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性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意蘊探究

2022-07-07 08:46李福榮
錦州醫科大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人民性高質量發展馬克思主義

【摘要】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核心在于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性也是貫穿整個高質量發展過程始終的紅線。高質量發展的體系中,要堅持人民性的核心地位不動搖,就是做到為了人民這個理念。本文從高質量發展的五個方面探究人民性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意蘊: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階段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形態;引領把握經濟新常態最根本的是以人為本;供給側結構變化體現著人民主體性問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體現著人民的訴求;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公平與正義。

【關鍵詞】人民性 高質量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4--02

一、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階段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形態

(一)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應。社會發展的歷史便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方式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社會主義制度之下,人民群眾國家的主人,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方向與前途命運,同樣也決定著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從人民中汲取力量才能使社會主義的核心事業得到接續發展。同樣,人民群眾又促進著社會主義事業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進行著。

(二)人民群眾建設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

我國的社會主義歷史曲折而又艱難,社會主義的事業篳路藍縷,我們從苦難中建設了光輝燦爛的歷史,這些都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得人民群眾信服,才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輝煌。事實表明,這些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都是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而取得的。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事業創造的動力源泉,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就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核心力量源泉,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從百廢待興到繁榮興旺的根基所在。人民群眾只有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社會主義事業也只能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得到發展壯大。

(三)高質量發展符合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理想形態

社會主義的制度下,人民群眾發揮了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核心作用。他們創造的歷史,也是在適應了當時當地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之下,并在社會經濟結構所提供的條件下創造的歷史。高質量發展階段正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經濟結構所提供的條件下,適應我國的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歷史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人類發展的理想形態的前奏階段。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和不充分的問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須階段。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形態是人類社會最理想的形態,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理想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高質量發展符合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理想形態。

二、引領把握經濟新常態最根本的是以人為本

(一)以人發展引領經濟經濟發展

以人為本思想指出,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也是社會活動取得成功的資本。經濟新常態是在經濟結構對稱的基礎上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持續增長的方式,經濟增長的這種方式是可持續的、穩定的。而人作為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只有在經濟社會持續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了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人們在社會財富持續健康增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成功和發展。因此,人在社會活動中的成功過程中不斷地引領著經濟的新常態,也在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就自我、發展自我。

(二)以人為本是經濟新常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引領和把握經濟新常態要突出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才能在發展中更好的把握經濟新常態。以人為本與經濟新常態是正向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經濟的新常態與人的生存與發展是符合的。經濟新常態與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強調的科學內涵是一致的,經濟新常態建設與推進人的發展狀況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經濟新常態的推進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而人的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著經濟新常態發展的狀況。所以把握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對于我們在經濟發展中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有重要的意義。

(三)以人為本在新常態中基礎性地位

首先,引領經濟新常態就要了解“新常態”,經濟發展要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當下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還要考慮發展應該承受的能力問題,只有在兩者相互適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引領和把握新常態。其次,經濟發在的階段發生了變化,社會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這就要求人民素質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更好的事業經濟社會的需要。最后,人力資源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以往粗放的經濟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今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現今最主要的是人的創新。只有人的創新發展才能更好的發展,才能更好的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變化。

三、供給側結構變化體現著人民主體性問題

(一)經濟改革的目標是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適應這一矛盾變化,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從原來的“重速度”變為現在的“提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發揮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人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為起點的,改革也是為了以解決人民問題為主的改革。只有體現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才能使整個改革的走向正確的方向,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才能激發個體的活力和消費能力。也只有這樣,經濟改革的效果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改革的政策就能普惠人民大眾。經濟改革符合人民切身利益也是發揮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范例。

(二)供給的變化反映著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馬克思認為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人是目的,而人就是社會生產活動的主體。所以供給的變化根本上說是反映著社會主體的需求的變化。從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來看,以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粗獷型的方式,帶來的就是創造力不足和有效供給不足,現在轉變為高質量、高水平。供給與需求的變化的過程反映著我國的人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的不同訴求,同樣也體現了不論在任何的發展階段上,人民主體性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始終是處于中心地位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適應發展需求的改革來不斷地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僅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動力因素就是滿足人民美好是的向往,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的措施中我們不難看出,去產能、去杠桿、將成本、去庫存、補短板都是體現著人民中心思想的措施。補齊短板就是“補齊民生福祉”。在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前提之下更好的發展經濟,發展市場,為實現社會主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前景而努力奮斗。

