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域”視角下兒童家國情懷的培育

2022-06-11 20:22杜宇琴
新課程·上旬 2022年12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培育

杜宇琴

家國情懷,是指個人對家庭、家鄉、國家等共同體的認同與熱愛。當代兒童整體上具有愛家、愛國等優秀品質,但在行動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利己性,出現了知行脫離的現狀。為了解決兒童家國情懷培育出現“知行脫節”的問題,筆者通過在“生活域”中尋素材,讓家國情懷“扎根于實”;在“對話域”中思、辨、悟,讓家國情懷“滋養于心”;在“實踐域”中多操行,讓家國情懷“外化于行”,培育兒童家國情懷,提升實效性。

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共同體的認同和熱愛,是生于斯長于斯所表現出來的大愛。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苯逃恳查_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凸顯了國家對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培育兒童家國情懷的關鍵課程。部編教材中落實了七大主題教育,其中四個主題直接呈現出有關家國情懷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涉及六個生活領域,其中五個生活領域蘊含家國情懷教育元素。如圖1。

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孫彩平教授研究發現,“當代兒童整體上具有愛家、愛國等品質,但在行動上表現出明顯的利己性,出現功利化傾向”??梢?,家國情懷在兒童的知行上出現了脫離現狀。筆者基于“三域”視角,著力解決兒童家國情懷培育中出現“知行脫節”之現狀,努力提升家國情懷培育之實效。

一、生活域中尋素材,讓家國情懷扎根于實

所謂“生活域”,就是指兒童所處的日常生活,是各種客觀關系形成的一個場域。在生活域中,教師指導兒童關注當下生活,尋找觀之有形、觸之有感、思之有味的家國素材并引入課堂中。這樣的課堂既能引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鳴,讓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因真人真事,可觸可感,兒童的家國情懷培育才能真正生發、豐富、充盈??梢?,扎根于兒童的實際生活,是提升兒童家國情懷培育實效的基礎。

(一)回望生活事件,在具象中生發

生活事件浩如煙海,教師要善于指導兒童回望具有家國情懷意蘊的生活事件。具象的事件在呈現、敘述、回味的過程中,兒童的家國情懷不斷被浸潤、生發。同時兒童也會發現,家國情懷并不是高深莫測的,而是存在自己的具體生活中。

例如,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一課,通過學習旨在培養兒童愛家人的情感。教學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兒童的生活記憶被喚醒,再借助照片、視頻等形式,回望真實事件,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無時不在的陪伴、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愛自己的表現。自然,兒童從內心生發出對家人的感恩之情,愛家人的情感得到激發,帶著這份情感重新回歸到具體的家庭生活中,愛家、愛家人之情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聚焦時政熱點,在鮮活中豐富

兒童的生活域不應僅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簡單的社會生活,還應該有廣闊的外延,那就是生活中的新聞事件、時政熱點。這些新聞熱點也是兒童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在互聯網時代,兒童接觸的媒介較多,兒童也愿意接受這些時政信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適切引入鮮活的新聞事件、時政熱點、焦點問題,可以給課堂教學注入鮮活的家國情懷教學素材,為提升兒童家國情懷教學的實效提供助力。

例如,執教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中華民族一家親”一課中,教師利用新聞熱點中的素材,為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各民族在面對困難互相幫助的新聞事跡很多,教師在“少先隊員在行動”教學板塊中,播放當地學校與四川若爾蓋的小朋友共上云班隊課的新聞視頻;在“熱心市民不做觀眾”教學板塊中,呈現群眾為抗災工作者送愛心牛奶,白衣天使逆向而行的新聞報道。兒童在鮮活的新聞素材中,感受到在災難面前各民族團結一致,凝聚成一份令人震撼、令人驕傲的“中國力量”,從而讓兒童學會感恩,學會責任與擔當,兒童家國情懷培育因新聞事件、時政熱點而豐富。

(三)借力影視作品,用靈動來充盈

歷史是家國情懷培育的最佳教材,它能讓兒童萌發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自豪情懷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歷史題材的圖文描述,既抽象又碎片,且離兒童生活時空久遠,兒童很難理解,對培育家國情懷具有一定的挑戰。教師可借助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進行有效的充盈。在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中,教師通過讓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并順勢播放五四運動影片,使兒童通過欣賞靈動的影片感受當時那振奮人心的愛國場面,深化對五四運動的認識,清楚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條件。

可見,兒童通過欣賞生活中涌現出的優秀影視節目,教學實現了從“可聽”到“可視”,從抽象到直觀的轉變。將愛家愛國、為國為民的核心價值理念滲透到教學中,兒童在學習中明德、立志、篤行,健康成長。

二、對話域中思、辨、悟,讓家國情懷滋養于心

對話域是一種反思式探尋,是打開思維和心靈間的相互聆聽。在培育兒童家國情懷的課堂上,教師、兒童、教材之間應構建起一種多元的“對話”導學模式。深入對話域,既能讓兒童有參與感,又能在對話中與生活經驗發生聯系,通過思考、辨析,從而提取有用信息進行加工,最終在體悟中通達家國情懷的意義。

(一)問題引領,在對話中探究

讓兒童家國情懷培育持續深入,在思辨中提升家國認知,激發家國情感,就需要問題的引領。問題,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以是引領整堂課的一個主問題,可以是追問式的階梯問題,也可以是兩難問題的辨析,只要在問題的引領下開展深入對話,在不斷碰撞、啟發中打開思維,變知識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以提升家國情懷培育的實效性。

