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格麥宿:高原上的匠人之鄉

2022-06-28 14:48徐乙元
中華手工 2022年6期
關鍵詞:手工藝技藝傳統

徐乙元

越過川藏線海拔5 000米的雀兒山埡口,再沿著金沙江東岸地圖上無名的山路忐忑南下,當奔涌不息的川流與皚皚的雪山漸行漸遠,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遠離喧囂的山村——麥宿。它曾是格薩爾王的故里,也是藏地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

麥宿,位于四川德格縣,又稱“宗薩”,與西藏拉薩、甘肅夏河一起并稱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麥宿在藏語中意為“天神丟失藥材的地方”,是南派藏醫藥的重要發源地,這里矗立著有1 300多年歷史的宗薩寺,擁有最悠久的宗薩康謝五明佛學院,是全藏區唯一五明文化齊全、藏傳手工藝文化形態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因此,麥宿雖然偏遠,卻與很多凋敝的鄉村不同,各類藏式手工藝使這里呈現出旺盛的人氣與活力。

在麥宿,生長在這里的人從小就與手工藝為伴,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家族傳承技藝,近1/3的人口都是技藝嫻熟的手工藝人,至今還保留有十幾種精湛的傳統手工藝。而這些傳統工藝得以保留,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也離不開麥宿居民的共同努力。

麥宿的傳統手工藝也曾面臨著斷代,很長一段時間,連建造藏式房屋的技藝都快失傳,能完整建造的木工很難找到。20世紀80年代,宗薩寺獲準重建,一位老人帶著3名會木工的村民開始了宗薩寺重建之路,這位老人就是宗薩藏醫院院長洛熱彭措。洛熱彭措精通百工,在當地備受尊敬,他將全麥宿僅剩的建筑木工召集起來,大家手都生了,就先開研習班,一點點回憶,漸漸把這項手藝恢復起來。

在重建過程中,洛熱彭措一手設計了寺廟建筑,同時陸續派遣村民外出學習,并免費培訓。最后,從最初的3名木工漸漸發展為70多名,有的做彩繪,有的做泥塑,有的做木雕……1983年,宗薩寺重建完成,100多幢僧房拔地而起,煨桑煙供,索拉飛舞,酥油燈香,這里,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寺廟的復興,也帶動了當地手工藝的發展。如今,唐卡、編織、雕刻等多種手工傳習工坊遍布麥宿的山間村舍,囊括18項藏傳手工技藝的30多個班級,培養出了2 000多名手工匠人。

麥宿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依舊沿用傳統的師徒相傳的方式,手傳心授,領悟鉆研。手工藝人在當地稱為“洛作巴”,“洛作”在藏語中是手工制作的意思,他們堅信唯有純粹、專注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洛作巴,因此要成為手工藝班的學徒必須遵守不抽煙、不喝酒、不殺生的準則,當地也幾乎沒有年輕人外出打工,心無旁騖、踏踏實實地練習積累、傳承技藝。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比如貴州,有的村子擅長打制銀飾,但是卻不幸空掉了,只有節日的時候,村民才回來。相比之下,麥宿的居民則更加“專一”,雪域山民崇尚自然的生活,信仰輪回因果,能做到一生專注,正如倉央嘉措詩中所寫“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麥宿百工· 工巧之明

麥宿這片古老的土地完整地復興了五明文化,其中工巧明自遠古傳承至今,并孕育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拔迕鳌痹从诠爬系南笮塾褐俦窘?,指的是工巧明(工藝學)、聲明(語言學)、醫方明(醫學)、因明(邏輯學)和內明(佛學)?!稛o垢經》中載:“工巧明共分五大類,第一類為剪裁制作工藝,以華蓋、座墊、圍簾、服飾等制作工藝為主;第二類為裝飾工藝,適時根據需要而定;第三類為冶煉和鑄造工藝,以佛像和圣物的鑄造、拋光等工藝為主;第四類為打磨工藝,以美觀、大方和有光澤的裝飾工藝為主;第五類為繪圖和設計工藝,以樂器等設計為主?!丙溗奘止に嚨脑搭^則來自于歷史上圍繞修建地方文化中心宗薩而形成的分工,是從地方文化社會脈絡中生長起來的“百工”。

宗薩康謝五明佛學院建立了工巧明系,陸續設有唐卡繪畫、塑像、彩繪、陶器、木刻、金銀鍛造、青銅塑像7個專業,免費教授手工技藝,各班均采用以自身所制作的產品運銷而達成自給自足、獨立運作的模式。工巧明系早期由當地老一輩的手工匠人自發組建,他們信仰佛法中的“利他”,愿意無償分享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教授過程中也研習恢復了部分古老的技藝,并且隨著年輕一代的加入,引入了現代工藝技術,促成了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其中,“麥宿土陶制作技藝”“麥宿塑像制作技藝”“麥宿木雕制作技藝”被列為了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屬工藝:指下生花