四、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體現著人民的訴求

(一)建設新型國家就要激發人民的創造活力

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好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支持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政策的支持讓人民群眾有機會有空間在創新致富的路上實現理想和抱負,能夠進一步的擴大就業、增加社會財富積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僅利國而且利民。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參與創新創業,也有利于人民群眾在社會中實現自我的價值、提升自我的追求,使人民在追求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更好的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F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要求人才的培育也要緊跟時代步伐。我國人口紅利是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的有力證明,同樣讓人口紅利變成為人才紅利才能是我國的經濟社會更加的朝著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邁進,并且更好的發展了國家的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二)經濟業態的多元化發展就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的表現

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的發展要在其提質創新上下功夫,質量的提高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實體經濟做出的要求。只有實體經濟優質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物質的“有沒有”轉變成“好不好”,才能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物質和生活條件的追求也不斷地提高,僅靠實體經濟已經無法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所以實現經濟業態多樣化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經濟業態的多元化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時代必須應有之意,也只有這樣人民才能享受到經濟業態多樣化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

(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為了實現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

由于我國區域之間是資源稟賦、區域優勢、人才發展、思想觀念都有較大的差異,使得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比較嚴重。同時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也不利益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通過發揮各區域優勢來促進區域之間的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局面,最后實現區域差距縮小,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這個發展戰略就是突出我國發展部署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國“共同富?!崩硐氲谋憩F形式。因此,這些最根本的還是落在了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地提高這個層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根本要求,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最終的要求。

五、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公平與正義

(一)政府對資源市場的規制維護了公平與正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的有序健康的發展中政府作用作為“看不見的手”必須在資源市場中發揮規制作用,來調節和矯正市場失靈造成的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達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也可以這樣認為,市場機制的天然屬性在于他的自發性,這就導致了市場機制常常產生不公平和公共利益的不平等。政府作為一個起規制作用的公共部門,必須為市場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和有序的市場規則??梢?,政府的“看的見得手”就是在市場自發性調解不了的地方發揮其自身獨特的方式對資源市場進行調節。這種調節的結果就是為了更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公平正義就是維護人民群眾在社會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營造一個公平共贏的環境。

(二)政府對市場的彌補性體現了公平正義

政府對市場的彌補性主要在于公共產品上。公共產品的必要性在于它是市場運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通過自身的彌補性這種屬性對社會公共產品進行購買或生產,政府提供一些有利于民生福祉的產品和服務,比如公共教育、公共醫療、公共事業等。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使得公共服務的生產與提供相分離,在生產中引入市場的力量等。這些都是生產自發競爭中不可能實現的。而這些服務恰恰是體現著公平正義的方式,是人民群眾更加向往和需要的。這種公平正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三)政府在市場中的引導性就是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

市場不能夠對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經濟的結構性不當做出預測和調整,這就會導致宏觀經濟結果失靈。在這個時候政府必須做出一定的調整,使得市場結構合理、經濟長期發展有序、健康的方向。政府對市場資源進行的引導,是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流動。這種合理的流動是政府對市場資源的一種強制措施,比如制定中長期規劃、財政政策、保持宏觀穩定。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這種政策更加的能夠反映出來人民性,更能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因此,政府在市場中發揮的引導性功能就是能夠更好的營造一個相對公平正義的競爭環境,讓整個經濟系統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姜英華.習近平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4(01):1-8.

[2]李玉峰,張學龍.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價值取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04):18-24+33.

[3]孟東方.應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01):42-49.DOI:10.13718/j.2022.01.004.

[4]李玉峰,張學龍.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價值取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04):18-24+33

[5]劉東鋒.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J].新西部,2019(14):79-80.

[6]寶成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本思想研究論綱[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53(01):19-28+175.

[7]馬希.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邏輯與實踐指向[J].湖湘論壇,2020,33(04):101-109.

[8]郭冠清.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及其學理基礎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43(02):11-22.

李福榮(1990.3—),女,漢族,籍貫:甘肅平涼人,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人民性高質量發展馬克思主義
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價值探索
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內在統一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