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音樂的浸潤下“互教互學?互生互長”

2022-06-30 21:32王慶秋尚偉
小學教學研究 2022年7期
關鍵詞:音樂課堂

王慶秋 尚偉

【摘 要】依托國家級課題“小先生制下‘伙伴學習’的實證研究”和市級專項課題“小學音樂‘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的實踐研究”,我校音樂團隊將“伙伴學習”和“學習社區”的概念引進音樂課堂,在音樂課上進行實踐。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一是“伙伴學習”“學習社區”等內涵的界定;二是“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在音樂課堂的實踐收獲;三是“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在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從而進一步為“學習社區”下的“伙伴學習”在音樂課堂上的研究指明方向。

【關鍵詞】“伙伴學習” “學習社區” 音樂課堂

一、“學習社區”“伙伴學習”內涵的界定

“學習社區”,是指由學習者及其輔助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同伴等)共同構成的團體開展學習實踐的平臺或空間。該平臺或空間中的團體經常在學習過程中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會形成特有的共同成長空間文化。

“學習社區”有以下組成部分:(1)參與者:學習者、同伴和個體;(2)意圖或目的:社區日程、探索與描述意識和知識、相同觀點和期望、知識建構;(3)運行方式:按照一定的日程互相支持,合作、反思,尊重不同的觀點、價值和生活方式等;(4)社區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文化等一切有益于社區成員及學習者成長的文化。

“伙伴學習”是基于情感認同,由學生自由分組,形成學習伙伴,從而在課堂上實現“互教互學,互生互長”。這里所指的“伙伴”,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我們生活中同伴或者朋友的表述,“同伴”更強調年齡相仿,“朋友”更重視“物以類聚”,而“伙伴”則突出強調“目標統一”?;锇榫哂心繕讼嗳?、優勢互補、彼此信任等基本特性?!盎锇閷W習”也不同于以前經常提及的“合作學習”和“互惠學習”?!昂献鲗W習”側重強調學習的合作方式,“互惠學習”側重強調學習的互惠結果。而“伙伴學習”,則更強調關系,是建立在伙伴相互信任關系基礎上的學習,個體的目標與伙伴目標相輔相成、互惠互利,是榮辱與共、彼此互學互教,實現共同目標的學習。

“伙伴學習”是以伙伴關系為基礎,以完成共同學習目標為基本動力,以互教互學為根本方式,以團體成果為評價標準,以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益為基本目標,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價值導向的創新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

“學習社區”為“伙伴學習”提供的平臺或空間帶來的不僅是有序,還有可能是有益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的成長文化。

二、“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在音樂課堂的實踐收獲

(一)教學目標——多維聯動的任務驅動

“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目標的確定和平常的音樂學習一樣,需要一個明確、具體的任務。但是,任務的確定特別關注了以“情感認同”為前提,以及實際的語言和思維運用能力的培養。同時,改變了教師獨占課堂時空、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流動方式,創設出人際、人境等多維立體的互動學習場。在社區的平臺或空間的支撐下,學習者能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與探究。

如在《彩云追月》的節奏體驗環節,傳統的教學可能無外乎聽賞節奏的感、難點說明的知、照本宣科的行這幾點。但是,在“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的課堂上,教師首先抓住了“情感認同下的優勢互補”,建立了一個“學習社區”,以班級中街舞團成員為組長進行伙伴小組編制,帶領小組成員用街舞鎖舞中最簡單的動作來跳跳課本上的兩首作品《捉泥鰍》《村居》(這兩首歌曲的節奏統一,全部都是四拍子歌曲)。接著,嘗試用音樂的語言來表達感受,如擊掌表現規整的四拍子的動作語言:用動作表現的強弱次強弱;伴隨著鼓聲進行不同四拍子表現的器樂語言:鼓點敲擊節奏強弱次強弱;用念白表現的聲音語言:ti ta ti? titi ta和sin co pa? sin co pa等。正是在這種“學習社區”空間及伙伴的語言梯度表達中,學生發現了《捉泥鰍》《村居》《彩云追月》等三首作品的相似情緒,而它們情緒的共同支撐點,主要來源于節奏。同時,學生在通感體驗中更加理解了《彩云追月》中探戈節奏的特點。課堂不再是以空洞無序、不可控的形式互動,其信息的流通量更大、信息碰撞的可能性更高、大腦機能的活躍度更強。學生在多維聯動的任務驅動中主動解釋信息、建構知識,學習的不僅是語言和知識,還有在“學習社區”下的“伙伴學習”中探索學習的思維和方法。

(二)教學環境——具身體驗的浸潤融合

“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的很多理念幫助我們真正厘清了音樂學習的思路。好的音樂課相對于知識技能的獲得,有更多值得我們探索。比如,除了這種在教學目標中體現出的“多維聯動的任務式學習”,在“學習社區”環境的營設中,“伙伴學習”中特別提到了一種學習樣態,叫作“具身體驗的浸潤融合”。它來源于新課改理念下應運而生的“浸潤式學習”,通俗點說,也就是我們音樂課標里一直提到的、近年來特別強調的“情境化學習”。但是,在情境化學習中,情境化更多的是指一種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起背景支持的作用。而“伙伴學習”則更強調身體、感知和環境的一種閉環,方式、過程和結果互生互長。

如《劃船歌》的教學,整節課教師始終以體驗《劃船歌》所傳遞出的靜謐情緒為基調,這就是一種“社區環境”。導入時,教師用優美的歌聲演唱歌曲《星星索》(嗚喂~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船兒呀隨風蕩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引導學生先沉浸在音樂中自由體驗船歌的韻律感。接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組成一艘艘船,教師模仿做劃船動作,引導學生體驗歌曲前半段的弱起節奏,與此同時,音樂中出現主干音提取之后的海浪的聲音和主旋律。

