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歐洲化學工業的污染和治理

2022-06-12 00:43董浩然
西部學刊 2022年10期
關鍵詞:化學工業治理歐洲

摘要:工業革命讓歐洲各國興起的化學工業帶來了巨額的工業利潤,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業污染。英國于19世紀30年代后才注意到“不受監管的工業”所帶來的公共成本。由此引發的對社會動蕩的恐懼刺激了新的社會政策的形成,建立一個相對寬松的河流污染排放標準;荷蘭多年間將含有硫酸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直到1865年7月才實行管制,制定出一種“相關產品”必須申請新的許可證制度;德國先污染再治理的做法,為后來萊茵河嚴重污染埋下了伏筆。英荷德19世紀在化學污染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借鑒。

關鍵詞:化學工業;污染;治理;歐洲

中圖分類號:K504;X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0-0076-04

19世紀的歐洲是個工業和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之后,歐洲各國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工業行業,其中也包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種新興工業——化學?;瘜W工業在歐洲各國一開始是生產人造染料,這給國家帶來了巨額的工業利潤,后來還出現了各種化學藥品和試劑的研發,在化肥、制藥、制堿等行業都有輝煌的成就。然而化學工業的興起給歐洲各國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業污染,如空氣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等等。這些污染給歐洲的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擾和傷害,這也使得污染治理逐漸提上日程。最終在19世紀末期開始有了一些治理的措施和變化。雖然和今天的環保的措施以及觀念相比,19世紀的歐洲顯得相對落后和混亂,但仍給我們提供了工業國治理工業污染的借鑒經驗。

一、英國的化學工業污染與治理

英國是19世紀的第一工業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在英國大規模實現,是當時的世界工廠。英國的化學工業是世界上起步最早的國家,其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制堿和染料產業,這給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但同時也帶來了空氣污染以及河流污染。自從化學工業誕生以來,化學活動和環境污染就一直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然而,早期化學工業的形象不很負面。其原因有三:首先,“化學工業”的概念并不早于19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釀酒廠和硫酸工廠被視為各自獨立的產業,而不是化學產業的分支。其次,人們認為這些危險和疾病與特定的化合物無關,而是與瘴氣和“空氣、水和地方”的質量有關。第三,19世紀之前的化學產品生產的規模非常小,以至于整個環境污染并不是很大(盡管每單位產品的污染有時是相當大的)。

在英國,人們對城市環境污染狀況及其對公眾健康影響的擔憂始于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焖俚某鞘谢M程、流行病、貧窮和貧困使人們注意到不受監管的工業所帶來的公共成本。由此引發的對社會動蕩的恐懼刺激了新的社會政策的形成。公共衛生正是這些新政策之一。

工業污染一直存于制造商和受影響的城市社區之間的地方斗爭中,但直到19世紀60年代,它才被牢牢地列入英國的國家議程。第一個公共調查工業空氣污染(不同于煙霧污染)是在1862年3月。河流污染話題是出現在1864年的議會和1864年以及1874年的皇家委員會調查。雖然包括托馬斯·卡萊爾、約翰·羅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著名的社會評論員將污染問題發展成一種更普遍的反工業言論,并成為對維多利亞時代價值觀的普遍控訴,但這種觀點在主流的反污染辯論中并不突出。然而,這項運動確實反映了一項旨在改善英國城市生活的健康和便利設施的廣泛運動的影響。

空氣污染是英國公眾最初擔憂的焦點,包括工廠煙囪排放的廢氣,以及圍繞在許多產堿地區的蘇打廢物沉積物的化學反應所釋放的氣體。1823年,利物浦第一家堿廠建成后不久,公眾就開始強烈反對化學制造造成的空氣污染。對堿工業監管背景的早期研究強調了受影響地區的地主貴族和鄉紳通過法庭對制造商施加壓力的作用。但是,一些城市當局顯然也為了更廣泛的公共和貿易利益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利物浦市政當局在打擊有毒化學工業方面特別積極。除了個人和地方當局施加的零星訴訟壓力,19世紀70年代還出現了更有組織的嘗試,由部分公眾要求地方和國家政府采取行動,以抑制化學污染,產生了許多的反污染組織[1]。

