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思兮在桂林

2022-06-25 00:35朱隱山編輯吳冠宇
中國三峽 2022年4期
關鍵詞:范成大李商隱桂林

◎ 文 | 朱隱山 編輯 | 吳冠宇

漓江上的漁夫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桂海圖》,表現廣西桂林風光,出自《新鐫海內奇觀》,明代楊爾曾撰,錢塘陳一貫繪,新安汪忠信鐫,共十卷,明代萬歷三十七(1609)夷白堂刻本。 圖片來源/ FOTOE

這些詩句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在地風土詩,句中言及的“桂林”,亦非唐代桂州的完全對應物,而是被加上了很深的情感濾鏡,因為那是他們的友人生活其中的或將要前去的地方。

說起廣西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盡人皆知。它的騰播眾口,或許得歸功于作家陳淼1962年創作的游記散文《漓江春雨》。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科書將該文節選了幾百字,略加改動后,冠了個“桂林山水”的標題,將它變成了一篇課文,在幾十年間影響了數代中國人。課文的開頭便是——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币蛏剿衙蓝鴦佑闻d,自是理所當然。

可是,“人們”都是誰呢?萬事萬物總有各自的起源,人們“都”說這句話前,都認同這句話前,總有第一個這么說的人。當然,有些膾炙人口的說法后來固然無法考證其具體來源,這句話卻能。

如果將之視為一句詩的話,那么它應當出自作于1201年的《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禮作是詩勸為之駕》,作者是南宋時期的王正功,明州(今寧波)鄞縣人,時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府事,既管理廣西一路的刑獄,又代理一州民政,是桂林(時稱靜江府)的父母官。王正功當時年近七十,是一位性格耿直的老者,雖稱不上引領風騷的詩壇大家,但他性嗜學、喜為詩。1201年是宋寧宗改元之年,又逢大比之歲,廣西學子在鄉試中考中11名舉人,作為長官,王正功便依鹿鳴宴慣例,在府中宴請中舉士子,席間得了兩首七律?!叭藗兌颊f”的那句話,便出自其中第二首: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鹍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即席賦詩是帝制時代文官的基本修養。人和人之間的交際酬答,便在這樣極具風雅色彩的智力勞動中得到了呈現。在詩里,這位長者給予桂林的山水風光以最高的贊美,然后夸獎了諸生的才學,對他們寄予了厚望。詩的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具體展開——桂林山水為何天下第一?是因為有人說過它“玉碧羅青”:漓江蜿蜒曲折如青羅帶般柔曼迤邐,臨江群山如碧玉簪般翠綠峻秀。

而這“意可參”,參的又是誰的意呢?唐代大詩人韓愈。王正功筆下“玉碧羅青”這四個字,正是來源于韓愈詩《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的第二聯:

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戶多輸翠羽,家自種黃柑。

遠勝登仙去,飛鸞不假驂。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韓愈友人嚴謨以秘書監轉任桂管觀察使(當時的桂州總管府的行政長官),離京赴任時,時任兵部侍郎的韓愈作此詩贈別。首聯點名桂林地理位置及得名由來:桂林在湘水之南,其地多產桂樹,八桂而成林——上古典籍《山海經·海內南經》便有“桂林八樹,在番隅東”的記載;秦王朝征服百越后,在嶺南設置三郡,其一即是盛產玉桂的桂林郡;又開鑿靈渠,溝通湘、漓二水,使之成為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第二聯用兩個比喻來形容桂林山水,為后世吟詠它的人帶來了無盡的文學遺產。第三聯則寫桂林物產。在唐代,翠鳥羽毛是極其珍貴的飾品,但這種東西不過是桂林每一戶普通人家都能供給的東西,更何況還有黃柑堪可品嘗。及至尾聯,韓愈表達了對嚴謨的羨慕:你去桂林做官,有太多美景可觀看、美食可品嘗、珍奇可賞玩,遠勝駕著鸞鳥飛升成仙的那種快樂。

作為桂林的行政長官,王正功不吝給予桂林山水以最高贊美,是自不待言的。但韓愈并未到過桂林。他恭維桂林的種種佳處,雖然不無客套的成分,卻通過對桂林風光物產的想象與形容,表達了對遠行友人的祝福。

