務性的行業,通宵達旦,張燈結彩,小販走街串巷的叫賣聲,酒館飯店的猜拳行令聲,茶館說書唱曲的賣唱曲的賣藝聲,融匯街市,回蕩不息。柳疃成為昌邑的商業、金融業中心。

當時東南亞和歐洲諸國,一些在異國背綢包袱的華僑往家寫信,地址只寫“中國柳疃”就能郵寄到家。

1915年,經昌邑縣商務會注冊,在柳疃成立了由“泰元”(東家今卜莊鎮姜家泊村“五大功”)、“天源永”(東家今柳疃鎮姜家寨村姜述賢家族,掌柜今柳疃鎮潮海村孟明武)、“三合堂”(東家今龍池鎮東白塔村“阜盛茂”)等15家錢莊組成的“錢業聯合會”。該會發行“本票”、“莊票”和“鄉票”,視同現金在昌邑、濰縣境內流通。

柳疃的錢莊多數與綢商集股經營,并以昌邑縣商務會與錢業聯合會的名義來擴大資本、信用和業務范圍。

19世紀末,柳疃以絲綢交易為主的商業已相當發達,大量柞綢的輸出,換回源源而來的白銀,使白銀市場繁榮,買賣興旺,遠近銀商來往不絕。光緒十三年二月,柳疃街設立了銀子市,后來發展為南北兩市。隨著柳疃絲綢的進一步發展,柳疃集成為絲綢薈萃之區,商賈駢坒,買賣興隆,成了昌邑乃至周邊地區的商業貿易中心,白銀交易活動頻繁,柳疃街白銀市場隨之產生。柳疃銀價也比周邊地區低一二百文,因此博得了外來銀商的好感,不僅全國各地享有信譽,與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朝鮮等皆有金融往來。

柳疃白銀市場所用重量標準稱為“昌平”,“昌平”96.2兩等于“煙平”100兩,“煙平”100兩等于“申平”98兩?!安健北韧獾亍耙幤健倍即?,銀價也比周邊地區低一二百文,因此博得了外來銀商的好感,在全國各地享有信譽。柳疃的銀價也成為全國白銀價格的風向標,煙臺、青島、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白銀市場的交易,無不聞柳疃白銀價格動向而變動。柳疃已成為昌邑的金融中心,濰縣、煙臺、威海等地的一些錢莊,來柳疃辦理存款、放款業務。

當時清政府允許各省自鑄銀元,逢三、八柳疃大集,銀商絡繹不絕,濟南“義聚隆”錢莊,青島“利元”銀號,煙臺“福順德”錢莊,濰縣“德盛昶”匯兌莊,都來柳疃辦理內外匯兌業務、白銀交易,數目相當可觀,最多時能成交十幾萬兩?!兑靶Q錄》記載:“其銀價比鄰境恒低一二百文,鄰境之購銀者,無不唯柳疃之是趨,以區區一市鎮,而有爐房八家,其輸入者可知矣?!?/p>

為了大批的銀子交易的安全,雇俑鏢車成為上策,北京的“永順”鏢局和“永泰”鏢局都曾不遠千里押鏢而來,車上插個小旗,鏢師作清兵裝扮,包著頭,初期是背著腰刀,及至后來,刀換成槍,天剛蒙蒙亮,鏢車來了,鏢師叫號“嘔噢——噢——”這是一種暗語,宣布是哪家鏢局到了?!扮S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可見柳疃進銀子之多。

商業的繁榮,需要與外界互通信息,1902年,在小龍河畔,柳疃大集的北端成立柳疃郵局,據傳聘請了一名意大利人負責,還給他配備了公車——二人小轎,至于這位意大利負責人是什么名號,并沒有記載。

郵局開業時,門頭掛虎頭匾,門口兩邊掛著四條紅黑棍,排場很闊氣,從此柳疃與各地通郵,商品信息逐步靈通。當時東南亞和歐洲諸國,只知柳疃而不知昌邑,一些在異國背綢包袱的華僑往家寫信,地址只寫中國柳疃就能郵寄到家。柳疃郵局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膠濰走廊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絲綢成為我國民族工業的一大產業。隨著柳疃絲綢的出口遠銷,柳疃成為當時蜚聲中外的集鎮,昌邑也隨即成為海上路陸絲綢之路的起點。

國內市場的拓展與初期的外銷

伴隨著中國近代化前行的腳步,繭綢的商品化程度繼續提高,到光緒初期,其內銷地已經遍布國內各省的主要城市,北方有北京、天津、張家口、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地。南方有上海、杭州、蘇州、香港等地。