作為制造商,其中堿制造商同意全力協助政府實施強制冷凝天然氣等化學氣體以此來阻止有毒氣體的外泄。同意政府的建議,將檢查范圍擴大到其他排放有毒氣體的行業,包括糞肥、玻璃、鹽、水泥和各種冶金工業。然而除了肥料制造商,其他行業都強烈反對政府將檢查范圍擴大到他們的業務。后來,1881年法案將許多其他化學行業納入堿檢查團的管轄范圍:硫酸廠、化學肥料廠、煤氣廠、硝酸廠、氨硫酸鹽廠、氯氣廠、鹽廠和水泥廠。到1890年,根據該法案在英國和愛爾蘭包括的工程總數為1034個,其中只有13%是堿廠[2]。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化工部門都像堿行業那樣,接受了政府反污染立法的原則,但人們普遍認為,任何出臺的立法都應該由中央政府通過科學的檢查機構進行管理。

河流污染引起英國公眾關注的時間非常早,但爭論主要集中在工業污染物上。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主要城市驚人的高死亡率,這使得“污染微生物”問題更加緊迫。對工業廢水的討論受到這些其他優先事項的限制和掩蓋。除了有機廢物的產生,工業污染本身被認為對健康的危害較低。在英國的“反河流污染”組織中,漁業游說團體最關注的是工業污染物。他們特別關注在河流源頭開采和錫生產對鮭魚漁業造成的損害,而造紙業被認為是下游地區“最有害和最大規?!钡奈廴驹?。

制造商方面,他們反對制定標準來限制有關河流污染物排放。而政府方面也沒能在就制定標準方面進行管理。主要原因有如下這么幾個:首先,染料制造和染料使用工業的廢水似乎沒有過于影響了鮭魚生存的河流。此外,漁業游說團體在英國并沒有發揮出有效的反污染團體的施壓作用。當地漁業保護協會主要關心的是過度捕撈的影響,而不是污染。在國家層面,鮭魚漁業檢查員經常強調工業污染對河流造成的破壞,但除了充當顧問之外,他們無能為力。政府將河流污染視為公共健康問題而非漁業問題的政策禁止了它們的實施。此外,與制造業的健康狀況相比,漁業利益被認為是相對次要的。其次,堿工業的廢水中有大量的砷流入河流。然而英國首次對工業河流污染所進行的調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處理這一源頭的廢水上。此外,調查委員們在他們的報告中淡化了砷的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諸如此類的地方污染問題并沒有轉化為針對染料工業廢水的全國性辯論。第三,一些染料工業對公眾展開了成功的宣傳以淡化其污染形象。1870年,苯胺染料生產商向河流污染委員會提供證據,稱大多數行業回收了含砷廢物,將其轉化為“砷酸鈉”,用于印花印刷業?;瘜W技術的發展也得到了積極的評價:例如,鮭魚漁業檢查員認為合成茜素的發展及其取代茜草的前景是未來減少河流污染的一項重要發現。

最終鑒于國家河流狀況的持續惡化,化學企業和政府協商,僅僅建立一個相對寬松的河流污染排放標準,并沒有真正達到限制河流污染的作用。

二、荷蘭的化學污染和治理

荷蘭的化學工業在1850年后經歷了繁榮。在幾年內幾家茜色淀、硫酸、堿和硬脂蠟燭工廠的規模超過了所有以前的化學生產活動[3],污染也大幅增加,導致了公眾對公共衛生越來越敏感和警惕,這些環境問題在公眾中產行了激烈的辯論。

1850年以后,荷蘭化學工業的第一個分支部門是茜色淀的制造。這種紅色染料用稀硫酸處理從茜草根中提取。通過這種方式,染料的著色能力提高了3到4倍,這意味著可以節省大量運輸成本,這是荷蘭在國際競爭染料市場競爭中居于優勢的一個重要因素。

1846年荷蘭建立了兩家茜色淀廠,一個在鹿特丹,一個在濟里克澤,這里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荷蘭的茜草工業中心。這兩家工廠直到1850年才繁榮發展,當時茜色淀工業經歷了真正的繁榮。4年之內,在荷蘭西南部又建立了8家工廠,在那里進行茜草的集中種植[4]。

