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憑祥大連城建設的歷史背景及建設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2022-06-09 03:59劉玉珍
海風 2022年6期
關鍵詞:炮臺邊防

劉玉珍

越南在秦漢時代屬中國郡縣,宋時為中國藩屬,歷代與中國關系和睦,直至同治初年,從未發生中越邊防問題。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特別是1885年鎮南關大捷后,構筑一道穩固的邊防軍事防線迫在眉睫,中越邊防建設被迫提上國家日程。憑祥,歷來的南疆重鎮,是中越邊防線上的中心和關鍵,由此,憑祥大連城依托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貌當之無愧成為建設這道中越邊防線的前沿軍事指揮中心。

憑祥大連城,又名“一大壘城”,位于廣西崇左市憑祥市區北面1.5公里處憑祥鎮連全村連城屯。連城居四路之中,石山環衛,堅險罕匹,建置行署,棋不星羅,允為南疆第一重鎮[1]。1885年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后,為鞏固邊防防止外敵再次入侵,在1885年至1896年這11年里,清末廣西提督蘇元春督辦廣西邊防軍務時,在東起廣西東興市、西至廣西那坡縣1700余里中越邊境險要處修筑一道牢固的邊防軍事防御體系,大連城即為該體系全邊軍事指揮中心之一[2]。2006年5月25日,大連城作為連城要塞遺址的一部分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連城四面環山,中間為一片開闊谷地,易守難攻。環山盆地內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自然加人工修葺8個形狀各異的碧綠水塘,山襯水,水映山,碧波蕩漾,宛如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大連城內辟提督衙署、練兵場、演武廳、軍裝局、先鋒棚(兵營)、牛車棚、慶祝宮、戲臺、武圣宮、四古井、磚拱橋、圩亭等軍事要塞附屬設施。由于歷史原因,現僅存武圣宮、四古井、磚拱橋及先鋒棚墻體基址。城的東面山腰有一個天然“玉洞”,洞內設有養心處、軍機處、點將臺等,并有題刻48處。四面環山上共修筑8座中炮臺和7座碉臺及連接炮臺碉臺的城墻、閘門,形成“連城”核心。大連城的外圍高山之上,修建護衛大連城的5座大炮臺,即衛連前臺大炮臺、衛連后臺大炮臺、衛連左臺大炮臺、衛連右臺大炮臺、衛連中臺大炮臺,由此,構成了設施齊全、結構嚴密的廣西邊防要塞指揮中心。大連城的建設,對于加強當時腐朽沒落的清政府邊境國防來說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對于當代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乃至在大力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來說,都具有不可忽略的現實意義。

一、大連城建設的歷史背景及地名由來

(一)建設的歷史背景

歷史上,秦漢時期越南從屬于中國郡縣,宋代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直至清同治初年,中越邊境長期處于“有邊無防”的狀態。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后,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在中越邊境線增設炮臺、碉堡,修建道路、鐵路等軍事設施,重要的關口還設有兵營、監牢,四周圍上鐵絲網,邊民稱為“鬼屯”,對中越邊境構成巨大威脅。對法斗爭經驗豐富的蘇元春意識到“惟查粵西邊界分隸南、太、鎮各府,幅員遼闊,幾及千里。除鎮南、水口、平而三關之外,隘卡分歧,指不勝屈,設防貴扼其要”[3],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加強以法軍為防范對象的廣西邊防建設迫在眉睫,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建立起一道防御外敵入侵的堅固邊境防線。他的思想得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廣西按察使李秉衡的大力支持,他們都意識到“如將諒山高平越境悉聽法屯兵,則桂防處處可虞,敵或渝盟息壓境,我將何以克,似不能不預籌限防……”[4]。鎮南關大捷后,原邊防軍由三十二營裁去八營,留二十四營:以十二營專防鎮南關中路,以四營分防東路,六營分防西路。戍所預造地營,營外多載刺竹。無事則各分守地,督飭操練,有事則酌量緩急,抽調赴援。俟冬間界務大定,再當裁去四營[5]。至此,邊防軍留二十營駐守邊境防線。以后全桂大勢,注重邊防,必宜有大將親臨控制調度。擬請將廣西提督由柳州移駐龍州?,F在提臣蘇元春系奉旨督辦邊防之員,熟悉邊情,深孚眾望,一切自應統歸調度[6]。至此,蘇元春在任廣西提督的同時兼任廣西邊防督辦。為更好地對各營指揮調度,蘇元春親自率領部屬進行了實地勘察,最后選定四面環山、水資源豐富的大連城作為前線軍事基地和廣西全邊前敵指揮中心,并定名為“一大壘城”,即大連城,設置在龍州縣城外將山的小連城軍事基地為第二指揮中心。

