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

2022-05-30 10:48李凡貴
求知導刊 2022年16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支持。文章立足教育現代化的現實背景,提出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以教學知識點為基礎,借助信息技術再現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動態效果呈現為手段,借助信息技術展現數學內容;以搭建實踐平臺為途徑,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學生理解記憶;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依托,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互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課堂;深度融合

作者簡介:李凡貴(1977—),男,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秀廂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01年版)》指出,教師應重視在數學課程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其作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數學資源。信息技術作為強有力的教學工具,教師應將其與數學課程教學相結合,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樂于學習數學。

目前,很多學校均配備有計算機網絡教室和多媒體教室。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支持,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課堂教學為例,從四個方面提出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深度融合的主要策略。

一、信息技術發展與小學數學教學創新

所謂信息技術,指的是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術。從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術可看作是教育環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有學者指出,學校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從而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變革,使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課堂教學是由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的動態系統,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形勢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課堂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也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小學數學教學規律,實現信息技術系統與教學系統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學思想,其以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學科教學中的問題,克服過去難以解決的矛盾,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變,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其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

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因此,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優化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改革。融合的核心在于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虛擬現實等多種形式進行課件制作,充實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靈活。具體策略如下。

(一)以教學知識點為基礎,借助信息技術再現知識形成的過程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教師以計算機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可以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和引導過程中的作用。在揭示、展開、闡述、歸納以及總結數學知識點等教學環節中,教師都可以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

具體來說,教師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根據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特點,化靜為動,靜動結合,使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知識,利用計算機的功能,使畫面定格、慢放、重復,實現教學內容在展示形式上的增、刪、變。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包括知識點揭示、展開、闡述、歸納總結在內的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在知識點揭示環節,除了課堂實物展示,學生還可以在課堂的投影屏幕上看到各種形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從而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形成直觀、多樣化的印象。在知識點展開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動畫和圖形技術,動態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各個面,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與棱的關系,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棱與面的關系等,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認識和理解。在知識點闡述和歸納總結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長方體、正方體的拆解和拼湊游戲。

再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給學生做數學實驗,讓學生主動發現并自主推斷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幾何畫板”的交互性特點,讓學生自己畫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后在“幾何畫板”上對三角形進行平移和旋轉,發現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結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這一現象大膽推斷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利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這樣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以動態效果呈現為手段,借助信息技術展現數學內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輔助手段一般以靜態形式為主,如展示實物、掛圖、模型以及卡片等,很難將事物的變化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傳統的靜態教學轉化為動態的,尤其是在教學幾何圖形、植樹問題、行程問題等內容時,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更為生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事物變化過程產生直觀、全面的了解。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這種動態教學方式相當實用。如有數學題目為:一列長為160m的火車,以每秒20m的速度通過一座1400m長的大橋,需要用多少分鐘?此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動態展示,可以幫助學生簡單地分析火車的整個行進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理解和解決問題。

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中的色彩顯示手段,幫助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特征。例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具體的實物圖形,隨后隱去實物圖形的色彩、細節圖案,只留下幾何圖形輪廓,從而加深學生對幾何圖形的印象,突出圖形的本質屬性。例如,在教授“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用“幾何畫板”制作一只帶有飛舞效果的蝴蝶,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結合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飛行中不斷重合的情形,可以更好地理解軸對稱的含義。

(三)以搭建實踐平臺為途徑,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學生理解記憶

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造成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感到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搭建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實踐平臺,能強化學生對抽象數學問題的理解和記憶。多媒體技術能具體展示形象,動靜結合,教師恰當地對其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解決部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從而有效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實際的教學實踐由于受到空間、時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時候不能順利呈現教材中的知識,阻礙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養成。而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則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虛擬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從而能高效地積累學習經驗。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秒、分、時之間的換算關系,這是這節課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并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活動。比如,教師在多媒體顯示屏上展示電子時鐘,把時間調至7:00,讓時針和分針從這一時刻開始運動。當時針轉到8時,按下停止鍵。這時,教師向學生講解:在分針行進的過程中,每兩個數字之間相隔5分鐘,時針從7轉到了8,同學們數一數分針一共走了幾個空格?這些空格加起來一共是多少分鐘?學生答對問題后,教師在電子時鐘上用顯眼的顏色畫上特殊的記號。通過以上演示,學生能夠直觀、清晰地認識秒、分、時之間的轉化規律。

再如,教授“圓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推導過程,而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自己將圓進行分解和組合,自主思考和探討,不僅能將抽象的推導過程簡單、準確地呈現出來,而且能夠為學生理解知識提供助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四)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依托,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互動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至關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是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的有效依托。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對現有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以決定教學形式,設計教學內容。在接到學習任務之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協作式或者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強調培養學生在面對大量信息時提取、整合、加工以及再應用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師生可以一起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評價,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教師將數學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可以通過對網絡信息環境的利用和對教學情境的創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而后想出解決辦法,并在這一過程中增進與教師的情感交流。教師通過營造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發現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例如,教師在教授“圓的認識”這一課時,可以通過展示汽車、火車、自行車以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輪子,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情境學習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可不可以將飛機、汽車、火車、自行車的輪子換成其他形狀呢?”在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之下,學生的探究興趣得到激發,會積極投入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對圓的認識自然會更加深刻。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要更加深入和多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借助信息技術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互動。這一過程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創新了教學形式,能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安長麗.基于小學生認知特點優化數學教學方式的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1(1):27-28.

陳伴榮.信息化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1):103.

陸佩香.小學數學課堂中應重視數學模型的構建[J].江蘇教育,2007(2):30-33.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課堂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利用電子白板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應用分析
論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