生產的增長帶來了環境問題的增加。茜色淀廠排放的“重硫酸水”,當其中的糖被溶解,進入地表水(運河、河流和小溪)。僅僅需要一點水,這種糖水混合物,連同其他各種廢物,就會產生一種可怕的氣味,其中就包括硫化氫的生成。

早在18世紀50年代初,濟里克澤的城里的氣味就變得非常難聞,以至于85名市民在1851年夏天向鎮議會提交了一份請愿書,要求立即關閉茜色淀廠。市議會就此事向當地醫療監督委員會征求意見,委員會承認濟里克澤公民的健康處于危險之中。委員會在其報告中指出,硫化氫蒸氣的釋放會影響傷寒和秋季熱等疾病的發生。其結論是工廠排放廢物的運河水應該經常清理,但是,要以市政當局承擔費用。最終,經過多次協商,他們之間達成了協議,工廠支付一小部分費用,濟里克澤支付其余的費用。

在其他建立了茜色淀廠的城鎮和村莊,也必須應對嚴重的水污染問題。他們最終選擇了一個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后來經常被采用:把污水轉移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偏遠水域,然后傾倒。

茜色淀生產商試圖用兩種方法解決他們造成的水污染問題。第一種方法是將廢水加工成可以再次使用和售賣的產品。第二種方法是把工廠建在大的河流附近,將污水之間排放到這些大河中。這樣,排入其中的廢水和河流的自潔能力就會完成剩下的工作。最終第二種在歐洲大陸更廣泛地使用,直到20世紀。

19世紀30年代,荷蘭建立了第一家硫酸工廠[5]。他們都是工人不到10人的小公司,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比,幾乎沒有產生空氣污染。這種小規模的操作后來發生變化,因為茜色淀和硬脂蠟燭工業的增長導致了全國對硫酸的需求增加。隨著生產的增加,住在工廠附近的人們所經歷的煩惱也增加了。

市議會收到土地所有者和市場園丁的投訴,公民的健康受到了相當大的威脅。省行政長官隨后要求用一根8米長的鐵管把硫酸工廠的煙囪加高。這一措施后來被發現是達不到要求的,一年之后,當局下令建造一個至少25米高的石頭煙囪。

公共工程和市政衛生委員會的監督員對它進行了徹底的審查。在1865年7月13日的報告中,衛生委員會討論了硫酸、氮氧化物和硫酸釋放可能造成的健康危險。市議會和省行政部門幾乎全部采納了衛生委員會的建議,這導致了4個嚴格的條件的實施,其中包括要求每一種“相關產品”都必須申請新的許可證,工廠應該始終處于市政當局的密切監督之下。

三、德國的化學污染和治理

19世紀60年代末,河流污染在德國還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關于河流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討論主要涉及肉眼可見的內容,例如漂浮在河流中糞便物質等,但是這些物質阻礙了公眾對污水其他物質的進一步關注,包括pH值以及其他難以直觀看見的危害性物質。只有那些通過例如煤焦油染料生產中的染料明顯改變水體的情況才會受到公眾的批評。

而且在這個工業化時期,經濟需求占據主要地位[6]。河流成為工業污水必要的凈化處理器?;瘜W工業告訴批評者,大自然的“自清潔能力”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關于化學工業污染河流的第一個主要爭論涉及有毒物質砷,砷酸是19世紀60年代苯胺染料生產的基礎[7]。用砷酸生產品紅(或苯胺紅)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沒有辦法使殘留的砷酸完全無害。染料生產商將染料殘渣煮沸,然后倒入河流或運河中。1864年,巴塞爾發生了砷中毒事件,起因是一家染料工廠未經處理就將含砷廢水排入一個廢瀉湖,導致飲用水中毒。