自格薩爾王時代至今,藏人喜好金銀飾物,寺院也盛行金銀裝飾的法器,1 000千多年來藏地代代傳承著精湛的金銀加工術。1987年,洛熱彭措推動宗薩五明佛學院工巧明系成立金銀加工班,扎西多杰便成為了金銀加工班的第一位老師。彼時麥宿的盜獵情況日益嚴重,扎西多杰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為了保護原始森林的野生動物,他承諾只要放棄盜獵,他愿意無條件傳授金銀加工手藝。其他系的老師也都和扎西多杰秉持著相同的理念,多年以后當地捕獵的現象基本消失,他們的做法不但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傳承了手工技藝,并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2008年年事已高的扎西多杰讓兒子曲真瑪接替他的衣缽,擔任金銀加工班的一名老師,并教導他一定要誠心、無償地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隨著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和技術的革新,金銀加工班擴展了鍛造和鑄銅方向。洛熱彭措在傳統鑄銅工藝的基礎上,把舊有利馬銅配方與現代工藝技術結合研發了全新的鎏金銅技術,這是全藏區史無前例的獨門技術。利馬銅技術是將金、銀、鐵、鉛等金屬元素摻入銅原料中,另外再加入金剛石、五色玻璃等珍貴礦物,制成的器物表面色澤醇厚,泛著奇妙的光暈。如今這項新的技術被廣泛運用到麥宿的金屬加工中,尤其是鑄銅佛像制作。鑄銅班的老師夏雷尼瑪是欽樂利馬銅工藝第六代傳承人,非常精于制作鑄銅佛像。鑄銅佛像工序復雜,每一項都需要數天甚至幾十天,從泥塑造型,到模型膠定型、蠟塑型、蠟像精修、防火材料封殼,再到加熱解蠟,倒入銅水,銅像毛坯造好后,三遍敲打、刮、打磨,最后拋光完成全部流程,至少需要半年光景。按照藏傳佛教制作塑像的規定,凡是神佛形象,都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尺寸比例,絕不允許藝人隨意更改,對于夏雷尼瑪來說,每種佛像的比例都已爛熟于心。

崩樂是鍛造班的老師,他說鍛造是門精細活,需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在數萬次地捶打中,才能收獲一件滿意的作品。因此學習鍛造技藝的學生很少能夠堅持下來,這需要心無雜念專注于一境,方可學有所成。如雕刻一套噶烏的花紋,就需要一個多月,噶烏藏語意為護身佛的盒子,佩戴噶烏既是護身,也是裝飾,是藏族傳統節日盛裝打扮重要的飾品。

黑陶:火中的造化

麥宿的陶藝班目前有扎西南江、降擁格乃、根呷火熱、扎西達吉4位老師,其中扎西南江已年近90歲,是麥宿藏區最年長的黑陶藝人。他介紹說:“這里的黑陶有幾百年的歷史,之后宗薩有一位做陶器的喇嘛,給我的大哥傳授他的手藝,他做了很多年陶器,當我14歲的時候我已經會做些陶器了,那些都是我哥哥教我的?!痹诼鍩崤泶氲膭裾f下,扎西南江成為陶藝班的第一位老師,他說:“洛熱彭措告訴我,如果教他們做陶器,以后對寺院、社會和家庭都有益,然后我就教他們制作陶器。后來村里建了教室,大家都去那里學習。我的腿有一年沒能站起來了,如果我的身體好點了,我很樂意去教室,方便隨時可以教他們?!?/p>

麥宿最具特色的陶器制品是黑陶,黑陶的原料取自麥宿當地的藍黑土和一種藏語叫“色多”的礦石(譯為金礦石)。冬季土地結冰之后,麥宿人在地下10米左右挖取黑土,用馬將它們從山上背下,混合從哈修溝挖出的色多,經過捏、塑、曬、拋,燒等數道工序進行制作,制成的器物質地醇厚,泛有金屬光澤,給人以深邃莊重之感。

陶藝,被視為爐火上的造化,麥宿的黑陶則蘊藏著濃烈的宗教意味。麥宿的黑陶如果不經煙熏滲碳,便是淺赭石色,并不影響其使用。但黑陶藝人不惜多一道工藝,把陶器制作成黑色,這不僅源自于麥宿藏民在色彩上的審美取向,同時也蘊藏了深刻的宗教內涵。在藏文化中,人們認為世界的本源為黑白二色,白為母,黑為父,黑白產生了世界絢麗多姿的色彩,因此黑色也被視為“父色”。在麥宿藏區,我們看到很多廟宇的外墻都涂有紅、白、黑三色條紋,這是薩迦派寺廟特有的建筑裝飾,做陶時挖取的黑土有時也會直接用于寺廟的墻壁上色。

