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科普工作的文化轉型

2022-07-05 21:30朱洪啟
人民論壇 2022年12期
關鍵詞:日常生活文化建設科普

朱洪啟

【關鍵詞】科普 日常生活 泛在 科普空間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315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002年6月29日,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標志著我國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其頒布實施20年來,科學普及已融入社會運行的各個方面,科普已逐漸從對知識、技能的普及轉向精神、文化的培育,需要對科普工作重新進行界定,構建新的科普工作機制。

科普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具體社會背景,不同時期科學與公眾關系在不斷發生變化,由此,科普的內涵與任務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科普的理念、內容、媒介也在不斷地轉變。隨著科學技術日益深入日常生活,重塑著社會運行的節奏和文化,我國科普事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轉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文化事業非常落后,我國民眾尤其廣大農民,基本是生活在傳統知識體系中,基本不知何為科學。在這種情形下,我國科普事業的主要任務是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和技術,關注科學的實用性,培育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態度??破盏拿浇橹饕歉黝惢顒右约翱破照褂[、圖書、期刊等??破盏倪吔巛^為清晰,科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較強,具有較強的指向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公眾對科學的新奇感以及對科學技術的認知維度等,都發生了變化,除了科學技術的實用價值之外,公眾也逐漸從更加豐富的視角來看科學技術,從科學與社會的視角感知一些問題,從科學技術與生活方式、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等諸多角度來思考問題,甚至對科技倫理問題也進行著熱烈的討論。在科學與公眾新的關系中,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科普空間正在不斷縮小,而新的科普空間正在打開,而這個科普空間,就是日常生活空間,就是科學文化建設。

進入新時代,科普正更多地從對知識、技能的普及轉向文化的培育,從而實現科普的文化轉型,走向科學文化建設?!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強調突出科學精神引領。當前科普的媒介呈現新特點,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互聯網已成為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首選渠道。①調查發現超六成的公眾認為接受科普的動因是“科學內容隨處可見,耳濡目染”(60.7%)。通過移動社交媒體(微信、微博、抖音)了解科技知識成為公眾的首選,占比達到86.2%;其次為移動資訊平臺(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占比為65.4%。②這一系列變化,已顯示出科普的日?;?、生活化轉型,科學精神及科學文化建設愈發重要。

科普,其實就是推進科學融入社會中,在人類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中融入科學知識、技術、精神,培養公眾認知世界的一種新的方法,培育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新的生活方式。其實,這就是一種文化的改造,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到精神層面,科普正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功能。通常認為,科普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普及科學技術,從而促進生產、指導生活。這種認知太狹隘,有許多問題沒有說清楚,比如,科普是如何影響公眾行為的?我們將科學知識、技能傳授給公眾,到公眾改變行為,這之間好像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個必然的過程。其實,公眾受科學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中公眾的日常生活實踐是最重要的渠道??茖W與公眾相遇的場域,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科普發揮作用的核心方式,是進入生活,使科學認知和科學文化成為生活中的自覺。這里所說的日常生活,是指公眾在社會中的日?;顒涌偤?,包括社會和經濟活動、消費行為、休閑娛樂等。

科普是科學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對接,涉及科學語言和大眾語言、科學研究和大眾生活、科學認知與日常生活認知(常識)之間的轉化,是一個很寬泛的科學與人文交叉領域。但在科普實踐中,科普的涵義比較狹窄,滿足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多關注專門的、經過設計的、有明確意圖的、帶有學習性的產品或服務,比如科普活動、科普作品、科普展覽等,在這種狹義的科普涵義下,形成了結構化的特定科普空間。這種特定的科普空間,往往過多地剝離了生活場境,成為了純粹學習性的活動,從而存在科普與大眾日常生活實踐不切合的現象,公眾獲得感較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普與生活“兩張皮”的現象??破諏嵺`中還存在其他一些二元對立的表現,包括科普實踐中主體和客體的固定化,在實踐中形成了比較明顯的主客體分離,公眾是科普的對象,是客體,是被動的。更為深層的是,科學技術是主體,生活是客體,科學技術處于主體地位,而日常生活只能處于客體位置,只能按科學技術的要求而被動改變,而不能很好地融合。以上二元對立現象,導致科普產品和服務結構化,比較關注特定的科普空間,科普缺失人文性,科普僅是一種向公眾傳輸知識與技能的工具,從而難以在科學精神培育方面發揮作用。

隨著科學深入社會以及公眾與科學關系的變化,社會上出現并在逐步擴大新的科普空間,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新的科普空間的最大特點是對生活空間有著更為細微的感知,與生活空間有著更為密切的互動??破盏娜宋膶傩?、文化品質更加突顯??破詹辉偈且环N對象化的他者,而是融入公眾日常生活中。在新的形勢下,科普會更深層次地融入社會經濟文化活動中。我們對科普的理解更應放寬,從科普的內涵、科普工作的體制與機制等方面加以改革,打破當前科普實踐中的二元對立現象。