(二)“大連城”地名由來

大連城所在地方原名為廩更村,為幾戶本土居民居住。1887年蘇元春開始著手建設,在盆地內結合優美的自然條件修建各種軍事附屬設施,四面環山山頂修筑由料石毛石壘砌起來的炮臺、碉臺、城墻、閘門,構成了一座“烏鴉也飛不過,老鼠也鉆不進”堅固的環形石砌護衛的大本營——大連城。大連城西南面咘哽山峭壁上還清晰可見的石刻“連城天險”,以及白玉洞內“一大壘城”等石刻都充分說明了大連城的由來。

二、大連城的建設

(一)以大連城為中心的三道炮臺群護衛體系建設

據《中越邊界歷史資料選編》等資料了解,憑祥境內設置19座大炮臺、13座中炮臺、17座碉臺。其中,在大連城第一道防線即中越邊境線上憑祥方向的高山險要處修建15座大炮臺,分別是護衛大連城前沿陣地鎮南關的鎮南炮臺群4座(鎮東臺大炮臺、鎮南大炮臺、鎮中大炮臺、鎮北大炮臺);護衛關前隘軍事重地的鎮隘炮臺群8座(鎮隘一臺大炮臺、鎮隘二臺大炮臺、鎮隘三臺大炮臺、鎮隘四臺大炮臺、鎮隘五臺大炮臺、鎮隘六臺大炮臺、鎮隘七臺大炮臺、鎮隘八臺大炮臺);護衛大連城西北方向的平而關鎮關炮臺群3座(鎮關一臺大炮臺、鎮關二臺大炮臺、鎮關三臺大炮臺)。

第二道防線即護衛大連城的是衛連炮臺群5座(衛連前臺大炮臺、衛連后臺大炮臺、衛連左臺大炮臺、衛連右臺大炮臺、衛連中臺大炮臺)。

第三道防線即直接護衛大連城的有中炮臺8座(玉洞山一中炮臺、玉洞山二中炮臺、弄登山中炮臺、派蓮山中炮臺、咘哽山中炮臺、勒泗山中炮臺、舊州山一中炮臺、舊州山二中炮臺),碉臺7座(玉洞山北碉臺、 玉洞山南碉臺、派蓮山碉臺、勒泗山碉臺、尾弄山碉臺、舊州山二中炮臺南一碉臺、舊州山二中炮臺南二碉臺)。

以上炮臺互為倚角,遙相呼應。據不完全統計,以上炮臺尤其是大炮臺均配備形制各樣、火力不一的炮。其中克虜伯十二生大開花炮共計13門,按照鎮中臺大炮臺碑記“機輪運動周圍旋轉,四面八方皆可轟擊”和鎮北臺大炮臺碑記“轟擊命中,遠可及四五十里”的記載,憑祥邊境全線均在其射程之內。除此巨炮之外,還配備有克虜伯40磅子開花炮2門、分截小開花炮14門,娃娃斯2號開花炮2門,青銅炮5門,神機炮6門,田雞炮3門,前膛小開花炮5門,后膛小開花炮5門,來福小開花炮1門[7]。