教學中,教師用“問題”架構學習,引導兒童發現問題。例如,五年級下冊“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一課教學時,教師呈現“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門銷煙”的圖片,讓學生思考有什么問題可以提?!袄蠋?,為什么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門銷煙?”問題來自兒童,兒童就有興趣去探究。

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兒童的思維積極介入,去提取教材中有用的信息,如虎門銷煙的背景以及銷煙的過程,在信息中加入生活感悟作出初步的判斷。此時,教師引入新的素材——“中英貿易逆差”“虎門銷煙的后果”等,兒童再次提取信息不斷調整,輸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同伴的思維碰撞下,兒童認識到林則徐深愛百姓,不惜用生命去反抗侵略者。這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愛國的最好體現,值得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被世人永遠銘記。由此可見,在問題的導引下,生活經驗與提取的信息交織,在思辨、交流中碰撞,在解決問題中體悟愛國精神,培育了“家國一體”的情懷。如圖2:

(二)任務驅動,在對話中涵養

深入對話域,既可通過問題導引,也可采用任務驅動方式開展,如辯論會、任務式研究學習等活動。在任務驅動下,兒童的思維被激活,從而不斷深入探究,同時在對話中涵養兒童的家國情懷,提升家國情懷培育之實效。

再以“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一課為例,探究“中英《南京條約》為什么是喪權辱國的條約?”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組織兒童通過“涂一涂領土地圖,算一算白銀換算人民幣,圈一圈開放口岸,讀一讀條約文字”的方式在小組互動中深入開展對話。這種任務驅動下的深度對話,有利于提升兒童透過不平等條約的現象,把握不平等條約中具體涉及領土被侵占、白銀被侵吞、主權被凌辱、開放口岸的話語權等本質,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屈辱歷史的理解,加強家國情懷的培育。

(三)場景再現,在對話中建構

培育兒童家國情懷時,把兒童視角不能涉及的生活場景引入課堂,可以借助照片、短視頻、文字材料或者組織演繹,讓兒童在場景中思考、辨析、體悟,逐漸構建家國情懷。如教學“愛家鄉”時,借家鄉的變化、家鄉人奮斗的場景,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不斷提升認知,重心建構出愛家鄉的情感,同時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實踐域中多操行,讓家國情懷外化于行

家國情懷培育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情、意、行不斷升華的過程。生活域中尋素材是家國情懷培育的“知”階段;在對話域中思辨是達成“情、意”階段;在實踐域中得訓練,讓家國情懷“外化于行”是“行”的階段?!靶小彪A段正是當代兒童家國情懷現狀中比較薄弱之處,是提升兒童家國情懷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實踐域是一個特定的操行場,實踐活動和日常生活不同,它帶有目的性、計劃性、操作性和創新性。

(一)課內體驗活動,在模擬中學習

兒童在參與實踐時,是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的。實踐活動是以自己的情感為出發點,結合生活實際,啟動思維開展,是內在情感外化于行動的具體表現。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中“愛父母,在行動”板塊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我們用怎樣的行動去愛父母?找同學分角色演一演?!钡日n堂實踐活動,兒童在“敲背、送茶、做家務”等多種表達愛父母的情感方式模擬中不斷學習。

(二)課外實踐作業,在遷移中踐行

兒童家國情懷培育應從課堂延伸到課后,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并布置針對性的課后實踐作業。如“愛家、愛家人”板塊,可以布置家庭孝德實踐,或是召開一次提升“優秀家風”家庭會議。在“愛社區、愛家鄉”板塊中,讓兒童做一次社會公益宣傳(垃圾分類宣傳等)、社區服務活動、公益捐獻活動,或者用自己的鏡頭拍攝“家鄉”等方式來落實愛家鄉行動。教師組織實踐活動時,需要先讓兒童在行動前提前做好策劃。值得注意的是,課后實踐作業需要教師及時讓兒童展評,并且做相應的評價,這樣能提升課后實踐作業的實效性。

(三)整合多元活動,在合力中深化

1.結合德育活動,傳承節日文化

家國情懷涵養還可以巧妙整合學校德育活動,使活動更具體、更深刻。學校開展傳統節日文化實踐活動,通過整合活動,如課外收集、吟誦描寫傳統節日的詩歌,演唱或演奏歌曲,親手制作傳統節日的賀卡,講述傳統節日神話傳說,和家人一起過節日等方式,感悟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整合德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喚起他們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使家國情懷的教育落到實處??傊?,德育活動中與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上有相交的,都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在課外實踐中做到更全面、更深入。

2.巧借社區活動,落實愛鄉行為

兒童家國情懷培育不僅要發揮學校的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家庭、社會的作用。借助社區活動,引領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落實愛家鄉、愛國行為。教師組織兒童參加社區活動,例如帶領兒童慰問孤寡老人,在小區里做垃圾分類小講解員等實踐活動,讓兒童真切地感受到愛家鄉就應該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讓家鄉更美更有愛。除此之外,家國情懷實踐活動還有很多,如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參觀革命紀念館、尋找紅色印記等活動,都是培育家國情懷的實踐項目。

綜上所述,深入兒童生活域,挖掘具有家國情懷教學素材,通過課堂多形式的深入“對話”,發展學生思維,滋養家國情懷,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行動上落實愛家、愛國,在家國情懷培育中達到“知行合一”,提升兒童家國情懷培育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培育
贛鄱情懷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家國兩相依
家國情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略談“家國情懷”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五老”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