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課程為中心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研究

2022-06-26 01:00劉曉宇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2年14期
關鍵詞:質量評價課堂教學

劉曉宇

摘要:衡量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教師對課程的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真正產生了影響以及這些影響促進學生學習的程度。在關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中,我國高校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模式過渡,本文提出“以課程為中心”模式對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模式進行了整合和研究。

關鍵詞:以課程為中心;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進程,大學課堂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高校教學改革的主陣地, 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價值和意義尤為重要。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學質量的落腳點是學生的學習質量。衡量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教師對課程的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真正產生了影響以及這些影響促進學生學習的程度。

一、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內涵

教學質量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從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來看,主要分為教師(教師自身、同行以及督導等)和學生,從評價對象來看,可以歸納為對教師、學生和課程進行評價。教師自身、同行以及督導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在于評價教師是否擁有承擔教學任務、開展本科教學的資格,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否符合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標準;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是我國大多數高校所采用的較為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師教得怎么樣,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主要可以分為教學前的診斷性評價、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以及教學后的總結性評價,是教師對于學生特征、教學效果和學習績效的評價;學生對于自身或同伴的評價,是學生對于培養要求達成的評價,是對于自我獲得感和獲得程度的評價;教師對于課程的評價,主要是教師通過對于教學過程、課程考核和形成性評價等,對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全方位評價;學生對于課程的評價,在于學生通過對于自我獲得感,對于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進行綜合評價。

在以課程為中心的評價中,從主體不同依然可以分為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對課程的評價,如果基于OBE教育理念出發,可以理解為對于課程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則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理念上的深度拓展,一方面評價將結果作用于對學生自身畢業要求達成度的支撐,同時作用于對課程的整體評價以及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評價。

二、教師與課程評價

在OBE的教學理念中,“反向設計、正向實施”是其基本建設思路,即根據畢業達標要求與修讀進程反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活動以及學習成果考核評價方式,按時間順序和學習認知規律正向實施課程教學、測評課程目標達成度、綜合考核畢業要求達成度。

在OBE導向下的課程達成度評價過程中,大多忽略了課程設計環節,采用的是針對各類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課程考核和形成性評價等對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進行評價,主要以課程調查問卷和課程考核材料作為評價依據,根據課程考核方式的不同,考核材料數據來源大多來自于考試、測驗、論文、大作業、實驗(實習、設計)報告、讀書報告等。而實際上,課程教學目標在進行內容解構之后,由教學單元為單位才能更好地建構對于課程目標的支撐,同時,通過課程考核等對教學過程進行達成度評價的過程,變為評價課程設計達成評價也更為合理。在開展課程目標達成評價前,教師根據課程目標、教學設計、課程考核指標點之間的支撐關系為依據,對每個教學單元的評價材料進行合理性判定,對考核結果支撐教學單元設計進行合理性判定。

三、學生與課程評價

學生對于課程的評價,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主體評價模式,對于評價結果的進一步推動和使用的過程。從評價目的和作用上看,首先仍然是為了考查課程教學目標與所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對應關系是否合理,學生通過學習,畢業要求所要求通過課程學習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素質是否達成或者達成情況如何;其次,學校對教師進行教學業績考核的主要依據來源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一方面應作用于對于課程的整體評價,用于評選“金課”、淘汰“水課”,同時教師根據評價結論對于課程支撐畢業要求的權重參數進行重新思考修訂,另一方面作用于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評價,通過考核結果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從評價方式上,可以分為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所謂量化課程評價,是指把復雜的教育現象和課程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某一評價對象的成效。課程評價在于把握課程“量”的規定性,即通過具體的數學統計、運算和量化分析,揭示出與課程相關的數量關系,掌握評價指標的數量特點和變化,從量的關系上對課程進行推斷,評價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斷定課程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而質性評價的目標在于把握課程“質”的規定性,通過對課程廣泛細致地分析和深入,進而從參與者的角度來描述課程的價值和特點,從而加強課程規劃的有效性,使參與的每一個人受益。

在研究“以課程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時,要充分考慮評價結果對于學生、教師以及課程的不同作用,分類、分階段構建指標體系,按照課程功能和特點維度將課程分為基礎理論課程、基礎實踐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藝術類課程、體育類課程等六類課程,根據不同類別的職能和使命,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并以課程目標、課程進度、課程內容、教師能力與教學方法、課程目標達成度、推薦度等作為主要參考維度。

“以課程為中心”的評價模式結合了“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種范式的基礎和評價方式,以不同評價主體、不同評價對象對評價方式進行了整合。但在教學實際過程中,仍然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形成科學、有效、適合的評價辦法和教學模式,這也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進,沈紅.教學評價:從“以學生為中心”到“以同行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6,(6):59-67.

[2]陳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何以可能——基于51所大學本科課堂現狀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10):75-82.

[3]趙炬明.關注學習效果:美國大學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述評——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之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9-23.

猜你喜歡
質量評價課堂教學
“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水泥混凝土灌注樁質量監督檢驗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對黨參藥材化學質量的影響
BP神經網絡在軟件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
“中職+應用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技工院校校級領導職業素養的建設及質量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