科學已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社會運行的基本動力之一,科學對于社會文明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從器物、到制度、到精神,處處都有科學的影子。與之相應,科普媒介也實現了泛在化,進入全要素科普時代,所有要素都包含或可以轉化為科普要素。全要素科普時代有以下特點:一是科普的媒介泛在化??破盏拿浇橐巡辉倬窒抻诨顒?、科普場館、電視廣播節目、圖書、期刊等傳統形式,科普媒介已泛在化,甚至可以說,科普已媒介化,科普不僅僅是通過媒介來傳播科學,許多媒介本身就具有科普功能,例如,各類科技產品本身就是科普媒介,通過大眾消費行為,推動著科學進入生活、進入文化。二是科學議題已大眾化。在公眾的視野中,科技不再純粹是一種外在的知識,具體科技議題的決策會對自身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萍家褍仍谟谏?,內在于個人對社會的認知,內在于個人的日常決策中。日常生活已成為科學大眾化的重要實踐場所??萍甲h題已不再是政府和專家的獨有領地,普通公眾的發聲越來越活躍。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應用,科技議題辯論的主體越發多元化、平民化,且相關討論或爭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呈現出即時快速、議題更新快的特點。三是科普已不再是對象式傳授,而是融入式實踐,由被動行為轉為自覺行為。在科學與社會新的關系中,科學成為公眾日常生活實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對自然的認知,有對社會的認知,有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也有人文關懷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科學融入公眾對于世界的基本認知里面,對公眾的情緒、心理、態度、行為、知識、技能等產生深刻、持續的影響,從而影響著社會的文化與氛圍。在日常生活中,科學不再是陌生的他者,而成為日常生活實踐的一部分;公眾對科學的認知,也不再是對象性的學習活動,而就是生活本身,是生活審美的組成部分。

全要素科普時代,應更多地從促進科技與社會的融合視角來理解科普??破帐锹撓悼茖W與公眾的橋梁,處于科學與公眾之間。傳統的科普,比較偏向于科學一端,科普的主要任務是向公眾傳播科學,重視科學的實用價值。而當前的科普,應更多偏向于公眾一端,主要任務應是將科學導入公眾生活,這不是一種知識、技術的導入,而是一種文化的導入??破諔晕幕ㄔO為載體,融入社會各個方面。

科普創意產業是科普發展的重要趨勢。高質量的科普創意產品和服務,會擁有越來越大的市場。同時,需要高度重視公眾日常消費行為的科學文化建設功能。日常消費行為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媒介??茖W具有實用性,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同時對于態度、心理、認知、行為習慣、常識建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而這些影響主要還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為產生的。消費行為不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著公眾的思考方式和觀念,改變著社會的運行與社會文化。有研究認為,大規模的物(商品)的消費,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看待這個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態度。這種改變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的轉變,同時也是一種整體性的文化轉變。③

公眾對于科學技術的消費,不僅僅是對實物的消費,更為重要的是對科學技術符號的消費??茖W技術的符號消費,是當代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萍荚貜V泛存在于當前的符號之流中,商場中的各類商品、大街上的各類現代建筑以及科技產品構成的景觀、豐富的科技訊息和廣告、基于科技的舒適生活的影像等,使廣大公眾產生了強烈的審美愉悅。有學者提出,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使日常生活以審美的方式呈現。④科學元素已進入了日常生活審美,已成為體面的、有序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基礎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和文學藝術一樣,能夠融入到人們的精神深處,滋潤人的精神??茖W知識、技能、精神、文化融為一體,科學的實用價值、符號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形成基于科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審美。這一轉型的核心是,科普由對象化的教育活動轉變為在場、投入的生活體驗??破盏膬热?、形式、媒介多元化,科普的泛在化是必然要求,科普空間也不再是獨立的空間,而是融入社會和生活空間中,科普空間和生活空間實現合一,科普的表現形式大大豐富。

當前需要打破傳統的科普工作空間,不應局限在科普場館、科普講座、科普活動、技術推廣與培訓、科普圖書、科普電視廣播節目、科普網站等,科普空間應更加開放,應更加關注非正式場合,更加關注未經策劃的科普,關注生活本身中的科學。我們要打破對科普的狹義的理解,認為科普就是要規規矩矩學習科學,用科學來改造我們的生活,用科學來提高我們的能力。這種理解,會極大地降低科普的社會號召力,極大地削弱科普的影響力,極大地限制科普主體的多樣性。由少量主體開展的有組織的科普工作,已不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破展ぷ髦黧w呈現多元化、社會化的特點,由政府為主的組織行為轉向泛在的、多主體的行為。我們可代之以新生活運動,或科學引領時尚生活等名義來開展科普,突出科普的生活取向??破?,不是枯燥的知識與技能普及,科普應向生活審美進發。

