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校園景觀空間構建
——以UIC校園景觀實踐為例

2022-06-29 13:41朱仕亮陸藝欣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2年18期
關鍵詞:全人古村景觀

朱仕亮 陸藝欣

1. 廣州市彩風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2. 廣州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1 研究背景

1.1 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Whole-person Education,簡稱WPE)源于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最初由小原國芳(Obara Kuniyoshi)1921年首次提出,后經由隆·米勒(Ron Miller)等提倡者致力推廣與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后,傳播到國外以及中國的香港、臺灣,成為了一種教育思潮。其理念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目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即“全人”[1]。

1.2 校園景觀空間

校園空間(Campus Space),指的是大學以及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的建筑所在地,由包含教學空間、圖書館、宿舍、餐廳、禮堂或報告廳、活動中心等建筑設施與綠地、廣場、道路、屋頂花園、庭院、架空層等非建筑設施共同組成[3]。校園景觀空間主要是由上述非建筑設施構成,相較建筑設施,其空間的開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與體驗性等特質,更適應于全人教育體驗式、實踐式的學習理念,并對部分戶外及特殊課程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實現環境育人的目標。因此,與全人教育理念融合的校園景觀空間是本次實踐與研究的對象。

1.3 小結

全人教育理念日益受到國內高校的重視,其文獻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建筑工程與科學類型僅有20篇文章,占總量的0.57%[2],其中多數以建筑設施空間為切入點,而校園景觀空間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UIC全人教育為例,嘗試從理念至課程,從宏觀至微觀,對校園景觀空間提出適應性的設計策略,為此類校園規劃與建設提供參考。

2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珠海市唐家灣鎮,校園總體規劃面積為35公頃,本次實踐主要為為UIC生活區的校園景觀項目,占地2.92公頃。

UIC校區規劃目標構建“生態優先、國際文化、科研基地與全人教育”四位一體的高校,帶動唐家灣小鎮的整體發展。校區以“大學·小鎮”為發展概念,有機耦合古村、自然、校園三大主體,將會同古村脈絡延續至校區,共創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古村保育一體化的文化綜合體,力求實現大學、村民、社區的多贏局面。

3 UIC全人教育的啟示

UIC教學目標以博雅教育為指導思想,傳承香港浸會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在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課程中創造性的加入全人教育課程,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3.1 UIC的全人教育理念

香港浸會大學的全人教育實踐始于上個世紀 80 年代,至今已確立了較為完備的課程體系。UIC自 2005 年創校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結合自身的地域優勢、文化傳統和辦學實際,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全人教育課程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完善,逐漸形成體系[3]。UIC全人教育辦公室主任郭海鵬教授提出“天、地、人、已”四個整體性層次。注重培養學生處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宇宙的關系的能力。

3.2 UIC的全人教育課程

UIC全人教育辦公室目前共建立六個中心,包括:戶外拓展教育中心、情緒智能發展中心、藝術與文化發展中心、義工服務發展中心、環境發展中心以及體育中心。

中心分管七個模塊的課程,分別是體驗拓展課程、情緒智能課程、體育文化課程、藝術體驗課程、義工服務課程、環境意識課程、逆境管理課程,其課程理念強調整體間的關系,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群、情、心八個維度的潛能的全面和諧發展,注重體驗式與實踐式學習[4]。

4 設計策略

從UIC全人教育理念“天、地、人、已”四個整體性層次中提煉三個核心關系,即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從而提出文脈延續、自然適應、空間營造三大策略。

4.1 文脈延續——“三街八巷”

基地東、南、北向三面被鳳凰山環繞,西面緊鄰珠海保存最完好的近代村落——會同古村。古村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1732),興于買辦出身的莫氏家族。村民選鳳凰山山腳平緩處建屋,西側原有月形荷花塘一座,取“背山面水”之勢??臻g布局為嶺南古村落最常見的“梳式”布局。會同村的核心結構俗稱:“三街八巷”[5]。

