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是一種“時代病癥”嗎?

2022-06-09 22:11予歌
課堂內外(高中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慕斯內心患者

予歌

戴著耳機,拿著面包和牛奶,背著書包,我們頂著相似的表情和灰蒙蒙的精神底色,奔向不同的教室。教室里,坐在相似的書桌前,拿出書本、卷子開始一天的學習。放學回家,做完作業便拿出手機,一個人在一方小天地里上網沖浪……英國廣播公司對全球5.5萬人開展了孤獨實驗,結果顯示,在16歲至24歲的人群中,有40%的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在不斷重復的生活里,在越來越快的節奏里,在虛擬的賽博空間里,在壓力和焦慮里……這個時代好像生了一種叫“孤獨”的病。

01孤獨不僅僅是一個生活坐標

過去,孤獨或許像一個偶爾光臨的客人,而現在它更像是如影隨形的影子,有光亮的地方就會有它。

對慕斯而言,孤獨是一間玻璃屋,隔開了老朋友,也阻攔了新朋友。中考結束后,慕斯考去了市里一所不錯的高中,和朋友們相隔甚遠。以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如今分散各地,在學業壓力下,她們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慕斯說,一開始大家還常常在群里問候,互相關心,但隨著學業變忙碌,大家都不常在群里說話了。以前熱鬧的聊天群最終變成了一潭死水。而慕斯在新班級里也沒能交到好朋友,每每看到其他女生結伴上廁所,她都會心生羨慕。但慕斯不知道如何踏出與人交往的那一步,孤獨就像雪球,越滾越大,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她襲來,讓她動彈不得。

發表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世界 36 個國家的青少年的孤獨感在上升。正如上文所舉,孤獨感的產生有許多種可能,而絕不僅僅是一種生存坐標,是獨身一人的狀態。孤獨感可能是精神上的疲憊;是無法被理解的蕭瑟;是在人聲鼎沸中強顏歡笑;是大家明明都共處一個空間,做著差不多的事,卻覺得離其他人好像很遠;是明明大家都坐在一起,卻互不言語,只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

孤獨感已逐漸成為我們新的時代“病癥”。

02新時代的“孤獨患者”們

陳奕迅在《孤獨患者》中唱道:“我不知為何/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外向的孤獨患者/需要認可?!备枨l表已十幾年,如今再看,這幾句詞所描述的情形仿佛更甚。

孤獨的泛濫,或許和我們的壓力有關。從幼兒園的基礎輔導,到升小學、升初中、考高中、考大學……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壓力填滿。盡管“雙減”正在推進,但我們依然要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挑戰。

在這些壓力之下,我們過早地“被催熟”了。學生時期我們并非全然活在象牙塔中,升學的壓力讓老師不斷提醒我們:“好好學習,不然以后考不上大學,該怎么辦?”就業的競爭讓家長也日日擔憂:“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工資才3000塊。你以后要是也這樣怎么辦?”在這些話語中,我們的成長不斷加速,似乎必須比其他人跑得更快才能過得好。但并非出自本心地一路向前,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迷茫和困惑,這些情緒像烏云罩頂,自己都尚未參透,就更難為他人所理解,因此一種不被理解的孤獨感也就油然而生。

何明就是感到不被理解的“孤獨患者”中的一員。爸爸媽媽的期望、老師的耳提面命,讓每天與學習為伴的他有點喘不過氣。何明說:“盡管我也知道要好好讀書才有出息,但是內心卻覺得未來的事離我還很遠,為了遙遠的目標而被逼著努力,讓我每天都很壓抑。想和爸爸媽媽傾訴,但又怕會被責怪不懂事?!?/p>

誰的青春不曾迷茫?對父母、老師而言,我們的情緒或許都是他們經歷過的,是小事。但對我們自己而言,或許我們就像是大海上的船只,為了遠處的寶藏而航行,但旅途的漫長,不知確切目的地的迷茫,在空無人煙的大海上的寂寥,都催生了我們的孤獨感。

也因此,孤獨的我們或轉向朋友的安撫,或轉向智能手機的懷抱,尋求一絲慰藉。

03手機能讓我們不孤獨嗎?