木雕:刻刀下的精神家園

藏族人對裝飾的注重和熱衷,不僅見于服裝首飾,居家陳設、寺廟裝飾花費的心力也讓人贊嘆不已,其中麥宿巧奪天工的木雕技藝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推崇。

麥宿傳統木雕以各種木頭為材料進行雕刻,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通常雕刻師對木質的選擇十分慎重,主要采用檀香木、柏樹、樺樹木、衫木等。麥宿木雕的雕刻技法可分為混雕、剔地雕、線雕、透空雕、貼雕等。從應用及裝飾的范圍來看,可分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工藝品雕刻。生活勤儉的藏民們往往愿意花費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去制作華麗的木雕裝飾,其內在的動因源于其宗教信仰,裝飾精美的建筑空間更接近理想世界,對居住空間的精心裝飾是一種人生價值實踐的方式,是通往精神家園之路,也是藏族民眾的人生追求目標。

目前麥宿傳統木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麥宿傳統木雕以藏族文化的傳統意蘊為藝術創作主題,又吸取和融匯了其他文化的技藝精華,與傳統建筑工藝相生相伴,也與當地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

唐卡:筆下的修行

宗薩寺重建的同時也開辦了彩繪班、唐卡繪畫班,唐卡班現任老師才培跟隨宗薩畫師澤紺學習梅薩派系畫法,跟隨八蚌唐喇澤旺學習噶、梅兩種混合畫法,師從多扎江巴畫師學習嘎瑪嘎孜畫法。麥宿的唐卡班現在教授的畫派有梅薩、嘎瑪嘎孜與噶梅兩種混合派系。除了宗薩寺的壁畫之外,曼扎寺、安莫那寺、囊欽的當拿寺、內地江西蓮花寺的壁畫都由才培師生共同繪制完成。

于藏民而言,一卷唐卡就是一座可隨身攜帶的廟宇,隨時取出就可跪拜供奉。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制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長則需要十余年,因此繪制唐卡的過程就是一場虔誠的修行。

編織工藝:經緯間的綻放

氆氌是藏族傳統服飾和床毯的主要材料,藏地自古不產棉麻,牛羊毛絨制成的氆氌便成為藏族服飾的主要組成部分。氆氌編織是藏族傳統的手工藝,婦女們用自家養的牛、羊絨編成日用衣服、圍巾等,隨著現代紡織用品的流入及其他一些歷史原因,這門技術幾近失傳。如今70多歲的澤巴姆是整個麥宿唯一掌握編織氆氌傳統技藝的人,2003年,編織班邀請澤巴姆為老師,將這項技藝傳承了下來。如今氆氌已經成為藏族人審美時尚的縮影,氆氌自然的質地,配以絢爛的植物礦物染色,彰顯著一種古樸粗獷的氣質。目前編織班的作品除了圍巾,還包括一些用牦牛毛編織的手工包,并且注冊了品牌——子烏。子烏在藏語中意為牧人,是希望將游牧文化中承載著的藏族精神力量與崇尚自然的理念傳達給世界。

生生不息· 蓬勃之路

幾經滄海桑田,這片神賜的土地依舊沿襲著千年的傳統與習俗。這里雪山皚皚,冰川默默,于自然的壯美中孕育了醇厚的人文文化遺產。在堅持傳統傳承模式的同時,新一輩的麥宿人在走出去看過世界后,也開始嘗試用自身所學為推動手工藝發展和家鄉的繁榮開辟新的道路。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當前,麥宿手工藝行業的發展存在3種不同的精英帶動模式:第一種是依托地方傳統文化及社區居民,開啟傳統手工藝的復興之路;第二種是以自創的社會企業和集體商標為憑借與外部市場接軌,將面臨散沙化的手工作坊重新集結起來并帶到了北京和倫敦;第三種則是與時俱進的數字時代經濟思維,率先在移動社交和視頻社交平臺上將麥宿手工藝推到了全世界面前,使手工工坊獲得了全新的商業基因。

來自曠野,身負走向世界的勇氣

降擁彭措出生在德格縣麥宿的藏醫世家,受家庭文化熏陶,自幼接觸藏醫藥知識并學習藏族手工藝技術,傳承了唐卡繪畫和木雕工藝。2000年赴臺灣深造7年,歸來后投身于故鄉的建設。他在麥宿創立了藏藝通公司,打造出“子烏”這個藏族傳統手工藝術和現代時尚結合的品牌。帶著麥宿手工藝作品參加了海內外各類展覽,并曾受邀參加馬來西亞國際商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的學習與交流,將麥宿手作推向了更大的舞臺。

