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策略

2022-07-03 12:16關藝杰
考試周刊 2022年19期
關鍵詞:學生興趣學生主體小學音樂

摘要:在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著音樂資源相對單一、教學模式僵化,以及音樂改革進程緩慢等問題,這些都影響著音樂教育質量,也使得音樂教育長期缺少突破,學生興趣寥寥。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堅持以學生為本,通過調整音樂教學方式、豐富音樂教學表達及載體、增強師生互動等策略為音樂課堂帶來內容與形式的優化,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音樂;學生興趣;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9-0155-04

一、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深度推進,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目標,打破了以往“唯分數論”的教育環境。小學音樂作為德育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音樂素養的啟蒙,也是人文藝術與審美素養的啟蒙。此時,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加入音樂課堂中,徜徉于音樂世界,為當前教學工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二、 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一)音樂資源相對單一

音樂資源,是指可以用于課堂教學的各項輔助資源,如音樂課、音樂情境創設、各種在線課程、多媒體資源以及各類與音樂課堂相關的資源……看上去種類豐富,然而真正能夠運用于課堂的卻少之又少。我國小學階段音樂課頻率多為一周一節,顯然,很少有教師會為了這一節課做過多的設置,多數目光依然停留在教材中,鮮少能主動關注到更多素材的帶入,或是將目光僅僅局限于電教化設備,而忽視了對其他素材的挖掘。相對單一的音樂資源,或是相對單調的引入,都難以真正推進教學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僵化

教學模式僵化,是指在小學音樂課堂沿用最多、最為基礎的依然是教唱教學,教師模仿、示范,學生聽與學習,最終通過伴奏唱、清唱、獨唱或合唱的形式表達出來。長此以往,音樂課堂仿佛成了固定模式,缺少了靈動生變,也缺少帶有創意的轉變。教學模式缺少變化,實際上也在限制著音樂的人文抒懷,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削減了音樂課本身應有的靈動與自由。

(三)音樂改革進程緩慢

在我國傳統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的知識掌握,而對非應試需要的音樂、美術等課程關注相對較少,甚至連音樂教師自身的重視程度都相對淺薄,這樣,真正參與其中進行的改革、創新少之又少。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推進,加之2021年以來全面執行的雙減政策,都已經為學校教學帶來了諸多轉變,然而對教師而言,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依然需要足夠的時間去調整與改變。

(四)教師技能有待提升

教師作為課堂的另一主體,在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音樂教師在專業技能、教學技能以及人文素養上都面臨著全面提升。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很多音樂教師依然固守著缺少變通為主的教唱課堂。顯然,部分教師的教學思維未能跟上新課標發展要求,注意力依然放在教材中,鮮少關注到學生本身。在一些地區,受當地經濟發展影響,部分小學音樂教師依然用兼職的形式,這部分教師基本的專業性都很難保證。新課標發展之下,音樂教師需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優化課堂,在教學預設與生成上會存在很大差異,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技能,完成教學任務。

三、 小學音樂中對學生興趣激發的策略

(一)創設以人為本的課堂

新課標以育人為本,堅持學生為中心展開,而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的兩大主體,共同構成完整的課堂。創設以人為本的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尊重小學生的發展階段和認知水平。在課程設置上,嘗試從小學生生活中找尋素材,在課堂加工成為學習情境,幫助學生體驗歌曲內容,完成歌曲學習。設置過程性課堂,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本身是變化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互動,也在與音樂學習內容發生交流,這必然不是教師所能決定的,每個人的想法、思路不盡相同,在交流上也必然會有所差異,這些都是當前的預設工作很難達成的。創設以人為本的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完成。

實現師生間的互動,也是以人為本課題的重要一環。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體,而新課標下,學生為主的課堂逐漸發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應當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互動者以及陪伴者,應當與學生共同完成日常的知識學習。課堂教學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這兩大主體,應當是交流、互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

(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拉近師生距離;通過趣味的導讀、故事等,使學生更為輕松地參與到學習中,這些都是營造輕松愉快學習氛圍的重要嘗試,這里筆者也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試著做出一些具體策略整理:

拉近師生距離。小學音樂受課程比例及應試教育影響,師生間的交流少之又少。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也能將自己對音樂的情感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從身邊人的角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參與到音樂學習中。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反饋,從學生角度找到教育思路,展開音樂教學。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陪伴者、互動者,作為學生小組互動的一部分,也要進一步嘗試融入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中,成為學生的小伙伴。

除了師生間的愉快互動,也要積極展開更為趣味的交流互動活動,使課堂更具參與感。例如,嘗試小組互動,將學生分為不同學習小組,在學習一首歌曲時,根據不同分組,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聲部,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幫助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增加對音樂的直接體驗與交流,直接完成日常的學習和思維互動。輕松愉悅的音樂學習氛圍,為學生建設良好的情緒和思路,為教學工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三)依賴于多媒體技術手段

多媒體技術作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輔助手段,對當前教育發生著重要影響。以多媒體技術手段去革新小學音樂課堂,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新意,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這里筆者也對多媒體為課堂教學帶來的改變,做出一系列的設想:

