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背景下財政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

2022-05-30 10:48潘光曦劉佳寧
當代農村財經 2022年10期
關鍵詞:財政政策財政資金共同富裕

潘光曦 劉佳寧

摘要:在振興鄉村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統籌使用好財政資金,發揮財政對資源優化和市場要素配置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關鍵。本文分析了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現階段財政政策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面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財政政策 財政資金 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CZZ026)“社會組織嵌入社區養老服務的行動邏輯與精準供給研究”;山東科技大學2021年教育教學研究“群星計劃”項目(QX2021M71)。

一、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實施鄉村振興不但有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而且有助于緩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從而推進共同富裕?!爸螄?,富民為始”,富裕美好的生活既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2021年,我國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陀^上,經過改革開放的長期積累,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在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進一步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實現鄉村振興,已經成為繼脫貧攻堅戰之后的又一場戰役。理論上,實現共同富裕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的性質和體制決定了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福利,而是城鄉全體居民共享共惠的富裕。城鄉協同發展、共同走向富裕的康莊大成為了新時代的共同奮斗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城鄉之間差距不斷縮小,農民收入水平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5年的2.73縮小至2020年的2.56。但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仍屬城鄉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城鄉結構失衡、發展失調,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截至2020年,我國約有5.6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占人口總數的40.42%,廣大農民無法充分享受到現代化建設成果,城鄉二元體系成為橫亙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鴻溝。巨大的城鄉差距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解決鄉村振興問題,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先決條件和必經之路?;谖覈厥獾膰?,黨的十九大也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了鄉村振興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現階段財政政策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財政資金撥付失衡

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實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了長足進步,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明顯縮小,但農村農民收入增速相對于城市居民仍然比較緩慢,城鄉之間“剪刀差”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2020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65,與世界發達國家基本持平,但城市和農村內部基尼系數均小于或等于0.4,處于國際中等水平。從世界范圍來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鄉收入比在1.0左右,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城鄉收入比在1.9左右,而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城鄉收入比仍然處于偏高位置。目前,我國鄉村低收入人群規模龐大,實現共同富裕,必然要解決農村收入過低問題,以進一步縮小城鄉間的收入差距。

國家不斷加大鄉村振興財政投入力度,但在總體上財政支出規模仍然有限,鄉村振興所需的財政資金依然不足。雖然國家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逐年提升,但支農資金增長速度小于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單從財政涉農資金來看,中央的財政支農資金增長速度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也由2009年的2.4%下降到2018年的1.8%,而同時期地方的財政支農資金增長速度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由2009年的10.5%增長到到2018年的10.9%,由此可見,中央的財政支農資金支出呈下降趨勢。從中央與地方財政支農資金的總量來看,目前我國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財政資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中央財政占比很小。其中2016-2018年近三年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有下降趨勢。財政中低速的資金增長速度也導致了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困難。

(二)金融保險支農力度不夠,涉農優惠政策利用不足

近年來,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迅猛,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村金融的需求日益擴大,農村金融機構覆蓋面、農業保險的需求大幅上升,財政和金融機構的涉農優惠政策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但從整體來看,涉農貸款總額依然存在不足。2014-2018年的五年間,我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由81.68萬億增加到136.3萬億,增長了大約1.67倍,同時期我國涉農貸款由23.6萬億增加到32.7萬億,增長了約138倍,這表明五年來我國涉農貸款的增長速度小于我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增長速度。從縱向比例來看,2014年我國涉農貸款總額約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29%,而2018年此比例降為24%。這表明,相對于我國涉農資金的廣大需求,我國涉農貸款數額依舊不夠,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受農村特殊環境的影響,大多農村地區金融、保險服務體系落后。一方面,農業保險機構以及農業保險產品在全國的分布并不均衡,并且農產品保險價格形成機制并不成熟,仍然需要建立各種試點進行完善。另一方面,農業“融資貴、難”問題突出,農業企業貸款年利率普遍在8%以上,而且農戶對農村金融服務較為陌生,使得政策性資金貸款等優惠金融資源的利用率較低。此外,政府財政資金對農村保險投入不足,保險覆蓋率較低,農民參保意識不強,如農機險、家庭疫病險都尚未普及開來。因此,農村金融與保險的服務機構、營業網點、服務產品種類在農村還未完全覆蓋,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農民創業創新的積極性。

(三)鄉村振興人力資本缺乏,人才供需結構矛盾突出

近年來,部分農村地區“臟亂差”現象在脫貧攻堅戰中得到有效整治,但由于農村建設存在長期資金供給不足,導致農村人居環境變得越來越差,一些年輕人外出打工在城市安家,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他們缺乏勞動力且受教育程度低,致使大片土地空閑,空心化現象更加普遍,物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鄉村振興短板過大。根據2017年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數據顯示,農業生產經營者中,35歲以下的人員只有19.2%,55歲以上的為33.6%;而且從事農業經營人員的學歷程度都普遍偏低,可見農村“勞力”和“腦力”兩項人力資本都存在不足。