教師引導學生分角色演唱(主旋律+海浪聲)。最后,教師通過一段表現了大海不同姿態的視頻,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節奏創編或嘗試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現。此時,各“伙伴學習”小組用不同的船歌再現自己心中的大海。這里的情境不再是我們以前教學中的某一個瞬間,而成為一個有機的浸潤整體,影響、映射了學生學習的方式、過程和結果。

(三)教學方式——“學習社區”中情感相融的交互探索

無論教學目標還是教學環境下的“伙伴學習”的樣態,其中都貫穿著“伙伴學習”中一種核心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習社區”平臺創設出情感相融的交互式探索。

交互式探索是指在宏觀教學情景下,在多點自由切入的教學平臺上,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圍繞某一個問題或課題進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的一種學習方式。社區下的“伙伴學習”更指向由具有共同目標、共同學習任務的成員構成的、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學習集體之間的生生交互。在上述的兩個課例片段中,大家可以看到一種動態的交互。無論《彩云追月》中多維聯動的任務驅動,還是《劃船歌》中具身體驗的浸潤融合,都通過學生之間動態的交互,對參與的學生與團隊起到作用,營造了課堂學習共同體,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學習情境或社會關系中,實現了個體認知能力的提升與社會化的成長。

(四)教學評價——走向深度的項目重構

在“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實踐中,我們逐漸建立了一種以終為始、走向深度的項目引領的教學評價觀。在“伙伴學習”的課題引領下,我們的音樂課堂已經實現了由設計一首歌曲怎么學,到設計一個項目的學程的轉變,由聚焦教什么走向創設怎么學。依據課標,基于年級特點合理規劃項目內容,通過設計結構化的學習任務,我們有了越來越多跨學科的驅動性問題。我們不再只顧“低頭拉車”,更多的時候有了“抬頭看天”又腳踏實地的格局和意識。

從結構化的學習這一點來切入,“學習社區”所提供的平臺或者空間,更有益于我們嘗試打破學段體系的教學結構,產生不同年級、不同內容的同主題架構。如我們設計了一個專題——童趣,它貫穿了一些古詩新唱的課題。

還有同維度上梯度目標的設立,如下表格中的項目聽覺感知,從三個維度將課標中的目標要求分成了四級指標。

(五)學科重構——創設跨學科的項目實踐

這里所指的“學科重構”其實就是課程整合的意思。從廣義上講,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從狹義上講,課程整合是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節課中進行教學?!皩W習社區”的特有平臺或空間恰好為實踐提供了支撐。以下案例是從狹義的概念上進行闡述的。

比如,本校市級平板融合課——林中樂隊,這是一節語文、美術、音樂等跨學科的融合課。在這節以“森林”為主題項目的課上,學生們一起嘗試用“伙伴學習”的方式多維度去了解森林。筆者創設了三個問題:喜愛畫畫的學生,能否完成一幅以“森林”為主題的宣傳畫?喜歡語文的學生,能否用文字表現森林里各種動物的叫聲?而喜歡音樂的學生,能否一起搜集與森林相關的音樂作品?學生們畫森林和寫森林后,再用各種打擊樂器來模仿森林中動物的叫聲,并且以不同的節奏將這些打擊樂器組合到了一起,用打擊樂器進行表演。伴隨著好聽的音樂,大家仿佛都進入了一片生機盎然的大森林。

這節課從課內的講解到課外的實踐,超越學科界限,聯結各種學習,在學科之間建立聯系,將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中學到的內容整合起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學生不僅習得豐富的學科知識,還學會了與他人一起分享成果,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習走向了深度探究與合作。

三、“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的實踐困惑

在實踐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以下一些困惑:

(1)在尊重“伙伴學習”強調的“以小組為單位榮辱與共的責任感”中,能否更智慧地體現音樂學科學習中的審美感知與情感表達?

教師往往在“伙伴學習”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形式上的互動,從而將音樂課堂變成比較理性的知識交流型課堂,在不經意間背離了美育的宗旨。

(2)如何將“伙伴學習”的基本理念更有機地融入不同的音樂課型中?

目前,我們的研究更多放在了欣賞相關的教學中,在歌唱、器樂演奏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如何利用“伙伴學習”進行知識技能方面的互教互學,是我們后面課題研究中的重點。

(3)如何從教師的素養和能力角度出發,創設出更多的路徑、方法,幫助每一個學生真正有所收獲,而不是為了“伙伴學習”而學習,從形而上學走向學有所得。

(4)“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中,如何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教師是否在優生知識共享的同時,忽視了個別組員的作用,從而不能從根本上實現“互教互學”?

接下來,我們將以這些困惑作為近階段研究的重點,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項目研究,如從歌唱課堂、律動課堂、器樂課堂為切入點進行研究,使我們音樂課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音樂的浸潤下“互教互學,互生互長”。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與方向——兼論深度教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6).

[2]巴洛赫.合作課堂[M].曾守錘,劉華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注:本文系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音樂‘學習社區’下伙伴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系列論文之一(課題批準號:L/2020/024)。

猜你喜歡
音樂課堂
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效應
“投其所好”,讓音樂課靈動高效
巧用動畫歌曲優化音樂課堂
實踐創新教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
小學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措施的分析
適應性教材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用性
用“心”傾斜,有意“栽”花
新手教師如何應對低年級音樂課堂
多媒體是音樂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