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轉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政策建議

2022-07-06 16:09郭鐘山
客聯 2022年4期
關鍵詞:政策建議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

郭鐘山

摘 要:農村社會經濟是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縮小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統籌城鄉之間協調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舉措。確立人民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和充分發揮人民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與前提。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政策建議

一、農村社會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現代化經典理論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城市和鄉村要確立一種新型關系,即中心——邊緣或者支配——被支配關系。從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實踐看,在其各自現代化的早中期,傳統的鄉村社會都曾面臨嚴峻的挑戰,城市社會的興起和鄉村社會的衰退恰成對照,而且鄉村的衰敗還必須面對社會轉型的長期痛苦。因此國家要根據城市化和農村社會的轉型需要,合理調整和改變其農村治理模式,以減少社會轉型帶來的長期痛苦。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經濟快速增長,農村社會亦進入高速轉型時期,政府相應的制度安排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不適應社會改革的要求。

(一)農村的階層分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現代化“原始積累”時期,我國選擇了以城市重工業為核心的“城鄉分治”現代化發展戰略,并形成了一整套相應的制度安排。這一時期內,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對農民的經濟剝奪是空前的,但因為一套精巧的制度安排而沒有顯性化。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結構的最根本變化就是由整合型社會向分化型社會的快速轉變,農村雖然經濟發展緩慢但社會分化與轉型更為劇烈。

目前,農民階層內部開始了分化,并形成了農民工、雇工、農業勞動者、個體工商者、私營企業主、農民知識分子、企業家、管理者等8個不同社會地位的群體,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只占60%左右。農民階層內部的分化打破了長期以來剛性單一、相對封閉而又具有較強獨立性的農民身份,使其在社會分層體系中出現了諸如農民身份的工人和工商個體戶、企業家等邊緣性群體。這些處于邊緣化生存狀態的群體大多屬于社會分化的過渡性群體,其成員缺乏穩定而長期的預期,尤其是長期游走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工群體,他們在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文化價值和社會組織歸屬的同時,很可能會長期陷入一種“游民化”的狀態,從而對政府既定的社會治理模式及整個社會的穩定構成了挑戰。

(二)農村利益與價值觀念的分化

傳統的農村社會是“以農為本”的倫理型社會,整合能力較強,能夠約束和規范農民的社會行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城市商業文明的滲透和市場經濟的邏輯運行,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來,使農民在收入、觀念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對利益的不同追求必然在不同利益主體間產生矛盾。因此,利益矛盾是制約農村社會各種矛盾的根源性矛盾,即使是干群矛盾也隱含著經濟利益矛盾。這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村社會整合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組織結構的分化

農村組織結構的分化,即傳統型與現代型組織并存的二元格局。結構上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缺乏維護農民權益的組織;功能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村基層組織在承擔政府管理職能和維護農民利益方面的矛盾困境。這種結構上的缺位和功能的悖論是農村組織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新時代農村建設有序轉型的方法建議

新世紀以來,連續多個農業“一號文件”更是突顯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村從基礎設施的變化帶來農民生活的巨變,以實現有序轉型。

(一)理清農民教育培訓思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發展都是由于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不斷交互作用而推動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否則就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發展過程實質就是生產關系不斷變革以適應生產力要求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于畸形狀態,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根據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可預計從農村轉移出來勞動力將是人力資本較高的剩余勞動力。以江西省為例,全省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51%,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4.7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88%,高中以上的只占10.8%,大專以上的僅占0.4%??梢?,人的全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辯證統一關系,因此應建立系統農民教育培訓計劃和農民轉移教育培訓計劃。

(二)實現遷徙自由

新農村建設與農民市民化進程之間的關系,正確的邏輯應當是:城市化進程是對農民永遠開放的一個選擇,而政府假如要讓這個進程比較平穩,那就應當強化農村的公共品供應和福利供應。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不應成為阻礙農民市民化的理由。政府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其目的不是為了把農民捆綁在農村,事實上,在建設新農村的時候,政府必須繼續致力于保障農民的遷徙自由,尤其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民能夠比較方便地流入城鎮。

(三)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

從客觀上看,中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財政收入2005年已超3萬億元,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物理基礎。工業反哺農業,這個大方向中央已定,至于反哺辦法,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在操作層面需要因地制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皆由市場配置,城鄉二元結構由來已久,聽任市場安排,工業不僅難以反哺農業,就是農村現有的資源,也會源源不斷地轉向工業。經濟學家劉易斯曾說,由于工業收益率高于農業農業勞動力會因此大舉流入工業。其實,豈止是勞動力,資金流動也是如此。工業反哺農業不僅是使農業得到銀行支持,而更主要的是農業分享工業利潤。

建議工業反哺農業,治本辦法是調節工農產品比價。目前農產品價格偏低,供大于求,若政府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同時,補貼部分農民休耕,減少農產品供給,價格就會漲上去。同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門檻,特別是在解決招商引資用地與公益事業用地的矛盾上,想辦法解決容易引發的矛盾。此外,還要提高農村產業化水平并重視農村物流,保護好鄉村環境,適度開采資源,并發展綠色食品和農產品深加工,擴大出口。

(四)建立農民新型專業合作組織

目前,農村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是因為“政府失靈”所致。其原因是傳統的農村治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農村社會轉型需要,也就是說社會轉型時期的制度安排不完善,制度設計不合理。政府職能轉換要立足于原有體制最核心和最堅硬的部分進行改進。政府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必須依靠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在農戶家庭經營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培育市場競爭主體、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方式。合作組織的缺失是我國農業產業化難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積極探討“龍頭公司+銀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陸學藝? “三農” 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 [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葛志華? 為中國三農求解轉型中的農村社會 [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3:石磊? 三農問題的終結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4:盧現祥? 新制度經濟學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DAC46ECB-D3D0-43CC-8F74-2DD9EEBA9917

猜你喜歡
政策建議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江蘇省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調查與思考
科研經費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于對徐州市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