此外,政府資金供給結構過于單一,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重過大,對振興鄉村經濟所需要的人力資本軟件重視不足,一是財政資金對農村教育設施的建設投入不足,部分貧困地區缺乏優質的師資力量。二是思想觀念落后、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老齡化嚴重等因素制約鄉村人才的發展。提高鄉村地區的教育質量、科研能力,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財政政策的支持是吸引人才的保障,如果出現大量人才缺口,鄉村振興就會面臨諸多困難,共同富裕就難以實現。

(四)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預算資金監管力度不足

財政資金進行嚴格監管能有效提升財政支農資金利用率,這是發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極為重要的手段。

支農財政資金支出的主要模式是以地方財政為主,中央財政為輔。但部分地方政府與上級政府存在博弈現象,財政支農資金制度不完善,支農資金難以均衡。農村發展過程中有些項目沒有配套的專項資金,一些中小型項目沒有預算計劃,預算資金的規劃和編制缺少依據,常常出現因資金不夠導致某些項目停工的局面。另外,在鄉村財政體系中還存在財政資金的使用不規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挪用項目資金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項目的撥付資金不能直接傳遞到有關部門,一定程度上延遲了項目的推進,影響了項目落地見效的進程。

截至2019年,有359個涉農項目因為資金整合不到位、資金下達晚、項目推進緩慢等,致使32.73億元未及時發放到位,最終造成閑置達4.94億元,涉農補貼資金浪費嚴重。

三、財政政策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

提高鄉村地區人均收入,縮小城鄉間差距,積極穩妥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國家加大頂層設計,統籌謀劃,靶向施策,提高各項財政政策的實效性和精準性。

(一)推動金融、保險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創新服務新模式

近年來,政府對農業農村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增大。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326806億元,其中農戶涉農貸款94760億元,占涉農總貸款余額28.9%。涉農信貸為農戶和農村企業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持。

1.探索鄉村金融綜合服務新模式,引導金融、保險機構下鄉,進一步鞏固好覆蓋基礎。搭建“政府→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農戶”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充分融合保險保障、增信融資、科技支持等多種功能,在提升風險應對能力、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提供產業發展決策參考等方面助力發展新型農村經濟,為全力支持實現共同富裕和促進鄉村經濟振興做好銜接。

2.普及金融知識,引導農民合理貸款,用好財政金融互動優惠政策,助推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升金融服務行業的造血功能。農民在建魚塘、搭扣大棚、籌建小型企業等發展實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資金周轉不力等問題,因而努力解決“應貸盡貸”與“精準實施”問題,才能提升農民對金融服務體系的信心,讓農民體會到貸款解決融資的便利。

3.加強農村保險體系建設,保障農民保險參保繳費權益。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對農業產業給予不同程度的財政補貼政策支持,實行保險公司與政府聯保模式,推行農業普惠險、自然災害農業險等特色保險,防范化解農業風險,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使農業保險在保農業、保產業、保健康等方面發揮優勢作用。2020年,農業保險向5181.86萬戶次受災案戶共付賠款616.59億元,為穩定農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創新財政涉農資金投入渠道,全面支持農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并出臺一系列的惠農政策,拓寬涉農資金的使用渠道,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收益分配制度,加快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提高土地出讓用于農業農村收益比例。

2.平衡鄉村基礎設施的財政資金撥付,將地緣優勢與資金使用相結合。對于一些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的鄉村地區,重點投入財政資金扶持,加大水利薄弱環節的投入,提升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繼續實施鄉村污水處理建設工程、鄉村夜間主干道路亮化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發揮財政資金撥款作用,暢通鄉村公路,發展多種公共交通,建立鄉村生態旅游勝地。加快實現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生產規?;彤a業化經營。

(三)確保財政資金支持結構多元化,促農村居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不斷地向更廣大的農村地區延伸,同時,采取了“政府保障+財政傾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模式,在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基建投入基礎上,還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向農村地區流動。如推進數字網絡,互聯網等信息平臺的建設,推廣人工智能工具應用,農業發展不斷享受科技變革的紅利。

1.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利用“5G+AI”實現農業生產的全覆蓋,從播種、施肥到采摘全部實現科技化,對溫度、風速、濕度實行實時監控,比如,冬季如何做好作物防凍工作、旱澇地區如何平衡作物灌溉問題,切實讓傳統農業插上智慧科技的翅膀。

2.以“互聯網+”思維推動農業、文化等多維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輻射帶動作用。發展網絡營銷模式,積極培育本地特色網絡品牌,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打造農業產業園,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做到讓村民自己造血自己輸血。

3.打破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的束縛,創新農產品推銷模式。推進“網絡直播帶貨”的新模式,在各地開展電商直播指導會,搭建直播平臺,擴大銷售渠道,通過各大平臺推廣特色農產品,提高知名度進而增加產品的銷量,運用新的理論、新的技術促進農民增收。