或許可以說,在詩人們的筆下,一直存在著兩個桂林:實地的桂林和被建構的桂林。前者有充足的親身經驗,而后者主要依賴于知識和想象。在唐代詩人中,后一類型的作者,除了韓愈,還包括王昌齡、杜甫、白居易以及我不確定是否到過桂林的許渾和李群玉。這五位詩人里,有的送友人赴桂林任官或歸里,有的則投詩相贈身在桂林的友人。直到唐代,此地依然算是遠離中原的僻遠之地,但這幾個人基本都在“恭維”桂林,或者至少比較客觀地描述了桂林氣候的獨特、風景的佳絕或物產的珍奇:“別意猿鳥外,天寒桂水長?!保ㄍ醪g《送譚八之桂林》)“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保ǘ鸥Α都臈钗骞鹬葑T》)“桂林無瘴氣,柏署有清風?!保ò拙右住端蛧来蠓蚋肮鹬荨罚罢斡暧麃項鳂浜?,火云初起荔枝紅?!保ㄔS渾《送杜秀才歸桂林》)“桂水秋更碧,寄書西上鱗?!保ɡ钊河瘛端褪捑U之桂林》)這些詩句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在地風土詩,句中言及的“桂林”,亦非唐代桂州的完全對應物。詩中“桂林”中的很多元素,經過了某種過濾或變形。用時髦的話來說,這些句子里的“桂林”被加上了很深的情感濾鏡,因為那是他們的友人生活其中的或將要前去的地方。前述李群玉兩句詩的上兩句“萬里闊分袂,相思杳難申”意外道出了關鍵:因為遠行與想象、離別與相思,友人將要去往的那個所在,它的特征才值得被記取,它的意義才真正與眾不同。

無論李商隱在詩里對桂林持一個什么樣的態度,選擇觀看什么、忽略什么,其實與桂林當地的景觀風物關系不大,而是詩人和自己較勁、搏斗的痕跡。這種痕跡,是一個詩人在他所處時代遭受命運的種種考驗的痕跡,是心靈史,也是文明的見證。

詩人因想象與情感,制造了光暈和濾鏡,加諸桂林,使得它在詩里顯得很美。至于那些親至其地的詩人,就更陶醉于這個其樂融融的氛圍,從不同角度將桂林的山水風物夸贊一番。但在整齊劃一的贊美詩里,偏偏有一個人“煞風景”。這個人就是李商隱。說來有趣,就連“煞風景”的說法都出李商隱本人之手,見于《義山雜纂》,一本可視為俚語辭典或語錄小品的奇特讀物。

據清代以來的數代學者的考證和研究,李商隱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三月辭去朝中的秘書省正字一職,投入新遭貶的桂管觀察使鄭亞的幕府,隨其一道,自長安遠赴桂管治所桂林,五月抵桂,擔任節度使支使兼掌文書奏記。那一年,他三十六歲。

在桂林,李商隱大概待了十個月有馀,及至大中二年(848)二月,鄭亞被貶循州,李商隱隨之離開桂林北歸,這一段幕府生涯宣告結束。由于情緒、心態和處境的關系,李商隱筆下的桂林,被加上了與前述詩人和詩篇大異其趣的另一層光暈或濾鏡。

初到桂林,李商隱對當地的直觀感受,首先形諸《桂林》一詩中: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和杜甫、白居易或韓愈等人在詩中對桂林的美好想象與形容不同,李商隱筆下的桂林別具特色,帶上了他強烈的個人觀察的視角。漓江波瀾壯闊而非碧綠旖旎,周遭高山陡峭以至于帶來一種壓抑感而非秀美如碧玉——倒不能說這一切就是丑陋或無趣的,借用康德或王國維的說法,它們帶來的或許是“崇高感”而非“美感”,它們是“壯美”的而非“優美”的。這種整體性景象,顯出桂林城的窄小,仿佛它是一艘在寬廣水面上載沉載浮的小船。

對于當時的李商隱而言,相比于他熟悉的長安或洛陽這樣的大都會,環城皆山的桂林,是一個“異己”的地方,一個陌生又顯得怪誕的環境,在其中他感受到的不是舒適和愜意,而是一種富有張力的敵意或緊張感。

