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登高》之創作與重陽節習俗

2022-05-30 17:51張華
中華瑰寶 2022年10期
關鍵詞:登高悲秋茱萸

杜甫《登高》一詩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被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唐代的重陽節習俗,如登高、插茱萸和飲菊花酒,均對此詩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構成了該詩的內在邏輯,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日,古人有出游、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唐詩宋詞中有不少重陽抒懷的名篇佳作,杜甫的《登高》就是其中之一。

《登高》的藝術成就,歷來已獲得頗多贊譽。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評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識者?!本C觀全詩,渾然天成,可謂神來之筆,但仔細分析,此詩的創作與唐代重陽節習俗密切相關。

登高習俗與生命意識

重陽節正值金秋九月,天高氣爽,此時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陽登高漸成風俗,世代沿襲,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習俗在唐代即已盛行,“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唐·孫思邈《千金方·月令》),“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杜甫也正是于重陽登高后寫下《登高》詩篇。

作為詩歌標題,“登高”點明了該詩創作的時間、場所和寫作內容,即重陽登高之后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這一切皆由重陽節登高習俗促成?!暗歉摺睘樵娭械膶懢笆闱榈於嘶A,與情景交融的藝術表達效果不可分離,伴隨著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將文學史上悲秋主題的抒寫推向極致。杜甫《登高》堪稱悲秋主題詩歌的典型代表。

重陽已屆暮秋,蕭瑟肅殺之氣愈加明顯,詩人登高遠眺,衰頹之狀一覽無余,“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典型景象映入眼簾。此景渲染出凄清的氛圍,而“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之中也深深打上了詩人情感的烙印,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雖曰寫景,其實情景交融,詩人此時、此地見到此景,身世遭際一一浮現,“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的愁苦之情油然而生。

強烈的生命意識蓄積于胸,在登高之后被點燃。詩人憑即刻的印象判斷,秋天恰似人類生命衰老的一個縮影?!盁o邊落木蕭蕭下”的短暫與“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永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聯系詩人此時此刻的處境,其中潛藏詩人對“人生易老天難老”之慨嘆。這里既有如“百年”“多病”“繁霜鬢”等體現出對人生短暫的擔心,也有如“萬里”“常作客”“獨登臺”“艱難”“潦倒”等流露出對生命價值的憂慮。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此詩讀后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景物之蕭颯,情感之凄涼,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哀嘆,皆由重陽節登高習俗引起,若無重陽登高習俗,《登高》一詩便無從談起。至于《登高》后兩聯的身世之感和自我解嘲,則是詩人登高之后,生命意識被眼前景物喚醒時的自然流露。詩中隱含的重陽節插茱萸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則體現了詩人對生命長度和價值的強烈關注。

遍插茱萸與身世之感

古代重陽節有佩茱萸的習俗,因此又稱“茱萸節”。茱萸雅號“辟邪翁”,古人認為重陽節插茱萸可以消災免難。其實,重陽節之茱萸和端午節之雄黃、菖蒲作用相似,主要在于除蟲防蛀。茱萸可以掛于臂上,亦可用香袋囊之以為佩飾,謂之茱萸囊,或直接插在頭上,多為家人親友一同佩戴,“遍插茱萸”便是重陽團聚、其樂融融的象征。

唐代,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極為盛行?!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唐·楊衡《九日》),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遍插茱萸”還有與家人、親友團聚的深層內涵。重陽佳節邀會親朋、暢享歡聚之樂的氛圍,怎能不令羈旅之人“倍思親”,而起“望鄉意”?杜甫觸景生情,聯想到個人身世際遇而生悲戚之感,也在情理之中了。

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边@一評價十分中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僅十四字,內涵卻極為豐富。杜甫長年客居他鄉,年邁體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于重陽佳節獨自一人登高望遠,看到寒秋中一派肅殺之景,眾人皆插茱萸,不禁想到自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的坎坷際遇,遂發出“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這種情感與王維、楊衡是一致的,只是杜甫的身世、心境更為凄慘、復雜。