各種大中型炮臺、碉臺以及城墻、閘門,均據險而設,互相連通,互為守護,構筑成為了一道嚴密、完整的邊境防御體系。

(二)進出大連城的關卡

大連城群山環抱,中間是一片開闊的盆地,四周只有幾個山坳可以出入。因此,為了確保大連城軍事大本營的安全,在大連城的前后左右等各個險要山坳處修筑了閘門,所有閘門均以大塊料石砌筑并有士兵把守。目前,發現僅存留有較為完整的蓮塘得月門、右伏門、坤舊右奇門,殘損嚴重的閘門有位于憑祥市看守所后山的閘門和那堪屯的閘門,其余閘門均已無存。

大連城位于憑祥至龍州的主要陸路通道中心位置,設立軍事重地后,蘇元春不允許法國官商或傳教士往返龍州時經過大連城,只能另繞一個大彎沿山而過。據民間傳說,法國人對此十分不滿,向蘇元春提出抗議,蘇元春回答說大連城是軍事重地,法國人絕對不能通過,給你們另外修一條路已經很通氣了,于是把這條繞道避開大連城新開辟的道路上修建的石橋命名為“通氣橋”。目前該橋保存基本完好,“通氣橋”三個石刻大字仍依稀可見。

(三)大連城內軍事附屬設施

自1887年,蘇元春大膽謀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這個原本人跡罕至的地方大刀闊斧,建行署,設先鋒棚(兵營)、牛車棚(牛車運輸營地),辟練兵場、演武場、修建軍械局(武器彈藥庫)、武圣宮、水井、磚橋、池塘、神臺、戲臺、慶祝宮、社王廟、圩亭等,開辟白玉洞。由于戰爭等多重歷史因素,大連城內尚存的遺址設施所剩無幾。

三、提督衙門

廣西全邊前敵指揮中心最重要的設施當屬提督衙門。提督衙門位于大連城東邊山腳下,與白玉洞、兵營遺址同在一軸線上。據群眾口述,提督衙門是三進磚瓦結構的宏偉建筑,四周圍以高墻,大門左右各立一根高聳的旗桿,正面設置一幅影壁,壁面彩繪麒麟吐玉書,極為華麗,兩側是東西轅門,設鐘鼓樓,帥府工作人員上下班以鳴鐘擊鼓為號。正廳書寫對聯為:“天上神仙府,地下將相家”。因歷史原因,提督衙門已破敗殆盡,現已無存。

四、武圣宮(關帝廟)

中國古代,孔子和關羽合稱文武兩位圣人,關羽被看作軍隊和軍人的保護神,所以在過去的兵營里,關帝廟是常見的附屬設施之一。時至今日,供奉關帝的廟宇在南方已不多見,大連城武圣宮是較具規模的一座。武圣宮由前、中、后三殿組成,前殿為原始建筑,中、后兩殿是2004年在原遺址上重新修建的。武圣宮坐東向西,占地面積6030平方米,建筑面積873.63平方米,建筑為合院式布局,沿中軸線由西往東依次為:前院、前殿、泮池、二進院、中殿、三進院、后殿、后院及管理用房,南北兩側圍墻與建筑間設置步道,步道兩側為庭院。中國解放初期,修建市政道路(連城路)時把武圣宮一分為二,從泮池與二進院間穿過,武圣宮建筑群被分為東、西兩部分。武圣宮建筑均面寬三間,為磚木結構。建筑均為硬山頂,五花朝天硬山墻上雕花畫鳥刻獸,屋脊有雙龍戲珠、瑞獸浮雕等,小青瓦屋面,青磚墻體,紅色涂面,梁架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的混合結構。前殿有對聯一幅,浮雕,上聯為“護國佑民”,下聯為“安邊蕩寇”,橫額為“精忠報國”。前殿供奉三尊神像:正中為關羽,兩側分別是捧印的關平和持刀的周倉??谷諔馉帟r期日寇曾三次入侵憑祥,掠走神像和各種器物。