降擁彭措談道:“千百年來游牧文化承載著藏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起源。用子烏為品牌的命名是為了讓人們回到對淳樸自然生活方式的思索中,喚起我們共同關注這個與自然同在的民族,令其不為塵土而掩埋,不隨時代而消逝。在草原游牧文化彌留之際,我希望賦予子烏以生命,堅持做最后的牧者,策馬揚鞭,向世人傳頌著雪域山民崇尚自然的生活?!?/p>

麥宿牛羊毛編織技藝傳承人名叫曲措,2019年,曲措有幸參加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少數民族文化時尚創意提升人才培養”項目,通過40天的集訓課程,近4個月的實踐創作,她的作品登上了2020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TOGETHER”主題專場,展示了藏族傳統手工編織創新設計應用,以現代時尚的語境表達了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達瓦卓瑪在村里敲打聲中長大,其父親夏雷尼瑪是欽樂銅鑄第6代傳承人,大舅公是麥宿近代的手工藝第一代老師扎西多杰,外公則是宗薩藏醫院院長、宗薩寺寺管會退休主任——洛熱彭措。2012年9月,達瓦卓瑪的一部名為《麥宿泥塑》的紀錄片榮獲國際手工藝視頻大賽一等獎。這部片長只有20分鐘的紀錄片,采用淳樸的拍攝手法,記錄了四川麥宿宗薩寺泥塑的制作過程。這次獲獎給她帶來了無比的信心,并堅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7年,達瓦卓瑪從美國貝佩絲大學畢業。出國留過學的藏族姑娘有很多,但在藏地普通農牧民家中土生土長,17歲才接觸英語出國留學,并在畢業那天作為模范學生代表,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做畢業演講的藏族女孩,鳳毛麟角,副校長親自給她頒發了理工管理學院的年度學院獎。作為模范學生代表,她在畢業演講中落落大方地暢談著理想,回到家鄉后,達瓦卓瑪依靠在影像和敘事上的藝術天賦,繼續制作了十幾部紀錄片來講述那些藏族手藝人的故事,在網絡平臺上獲得了廣泛關注。

在達瓦卓瑪的眼里,麥宿,就是一個烏托邦。它是一個非常樸素平凡的地方,但在它的平凡當中,也有大不凡。她當年出國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回到麥宿,這個夢想從未改變。如今,每天晚上,達瓦卓瑪都會打理自己的公眾號、上網更新微博、回復郵件。雖然身在雪山高原上的藏族村落,但達瓦卓瑪十分清楚自己要做的正是在守住傳統的同時,擁抱這日新月異的新世界。

他們是四方星辰,匯聚在麥宿的天空

隨著麥宿的神秘面紗被漸漸揭開,這片美好的土地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慕名而來的志愿者也加入到對于麥宿綺美風光、傳統手工藝、特色文化的記錄、宣傳與保護中,他們中有攝影師、設計師、作家、自媒體人、投資人……

公益攝影師秋筆,是一位人文人像攝影師,南極極地探險隊隊員和極地攝影師。除拍攝商業人像及南極極地攝影之外,秋筆常與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阿拉善基金會、中華兒慈會、農民種子網絡、三江源環保協會等國內外NGO(非政府組織)合作,多年穿行于發展中國家、中國藏地及偏遠鄉村地區進行人文拍攝。在藏藝通的推動下,她在北京798藝術園區多次參與策劃籌辦攝影展,將鏡頭下的麥宿展示在了地鐵站,把麥宿純凈、廣袤的美和精妙古老的手工技藝展現給城市里的人們。

王五之,一名設計師,也是博物館策展人,北京女孩。1981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學藝術、讀設計,定居巴黎。但在21歲去了藏地后,一切都變了。極凈的光線,純凈的生活,藏民“看似一無所有,卻也一無所求”的生活狀態深深地打動著她。與藏地相遇,讓五之找到了她的歸宿:“我把靈魂的一部分永遠留在了這里?!?010年五之結識了藏傳手藝保護項目——藏藝通的噶布老師。藏藝通需要設計師志愿者,五之很快就投入進去著手藏地手藝保護工作。在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支持下,五之又與紡織專家邢振,設計師木木,曲咪娜共同發起了三江源設計師聯盟的項目。

雪山、海子、草原、溪流,得天獨厚的自然造化孕育出麥宿如畫的美景,一輩輩虔誠、自律的麥宿手藝人也秉持著傳承與創新,匠心造物,用人文之美裝扮著麥宿振興的新面貌。而隨著這被埋藏于深閨的藏地明珠逐漸撥云見日,被一位位傳統手藝守護者推向世界,一種新的精神、文化、生態、社區、群體與生活的世界正悄然孕育。

猜你喜歡
手工藝技藝傳統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老傳統當傳承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手工藝·溫州發繡
走近手工藝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