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校里的超酷建筑

2022-07-06 21:48雅琪
世界博覽 2022年13期
關鍵詞:博洛尼亞大學建筑

雅琪

提及大學,多數人腦海中大概會蹦出神圣、嚴謹、朝氣這樣的詞匯。事實上,在大學誕生之初,它遠比現在更為肅穆莊嚴。在大學發展的數千年中,它一直在上帝和塵世之間徘徊,也因此留下了不計其數、美輪美奐的建筑……

早期的大學是逐漸形成的,人們不會根據專門的法令刻意去創辦一所大學,巴黎大學如此,牛津大學也是這樣。這些大學的出現是不可思議的,可它們不僅出現了,還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上存在并發展了近千年。于是有人說:所謂大學,其實是社會自然演化的結果。

中世紀的大學,在誕生之初大多和教會保持緊密的關系。這一點,從如今尚還保存著的早期建筑物中便可看出。

走入牛津大學或者巴黎大學,能夠看到許多學院建筑,廣泛運用了教堂建筑中所形成的結構、造型以及建筑風格。這些廳舍多用磚石材料建成,有著厚重的墻體,數層矩形窗戶排列,還有角樓、老虎窗等特征。

當然,歷史悠久的大學在今天并不僅僅只有那些古老的哥特式建筑,而是大多呈現為多種建筑歷史風格的集合。有些建筑帶有早期文藝復興的風格,還有的是盛期文藝復興的建筑類型,雄渾莊重的羅馬式、采用奇異手法的巴洛克式、纖巧繁復的洛可可風,它們無一不是被融入以中世紀風格為主的校園環境中。在體現了歐洲建筑文化的延續時,也為人們呈現出大學文化的歷史積淀與凝重感。

牛津就是這樣的,由于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下來,所以這個古老的世界著名大學,就如同一幅滄桑歷史和現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畫卷。那些古樸、莊重、典雅的學院建筑如今是牛津大學的瑰寶,被列入文物保護的就有600多座。有人如此評價牛津:這就是一座巨大的英國建筑史博物館,而且是有生命的博物館,里面還都住著人,過著21世紀的現代生活。

有人如此評價牛津:這就是一座巨大的英國建筑史博物館,而且是有生命的博物館,里面還都住著人,過著21世紀的現代生活。

不僅是牛津大學,整個牛津城,都是古香古色的。那些建筑物分屬于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它們組成了整個城市。要欣賞牛津建筑的精華,那么就去卡法斯塔吧。位于玉米市場街和皇后街口的這棟建筑物是圣馬丁教堂僅存的遺跡。這座教堂的歷史能夠追溯至公元11世紀,長久以來,都是牛津最為重要的宗教中心。伊麗莎白一世也曾親臨此地舉行宗教儀式。

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長子愛德華在1859年來到牛津,成為首位進入這所大學就讀的王儲,他就是后來的愛德華七世。沒人知道他在牛津時是否曾登臨卡法斯塔俯瞰整個城市,但在那時,圣馬丁教堂依然矗立著。后來因為建筑結構安全以及道路拓寬工程等原因,教堂、噴泉先后被拆除,如今只有卡法斯塔保留了下來,作為圣馬丁教堂的見證。

如果爬上99級臺階,登上卡法斯塔,居高臨下眺望整個城市,你會發現,牛津大學的那些古典建筑其實散落在整個小城里。牛津就是這樣的一所大學,沒有校門、沒有圍墻,甚至連正式的招牌也沒有。街道從校園穿過,39個學院分布在城市的各處,校園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校園,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

那些古樸、莊重、典雅的學院建筑如今是牛津大學的瑰寶,被列入文物保護的就有600多座。

城市和大學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不止有牛津。如果說牛津是“大學中有城市”,那么,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則是“城市中有大學”。

博洛尼亞這座城市小得有些局促,建筑也不高,沒有巴黎那樣有風韻,不如羅馬那般具有歷史感,但很敦實。路邊每一棟建筑的外墻色彩都猶如喬治·莫蘭迪的油畫,土紅的、黃灰的、紫灰的,這些鮮明的顏色被組合在一起時,乍看是很強烈的,但感覺卻又是淡雅的。在這些色調之中,隱藏著眾多的學院建筑。這些建筑大多帶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信步其中,被紅磚石拱廊圍繞,一種穿越千年的滄桑撲面而來。