武圣宮不僅是蘇元春將士出征時必須朝拜的神廟,也是方圓幾個縣份乃至越南百姓祈福求平安的地方。每年的農歷5月13日關公誕日,在武圣宮舉行關公出巡廟會,廟會當天,人山人海,很多善男信女都到武圣宮上香祈求關公保佑。此廟會從清末一直延續到民國約三、四十年的時間,曾輝煌一時。武圣宮前院約20米處,原立有一塊石碑,高約1.5米,寬約0.8米,中間雕刻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可見,對于邊境地區和守邊御敵的將士來說,關帝廟是很神圣和莊嚴的地方。

五、白玉洞

提督衙門是蘇元春辦公的帥府,白玉洞則是他的軍機要地和避暑修心之處。 “予奉天子命,督防于斯,事務之役,幾于日無暇晷。予懼方寸之紛而應事失當也,爰揀白玉洞旁別辟靜室,公余憩此,以稍攝乃心,遂顏之曰‘養心處’”[8]。白玉洞原為當地群眾祭神場所。洞有三層,寬廣幽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鐘乳垂掛如玉筍錯落,晶瑩剔透。蘇元春利用洞中原有的天然景致加以人文修飾,給整個玉洞營造濃厚的儒雅文人氣息,頓生光輝。蘇元春及文人墨客在洞內石壁親筆題詞、詩共計48處,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等各種字體,構成了南國邊陲難能可貴的風景人文名勝。

白玉洞因石質晶瑩剔透、潔白如玉而得名?!岸粗卸匆姸粗卸?,天外天成天外天?!边@幅原山門的對聯,勾勒了白玉洞獨有的特色。

(一)第一層洞的洞口左題石刻“蔭分北極”

右邊石刻“甲午夏游洞有感”兩首詩,入洞口有獅、象石像,宛如在盛情迎接客人。底層上下平坦如枰局,內設接待廳、念經室、煉丹房,大廳正中供奉北帝即真武神像,兩旁石壁塑有雷公、電母、金剛等神像,龕頂書“玉洞天然”,為憑祥舊八景之一,旁鑿“天地同壽”“情有于物之外”石刻。

(二)第二層洞分里外兩洞

沿北帝神龕左邊一天然石級蜿蜒而上直達第二層洞。兩洞“窈奧穹隆,可建十仞之旗,可屯千軍之灶”[9]。外洞視野開闊,可仰望星空,高低落差約20米,寬敞明亮,洞頂石壁鑿刻“?!薄暗摗薄皦邸薄坝忠慌钊R”“修破靈巖”“疊翠”等多幅大型石刻,很是壯觀。在外洞的地平前方石壁上有一塊光滑平整的石壁,是“粱溪華公為公所撰紀功碑也”[10]。石壁兩旁,鑿刻“仙骨佛心”等多幅石刻。外洞北面有一石階而上出洞,洞門頂部鑿刻“玉洞”兩個渾然圓潤楷字體,洞外石壁鑿刻《白玉洞記》多幅石刻。石刻旁設花神洞,“野花草樹,炫耀目前,石竅流泉,滴如垂露,石眼仰承,名曰‘果泉’”[11]。外洞原設置香爐、蘇元春祿位等,現無存。里洞外洞由一狹窄通道連接,長約十米。里洞高而深廣,石壁如幔傾瀉而下,由里洞往洞外看,光線從半月形的洞口照射下來,宛如半輪明月映入眼簾,蘇元春看到這絕美佳境,觸景生情在石壁上題刻 “明月與天分一半”,卻不料此話竟成為他被發配流放新疆的罪證之一。里洞口兩旁石壁鑿刻“云從腳起”“龍”“虎”多幅,“虎”字虎虎生威,“龍”字如云游飛龍,栩栩如生。