規劃在空間上以會同村的肌理為原型,延續“三街八巷”脈絡,形成校園規劃骨架;對祠堂主街下橫街前的“祠堂廣場+荷花塘”進行空間傳承,在校園中設置與其呼應的“問源廣場+問源湖”,形成校園景觀的核心空間(圖1)。

圖1 “三街八巷”的空間延續(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2 自然適應——山海風廊、基塘海綿

珠海市唐家灣鎮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高溫濕熱,雨水充沛。4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是臺風和暴雨災害性天氣的高發期;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貎韧寥蓝酁槿斯ぬ钔良败浲?,含水量高,強度低,滲透系數較低。

校園建筑迎合基地夏季西南季風風向,與鳳凰山山勢結合,呈帶狀布局,實現“風壓通風”。建筑間預留綠廊,通過水體、植物、屋頂花園等設計,構建“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景觀空間,并通過“熱壓通風”的原理對自然風引流,風與問源湖的水汽冷熱交換后進入校園,有效改善校園微氣候。

為應對暴雨氣候,響應珠海市海綿城市政策,設計劃分集水區,保留原有場地的基塘,打造面積約0.4公頃的問源湖,為古村與校園提供生態緩沖,也成為場地自然匯水的海綿核心(圖2)。校園結合園路非滲透性鋪裝、廣場滲透鋪裝、屋頂綠化、生態草溝等設施,引導地表徑流匯入問源湖,構建適應本土氣候、且具備落地性的海綿系統。

圖2 海綿技術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3 空間營造——教景耦合

4.3.1 與景觀空間的耦合

設計遵循整體觀,將校園景觀空間按三個層次分級,分別為:核心開敞空間,街道空間、口袋景觀空間。

核心開敞空間,以問源湖為中心,打造開放自由的問源廣場,可適應學生團體生活、學習、交流的需求進行彈性布置。如體驗拓展、舞龍舞獅、藝術跳蚤市場等全人教育中心的活動與課程,以創造更多非正式的學習空間,貫徹體驗式學習的全人教育理念(圖3)。

圖3 問源廣場彈性功能(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街道空間,在校園人車分流的前提下,形成完整安全的慢行街道網絡,兼顧日常交通效率的同時,增加校園街道的社交功能。提出“Super roof ”超級屋面概念,校園街道結合建筑屋頂花園與立體天橋,形成串聯生活區、教學區的漫游路徑,讓街道環境成為觸發活力事件的發生地,也促進不同的工作坊進行跨學科、非正式的學術交流。

口袋景觀空間,以博雅六藝為主題的宿舍院落,“禮、數、書、樂、御、射”的“六藝”藝術裝置點綴環境,寓教于景;利用建筑灰空間,形成交流臺階、草地沙龍、交流盒子、思悟園等非正式的學習與交流場景,激發小群體間思想的碰撞,孵化共同的愛好與志向,促進交流。

4.3.2 與教學功能的耦合

針對七大課程對上述景觀空間進行教學功能的適應性設計(表1),用于輔助課程,貫徹體驗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表1 全人教育理念與校園景觀空間的關系(來源:作者自繪)

5 結論與展望

本文著重研究全人教育理念、課程與景觀空間之間的相互適應,設計通過“三街八巷”文脈延續、“風廊海綿”自然適應、“教景耦合”空間營造,貫徹“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

而大學校園景觀是個廣泛且復雜的課題,“全人教育”也是內涵豐富的教育思想,本文以UIC校園景觀實踐為例,在問題的普遍性上難免不夠全面與局限性,望今后繼續深入開展研究。

猜你喜歡
全人古村景觀
《古村小巷》
景觀別墅
田園養生景觀營造探討
布賴滕巴赫景觀酒店48°Nord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景觀平面圖》
古村——大蘆
淺談數學學科教學德育滲透
全員導師育“全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