北京是柳疃繭綢最早和最主要的內銷地與中轉站,昌邑工商業者在北京開辦的綢布業商號,提前為柳疃繭綢的銷路做好了準備。道光以來,在京的綢布業老號更加興旺發達,有的還派生出新的分號。今柳疃鎮姜家寨村,姜士昌家族已經涌有“常春泰”、“萬春恒”、“同春和”3處分號;今卜莊鎮姜泊村“五大功”名下的“泰和”號,依靠其在吉林榆樹縣頗具聲望的“功?!便y號做后盾,擁有菜市口批發號、張家口批發號等4處分號。新成立的商鋪也不斷增加,規模較大的有:開設于咸豐十一年(1861)的“天有信”,東家是今柳疃鎮閻家車道村閻毓瑛;開設于光緒末年的“阜茂盛”批發莊,東家是今龍池鎮東白塔村陳傳喜、陳傳洪、陳傳德兄弟。

清末民初,柳疃繭綢和棉布這兩種商品在直隸、河南兩省都有很大的銷路,僅每月與北京通過銀行匯票付款的營業額就達到關銀三十萬兩。從經營性質上看,在京的昌邑綢布業商號有批發、批發兼零售、零售3種。

中華民國建立后,昌邑北鄉在京的綢布商號及行商越來越多。解放前北京同業公會調查顯示,當時昌邑在京大小商號100余家,約占北京全部綢布商號的1/3。店員約2000人,行商約有5000人,連隨從人員總數不下10000人。

上北洋,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北行路線

早在柳疃繭綢出現之前,昌邑商人已經將昌邑的棉布和膠東棲霞一帶所產的山繭綢銷到了新疆、西藏及蒙古一帶。柳疃繭綢出現后,昌邑的綢布商人便由西北地區跨越國界,將柳疃繭綢銷到俄羅斯境內的莫斯科、彼得堡等主要城市,開辟了柳疃繭綢的北洋市場。

昌邑綢商上北洋主要集中在蘇聯建立之前,行商以今都昌街道、卜莊鎮、柳疃鎮和龍池鎮較多,最多時越有400人,僅今都昌街道岞埠村有約100余人。部分可考者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今都昌街道北裴村張乃孝、劉家北逄村劉逢君帶領伙友齊豐慶、褚朋格、齊登榮等9人,雇用駱駝裝運柳疃繭綢,徒步西行張家口去俄國銷售。同時期,今都昌街道柞埠村徐竹三和南侯章村宋澤深等雇駱駝去俄羅斯銷綢,致富回鄉后,分別開設了“利源興”、“利順和”錢莊。宣統三年(1911),膠東形勢不安定,在那繅絲的許多昌邑工人由東北經綏芬河橫跨西伯利亞到俄國銷綢。1913年,今卜莊鎮營子村高豐莊一行七八人,由煙臺乘船直達海參崴去俄國銷綢。1916年10月,今都昌街道申明亭村林增鑾和南章侯村徐邦泰、宋玉升、齊守先、宋力勤等由滿洲里去俄國銷綢。

1934年春,諸城籍文學家王統照乘船赴意大利,遇到同船赴意經商的“利順公司”東家今卜莊鎮李家撫寧村李潤芬及伙友今昌邑奎聚街道辛置村魏海潔等9人,通過閑談,了解到魏金鑄等上北洋的艱辛經歷,在他的《歐游日記》中做了詳細記錄。

據王統照記載,同行的昌邑綢商均富有海外游歷的經驗,多數曾經到過爪哇、新加坡、日本、俄國等處。這批昌邑綢商識字不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很少,完全憑借一種不顧危險、不圖安逸的團體冒險精神,足跡遍及海外,能夠講各國語言的人不在少數。

魏海潔50歲,大家都稱他為“掌柜”。魏金鑄是9人中最年輕的一位,高小畢業,聰明精干,擔任“賬房先生”。魏金鑄告訴王統照,民國十年,他16歲,隨人前往莫斯科,尋找在此經商的父親和叔叔。到達莫斯科后,恰逢新政權提倡小經營,允許人民開設小商店,其父親和叔叔隨即將自己經營的商鋪交由魏金鑄管理,然后回了國。魏金鑄接手經營數年,逐漸打開了局面。