(三)第三層洞

沿著第二洞天出口拾級而上,即到。洞外石刻琳瑯滿目,藤蘿纏繞,野花異草,云霧繚繞如蓬萊仙境,蘇元春取之為“云閣”“靈明”“靈光”,“而天造地設,尤以云閣為最絕,無斧鑿之痕……公于暇時,或召將士,或偕賓從,籌策其間……”[12]?!霸崎w”為一天然石室,約50平方米,一室一廳,上下平坦,高約2.8米。外廳巖柱彩塑麒麟、云龍、蓮座等瑞獸圖案,是蘇元春召集部下商議軍機大事的地方,頂壁上有一星宿圖,星座里刻有“北斗”“恒星”“紫徽星”等,從這幅星圖可看出蘇元春調動和指揮部隊的一切作戰計劃。室內即為蘇元春“養心處”,石壁上彩繪方框石刻篆體“養心處”鐫刻石壁上,猶如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蘇元春要靜心養性以“奉天子之命,督防于斯”。

因歷史原因,原來的景物已屢遭破壞,2005年憑祥市政府利用旅游國債資金,重新進行修繕,恢復原貌。

六、先鋒棚(兵營遺址)

先鋒棚兵營遺址位于大連城武圣宮西北面約150米處,因歷史原因,遺址建筑已無存,僅存建筑基址,遺址上覆蓋厚約1米的泥土,一直以來是遺址所在村屯連城屯村民種植玉米、樹木的農耕用地。

2017年憑祥市博物館建設項目前期考古發掘出面積約7700平方米較為完整的建筑遺址。根據歷史資料推斷,應為蘇元春督造的先鋒棚兵營遺址。整個遺址區坐西向東,面朝提督衙門,與提督衙門、演武場遺址及白玉洞同在一條軸線上。遺址東南側有四口古井、武圣宮及四座磚拱橋,遺址東側至南側,排列分布有8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池塘,井、塘、橋、宮互相連為一體。兵營遺址并列三路,各路似有三進,目前僅清理出中路、北路的一、二進,以及南路的北廂房。中路為兩進一院二廂房布局,一進面闊七間進深一間,通面闊35米,通進深9.4米;二進為面闊七間進深一間,通面闊35米,通進深10.8米;兩廂房左右對稱于天井,布局均為面闊四間進深一間,通面闊27米,通進深5.3米。北路為兩進一院布局,一進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4.3米,通進深7.4米;二進面闊七間進深一間,通面闊35米,通進深11.1米。南路的北廂房面闊四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9.4米,通進9.6米。

遺址僅存墻基和部分墻體,各墻基深約1米,寬約0.8-1米,片石壘砌;墻體僅中路二進和北路二進殘存約0.1米,中路二進墻體為碎石砌筑,北路二進墻體為夯土墻,各墻體均內外批灰,僅在墻角和門框用青磚砌筑。遺址內清理出一層小青瓦殘片,據此推斷原屋面為小青瓦屋面。

七、四古井

大連城谷地地下水源豐富,水質清甜,為更好地給官兵居民提供飲水便利,蘇元春在有泉眼地方修造了四口水井,并命名為“福泉”“祿泉”“壽泉”“禧泉”賦予不同用途。福泉是大家共同喝的井,可以給大家帶來福氣;祿泉是立功授獎升官加爵的人喝的井,喝此井水將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壽泉是60歲以上的人在辦生日的時候喝的井,以延年益壽;喜泉是辦喜事如結婚時或做了好事時喝的井。

“福泉”“祿泉”“壽泉”三口水井保存基本完好,“禧泉”保存較差。四口古井均為料石砌筑,井壁分別鑲嵌“福泉”“祿泉”“壽泉”“禧泉”楷體字。目前,已按原貌完成對四古井的修繕。