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的優化革新,如創設情境、豐富表達等,在視覺、聽覺上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例如,在為學生講解“音符”相關的知識時,以往教師只是要求學生根據教材的譜子和自己的彈唱去感知,但這種感知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在多媒體輔助之下,教師可以將音符、五線譜等展示在課堂中,配合彈奏,每彈奏到某個曲譜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自發跳動,使學生在視覺上配合聽覺去感知音符的變化,感知音樂的頻率等。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展開多模態教學,使學生的各項器官被調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中,增強音樂體驗感,進而完成音樂學習。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靜,也對當代教育工作帶來了沖擊,在線授課、遠程授課等,都在慌亂中為課堂教學帶來諸多新的要求和體驗。此時,教師應當關注到如何借助多媒體教育進行課堂教學的調整,嘗試建構依托于信息技術的新型課堂,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此時,作為音樂教師,或是由學校層面組織相關教師成立教研組,共同研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音樂課堂的轉變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將音樂用多媒體設備表達出來,實際上會有更多豐富的表達,教師可以嘗試設置趣味的資源展示,也可以展示趣味豐富的知識點,實現課堂教學的革新。在必要時,嘗試設置在線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思考和獨立判斷,由此達成日常教學的展開與完善,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由此指導學生參與到日常的學習和互動中,全面帶動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做出調整,以此達成日常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

(四)增加音樂教育中的人文體驗

音樂課作為一門人文藝術類課程,應當為學生增加人文藝術體驗,幫助學生感受到蘊藏在音樂作品中共通的情感和美。例如,在學習《采蘑菇的小姑娘》時,嘗試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雨后森林的情境。很多小學生,對森林的初認知,是在童話故事里,都帶有或多或少的美好想象,此時,以精美的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能夠為學生帶來熟悉的體驗,啟發學生想象,吸引學生投入音樂學習中。在小學音樂課堂,從學生角度去挖掘人文素材,激活學生情感,使學生盡可能體味到音樂作品背后含蓄的情感和美的展現,如采蘑菇小姑娘對生活的熱愛、活潑天真的性格等,逐漸將音樂語言“翻譯”給學生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逐漸增加一些師生間的互動,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如在學習《森林狂想曲》歌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互動,如提問學生“同學們喜歡森林嗎?”“那么一提到森林你們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畫面呢?”“茂密蔥蔥的大樹、呼朋喚友的小鳥、下雨后長出的小蘑菇、五顏六色的花朵、潺潺的小溪……”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逐漸給出豐富的答案,教師趁機引導:“是啊,森林是能夠引發無限遐想,創造美好的地方,那么,今天我們將通過歌曲,再次穿越森林世界,感受森林的美好……”經過這一系列的語言交流和鋪墊,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被調動起來,逐漸加入知識的學習中。很多音樂作品,背后都有趣味的故事或豐富的場景,此時不妨為學生展示出來,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人文體驗的增強,也需要在音樂課堂適當增加人文素材。如在學習《瑤族舞曲》《彈月琴的姑娘》等歌曲時,感受西南少數民族的風格,了解民族的風土人情,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關于自學民族歌曲特點與創作背景等資料。這些資料逐漸打開了學生視野,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思路和素養。

增加音樂教育中的人文體驗,也需要教師在“技術”上有所提升:首先,人文體驗的增加,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去展示,如動畫、圖畫、文字等,這樣聲、光、電、影的綜合展示,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其次,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將音樂中音符節奏背后的故事、背景等,講述給學生聽。優美、趣味的語言,是課堂的基礎,也能為音樂課堂錦上添花,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知識點。除了技能的提升,教師也要及時關注到對課堂比例的調整,增加音樂鑒賞、音樂常識在課堂中的比例,減少單純的音樂教唱。增加音樂教育中的人文體驗,能夠為課堂教學增加藝術色彩,逐漸引導學生進入音樂學習中。

(五)創新音樂知識載體

創新音樂知識載體,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系列調整,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當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趣味的表達能夠快速地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使其跟著課堂的節奏去學習和思考。傳統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模式還是內容,通常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對學生的學習影響相對較大。創新音樂載體,可以尋找趣味的、互動性強的音樂內容,這里也做出如下常見形式舉例:

嘗試以游戲作為知識載體。游戲是孩子喜歡的一種交流方式,他們用這樣的方式與周圍發生互動,與同學、教師互動,也在了解音樂知識。在當前的小學音樂課堂,嘗試設置趣味的音樂游戲,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例如,在認識“1、2、3、4、5”五個音符時,可以讓每個學生頭上戴著一個音符,不同的同學喊出音符,喊到誰,誰站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記住音符的唱音。類似的音樂互動游戲,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豐富有趣的體驗,并且積極地投入日常的學習中。

嘗試為學生預留展示的平臺。我們始終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而在課堂時間,想要接收到學生給出的豐富的反饋,需要教師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常見的如進行課堂的交流會、辯論賽以及分享等。嘗試翻轉課堂,為學生預留課題,指導學生在線下,在家長的幫助下,去完成一系列網絡資源或圖書影像資源的搜集,對某一種音樂、某一首歌曲的背景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而在課堂中或是以小組為單位,或是以個人為單位,介紹給同學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的載體,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由此實現了課堂的調整與優化。

(六)嘗試推進音樂實踐

在小學音樂課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嘗試通過增加課堂的學習實踐與互動。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增加課堂的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多地與知識進行溝通交流。這里也對常見音樂教學實踐做出舉例:

嘗試組織趣味的活動,讓學生能夠有話可說。例如,在音樂課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辯論賽,對“小學音樂課堂引入流行音樂教學的利弊”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地產生學習的興趣。這類看似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話題,實際上距離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相對較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思考互動,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 結語

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教學的調整,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機遇與發展,進而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劉亞玲.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16(4):56-57.

[2]湯雪紅.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探究[J].兒童大世界,2019,18(1):64.

[3]陳健.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0,13(8):145-146.

[4]趙雙.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2):175-177.

[5]李鑫鑫.淺議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7,14(2):386-387.

作者簡介:關藝杰(1996~),女,漢族,安徽淮北人,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新城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學生興趣學生主體小學音樂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高校中長跑運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論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
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立足高考下優化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有效講評淺析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