所以,在詩的第二聯,立足于桂林的地理位置,他展開了聯想:唐人稱桂林為桂海,視為濱海之地,再往東南,便是南方無人涉足的廣闊海域、絕域遐荒,再往前,便只能蹈海遠遁了;而桂林的西北方向有城樓,登上它朝西北望去,便是京華和故鄉。換句話說,桂林城讓李商隱感受到諸多不適,而唯一令他有些興趣的,是城北的雪觀樓(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從那里可以眺向西北,那個方向是朝廷、家園和通都大邑,寄托了夢想和幸福輝光的所在。

詩的后四句說的是桂林當地的風俗,以及作者對這些風俗表達的不可理喻之感和批判的立場。百越舊多巫俗,又多淫祀(指不合禮制的祭祀),既非經過儒家禮制規范的祀典,又無正統宗教那般極具系統性的信仰結構,有濃厚的萬物有靈論色彩。李商隱年輕時入過道門,中年以儒晉身,晚年又事佛,用今天的話來說,并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或無神論者,所以他對桂林當時當地的巫俗和淫祀的不理解和批判,其背后起作用的,不在于有神論或無神論,而在于他持有一種文化優越的立場,認為相較于長安、洛陽等地昌盛的文教和合乎規制的祭祀,桂林這種原始巫術是迷信且落后的。

晨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話說回來,李商隱之所以選擇桂林鄭亞幕府作為自己人生和工作轉型的第一站,除了有跟鄭亞相近的政治立場及對鄭亞本人的好感外,在他此前的設想里,桂林這個地方很可能沒有他后來認為的那樣不夠好:

桂林聞舊說,曾不異炎方。

山響匡床語,花飄度臘香。

幾時逢雁足,著處斷猿腸。

獨撫青青桂,臨城憶雪霜。

這是他作于桂林的《即日》(另有版本作“即目”)。在“曾不異炎方”句下,有李商隱的作者自注:“宋考功有小長安之句也?!彼慰脊κ窃慰脊T外郎的初唐詩人宋之問,曾被貶到了桂州始安郡,即桂林,《新唐書》上說他“賜死桂林”,可見此地是其最后生活的地方。他說桂林是“小長安”,具體的文字在李商隱的時代應有留存,如今卻沒有明確的出處,可能散佚了。但他作于桂林的五言排律《始安秋日》容易讀到,詩的開頭四句是:

左上:桂林泊棹,《漓江泛棹圖五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 緣紫舞/ FOTOE

左下:龍城話舊,《漓江泛棹圖五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 緣紫舞/ FOTOE

右上:獨秀探奇,《續泛槎圖三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 緣紫舞/ FOTOE

右下:會仙留跡,《漓江泛棹圖五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緣紫舞/ FOTOE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

在桂林貶所的宋之問當然得犯愁。哪怕周遭秋景居然美麗如洛陽之春,哪怕江天晚霽如此別致動人,但人生終局,這一切都快要結束了。所以,即使是美麗的當地風景,在一個心情黯淡的人看來,也是“愁殺人”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商隱對桂林景觀風物的“偏見”,和宋之問的“沒有偏見”,其實有內在的一致性,即,景觀風物投射于心靈而呈現出的心象,才是他們的詩表現的真正內容。但宋之問下意識地將桂林之秋和洛陽之春進行參照,是否意味著,這是李商隱筆下記錄的“宋考功有小長安之句也”的一種變形呢?

總而言之,用眼下流行的說法來形容,《桂林》這首詩說的是,一個因為各種壓力和原因被迫“逃離北上廣”的青年,剛剛去到二三線城市工作和生活時,在對“北上廣”都市氛圍的懷念中,表達著他對如今所處環境的一種強烈的“落差”和不適感。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桂林不夠好,而在于它跟什么地方相比較。長安、洛陽,就是李商隱心中曾經之滄海和永遠的白月光。其實,無論他在詩里對桂林持一個什么樣的態度,選擇觀看什么、忽略什么,其實與桂林當地的景觀風物關系不大,而是詩人和自己較勁、搏斗的痕跡。這種痕跡,是一個詩人在他所處時代遭受命運的種種考驗的痕跡,是心靈史,也是文明的見證。