下南洋,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南行路線

從北洋歸國的昌邑綢商,大多數憑借豐富的經驗,重新招募伙友,背起綢包繼續冒險歷程。他們有的跨海來到朝鮮、日本,當時稱為“上東洋”,有的則轉道歐洲各國,當時稱為下西洋,大部分則來到昌邑綢商最為集中的南洋地區,當時稱為“下南洋”。

昌邑僑商所謂的“南洋”,是指廣義的南洋地區,包括今東盟10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當時主要是英國與荷蘭的殖民地。

銷售柳疃絲綢之路,以下南洋人數最多,規模影響也最大。估計,從光緒初年到民國二十五年,下南洋賣絲綢的不下萬人。從《濰坊市志·綜述·清》中記載:“咸豐三年(1853年),昌邑縣柳疃街絲綢業大興,外地商人爭相到此經營,有商號百余家。岞埠村(今昌邑市都昌街道雙臺社區岞埠村)徐忠紹、徐長庚等,首次攜柳疃絲綢遠銷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地?!边@是關于柳疃絲綢下南洋的最早記載。

昌邑人下南洋而真正把柳疃絲綢生意在南洋做大的創始者為今都昌街道南裴村楊岱山、楊嵩山兄弟,開拓者為楊茂春、楊玉成叔侄。

光緒四年(1878年)正月,楊岱山、楊嵩山帶上昌邑繭綢,由青島登上一艘英國貨船經上海、汕頭、香港、新加坡來到荷屬爪哇島首府巴達維(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及三寶壟(今印尼中爪哇省首府)。因當時沒有建立供貨渠道,貨物賣完后,滯留當地,致本利皆空,兄弟二人郁悶成疾,相繼辭世,但他們帶來的柳疃繭綢卻給當地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光緒十一年(1885),28歲的楊岱山之子楊茂春與堂弟楊茂德、侄子楊玉成帶了一批柳疃繭綢再次遠渡重洋,來到父輩經營過的巴達維和三寶壟兩地銷售。積累一定資金后,楊茂春在巴達維開辦了“源興泰”綢店。一年后,貨物全部售出,楊茂春即回國上貨,又約今都昌街道前埠源泉村隋中堂、中裴村張鳴鳳、寒亭區楊家埠村楊圣秀等入股,共同到南洋發展。為了保證供貨渠道通暢,他投資在柳疃開辦了“源興恒”綢棧,專供南洋用貨,并派侄子楊玉成在廣東汕頭開辦“源興泰”分號,作為向南洋供貨的中轉站。供貨渠道建立后,柳疃繭綢源源不斷的運往南洋。此后,楊茂春常住巴達維坐莊,生意越做越大,柳疃繭綢在南洋的聲譽也越來越響?;镉褌儾粩嘞蚣亦l匯錢,吸引了臨近村莊的老鄉紛紛前來投奔。

楊茂春叔侄還首次將柳疃繭綢銷往了非洲,在德班開設了一座批發莊,專供當地行商購貨。

楊氏叔侄開拓的這條南行商路,進一步開啟了昌邑人投身海外貿易的風尚,柳疃繭綢也作為中國商品的代表,進入世界商戰之局,與洋人爭利,為祖國爭光。

對于楊氏叔侄的貢獻,時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長的掖縣人林修竹在《楊茂春墓表》中給予了高度評價:“昌邑故產繭綢,廣銷齊魯燕晉,而運售海外者殊乏。自公再度航海,習外情。起服,攜運土產綢布,經營南洋群島,骎骎乎開海外貿易之風,而入世界商戰之局矣……鄉人受公汲引,繼起商南洋者日益多,至今英荷屬地談及華商及華產,輒稱楊氏叔侄與昌邑繭綢,蓋非僅一家一邑之光矣!”

從楊氏叔侄身上,昌邑的財東看到了柳疃繭綢在南洋地區巨大的市場潛力,他們紛紛投資在上海、香港等地開辦“南洋莊”,招募掌柜、行商前往銷售。

到民國初年,下南洋形成高潮,柳疃繭綢也銷遍了南洋地區。截至1936年,下南洋賣綢的昌邑僑商不下萬人。

昌邑財東在外埠開辦的南洋莊規模最大的是馬毓俊、陳貴丹、李潤芬合股在上海開辦的“錦成?!?。他們資本雄厚,還聯絡上海30多家銀號兼營銀行業務。在柳疃郵政局尚不能辦理匯兌之前,昌邑的南洋僑商向家鄉匯款,大多先匯到上海的“錦成?!?。