八、磚拱橋

據當地群眾了解,大連城有9座橋,但現存僅4座,保存較為完整。分布在四古井周圍。橋不大,約6~12平方米,均為拱形,青磚砌筑,南面最大拱橋為青磚毛石。

九、其他設施

大連城除以上尚存設施外,其余的練兵場、演武場、軍裝局、慶祝宮、牛車棚、戲臺以及圩亭等均不存在。但從遺址的構成來看大連城確實是一個功能齊全的軍事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構筑邊境炮臺等軍事設施還是建設大連城,蘇元春都做到“捐俸鳩工,役不及民,費不糜帑”[13],利用邊防弁勇效力,酌情給予犒賞,僅雇請少數技術工匠,既節省了開支,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戰后大量裁軍造成的士兵出路問題。此次廣西邊防建設耗資高達45萬多兩白銀,朝廷撥給的資金遠遠不足,各省調撥的協餉又不能按時解送,為了盡快完成邊防建設,他想盡各種辦法支付工程開支,東挪西借,甚至變賣自己的田產,拿出自己歷年請領的提督俸廉和督辦經費,不惜挪用邊防軍歷年積累的底餉,為此落下了“克扣軍餉”流放新疆的口實。

十、大連城的圩市

廣西邊境本邊遠荒蕪,人跡罕至。中法戰爭結束后,蘇元春為了繁榮邊境,戍邊安民,實行移民實邊政策,發展邊疆經濟,確保邊疆穩定。具體措施是開辟圩場,公家出錢建造房子和商鋪,準許官兵的家屬遷居邊境免費居住,招攬商人前來經商,同樣免費提供商鋪,對前來趕集的老百姓或免費吃午飯,或每人每次賞給五文錢,或免費看戲,久而久之形成圩市。據不完成統計,在邊境共開辟靖西的葛麻、那坡的平孟、雷平的碩龍、憑祥的大連城等20多個圩市。

大連城的圩市,“卡柵備有柵門,當中立市,建造民房數十間,為兵士及家屬居住之地[14]?!蔽挥谔岫窖瞄T前約30米處,現僅存一對石獅立于街口,殘房幾間,其余房子均拆除修建磚混水泥樓房,圩市街道布局大體保留。圩市“房屋全是泥磚青瓦面,平分兩橫排,中間是筆直的街道。每排房屋50間,每間都是前后兩進,從高處望,四列瓦房整齊劃一。街中央有牌坊,街頭街尾都有城樓城門,晝開夜閉。為了促使連城繁榮,蘇公延請外地商人到來開店擺攤:雜貨、蘇杭(綢布)、藥材、鐵器、屠宰、油鹽、煙酒以至手工修理,應有盡有,還請來廣東戲班。戲臺旁邊開設兩座圩亭,動員憑祥及各村群眾到此趕集,挑來雞鴨、蔬菜、瓜果、米豆及柴草等。規定凡來趕集的人都賞給午飯吃,還可以看唱戲,因此,很快就形成集市,熙熙攘攘,極為熱鬧。連城素稱街不叫村,即由那時起。1912年轉入民國,憑祥設縣,集市改到憑祥,連城集市漸淡[15]?!?/p>

經過蘇元春的苦心經營,大連城由“地本遐荒”變成“煙火萬家,歷歷在目,有內地熙攘氣象[16]”,大連城一度成為憑祥境內最繁華的圩市之一。駐守邊防的士兵亦兵亦民,在當地成家立業、繁衍生息,如今連城屯仍有不少當年清軍士兵的后代。

十一、大連城建設的歷史意義

“群山聚秀辟連城,此地潛藏百萬兵,備械儲糧根本固,從來險要自天城?!边@首蘇元春對大連城的概括,充分說明了大連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有很深的歷史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中法戰爭北寧、諒山失守的教訓