博洛尼亞自中世紀盛期以來,一直是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享有盛譽的重要文化中心,這一盛譽源自始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這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也是整個歐洲的學術中心。然而,作為歐洲“大學之母”的博洛尼亞大學沒有自己的校區,學校就像是完全“嵌入”了城市之中。

建于16世紀的阿奇基納希歐宮曾是博洛尼亞大學的一部分,從1563年以來,眾多的學者在這里研修邏輯學、天文學、醫學、哲學和算術。從精美莊重的大門進入大廳,抬頭而看,走廊頂壁上懸著一排排歐洲貴族的家族徽章。這些或畫、或雕、或塑的紋章,代表的是那些貴族家庭的子弟世代都曾在這所大學里接受教育,也彰顯著這所大學的高貴血統。有意思的是,阿奇基納希歐宮的樓梯也是有講究的,左邊的被稱作藝術家之梯,右邊的叫法學家之梯。這是因為在早期,博洛尼亞大學以法學和藝術而聞名。

建于16世紀的阿奇基納希歐宮曾是博洛尼亞大學的一部分,從1563年以來,眾多的學者在這里研修邏輯學、天文學、醫學、哲學、算術。

自由大學的各個院系都是開放式的。

博洛尼亞大學是古老的,但卻不保守。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在這里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加斯帕雷·塔利亞科齊于此開創了整形外科,馬爾切洛·馬爾比基則進行著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研究……正是得益于他們在博洛尼亞所作出的努力,醫學有了巨大的進步。

博洛尼亞大學里的“解剖劇場”是世界上第一個解剖室,它是一個半地下的沒有窗子的房間,房間內部裝飾著華麗的木制隔板,是一間像小劇場一樣的階梯教室,學生的座椅由高到低圍繞著房間中間的白色石臺,石臺四周由木欄圍繞著。在這座世界最早的解剖室里,赫然立著一位手執一只鼻子的大夫的雕像——這里是歐洲最早為人們做整形手術的地方。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對自己的鼻子非常在意,而當年能做整形手術的城市非常少,原因很簡單:整形手術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的,只有掌握解剖學,學生們才有可能學會為貴族“整鼻子”的技術。

1810年,被后世譽為“現代大學之母”的柏林大學悄然開學,這所新制大學自建校之初,就帶著皇家血統,而這也體現在它的建筑上。如今,當我們走進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時,依然能夠感覺到它們曾經的輝煌。

洪堡大學的前身是始建于1810年的柏林大學,這所大學在建成之后,曾被看作是德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亦被視作世界高等教育劃時代的標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它都是世界學術的中心,無數人慕名來這里工作或學習。

洪堡的歷史是融入在菩提樹下大街里的,這條寬不過60米、全長也就1400余米的林蔭大道始建于1573年,最早是充作貴族出城狩獵的騎道。到1647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下令在道路兩側種植菩提樹,于是這條大道也就有了如今這個名字。

長期以來,菩提樹下大街普遍被看作是普魯士王國的象征,就如同唐寧街于英國、香榭麗舍大道于法蘭西那樣,大量的政府機構分布在道路的兩邊。1740年時,腓特烈大帝又在大道的最東端,也就是今天的倍倍爾廣場處開辟了腓特烈廣場,并修建了歌劇院、老圖書館、圣黑德維希主教座堂等建筑。洪堡大學也就嵌入在這條大街的一側。

站在呈“凹”字形的洪堡大學主樓前,就像是面對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皇家城堡,洪堡大學的主樓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其弟弟亨利王子所修建的海因里希王子宮。當初為了創辦大學,腓特烈·威廉三世將這所宮殿捐獻了出來,作為校舍。也因此,柏林大學最早是被稱作“腓特烈·威廉大學”。

兩尊雕像靜靜矗立著,就在主樓前,他們是柏林大學的兩位創辦者——哥哥威廉·馮·洪堡和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

在1806年的耶拿戰役中,普魯士大敗于拿破侖的法國軍隊,被迫簽訂了屈辱的《提爾西特條約》,近半的領土被割讓,這些土地大多是普魯士最富有和最肥沃的部分,此外,包括哈勒大學在內的多所學校也隨著所在地的割讓而有了新的歸屬。就在腓特烈·威廉三世國王因為失去哈勒大學而痛心不已的時候,一個來自哈勒的大學教師代表團在法學教授施馬爾茨的率領下,來到了柏林,請求國王允許他們在此重建自己的大學。

