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殷墟青銅觚爵的制作工藝

2022-06-25 22:40李建文陳杰
理財·收藏版 2022年6期
關鍵詞:獸面分型紋飾

李建文 陳杰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兩村搬遷”,2002年在殷墟北徐家橋村北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商代墓葬489座,出土青銅禮器70余件,其中包括觚、爵、鼎、鬲、簋、瓿等6個種類,這其中大多數為觚、爵。觚、爵作為殷商時期最常見的銅禮器酒具組合,反映了商人重酒的習俗。在這批觚、爵中既有鑄工精湛、紋飾精美的實用器,又有鑄工粗糙、器形不甚規整的明器,從形制特征上判斷這批銅器的時期為殷墟文化二至四期。通過觀察這批觚、爵的鑄造殘留痕跡,結合殷墟鑄銅遺址出土陶范,對殷墟青銅觚、爵的制作工藝淺析如下:

一、制作工藝分析

(一)爵

1.弦紋爵,考察6件,形制特征:長流尖尾,菌狀柱帽飾火焰紋,卵狀腹,扁平鋬,錐足。范鑄特征:流、尾下居中均有范線貫通至腹部,兩范線以凸棱、弦紋錯位為表現形式(圖1)。M135:1鋬下對應于腹部的兩條豎鋬芯線(圖2),M302:4爵底范線,該范線是對鋬側兩錐足內棱間的連接(圖3)。M135:1下腹部近底處可見3條水平范線(圖4)。柱帽上均不見范線,柱帽底面皆見范線,該范線把柱帽底面分為2個半圓,其分別處在爵口沿線的外側和內側,柱體和柱帽底面基本不垂直。

弦紋爵的范鑄工藝如下:

(1)有水平分型:M135:1下腹部近底處的3條水平范線為水平分型的依據。水平分型后的上下兩段再分別垂直分型。上段應垂直分型出3塊范,即對鋬側1塊﹑具鋬側2塊。具鋬側要垂直分型為2塊范的原因,是由于只有在鋬內設置1塊整活芯才能形成鋬下中空,并在鋬下留下豎芯線,而固定該活芯的卯榫結構,只有在鋬的位置處進行垂直分型,才能通過分型面給予提供。柱帽上無范線,柱帽下有范線,以及柱體與帽底不垂直的特征,說明柱和柱帽的造型是各自獨立造型后進行的疊鑄,柱的造型在腹芯上制作,柱帽的造型直接在蓋范上制作或嵌進去帽范。弦紋爵上段的范鑄是由4范1芯構成。M302:4爵底范線,是底部進行分型的依據。2塊底范組合后自帶三足形腔,其外圍再扣合3塊范,封閉三足形腔后,就構成了底及足的完整形腔。那么下段,在底部有分型時,范鑄工藝由5塊范構成;在底部無分型時,范鑄工藝由4塊范構成。綜上所述,有水平分型的弦紋爵是由9范1芯或8范1芯所構成的鑄造工藝。

(2)無水平分型:當爵無水平分型時,上段垂直分出的3塊范就會“一范到底”。爵底有分型時,下段由2塊自帶三足形腔的范組合而成;在底部無分型時,僅需1塊自帶三足形腔的范即可。由于上段的范延伸至足尖,可以直接扣合底范封閉三足形腔,從而構成完整鑄造形腔。綜上所述,沒有進行水平分型的弦紋爵就是由6范1芯或5范1芯所構成的鑄造工藝。

2.素面平底爵考察1件,標本M200:5在形制上除了平底特征以外,其他形制特征與弦紋爵基本一致。此爵具有明顯的明器屬性,范線特征完整保留,尾、流下的范線貫通至腹下,平底錐足之間可見3條水平范線(圖5),底部無范線,扁平鋬上在靠近流的一側有1條范線,該范線不居中(圖6),鋬下可見泥芯未清除。此件素面平底爵的鑄造工藝等同于有水平分型無底部分型的弦紋爵,應由8范1芯構成。

3.扉棱獸面紋爵,考察了5件。M120:3的形制特征:長流尖尾,菌狀柱頭飾火焰紋,卵狀腹,獸首鋬,錐足,流、尾下均飾蕉葉紋,口下飾三角紋,對鋬、具鋬側各飾一組獸面紋。范鑄特征與弦紋爵大多一致,但觀察對鋬側獸面紋的扉棱,其上端面有明顯范線(圖7), 并且經過扉棱上部三角紋貫通到口,由此可以說明,在該扉棱獸面紋爵的鑄造工藝環節中,其對鋬側要比弦紋爵對鋬側多分一次型,上段應垂直分成4塊范,即對鋬側2塊、具鋬側2塊。

(二)觚

1.簡易獸面紋觚,考察了7件。形制特征:體較高,細腰,高圈足。腰上和圈足上各有2周水平向弦紋,腰部有2組簡易獸面紋。7件觚從口沿至圈足均有2條垂直范線呈180度對稱分布。據此特征可以得出,簡易獸面紋觚是2分法的整體垂直分型,由2范1足內芯1腹內芯構成的鑄造工藝。

2.獸面云雷紋觚A型,考察1件, M134:19的形制特征:體較高,細腰,高圈足。腹部素面無紋飾;腰部飾2組獸面紋,每組獸面紋分別以脊棱為中心線;圈足上飾4組云雷夔龍紋。該觚器身可見的2條垂直范線呈180度對稱分布(圖8),該范線從腰部越過鏤空十字孔貫通至圈足;與范線錯90度的器身位置上無垂直范線。該型觚下段即腰部、圈足合在一起進行了垂直2分,腰部至圈足是由2塊范構成的鑄造工藝。腰部至觚口之間有無水平分型無明顯依據。圈足上的鏤空十字孔屬于鑄造工藝孔,該型觚的范芯定位方式不僅要通過范頭芯頭之間的卯榫扣合,同時又增加十字形泥芯撐的環節,可顯著提高圈足的鑄造型腔在整個工藝中的穩定性。