不過我們依然能在李商隱的桂林詩中瞥見些許溫暖的瞬間。比如五律《晚晴》和《桂林路中作》。在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的節候轉換中,在深居高閣的平居歲月里,有越鳥和明亮的光線;他雖念念不忘“西北望”,但畢竟,漓江晴天的傍晚不乏暖色調的輝光,在蟬的清亮嘶鳴里、鄉野暮歸的人群中,他還是感到了一絲生之樂趣:

左:棲霞穿洞,《漓江泛棹圖五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 緣紫舞/ FOTOE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 《晚晴》

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

空馀蟬嘒嘒,猶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

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

——《桂林路中作》

在這樣的語境中,桂林不是昔歲風流的所在,而是一個神圣的魅影——雖然它是通過表達情感的私密性的方式體現出來的。桂林作為景觀和場所的公共性恰要通過“隱微寫作”里經由轉化的私密情感來儲存。

在不少宋人詩里,桂林風光要遠比王正功那句概括性極強的詩句呈現得更為具體,也要遠比李商隱那些沾染了濃郁的傷感情調的詩篇體現得更為健朗活潑。

在李綱這樣靖康年間主戰的大臣筆下,即使在貶途,行至桂林時,他眼中所見桂林景觀風物,也和晚唐末世困抑幕府、抱負不得施展的文人不同:

桂林山水久聞風,身世茫然墮此中。

日暮碧云濃作朵,春深稚筍翠成叢。

仙家多住朱明洞,客夢來游群玉峰。

雁蕩武夷何足道,千巖元是小玲瓏。

時危遠謫墮南巒,猶在乾坤覆載間。

瘴雨嵐煙殊氣候,玉簪羅帶巧溪山。

桄榔葉暗傷心碧,躑躅花開滿目斑。

惟有月華依舊好,清輝應與照云鬟。

中: 仙巖賦詩,《漓江泛棹圖五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 緣紫舞/ FOTOE

右: 畫山觀馬,《漓江泛棹圖五集》,清代張寶撰。 圖片來源/ 緣紫舞/ FOTOE

這兩首七律題作《桂林道中》。詩中非無失意、躊躇,非無身世茫然之感與時危遠謫之憂,但桂林的萬千山巒甚至能將雁蕩山和武夷山這樣的名山比下去,桂林的氣候與溪山、桄榔葉和杜鵑花,既惹人感慨又令人眼目一明。在兩首詩的末聯,詩人都心緒振起,以流利爽朗、光風霽月的詩境作結。

在李綱的時代,宋高宗趙構登基前曾領靜江軍節度使,靖康之亂后他登基為帝,幾年后將節度使所在的桂林升格為靜江府,視為潛龍邸。三十幾年后的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朝廷派范成大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直到幾年后改任四川安撫制置使。

范成大,字至能,蘇州人,被后人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當時的詩名和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不止比王正功高出不知何許,比名臣里頗能詩的李綱還要高出一截。

和李商隱、李綱人生的不得志時與桂林遭遇不同,范成大與桂林的相遇,猶如白居易、劉禹錫、韋應物三位長官與蘇州的相遇,注定是千秋佳話。

況且,除了詩,范成大在桂林任職期間還為人們貢獻了一部記載廣西風土人情的、無可替代的地理志和博物學著作——《桂海虞衡志》。該書分《志巖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獸》《志蟲魚》《志花》《志果》《志草木》《雜志》《志蠻》十三篇,作者說自己北過黃河、西使四川、南至交廣,名山勝景見過無數,卻都不及桂林,“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此或是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說法的原始版本?