腓特烈·威廉三世欣然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不僅捐出了海因里希王子宮作為校舍,還調派曾任駐羅馬使節的外交官威廉·馮·洪堡為內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長,參與新大學的創辦。就這樣,柏林大學應時而生。

在威廉·馮·洪堡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柏林大學的建立不止是增加了一所大學而已,而是創造了一種體現大學教育的新理念。在柏林大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也不單純是知識的接收者,還是與教師一起探究真理的研究者。

二戰之后從柏林大學分裂出去的自由大學在建造新的校園建筑的同時,也沿用了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命名的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部分建筑。

也許是歷史原因,柏林自由大學更呼吁學術和思想的自由,而嚴肅沉重的學術氛圍配上鮮活的建筑環境,是自由大學綜合樓的設計師們最初的設計理念。

自由大學的綜合樓由著名建筑師沙德拉·伍茲操刀設計。伍茲認為,時下的生活空間不能再以三維來思考,必須給予四維的層面,時間也要在建筑上體現。他認為,一棟住宅是一座微型的城市,一個城市是一棟巨型的住宅。這種混合被稱為“清晰的迷宮”。恰好在這個時期,固有的按“光明城市”理念設計的大學校園,開始逐漸被人們所排斥,人們認為大學的各個院系和部門之間不應距離太遠。伍茲十分認可這一點,通過建筑加強各學科學生之間的交流,將一座城市展現在大學校園中,自由大學的綜合樓便朝著這個方向設計了。

正如設計師的理念,自由大學的各個院系都是開放式的,部門之間也是透明無障礙,更不需要任何身份識別系統才能進入。一層為主要活動空間,二層為辦公區域,地下室則是儲藏空間?;顒訁^用紅、黃、藍三原色表示,休息區用紫和綠兩種顏色表示,房間的編號也如城市街道一般,采用門牌號的編法。也許有人質疑:歐美人極其注重隱私,這樣全開放式的建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私密空間在哪里?設計師當然不會全然不顧這些,在較為遠一些的走道,設有安靜、私密的辦公環境,適合伏案工作。

有意思的是,這棟綜合樓是分兩期建設完成:一期使用的是自帶腐蝕的考頓鋼,時間一長,銹蝕成暗紅色,被稱為“銹樓”;二期采用了銀白色的鋁板,因而被稱為“銀樓”。一紅一白兩棟大樓立于其中,對比明顯,極具特色。

1877年,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東京大學正式組建。發展到今天,東大已經成為一所世界級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并在全球享有極高聲譽。有人說,東大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日本近代史,從赤門出發,那一棟棟建筑、一尊尊銅像,還有池塘和花草樹木,其實都是東大百余年歷史長卷中或濃或淡的一筆。

日本民間俗語中有一個固定的表達——“跨入赤門”。于日本人而言,無論一個年輕人家境何其貧寒,出身何其低微,只要能跨入那座赤門,便足以保證自己擁有一個豐富的人生。

這座赤門是一座貨真價實的朱紅色大門,位于東京都文京區本鄉七丁目三番一號。赤門是東京大學本鄉校園在本鄉通側的校門,是這座日本最高學府的符號與象征。不過,這座建于江戶時代、古典氣息濃厚的赤門并非東京大學的正門,東大正門是赤門北面一座簡陋的鐵門,并不起眼。正門上甚至低調到沒有懸掛校名標牌,只有交通標志牌告訴來往行人:這里就是東京大學。

赤門在建筑樣式上很像中國傳統的懸山頂建筑。莊重渾厚,這是赤門給人的第一感覺。

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四周回廊相接,連同屋面和屋檐上的一系列建筑元素,顯見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不過,日本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這在赤門上的體現半點也不輸于中國元素。當中國古代牌樓門更強調裝飾性,為此不惜弱化構件的結構作用時,日本卻反其道而行之,甚至簡化裝飾性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赤門的建筑構件就是結構構件,直接暴露在外,材料本身就是裝飾的一部分。這既可說是日本人崇尚簡潔、質樸、自然的建筑風格,又可說是同類型御守殿門在200年的歷史中盡數毀滅而唯獨赤門能保存至今的關鍵原因。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赤門只有輕微的瓦片脫落,受到的損害很小。這便要歸功于赤門“頭重腳輕”的建筑結構富有彈性,順利承受了地震的破壞力。

