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

2022-06-19 10:05劉會琴
學周刊 2022年20期
關鍵詞:融入路徑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摘 要:立德樹人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各個學科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一線教師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初中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課程,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中,可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和教育,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此作為研究切入點,針對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融合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語文;課程思政;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0-008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28

新時代背景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學生健康成長。與此同時,將課程思政融入各個文化科目的具體教學中,形成協同效應,在文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真正落實“立德樹人”下的教育目標。初中語文作為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精神發展、人格完善和價值感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因此,面對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要明確課程思政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還應優化和改進具體的融入路徑,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下,課程思政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課程思政主要是以專業課、通識課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中,真正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語文作為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課程,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知識,還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道德素養等,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觀察發現,當前課程思政融入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重視程度不夠。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很長一段時間,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擺在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重任。但在具體的調查中發現,多數教師依然束縛在滯后的應試教學理念下,過分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為首要目標,忽視了語文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因此,在這種理念下,教師對初中語文課堂中“課程思政”重視程度不夠,嚴重制約了課程思政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效果。

第二,語文教材中思政資源利用率低。語文學科極具基礎性和人文性,是培養學生情感感悟、陶冶情操、審美鑒賞、文化理解的重要載體??梢哉f,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囊括了散文、小說、話劇、古代詩歌、中外名著等多種文本資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關鍵。但在調查中發現,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將教學的重點和主要內容都集中在基礎知識中,忽視了教學內容中隱藏的思政資源,嚴重制約了課程思政的教育價值。

第三,課程思政與語文教學無法銜接,致使教學目標不明確。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保障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面對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教師應兼顧語文和課程思政兩個方面設置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由于課程思政和初中語文教學之間的銜接不夠,教師在設計目標時依然側重于文化知識,將語文教學目標集中在字詞句的掌握、寫作技巧、思想情感和解題能力等,針對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則關注不夠,難以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

第四,并未形成與“課程思政”相契合的教學評價體系。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必須要建立與其相契合的教學評價體系。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過分關注教學結果,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另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中,教師基本上都是束縛在“說教式”的評價模式下,忽視了對學生的贊揚和鼓勵。這些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課程思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情況[1]。

二、新時代下,初中語文融入“課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理念,重塑課程思政下的教學目標

基于語文學科的特點,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下解放出來,在尊重語文學科性質的基礎上,不再關注理論知識教學,還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知識與思想道德上的有機統一。同時,為了促進課程思政的落實,教師還應轉移教學重點,不僅要關注學生經過學習是否已經掌握了相關的語文知識,課堂教學重點不再局限于字詞句篇章教學,不再帶領學生游走于文字中,而是進行升華,逐漸轉移到思想情感上,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作者的胸懷、氣度、品質、精神等,最終實現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另外,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借助靈活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手段,最大限度促進“課程思政”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融合。

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對傳統的教學目標進行重塑和優化??茖W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開端,有助于明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以往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側重于理論知識層面上,在“立德樹人”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要結合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結合語文學科性質以及“立德樹人”的要求,在傳統知識和能力目標上,豐富和完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完善的人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精神、社會責任意識等,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

(二)深入挖掘思政資源,促進“課程思政”和語文教學的融合

教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重要載體,其中含有大量的課程思政資源。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材也多次經過改版,教材的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和完善,與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要求相契合。因此,為了最大限度促進“課程思政”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教師必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

一方面,依據語文課程模塊,針對其中蘊含的思政內容進行提煉和梳理,逐漸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體系?;A教育模塊以教材上的單元為主題,基于當前語文單元教學中思政教育目標不甚明確的現狀,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對單元中幾篇文章進行分析,結合單元中文章的內涵、人物特點等,確定單元思政教育目標,努力構建單元思政教育體系。

另一方面,依據不同的課程類型,借助不同的思維方法,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新課程背景下,每一個語文課程模塊中都涵蓋了三種課程類型,即: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在閱讀與欣賞類的課程類型中,可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努力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和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勞動精神、思想品德教育等,使其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思政目標,最終促使學生在思政教育目標的引領下,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表達與交流類的課型中,基于這一部分內容旨在提升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等,教師在設計思政教育目標時,可以“天下國家”“地方文化”為主題,設計單元式的思政教育目標;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類課型時,基于這一類型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設計出具體的“思政教育”目標,包括:研學旅行、專題調研等,促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組織能力、協作能力、意志品質等,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3]。

(三)轉變傳統育人理念,更新教學方式

“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想促進“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融合,必須要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下解放出來,堅持“融入知識、能力、情感價值于一體”的原則,靈活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合。

第一,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課程思政屬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范疇內的教育。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促進“課程思政”融合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案例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情境體驗教學等方式,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中,使其認知、情感和行為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最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第二,積極搭建課程實踐平臺?;谡Z文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促進“課程思政”融合的過程中,必須要突破課堂的限制,積極搭建課程實踐平臺,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包括圍繞“發揚革命傳統”開展情境劇、以“家國情懷”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詩歌朗誦、圍繞“奉獻”開展故事會等,促使學生在課程實踐活動中,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第三,深入挖掘內容背景、補充資料。初中語文教師在促進課程思政教育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為學生補充相關的背景資料、作者的生平經歷等。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對文章中的內容提供進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例如,在《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為了促進課程思維的融入效果,教師就對聞一多先生所處的時代進行了補充,使學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中,感悟聞一多先生身上折射出來的愛國熱情,最終促使學生受到思政教育和啟發。

第四,尋找最佳的思政教育切入點。為了促進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教師還應精準把握最佳的切入點,在針對性的時機內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才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具體來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借助教材中的人物特征,引導學生對榜樣人物進行分析,使學生在分析中感悟其身上呈現出來的高貴精神和品質等,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還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名句,包括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促使學生在名句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和啟發,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價值。

第五,延伸語文教學路徑。在促進“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單純依靠課堂45分鐘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诖?,必須要結合語文課程的特點,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進行延伸和拓展。一方面,進行閱讀拓展,給學生推薦一些具備思政教育內容的閱讀書目,促使學生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另一方面,積極融入社會生活中。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社會考察、觀察和思考社會現象等,也可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進行聯系,促使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感,達到“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4]。

(四)優化和完善教學評機制

為了進一步促進初中語文與“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教師還應結合全新的育人目標,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優化和完善,充分發揮教學評價機制的功能和價值。一方面,持續完善教學評價標準?!傲⒌聵淙恕北尘跋?,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局限于語文層面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文成績、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將學生的思想政治、價值觀取向、人格品質等都納入教學評價中,使其與“課程思政”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相契合。另一方面,以學生發展為導向優化評價。為了更好地促進“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的融合,教師在優化評價體系時,還應以“學生的發展”作為導向,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還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優點,借助激勵性的語言,差異化的評價標準等,促使所有學生在針對性的評價中不斷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背景下,推動“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立足于當前語文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無法銜接的現狀,更新育人理念,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完善教學評價機制等,積極推動“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陳婷.關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的探索[J].考試周刊,2020(53):27.

[2] 孫婀娜.初中語文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1(17):352.

[3] 胡姣麗.初中語文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滲透研究[J].中外交流,2021(1):1096.

[4] 何延.初中語文教學滲透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探索[J].語文課內外,2020(34):20.

作者簡介:劉會琴(1974.12— ),女,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自籌課題《新時代“課程思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464。

猜你喜歡
融入路徑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關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高職電氣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路徑的探索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