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體系建設策略

2022-06-30 02:29張揚
民族文匯 2022年36期
關鍵詞:歷史文化建設策略

張揚

摘 要:在城市更新和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存儲城市文脈、記憶和特色風貌的特殊單元,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但在拆除重建和靜態維護的理念指導下,這種價值卻難以有效延續和活化利用。研究以共生理論為基礎,構建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性共生的概念模型,并以永州江永瀟浦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從空間、功能和文化三個維度探討了具有普適意義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共生策略應用,兼顧了街區的歷史真實性、生活延續性和發展協調性,以期在權力、資本、居民三方博弈局面下實現經濟發展、文化保護、民生改善等差異訴求的滿足與平衡。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體系;建設策略

1.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認知發展

1.1兩種典型保護更新理念的對比

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產生諸多矛盾,保護更新理念與目標的錯位是關鍵影響因素之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主要存在兩種傾向,即“拆除重建”與“靜態維護”?!安鸪亟ā北憩F為建筑和區域的大拆大建、對文化傳承的破壞以及對使用功能的完全置換。這些措施違背了歷史街區保護的基本原則,產生“建設性破壞”,使其失去內在的歷史、文化、考古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價值,造成“千街一面”的局面。愈來愈多的決策者意識到“拆除重建”的破壞性,一是出于維護歷史建筑原真性的目的,更多是由于觀念與技術的落后、房屋產權復雜、多頭管理,傾向于選擇“靜態維護”思路,對部分損害嚴重的單體建筑做“修補式”改造。失去新功能、新技術的歷史文化街區,結構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質性老化等問題逐漸凸顯,最終因“保護性衰退”成為城市中“被遺忘的角落”。

1.2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割裂”表征

在“拆除重建”和“靜態維護”兩種導向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出現了多種“割裂”表征:1)價值向度的割裂。歷史文化街區在不同治理理念、不同實施主體和不同利益謀取驅動下呈現出“保護”與“更新”的單向度取舍,如上?!靶绿斓亍苯謪^改造商業價值的巨大成功伴隨著文化價值的多層異化,并引發模式化空間生產;2)空間尺度的割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式呈現片面化、局域化特征,忽視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性,導致歷史文化街區多層次空間尺度的割裂;3)時間維度的割裂。其一是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直接導致歷史虛無和“真名城”變為“假古董”。其二是以一種歷史時期完全代表某個街區,忽視歷史文化街區是多時代歷史記憶、文化的疊合體,導致歷史文化街區空間嬗變、功能演替和文化流變歷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

1.3國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新趨勢

近年來,國內規劃、建筑和社會學界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提出不同的認識。張尚武認為中國的規劃工作迫切需要從發展優先、效率優先、技術優先的價值理性回歸人文理性和生態理性。董衛強調城市是動態變化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也需要動態地去看待城市的發展。邊蘭春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應秉持“求同”和“存異”的價值取向,從中找出遺存保護、風貌延續與社會生活演進三部分協同關聯的最佳方式。歷史文化街區既要不斷深化對其文化內涵、價值和場所精神等無形之物的認識,也要擺脫過去片面局部保護的路徑依賴,具備動態發展的眼光,強調整體性保護與發展。在新舊物質文化并存、生長、沖突的歷史文化街區當中,如何實現“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動態平衡,仍然需要尋求理論支撐。

2.共生理論下的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性保護更新框架

2.1共生理論的解讀與整體性共生

“共生”最開始是生物學的概念,指兩種生物或其中一種因為不能獨立存在而共同生活,且均可獲得利益的現象。在建筑學領域,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最早提出面對新舊關系時要尊重彼此個性并共生互融,是在對立與矛盾中建立起創造性關系,其思想主要包括內部與外部的交融、歷史與現實的共存、異質文化的共生等方面。社會學的共生理論從系統論出發,認為共生關系包含三個基本因素:共生環境、共生單元和共生界面①。穩定的互惠共生是系統演化的最優目標。不同學科領域的共生理論分別闡釋了共生類型、路徑和結構,但仍缺乏系統性共生理論框架指導相關規劃。

2.2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性共生理論框架

結合共生理論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實踐和共識,本文構建了包含多領域共生理論基礎、多重方法、時空尺度分析、四大原則、雙重目標和三維實踐策略的整體性共生理論框架。研究引入生物學、建筑學和社會學的“共生”理論內容作為整體性共生的理論基礎。整體性共生是歷史文化街區內外、歷史與現實、異質文化的“互惠共生”。社會學的共生系統為整體性共生理論提供了實踐維度的分析模型。共生單元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元素,主要涵蓋新舊空間、功能、文化等要素。共生環境則是由城市經濟、工藝技術和政策背景等因素組成,交通設施、規劃與發展理念則組成共生界面。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方法把握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歷程和特征,通過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方法獲取民眾對街區重要歷史場所節點的感受和意見,為規劃師制定街區整體性共生策略提供引導。整體性共生理論采取整體性思維從時空尺度上看待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時間尺度上,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產生發展進行階段性劃分,提取不同時期建筑和空間格局嬗變、功能演替和文化流變的規律和特征,嚴格保留和謹慎修繕不同歷史片段的建筑,最大可能實現歷史街區完整時間序列信息的呈現??臻g尺度上,跳出歷史要素單體保護的原子主義思維,建立要素關聯及其對整體產生影響的系統性整體主義思維,宏觀層面上協調歷史街區與城市的關系,中觀層面上優化歷史街區整體格局,微觀層面上則是關注建筑空間協調性。

結語

當前,中國城市發展的模式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面向高質量的城市建成區更新也成為政府、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作為城市空間的特殊構成單元,歷史文化街區具有“傳統性”和“現代性”的雙重屬性,既是承載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遺存,也是現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不可再生資源。然而,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實踐中,由于過度逐利和規劃理念的偏頗,歷史文化街區遭到破壞,進而對城市文脈、風貌和文化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丁奇,朱方鈺,梁健.產權導向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策略——以北京延壽街城市更新設計為例[J].中國名城,2021,35(09):36-42.DOI:10.19924/j.cnki.1674-4144.2021.09.006.

[2]魏瀚宇,賈鑫銘,閻波.城鎮歷史景觀視角下巴蜀傳統場鎮文化景觀的保護與發展策略——以四川元通古鎮為例[J].當代建筑,2021(09):125-130.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建設策略
小學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級的文化建設
論高職院校保衛工作信息化建設
高校醫學科研機構綜合管理系統建設策略
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標識系統設計初探
地方歷史文化開發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共存模式研究
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