每年大學入學考試前,都會有考生慕名前來參拜赤門,以求考運。而電視新聞中也總要有關于東京大學本年度考生發榜情況的報道。人人都很清楚,在競爭壓力巨大、補習文化盛行的日本,那些成功者和落榜者為求“跨入赤門”,各自都付出了多少。

有人戲言:著名的學府都擁有一個著名的池塘,如同北京大學有未名湖,東京大學有三四郎池。所謂三四郎池,原名為“育德園心字池”,其實是一處日式庭院。這里原本是加賀藩主前田家上屋敷庭院的一部分,向背高低不一,四周樹木蓊蔚,號稱是有八景八境界之勝境,在彼時江戶的諸藩庭院中名列第一。明治時代被捐贈給了東京帝大。之所以改名“三四郎池”,則是因為文學巨匠夏目漱石的小說《三四郎》。

三四郎池位于安田講堂后面的小山丘之中,茂密樹叢之下,有蜿蜒小徑環繞。池塘很小,水也很淺,卻高低莫測。三四郎池畔,有一位老者安坐,靜靜注視著歷史悠久的本鄉校園和生機勃勃的男生女生——這是濱尾新的銅像,從1932年開始就守護著本鄉校園。不過,他那個時代這里是沒有女生的,直到二戰結束后的1946年,東京大學才有史以來第一次招收了19名女學生。

普適計算研究大樓外面覆蓋了一系列面板,這些面板由一根根木條組成。

赤門是東京大學本鄉校園在本鄉通側的校門,是這座日本最高學府的符號與象征。

東大校園內的雕像實在太多,想要全部數一遍難度頗高。從東大的歷代教育家到卓有成就的知名校友,都在校園中有一席之地。東大許多院系的創始人是西洋學者,這完整地體現在了那些雕像的西方面孔上。比如工學部2號館前的雕像是查爾斯·迪金森·韋斯特,這位英國專家讓日本的機械工程從啟蒙走向了成熟。

安田講堂在日本的大學校舍中是獨一無二的,與赤門和三四郎池一樣,同為東京大學的符號和象征。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4層建筑,圓形屋頂為鋼架,閣樓有8層,其量塊化的形式加上哥特式的基調,展現出一種強調垂直性的外觀設計,使其成為同時期的代表性建筑。這里曾經迎來過理論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也是每年舉行開學和畢業典禮的重要會場。

對科技和現代化的推崇,同樣體現在東大的建筑上。東大校園內不止有哥特式古典風格磚砌立面的舊西洋建筑,還有大和普適計算研究大樓這樣現代風格的最新建筑。

“普適計算”這一概念強調和環境融為一體的計算,而計算機本身則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大和普適計算研究大樓幾乎是這一理念的完美體現,只因它的設計師是日本建筑界的鬼才隈研吾。隈研吾出身東大,他的建筑作品散發著和風與東方禪意,被稱為“負建筑”和“隈研吾流”。隈研吾一直努力探索的理念,是“讓建筑消失”,用建筑設計來消去建筑的存在感。這與“普適計算”的概念存在某種程度的不謀而合。

一般情況下,這類建筑要采用硬質材料。隈研吾卻為大和普適計算研究大樓選擇了自然元素,使之呈現出一種流暢、系統的立面。分層布置的外立面精準體現了隈研吾的特點——大樓外面覆蓋了一系列面板,這些面板由一根根木條組成。如果自然光穿過玻璃,照進這個精心設計的內部空間,木板層的層高韻律感就會被打亂——這正是隈研吾所要的效果。底層有一條通道,連接著建筑前面的街道和校長會賓室后面的日本庭園。這條公共通道的設計巧妙分散了校園內的光線和氣流。如果沒有這條通道,光線流和氣流會直接闖進木板層。

東京被稱為無秩序的都市,古老和現代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在東大校園中修建大和普適計算研究大樓這樣的現代建筑,同樣會有這樣的效果。這既是缺點,也是魅力所在。隈研吾將這種混沌實現在同一座建筑中,使之與周圍的混沌融為一體。他讓現代風格的大和普適計算研究大樓成功“消失”在了東大校園中。

(責編:馬南迪)

猜你喜歡
博洛尼亞大學建筑
跟著狐貍老師去看展(四)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建筑的“芯”
夢回博洛尼亞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2013意大利博洛尼亞陶瓷衛浴展覽會(CERSAI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