深夜,躺在床上,樂樂刷著微博。偶爾是一條關于“樹洞”的微博,吐槽投稿人遇到的離奇的事情;偶爾是幾張漂亮的照片,博主穿得美美的,挎著野餐籃去春游;偶爾是幾個笑話,妙語連珠的網友,逗得樂樂連連發笑……明明是一個人在安靜的房間里,樂樂卻能從手機里感受到他人的豐富世界?;ヂ摼W和手機,將我們與屏幕另一端的網友聯結得更緊密了,也似乎將我們的孤獨感消除了一些。

樂樂的表妹阿寧就是一名重度手機“發燒友”。寒假在家,她每天的屏幕使用時間都超過12小時,喝奶茶要用手機點外賣,無聊時要點開抖音刷視頻,興致來了要打開手游排兩把,手游玩膩了就點開微博刷一刷,日常交流能用手機則絕不出門……

這樣“充實”的生活,不用上學、上課,想想都覺得她會很開心。誰知阿寧嘆了口氣,說:“有時候真覺得放假能玩手機的日子還沒有上學有意思呢!上學還能和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苦中作樂,現在一直玩手機,玩著玩著,就覺得沒意思了?!?/p>

或許有人會覺得難以置信,畢竟沒有什么孤獨是一部手機不能解決的,但高遠卻不這么想。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平常家里只有他和爺爺奶奶,高遠成了那個可以自由使用手機的幸運兒,但手機能讓他的生活更幸福嗎?沒有媽媽的關懷,沒有爸爸的念叨,沒有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溫暖。手機能夠傳達父母的話語,卻傳遞不了現實的溫度。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青少年使用電子信息設備的時間明顯增長,面對面的社交和活動的減少,或許給青少年帶來了更多的孤獨感,畢竟無論網線的另一邊有多少朋友和活動,你始終還是一個人。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網絡上曾流傳著孤獨感的10級排名,從一個人吃火鍋到一個人動手術,沒有人陪伴的生活變得異??膳?。于是,陪伴缺失所帶來的是一片新的經濟藍?!惆榻洕??!肮陋毣颊摺眲撛炝诵枨?,這種需求又反過來向我們“販賣孤獨”。諸如“陪玩”“陪聊”服務、養成類及戀愛類手機游戲、直播等,販賣陪伴的經濟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短暫的快樂并不是一劑良藥。

“孤獨患者”需要一些來自內心的救贖。

孤獨的來源之一,是內心的空虛。打敗這種空虛,需要的自然是充實的生活與面對生活的責任感和信念感。楊絳先生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相繼離世后,獨自度過了十八載光陰。在百歲時,她寫道:“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睂懽骱驼礤X鍾書的文稿充實了她的日常,而關于生活的責任感和信念感,則是支撐她走過漫長孤獨道路的精神動力。當你感到孤獨時,不如換一種心態,去利用孤獨,寫下一行行能夠得到共情的文字。

孤獨也來自無人可傾訴。孤獨的我們往往將自己視作孤島,或許是不知道怎樣去交朋友,或許是覺得內心難以被理解,最終導致無人能游過大海,抵達我們的內心。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詩中寫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辈蝗绯ㄩ_心扉,去盡情傾訴,哪怕他人還無法理解,但踏出一步就已是勝利。

電影《綠皮書》中,兩位主角黑人音樂家和白人保鏢,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卻內心孤獨;一個失業潦倒,卻家庭美滿。兩個天差地別的人在種族歧視盛行的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踏上了一場奇妙的公路旅途,最終他們打破孤獨,成為朋友。在旅途中,他們互相了解、互相改變,或許最后他們仍不能完全理解彼此,但他們成了彼此生活中的重要的人。

盡管越來越多人將孤獨視為生活的常態,孤獨的泛濫也在慢慢弱化我們的社交能力,但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對溫情、對友誼的渴望絕不會因為孤獨而改變。它們不過是暫時藏起來了,等待著我們踏出勇敢的第一步。

猜你喜歡
慕斯內心患者
慕斯蛋糕
王振義 放棄專利為患者
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被愛的滋味你嘗過嗎?
痛風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恐高患者
春日下午茶
內心不能碰的按鈕
美妝High Tea
一塊生銹的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