時代苦難,家道艱辛。年老多病,壯志未酬。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都如濃云般壓在杜甫心頭。詩人為排遣胸中的苦悶抱病登高,無奈蕭瑟秋景的渲染,他人歡聚與孑然一身的鮮明對比,這一切無不引發詩人對親人、故友的思念之情,以及飄泊無定、老病孤愁之感。詩中雖未寫“遍插茱萸”的習俗,但于字里行間,可以深刻體會到重陽團聚給詩人造成的情感觸動,這也是此詩由寫景到抒情的一條潛在的線索。

飲菊花酒與自我解嘲

菊花,“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以其高潔凌霜的獨特品性,歷來被視為頑強生命力的象征,這一特點恰與重陽節祈壽習俗相契合。因此,用菊花釀造的菊花酒,被古人視為重陽必飲、延年益壽的“吉祥酒”,雅號“延壽客”。

早在漢魏時期,釀造菊花酒就已盛行。漢代《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睍x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九日閑居(并序)】之說,唐人也有“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唐·郭元振《子夜四時歌六首·秋歌二首·其二》)的說法。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由于菊花酒具有消炎解毒、疏風散熱、養肝明目等功效,釀造和飲用菊花酒遂逐漸成為一種風氣,重陽節飲菊花酒也成為一種固定的風俗習慣?!熬旁戮湃?,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強烈的生命意識,對杜甫《登高》一詩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飲菊花酒能夠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人們可以借以排遣蕭瑟景象、時光流逝帶來的抑郁之情?!皾M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唐·司空圖《重陽山居》),“不羞華發,不照衰顏,聊滿插、黃花一醉”(南宋·京鏜《洞仙歌·重九藥市》),重陽佳節作為老人節,頗能引起人們對人生短暫的感慨,正如自然萬物紛紛凋零一般,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面對宇宙的無窮和人生的短暫,京鏜以“聊滿插、黃花一醉”來排遣內心的憂慮,而杜甫呢,面對自己垂垂老矣的境況,竟連“黃花一醉”的樂趣也被無情地剝奪了。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將頸聯內容補充得更加具體而深沉,呈現出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久客他鄉,備嘗艱難;備嘗艱難,愁恨愈深;多愁多恨,催人衰老;艱難、愁苦、衰老,令詩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窮愁潦倒,欲借酒排遣,卻又不能飲酒,愈增煩惱……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之后,詩人筆鋒一轉,引出一句“新停濁酒杯”,出人意料。

詩中所謂的“濁酒”即為較低級的酒,古人釀酒,汁與渣滓?;煸谝黄?,略顯混濁,過濾除渣,即轉清澈,故古代有濁酒、清酒之分。詩人以“潦倒新停濁酒杯”結尾,戛然而止,意猶未盡,令人回味無窮,且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此處的“新停濁酒杯”除了體現詩人的匠心獨運外,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與重陽佳節飲菊花酒的習俗有關。

詩人以飲酒煞尾,不但流露出強烈的生命意識,而且一“新”一“濁”自我消遣,妙趣橫生。重陽登高的詩人不但無法歡聚親朋、暢享歡樂,僅存的獨飲一杯菊花酒的小小心愿,也被“潦倒”的現實無情剝奪。飲酒事雖小,但可以喻大,以這般小事結尾,頗富生活情趣,出人意表,而且能夠包涵無窮之“悲”,從而深化了主題。

杜甫《登高》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規范,如果說對仗的工穩、格律的謹嚴與語言的凝練是其形式上的規范的話,那么暗含其中的對重陽節習俗的系列描寫則可以看作內容上的規范,景物的描寫、情感的抒發與重陽節習俗水乳交融,毫無斧鑿之痕。所謂“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倫”(唐·韓愈《題杜工部墳》),于此詩可見一斑。

張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登高悲秋茱萸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登高遠眺,遍插茱萸
調暢情志 遠離悲秋
遍插茱萸卻為何
《登高》教學設計與反思
從琵琶曲《思春》到粵樂《悲秋》的樂調考證與傳播變化
執教“登高”絕句及對“群文閱讀”教學的思考
一束茱萸滿鄉情
悲秋
試論柳永羈旅詞的悲秋情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