在范成大赴任桂林前,他的朋友也少不了要為之送行。李洪的一首《送范至能帥桂林》有些意思,算是間接呼應了李商隱《即日》詩中的那句自注:

口伐奇謀詟可汗,歸來猶著侍臣冠。

燧林草色供詩思,鳳沼春波滟筆端。

誰謂玉堂真學士,暫臨桂管小長安。

元戎十乘無遄邁,上閣宣麻句已團。

范成大調任桂林前一年,代表宋朝出使金國,不辱使命而還,還朝后任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命,故有前兩聯和第三聯上句。第三聯和尾聯寄寓了李洪對范成大的友善恭維或祝愿,是說他由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是由玉堂學士身份,暫往桂管這個“小長安”任職,遲早要還朝升遷的——你不用去得這么匆忙,說不定任命你為宰相的詔書已經起草好了呢(唐宋拜相命將,用白麻紙寫詔書公布于朝,稱為宣麻,遂以為詔拜將相之稱)。

但范成大前往桂州是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并不是走走過場。在桂林的幾年里,他修建了癸水亭,寓意“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是想消弭兵革,使百姓安居樂業。為此他作了詩《癸水亭落成示坐客長老之記曰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余作亭于水上其詳具記中》,寄寓了這份永辟刀兵的深愿:

天將福地鞏嚴城,形勝山川表里明。

舊說桂林無瘴氣,今知漓水辟刀兵。

云深銅柱邊聲樂,月冷珠池海面平。

愿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欃槍。

有意思的是,他在建筑和修葺亭子這件事上耗費了不少熱情。桂林任上與他相關的,除了癸水亭,還有驂鸞亭、碧虛亭和所思亭。自桂林離任后,范成大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但他留下了一首七絕《懷桂林所思亭》:

簪山奇絕送歸時,曾榜新亭號所思。

桂水祗今湘水外,他年空有四愁詩。

與范成大年齡相差不大的江文叔,于范離桂林任后十一年宦游至此,提舉廣南西路市舶。他寫了一首《桂林》,首聯與范成大建癸水亭的初衷遙相呼應:

桂林佳麗冠群城,父老從來不識兵。

日月輪轉,王朝翻覆,不止范成大的宋亡了,亡宋的蒙元也亡了,驅元的大明后來亦迎來了覆亡時刻。在明清易代的日子里,桂林沒有繼續“從來不識兵”的福分了,作為永歷政權和“反清復明”的基地之一,怎么可能少得了戰火的荼毒呢?而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嶺南大詩人屈大均,以詩詞的形式見證了這山水佳絕地曾爆發的抗爭和涌動的熱血,記錄了他的失望與悲傷:

桂林舊部,多年散、監軍亦向農圃。

寶刀血銹,花驄齒長,總歸塵土。

英雄命苦,恨當日、江山不取。

令三千、奇才虓虎,冷落盡無主。

回憶沙場上,日日投醪,氣雄相鼓。

舊標在否。幾人還、錦衣歌舞。

報有戎旗,把書帛、殷勤奇與。

念恩私、兩載剪拂,俾作翮羽。

遠山如黛 圖片來源/紙上河山/ 圖蟲創意

清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在昆明起兵討清,屈大均前往投軍,上書吳三桂縱論兵事,被任命為廣西按察司副司,委派監桂林孫延齡部,后察覺出吳的“復明”并非真心,即失望辭歸,隱居讀書,做了遺民。這首《凄涼犯·得舊部曲某某書》即是對這段經歷的寫照與反芻。這里頭寫的是同袍情誼、軍旅生涯,大事未成、故人零落。另一闋詞《南歌子》卻寫得猶如書寫男女之情:

珠淚成紅豆,香心作彩云。

更用好花薰。倩誰遙寄去,桂林君。

雖然珠淚、紅豆、香心、彩云、花薰等字眼極其柔美,字里行間的刻骨相思,卻不過是香草美人之思。陳永正先生箋此詞,認為“末句疑有寓意。永歷帝曾駐蹕桂林”,即將它視為一首具有政治寓意的作品,而非追念往昔與桂林有關的男女之歡。在這樣的語境中,桂林不是昔歲風流的所在,而是一個神圣的魅影——雖然它是通過表達情感的私密性的方式體現出來的。如此的私密性特征,是某種“隱微寫作”必將沾染的色彩。桂林作為景觀和場所的公共性恰要通過這樣的“隱微寫作”里經由轉化的私密情感來儲存。

猜你喜歡
范成大李商隱桂林
嘲桃
桂林行
石榴
錄唐?李商隱《無題》詩(草書)
樂!乘動車,看桂林
夏日田園雜興(其一)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桂林:擊浪現代理化技術
居住桂林很瀟灑
喜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