1937年至1940年,為躲避戰亂,昌邑人下南洋再次形成短期高潮,每年出洋約200余人。下南洋的僑商一般每二三年即回國一次,很少留居當地。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水陸交通中斷,國人無法外出,僑商有家難歸,兼之柳疃繭綢來源斷絕,滯留的南洋僑商被迫定居,并改而從事其他行業以維持生計。

據1956年不完全統計,當時昌邑在外僑胞1327人,僅印度尼西亞與印度就有1001人,昌邑也因之成為山東省著名的“華僑之鄉”。

柳疃絲綢的歐美市場

咸豐十年(1860年),煙臺口岸開埠通商;同治二年(1863年),東海關在煙臺成立,下轄昌邑下營口在內的23處分口,通過煙臺的洋商、買辦,柳疃繭綢經由下營??诨蛴申懧愤\往煙臺,正式進入歐美市場,此后出口年盛一年。

曾同春《中國絲業》載:“(中國)繭綢產地以山東為第一,山東重要產地首推昌邑……山東繭綢貿易均由棧房介紹,售于煙臺、青島之洋商。煙臺有棧房二十余家,洋商有三井、和記、仁德、百多、敦和及捷成等十家;青島有棧房六七家,洋商有立興、捷成、和記、振興、瑞記、哈利、衛禮等七家。此等洋商收買繭綢送至上海、香港,轉運歐美各國?!渡綎|省第一次物品展覽會審查報告》載:“蓋西人之初用此綢,以制婦人之上衣及夏服者居多。而西俗婦人裝飾品之材往往與其服相同,因之錢包、妝奩之類,亦競用之。凡去華尚樸之上中流社會,靡不珍之為優異之品?!焙髞碛謶糜谄?、飛艇制造等工業領域。

光緒三十年(1904年),膠濟鐵路通車,濰縣開埠,外銷的柳疃繭綢80%改由濰縣就近轉運至青島,接過膠海關出口。

柳疃絲綢的織造工藝

繭綢的織綢機具與工藝與傳統家蠶綢的機具基本相同,紡織機具分主機和附機。主機:歷史上用腳蹬手扔小木機,也叫扔梭木織機。主要部件:機樓子、黃瓜、壓軸、盛筐、螞蚱腿、倒樁、將軍軸、元寶軸、座板、機身、盛匙子、小壓刀、幅張、腳踏板、機耳子、比廷、梭等。用這種機織綢,一般5-6天可織50碼老寬綢一匹,快者4天一匹。扔梭木織機一直沿用至1957年。

附機:人力織綢,附機簡陋??煞肿?、撐撐、牽床、擰穗車、打轂轆車等部分。絡子,過去一直是人工手搖撐撐車進行綰絲,幾百年來無改進。

工序:人力織綢,主要經過配絲、藥絲、漂絲、絡絲、牽機、刷機、作穗、織造等工序。配絲,把絲線進行調配順色,使絲粗細和色澤大體一致。藥絲和漂絲,把調配好的絲放在藥缸中浸泡,再擰凈曬干,縷好。絡絲,把絲轱轆在撐撐上,再均勻地搖在子上。牽機,按經的總頭數把絲牽在一起,到一定長度再拾絞。刷機,給牽好的經線上漿。作穗,把緯絲擰成穗子或打成櫨梏。上述完畢,即可上機,經緯交織成綢??椌I要把好三關:一絞口(開絞),二水口(穗子的干濕度),三飯口(松緊)。幾百年來,柳疃織綢的經驗:“不織稀,不織欠,不織底漏和反線”“大成色,好邊道,底漏差梭也不要”。

China Liutuan Silk Museum is a professional silk museum located in Liutuan Town of Changyi County in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The abundant and exquisite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crafts of reeling off raw silk from cocoons and of silk weaving on display deep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visitors and gave them insight into the Liu silk that had once fascinated the world.

Liu silk refers to the pongee silk, namely the tussah silk. Also known as Shandong silk or Lu silk, it is an ancient traditional weaving proces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Historically, the silk produced in Liutuan is called Liu silk.

“Liutuan pongee silk”, which is white or pale yellow in color, smooth in touch, beautiful in appearance, strong in hygroscopicity, durable in use and suitable for washing, is deeply loved by consumer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lasses.

猜你喜歡
昌邑南洋絲綢
紐約“東村”的南洋菜
南洋愛國華僑三領袖的赤子情
怎能說沒人知道呢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O. Henry’s Novel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遙望“絲綢路”
昌邑市不動產登記實現“一窗受理、20分鐘辦結”
路上絲綢
昌邑大姜
民國南洋華僑文獻出版熱及“南洋”觀辨析
絲綢情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