1865年6月10日,普魯士貿易、工業和公共工程部長馮·伊岑皮爾茨通過了一項保護公眾免受染料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排放的法令。在巴塞爾事件之后,他禁止向水中傾倒所有含砷殘留物,并規定了另一種清潔方式:通過苯胺染料的制造產生的含有砷酸的液體,以及所有其他含有砷的殘留物,不能通過溝渠或運河傾倒在水道中,也不能傾倒在污水坑中,必須在砷酸與適當量的石灰混合后煮沸,煮沸后剩余的砷殘留物將在標記為“砷石灰”的密封容器中運輸。砷石灰也必須被處理掉。德國染料制造商與運輸公司簽訂了合同,將他們的廢料傾倒到北?;虿_的海。

然而10年后的1876年,不斷傾倒的砷廢料導致荷蘭政府正式要求德國禁止向北海傾倒砷廢料,因為這對荷蘭海洋漁業構成了潛在威脅。為了緩解北海的壓力,部分染料廠商開始將砷廢料傾倒在萊茵河。

但是德國政府和化學企業為了更大的經濟利益,縱容和放任了德國化學企業在萊茵河和北海的排污行為,犧牲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漁業的經濟利益。

抗議活動由此而起。法蘭克福一家浴室的老板和當地一家游泳俱樂部、法蘭克福和黑森的漁業合作社,以及巴伐利亞漁業和航運協會,向議會提交了一份請愿書,提請人們關注萊茵河中有色污水的持續污染。請愿者提到了一種深紫紅色的水色,有時也有綠色、黃色或深棕色。

最終在公眾和國際環保組織的壓力下,德國衛生局局長承認公共河流和河流作為城市和工業廢物的“自然污水出口”的重要性。這樣的使用只有在“造成健康威脅”時才會受到限制。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極大地限制了化工產業對淡水系統的需求,并將批評轉向城市生活中的廢水。至少通過現有的工廠立法(工程工程條例)對企業施加條件,防止它們成為“公眾妨害物”。漁業立法也將為限制工廠廢水提供基礎。

不過這樣的處理措施,也為后來萊茵河的嚴重污染埋下了伏筆。事實證明德國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最終還得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治理萊茵河。而其中因為萊茵河污染所影響的人民的生活,更是無法估量的。德國的這樣先污染再治理的做法確實是引人深思。在當今社會的趨勢應該是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都能兼顧。這樣才能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以讓人們真正過上舒適的生活。

結語

通過對以上三個國家化學污染及其處理的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英國和荷蘭對于化學污染處理還是相對堅決和有效的,而德國在這方面就顯得非常的消極被動。德國相比其他兩國來講,公眾的環保意識、政府的環保舉措都有所不足,而且一味地追求高額的化學工業利潤,從而在環保方面就顯得相對消極被動。從污染類型上來看,相比氣體污染,水污染對于當時的歐洲來講,還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的處理手段以及處理污水的意識,更多情況下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或者海洋當中。

在今天我們如此快速發展的社會當中,化學工業污染是不能忽視一個大問題,我們更應該由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廣大的人民群眾共同來完成,多方努力才可能真正的做到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并存。如果我們無法真正的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無法將技術和資金投入到對新時代化學污染的治理上,那么歐洲曾經的高污染的狀況很可能在21世紀重現。鑒于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工業污染治理問題,為我們的下一代人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崔艷紅.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非政府組織在英國大氣污染治理中的作用[J].戰略決策研究,2015(3).

[2]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J].探索與爭鳴,2009(2).

[3]KURT LANZ.Around the World with Chemistry[M].New York:McGraw-Hill,1978:139-158.

[4]ERNST HOMBURG.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Europe,1850–1914[J].chemists\&\chemistry,1998(17).

[5]AFTALION FRED.A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dustry Chemical Sciences in Society Serie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1:112-119.

[6]邢來順.德國工業化經濟社會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69-280.

[7]MARSHALL DILL,JR.Germany A Modern History[M].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0:49-55.

作者簡介:董浩然(1995—),男,漢族,陜西周至人,單位為山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德國史。

(責任編輯:董惠安)

猜你喜歡
化學工業治理歐洲
大連天寶化學工業有限公司
大連天寶化學工業有限公司
化學工業出版社鑄造專業圖書推薦
歐洲之恐:歐洲可以迅速撲滅恐怖襲擊,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治理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發展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數據+輿情:南方報業創新轉型提高服務能力的探索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化學工業
復興中的歐洲有軌電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