3.獸面云雷紋觚B型,考察1件,M19:1其體形比獸面云雷紋觚A型的體形要高,其他特征基本相仿。圈足有4條垂直范線呈90度兩兩對稱,腰部有2條殘留范線,圈足的其中2條范線分別與腰部獸面對尾處的垂直范線在同一直線上(圖9),另2條范線分別與腰部小扉棱在同一直線上(圖10)。該型觚下段即腰部、圈足是合一起進行了垂直4分,該型觚下段是由4塊范構成的鑄造工藝。腰部至觚口有無水平分型無明顯依據。

4.扉棱獸面蕉葉紋觚,考察1件,M120:2的形制特征:體高,細腰,腹身飾蕉葉紋型獸面紋,下接蛇紋,腰部和圈足上各飾2組獸面紋,腰部和圈足上各帶4個扉棱。在腰部4扉棱中的其中一處的“錯位痕”為范線痕(圖11),在圈足扉棱的下端面發現3處范線殘留痕(圖12),顯然扉棱具有分型線的性質,上下的扉棱處在同一直線上。據此推斷它的腰部和圈足之間無水平分型,合在一起進行了垂直4分。腹身上有4組蕉葉紋,其中一個蕉葉紋,中線位置明顯左右錯位顯示其處在分型線上,與其錯90度的蕉葉紋未發現范線,與其180度對稱的蕉葉紋有明顯范線,據此說明該觚上段的范鑄工藝由2塊范所構成。由于上段2分法和下段4分法的不同分型,此觚在腹身和腹下應該要先進行一次水平分型,然后分別再垂直分型,該扉棱獸面蕉葉紋觚的范鑄工藝是由2塊腹范、4塊腰和圈足范、1塊腹內芯、1塊圈足芯所構成。此件圈足上有未透的十字孔,為外范凸起十字后形成,多做裝飾作用,非泥芯撐性質的鑄造工藝孔。

二、制作工藝討論

觚、爵有無紋飾時其分型不同的問題:在上述觚、爵的鑄造工藝分析中,那些紋飾簡單接近素面的與有華麗繁縟紋飾的器物,在制作工藝中要采取不同的分型方式,涉及裝飾精美的器物時,它的分型更為復雜。一方面表明商代工匠在制作青銅器的過程中,能夠以最少的分型,就可以達到工藝目標,那么大多情況下不會多分型;另一方面是由于需要制作紋飾,才迫使商代工匠只有采取多分型才能實現工藝目標。如M120:2的銅觚,它以云雷紋襯底,浮雕構成獸面主紋,主紋上也裝飾有又小又密的云雷紋,這是標準的俗稱“三層花”,如果像簡易獸面紋觚采用2分法,那它的紋飾制作尤其細腰部位置將在180度的小圓弧范面上展開,從帶紋飾的模上翻制,紋飾不易翻制下來也不易對紋飾進行修整;直接在180度小圓弧范面上雕陰型的范紋,也不方便實現??赡苁沁@樣的原因導致了多分型,把180度小圓弧變成90度小圓弧,范面“開放”后,才方便制作。

關于爵的鋬上獸首如何造型的問題:M320,觀察其造型特征,該爵鋬上獸首的兩耳分別位于兩側面,并呈內凹狀(圖13),這樣的造型如果是模上就帶有的,直接采用范泥包裹式模印則無法順利脫模;若要實現順利脫模又至少需要3塊范,即兩側各需1塊﹑正頂部需1塊;而同時觀察鋬的特征,其獸首寬僅1.6厘米,鋬扁平部位寬僅1.1厘米,尺寸都較小,用3塊范就顯得過于煩瑣。推測該獸首的造型從模上翻范后,范面只得到頂面造型,然后直接通過在范面的兩側制作獸耳,可以更為高效地實現造型目標,同時也可能說明銅器有些紋飾的制作是直接在范面上進行刻畫操作的。

三、結語

在這批銅爵的制作工藝分析中,無論是實用器還是明器,依據它們的范鑄特征,其上段具鋬側都需在鋬處進行垂直分型,該分型線不一定居中,可能其中一塊就構成鋬的鑄造型腔,也可能兩塊合并構成鑄造型腔。銅爵多采取上段垂直3分或垂直4分、下段2分或不分型的鑄造工藝。在這批銅觚的制作工藝中,多采取的是垂直2分法、上段垂直2分下段垂直2分、上段垂直2分下段垂直4分這3種工藝方法。

眾所周知,青銅器的鑄造使用發展到殷商時期,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水準都達到了鼎峰時期。觚、爵作為殷商墓葬中最常見的禮器組合,通過分析它們的制作工藝可以看出,它的分型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殷商工匠會依據工藝需要采取或多或少的分型塊,來實現它的工藝目標,殷墟青銅器之所以能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在精湛規范的范鑄冶煉技術前提下采用了非常靈活的技術手段得以實現的。

猜你喜歡
獸面分型紋飾
敦煌莫高窟北朝獸面圖像淺議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國之重器” 商周時期的青銅獸面紋鼎
CT三維及X線在股骨轉子間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青銅獸面紋鼎:商周時期的“國之重器”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民間紋飾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復雜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獸面紋中的圖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