前敵指揮部遠離前線,沒有能夠及時掌握前線戰況,無法根據戰況指揮調度各路兵馬,特別是在當時通信落后、交通不暢的情況下,很難及時掌握前線戰爭情況,鞭長莫及,陷入潰敗不利局面。如中法戰爭期間山西失守后,廣西巡撫徐廷旭違背朝令駐守諒山遠離北寧,沒有及時統籌指揮,使北寧瞬間淪陷;同樣,接替徐廷旭位置的潘鼎新一駐扎諒山,對原為我方有利的陸岸、船頭、紙作社等戰役,有效打擊了法軍,如果潘鼎新了解戰況及時應援,將不會出現法軍步步緊逼最后攻陷鎮南關的慘劇。陸岸、船頭、紙作社等戰役是在蘇元春率領之下取得勝利,他深知戰爭取勝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因此,在鎮南關大捷后,如何有效加強鞏固邊防和抵御外敵入侵,建設一個前敵指揮中心以及在哪里建設,是肩任廣西提督、邊防督辦“守一方領土完整、保一方國土平安”的蘇元春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二)位置的選取

“鎮南之龍州較為寬平,故曩為中越使命商賈往來之通衢[16]?!贝筮B城位于憑祥北約1.5公里處,是鎮南關通往龍州以至內地的必經之路,是鎮南關大捷后留守廣西邊防線東路、中路、西路當中12個營駐扎的中路中心位置,距離南疆重鎮“鎮南關”僅約20公里,將鎮南關至龍州的道路縮短了近20余里。將前線指揮中心設置于此,可以快速掌握前線情況,有效和東路、西路取得緊密溝通配合,同時加強筑牢鎮南關的防線,為龍州后方提供更可靠的全防衛保障。

(三)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大連城四面環山,重巒疊嶂,天然的山體屏障造就了大連城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條件。連城山體上修筑炮臺、城墻、閘門,構成了“連城天險”和“一大壘城”完美的結合。大連城有寬闊的谷地,水源豐富,是建造營區和圩市絕佳的自然資源,大連城的建設對移民實邊、穩定軍心、促進軍民融合、加強民族團結及繁榮邊疆經濟文化都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蘇元春擔任廣西提督兼任廣西邊防督辦,歷時19年,“余奉命以來,惟日孜孜經營壁壘…事經創始,不敢憚其艱難,務使一勞永逸,俾償夙愿[17]?!碧K元春對廣西邊防建設可謂嘔心瀝血,為鞏固邊防、繁榮邊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他建設這個牢固的大連城軍事要塞和構建如此宏偉邊境防線后,“那時天下靜了十多年”,“大家都稱贊蘇宮保是好官[18]?!边叿篱L期無戰事,人民安居樂業,蘇元春受到了邊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盡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蘇元春精心構筑的邊境防線早已失去了部分固邊防寇的功能,但是他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他大力發展邊疆經濟和邊境貿易,繁榮邊境,安民固邊的思路仍然值得借鑒。

十二、大連城的現實意義

100多年前的大連城曾經輝煌一時,在固邊御敵、繁榮邊疆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歷史作用?,F如今,留存下來的炮臺、碉臺、城墻、閘門等大部分雖然失去了原來的功能。但作為邊關軍事文化遺產,對于現代和平的中國來說是一筆不可替代難能可貴的寶貴財富。它們的存在,在靜靜地述說著邊關保障的重要,述說著守土有責,述說著和平社會的來之不易。因此,在推進思想建設、文化自信和經濟發展方面都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文物保護修繕達到文物說話的目的

多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憑祥市文物等部門積極向上級申請文物保護修繕及文物環境整治經費,并得到了上級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達專項資金用于大連城遺址28處文物和大連城兵營遺址文物本體修繕及環境整治以及消防防雷的完善,目前,基本完成其中白云山炮臺等16處文物的修繕和大連城兵營遺址環境整治及武圣宮防雷裝置工作,其余12處文物和兵營遺址保護修繕及武圣宮消防工程也在著手進行中。通過修繕,還原了大連城環山炮臺碉臺及連接炮臺碉臺的環山城墻步道,還原了兵營遺址建筑規格,還原了四古井、磚拱橋本來面貌。兵營遺址周邊環境整治一新,炮臺碉臺登山步道的打通,極大方便了民眾飽覽文物、感知文物。