(四)加強財政對農村教育的供給力度,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1.堅持財政資金靶向資助,支持教育均衡發展。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改善鄉村地區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的成本。一方面發展面向農村居民的網絡和人工智能等網絡新教育模式,完善教育數字化服務體系。

2.鼓勵教師扎根基層,發揮財政政策支持教師的福利待遇。進一步推廣鄉村教師特崗計劃,提升對特崗教師的工資性補助,并給予一定的待遇保障,在職稱評審和晉升時給予相對的政策傾斜,以吸引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鄉村任教。至2019年末,約有75萬名年輕教師通過特崗計劃前往中西部地區1000多個縣近3.7萬所學校支教。

3.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服務農村教育發展。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擴大辦學規模,推行以政府為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模式,整合教育資源,緊貼農村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培育技術型、職業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掌握實用技術的能力,促進就業率。

(五)提升涉農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完善預算資金監督體系

我國財政公共預算對農林水支出規模不斷增加,從2010年的8129.6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2862.8億元,為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節省涉農資金的撥付時間,建立通報制度。對有關部門進行監督,上傳資金使用進度,下達進度表并層層加碼,盡快建立健全農村財政資金臺賬,形成實物工作量,確保財政資金及時下撥到村民手中,有效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財政資金管理工作績效。

2.編制農村預算支出,評估農村建設資金支出的合理性。對于農村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修建,采取提前編制預算支出,形成完整的農村預算支出體系,對將要執行的項目進行審核和合理評估,確保預算資金和實際使用資金貼切,提升資金使用率,確保不出現因資金短缺導致項目停工的現象。

3.構建閉環監管系統,落實涉農資金的使用。為提高財政涉農資金支出的使用效率,防止私自挪用涉農資金等現象的發生,首先把控涉農資金的審批撥付流程,其次監控涉農資金使用落實過程,最后跟蹤涉農資金的使用效果。引進高科技監管信息平臺或聘用第三方績效評價機制進行跟蹤監督,在農村設立預算資金公示欄,鼓勵農民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形成農民與監督機關的共同監督,減少私自挪用資金情況的發生。

(六)利用人才戰略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科學技術是鄉村振興的第一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是科學技術的思想資源。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自然資源、可再生產資本財富、人力資本對國民收入的貢獻率分別為:人力資本占75%,自然資源占5%,可再生產資本財富占20%。因此,人力資本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農村各類實用人才總數僅有1690多萬,只占農村勞動力的3.3%。在鄉村振興戰略推行后,人才的數量雖然有一定增加,但是發展還是非常緩慢,人才供應還是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1.推廣杰出人才特聘計劃,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對扎根基層的農業科學家、農業技術人員等實施政策性補貼或獎勵,按需下撥財政資金,為吸引人才創造優良的政策環境,在保留農村人才的同時,引進外來人才。

2.加強多層次的城鄉人才聯盟,區域間人才合作交流。政府出資舉辦如“互聯網+主題峰會”、“產業聯動會”、“特色農產品展會”等沙龍活動,搭建云服務、大數據等農業交流合作平臺,加快城鄉間人才的交流,吸引各方面綜合人才,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3.利用財政資金完善扶持機制,擴大鄉村青年的就業機會。鼓勵鄉村與農業高校合作,推行校地聯合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引進等機制,建立達成儲備鄉村人才的戰略,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財政作為國家“錢袋子”,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必須充分發揮自身職責,在實現共同富裕愿景下,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劉艷.財政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09):106-108

[2]李實,陳基平,滕陽川.共同富裕路上的鄉村振興:問題、挑戰與建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37-46

[3]周祝平.中國農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戰[J],人口研究.2008(02):45-52

[4]楊明.協同視域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0(10):8-11

[5]韓鳳琴.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策建議—基于防范風險和以人為本的理念[J],當代農村財經.2020(03):14-20

[6]李振標,鄭傳芳.財政農業投入監管模式優化設計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9):18-24

[7]楊志銀,趙永米.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及管理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1):116-117

[8]林暹亮,胡高福.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08):119-120

[9]姚遂,張元麗.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對農村居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開發研究.2017(01):43-47

[10]陳朝陽,消雨青.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人才戰略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08):26-28

Study on the Path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PAN Guangxi LIU Jianing

Abstract: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is the first step in the long march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also the prelude to a new journey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In poverty tough,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uggested global,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economy,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 road,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lso need to "rotary launched, delivering a lift," continued into fiscal "living water", boost rural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need to prevent poverty population to Chinese again, also meet the urgent need of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Therefore, the overall use of fiscal funds and the role of fiscal in optimizing resources and allocating market factors have become the key and fundamental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fiscal policy financial fun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財經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

猜你喜歡
財政政策財政資金共同富裕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預算執行緊縮下的積極財政政策
基于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績效評價與財政稅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加強財政資金監管 打造廉潔高效財政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山西:20億元財政資金推動鄉村振興重點項目落地
下半年促經濟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財政政策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