當前,科普工作呈現新格局,其特點就是社會化、泛在化、日?;?、消費化。與以往結構化的科普工作格局不同,泛在化的科普工作不具有統一的結構與模式,更加注重利用多媒介化的、非正式的科普空間,更加強調日常性、生活性??破展ぷ鞯男赂窬种?,科普工作及其場景是多元的,這就要求我們打破結構化科普對于科普工作的界定,用開放的眼光來看待科普工作,更加關注并充分利用社會中的科學現象,促進科學與社會、公眾生活的融合。

新格局下推動科普工作,應著意打造科學文化生活空間??茖W文化生活空間包括三個維度。一是生活和生產技能的培育??破找獛椭娺m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提供凸顯民生服務、充滿人文關懷和用戶視角的科普產品與服務,關注日常生活場景。一方面,要用科技服務百姓生活。就像疫情期間,廣泛宣傳帶口罩、勤洗手一樣,不僅僅引導公眾行為上的改變,還要進一步追求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將科技知識轉化為常識,融入到生活。另一方面,要關注科學的符號價值??破找I時尚生活,不僅僅是簡單地向公眾傳輸一些科學知識、方法等,而是意在培育一種生活觀念和生活審美。生活中的科學技術,不僅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作為生活得以展開的基礎要素塑造著文化,影響著公眾對日常生活的價值判斷和對世界的感知,使科學成為生活審美的重要因素。

二是在民生服務中融入科普??破召Y源和服務下沉,是我國科普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如何提升科普的實效性,提高公眾的獲得感,將科普有機融入民生服務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打造文明、清潔、美麗、便利的社區生活環境方面,科普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有機融入??破杖谌朊裆?,不能僅僅理解為在社區搞些科普講座、開展一些科普活動、做一些科普展板等,應真正把科普融入日常民生服務中,要強調日常性,而不是儀式性。注重利用科普的多種形式,不是只有科學知識的傳授才是科普,推動公眾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理性和諧的思維習慣、保持平和的心態、塑造溝通的良好環境、促進生活環境的整潔、提升社區文明程度,都屬于科普工作的范圍,不應把科普獨立于其他民生服務,而應融于一體。要充分利用好基層有關設施和場所,比如,社區文化生活服務設施、街區特色閱讀空間等基層科普設施。老百姓不會經常去大的博物館、科技館等,而社區及周邊是其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因此,基于百姓生活空間,增添實用的科普元素,應成為加強當前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另外,在街區、人員密集的商業區中,適當增加科學美的元素,打造科學美的景觀,也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城市的廣場、商場、公園等,都可成為展示科學美的重要場所;現代農村的田園風光,也是人與自然、科學與人文、生態與發展之間的和諧統一,富含科學美的元素。

三是加強科學文化公共產品的供給。主要包括大型高品質的科學文化設施,以及科學主題的各類大眾傳媒作品,如高品質科普圖書、影視作品、短視頻等。在此尤其要強調的是,在讀圖時代,視覺化是科普最主要的發展路線。當然,科普視覺作品的生命力依然在于品質,并且,不僅僅是談科學,要有人文屬性和文化品味。就現狀來看,我國還比較缺乏高品質的科學人文作品,宣傳科學文化的影視節目、公益廣告、宣傳畫、短視頻等值得大力開發。用視覺產品來展示科學和科學家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是重要的發展趨勢。

科普是科學與社會的重要聯結渠道??破盏膬群?、功能、方式、媒介等,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著深刻變化。當前,我們應深入反思科普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當前科學與社會關系背景中,科普理念、模式的調整問題,科普行政的策略調整問題。以往的科普,強調科學技術的實用與經濟功能,重視知識對生產或生活的改造,而忽視了生活本身。過于強調格式化的科普空間,科普是比較獨立的現象。目前,科學已越來越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科學已成為當代日常生活得以展開的基礎。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中,社會化、泛在化、日?;?、消費化是科普的未來發展方向,是科普工作的基本生態。公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科學技術的感知和認識,已成為新時代科普的重要路徑??破找膊辉賰H僅是知識的普及,而是融知識、技術、人文、生活審美、精神等為一體的聚合體,科普的文化屬性愈發突顯。

(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

【注釋】

①何薇、張超、任磊、黃樂樂:《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及對科學技術的態度——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報告》,《科普研究》,2021年第2期。

②尚甲、李思琪、張凡:《調查報告:當前公眾對我國科普生態的認知與評價》,《國家治理》,2021年第Z5期。

③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④[英]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責編/李丹妮 美編/王夢雅

猜你喜歡
日常生活文化建設科普
科普漫畫
科普漫畫
淺談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初中化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