(二)加強文旅融合,助推思想意識形態建設

大連城遺址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因此,旅游開發部門完全可以依托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大投入開發,通過宣傳媒體等多方途徑加大宣傳力度,以紅色文化資源為元素開發各式各樣文創產品,設置軍事體驗區、體驗園,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使民眾在參觀靜止文物和游覽優美自然風光的同時,實踐感受到國防建設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性,激發自身愛國熱情和守衛邊關國防及建設美好家園的動力。

(三)對研究邊關國防、加強國防建設都具有一定參考借鑒價值

大連城兵營遺址經國家文物專家現場考察評估鑒定,初步確定大連城兵營遺址是一座分布比較密集、布局比較完整、保存比較完好、規模巨大的集軍營集市于一體的邊防軍事指揮中心,實屬罕見,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冷兵器晚期的軍事基地遺存,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邊疆歷史、邊防思想、邊防工程的難得實物資料。

(四)塑造邊關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公園式的文化城市

大連城距憑祥市中心僅1.5公里,是邊關城市的組成部分,是大連城AAAA級旅游景區的文化依托。大連城環山8座炮臺、7座碉臺及連綿的城墻,谷地上保存完整的大連城兵營遺址,以及武圣宮、四古井、磚拱橋和環繞的8個大池塘,碧水青山,空氣清新,文化和自然完美的結合,塑造了濃郁的邊關文化城市形象,為民眾提供了非常好的日常休閑游憩活動場所,進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旅游服務功能,讓群眾享受到了高品質生活。

參考文獻:

[1]連城白玉洞石刻《蘇公奉旨援越抗法督邊記》.

[2]光緒十七年四月十六日,廣西巡撫馬丕瑤等邊防炮臺分年修筑折,《馬中丞(丕瑤)選集》,《奏稿》第3卷,第252~第;258頁,(臺灣)文海出版社.

[3]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廣西提督蘇元春奏折,《張文襄公全集》,第75卷,電奏3,第5頁.

[4]光緒十一年三月初六丑刻發,兩廣總督張之洞致總署議廣西邊防形勢,《張文襄公全集》,第74卷,電奏2,第15頁.

[5]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日,張之洞等奏議廣西邊防折,《張文襄公全集》卷十五《奏議十五》,第1225~第1267頁,(臺灣)文海出版社.

[6]光緒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李鴻章奏籌議廣西邊隘移添提督鎮道并請撥餉折,《李忠節公(鑒堂)奏議》,卷三,第210~第221頁,(臺灣)文海出版社.

[7]《中越邊界歷史資料選編》(下),第1029~1035頁,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8]白玉洞石刻《養心處》.

[9][10][11][13]白玉洞石刻《白玉洞記》.

[12]白玉洞石刻《蘇公奉旨援越抗法督邊記》.

[14]《憑祥市志》,第68頁.

[15]《憑祥文史》(第二輯),第28頁.

[16]《廣西邊防紀要》第一節.

[17]白玉洞石刻《一大壘城》.

[18]《中法戰爭資料調查實錄》第238~239頁, “宮?!笔菛|宮太子少保的簡稱,少保是太子的老師,這是皇帝給有功大臣加封的榮譽稱號,并無實職。蘇元春因抗法有功,得到清政府封贈“太子少?!睒s譽稱號.

猜你喜歡
炮臺邊防
東炮臺
廣西欽州烏雷炮臺遺址加固保護研究
金雞山上守邊防
“新時期”邊防“新特點”
淺說晚清廣州江防重鎮沙路炮臺
膠東半島炮臺的開發利用
論如何塑造邊防部隊形象
炮臺,戰爭與和平
洋務運動時期出洋官員對西方炮臺的考察
歌頌老邊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