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偏見與當代農民的身份建構:以鄉村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創新擴散為視角

2022-07-11 07:42叢小棠
藝術設計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勞動者身份服裝

張 琛 叢小棠

當前,中國服飾變遷史研究對農民的勞動服裝鮮有討論,通常把勞動服裝作為標識性符號區隔于時尚之外,認為其是社會階級分化的附屬品。如今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中,集功能、合身、美觀于一體的勞動者服裝正在重新塑造“新農民”的身份與形象。由北京服裝學院發起的“新時代中國鄉村勞動者服裝設計暨美好生活時尚工程”,設計了1500多套兼具功能性與時尚感的新型工作服,涉及農、林、牧、副、漁五大類和東西南北不同地域的特色農業場景(圖1),這為當代中國農民的身份演進提供了重要的時尚文化視角,也從服裝視角展現了鄉村振興下的農民新風貌。本文將在考查傳統中國農民勞動服裝發展史的基礎上,探討新型工作服在中國當代農民身份轉型和塑造中的價值與意義。

圖1:新時代中國鄉村勞動者服裝設計(部分)

一、中國農民勞動服裝的歷史與時尚偏見

長期以來,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中農民勞動者的服裝往往被排斥在時尚之外,無論正史、經典還是文人士大夫的筆記、小說都對鄉村時尚有所忽視,這體現了精英階層的時尚偏見,也是中外服飾文化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進入21世紀,整個人類社會階層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當代中國社會正在加速城鎮化進程,傳統鄉村模式悄然改變,農業和農民身份也在加速轉型中。在新時代背景下,反思傳統農民服飾的發展歷程并展望未來,才能把握時代賦予我們的契機,為“新農民”身份的塑造,貢獻時尚文化的力量。

回顧中國服裝史,我們在文獻、圖像和實物三個方面,還是可以發現農民勞動者服裝發展的大體軌跡。根據史料記載,周代北方民族已經開始穿靴子,以便于游牧遷徙和逐水草而居,這是中國早期勞動者的服裝樣式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農民階層在勞作時通常著交領、右衽、衣袖窄小,下身著褲。秦漢時期的褲子沒有褲襠,僅有長至膝蓋的褲腿,用革、繩等系于腰間,并用外袍罩住。農民在勞作時將外袍掖于腰間,看似短裙,如四川出土漢代畫像石上的拾稻穗者(圖2),這種裝束很適合在田間勞作。漢代時還出現了一種合襠的大短褲,犢鼻裈,腿長在膝蓋以上,多見于江南水鄉,方便下蹲或跪在田中勞作?!妒酚洝に抉R相如傳》記載:“犢鼻裈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笨梢?,這是一種社會下層勞動者所穿的勞作服裝。這種短褲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多在水稻農田勞作時穿著,小腿可以入水,并能保持大腿以上的干爽。

圖2:四川漢代畫像磚拓本:拾稻穗者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大多從事畜牧業,常騎馬以涉水草,所以勞作時多以衣褲為主,即上身著褶、下身著褲,稱為褲褶服(圖3)。到了隋唐時期,款式上并無太大變化,顏色可以用白、褐等,材質以麻或毛為主。在南方水稻種植區,農民會穿一種草鞋,用芒草編成,芒草耐水且易得。而北方農民在耕作時則穿麻屨或靴子。在現存敦煌石窟壁畫中,初唐時期南方的漁業農民在勞作時會穿半袖衫、頭戴笠子(圖4)。

圖3:河南鄧縣出土南朝畫像磚中的褲褶服

圖4:敦煌初唐壁畫中的纖夫,莫高窟第323窟

宋代《東京夢華錄》稱:“又有小兒子有白虔衫,青花手巾,賣辣菜、干果之類……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睍r人根據勞動者所穿衣帽,即可知其是某行某業的從業者。當時,農民勞動者仍是上身著襦、襖等。陸游《陳氏老傳》云:“業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彼未r民仍然會穿用麻或毛織成的短褐衣。下雨時無論水田勞作還是捕魚,農人都會披上蓑衣和斗笠。蓑衣用草編成,實用性比較強;斗笠用青竹篾編成,夾以筍殼等,大都用在雨雪天,從事勞動的農民皆戴之。至明代崇禎年間,“帝命臺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襖,紫花布拾衣,白布褲,藍布裙,白布襪,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裝束?!弊C明當時的普通平民,在勞作時依然穿的是襦褲類緊身裝束。

清代農民耕作時通常上身著短衫、襖,在江南農村,男女都在衫襖外面加束一條短腰裙,以便于在田地里工作。顏色多以淺藍、藍為主。下身仍延續過往的褲、套褲,這種套褲沒有褲襠,套在常服外面,從功能上來說是為了防止弄臟衣服,有單、有棉。農民在腳踝處多用扎腳帶把褲子末尾綁起,既方便行動同時還能保暖,尤其是在北方冬天,棉褲也會束褲腳。民國時期,農民勞動者的服飾款式有衫、襖(襦)、褲、裙、半袖等,短身窄袖方便勞動,下著褲,外面加裙。從鞋子來看,南方多穿芒草鞋或蒲鞋等。頭上戴巾、帽,腰間系腰圍、革帶等,后來也會戴斗笠或者涼帽,材質為藤、竹、麥秸等,可以防曬或擋雨,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靴、履、木屐、行纏、膝褲等,往往是農業、漁業、林業、牧業、副業等從業者常見的穿著。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農民服裝在功能、風格上變化很小,在整個社會時尚潮流裹挾下,農民仍穿著與新中國成立初期非常相似的勞動服裝,只是出現了更加耐磨和輕薄的混紡與化纖面料,便于勞動生產。在經過特殊歷史時期后,軍服制式的服裝在農業生產中占據了大量市場,比如65式軍服、“的確良軍服”等在被大眾時尚淘汰后,由于其采用化纖面料制作,結實耐磨,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向現代農業演化的過程中依然得以保留。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勞動者(農民)的服裝主要以實用為目的,而且形制和樣式發展緩慢,很難進入時尚研究者的視閾。按照西美爾的觀點,時尚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人們試圖在社會平等化傾向和個體差異魅力傾向之間達成妥協。追古溯今,每一個時代都沉淀著自己的經典和流行,時尚作為一種現實鏡像,讓來自少數精英階層的審美具象化,并形成潮流與時尚,成為固化統治秩序的一種工具。而農民勞動者的服裝卻往往被排斥在時尚體系之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時尚偏見。隨著新時代中國鄉村經濟與農民身份的轉型,時尚文化同樣可以惠及勞動者階層,并成為促進當代農民身份轉變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當代農民身份轉型的時尚語境

目前,對中國當代農民身份轉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失地農民在身份重構時所面臨的戶籍改變和福利資源重新分配問題;二,從土地使用權歸屬上,征地拆遷補償對農民身份的影響;三,從農民工這一新身份入手,研究城鎮化進程中人口的流動和全新的社會關系;四,從教育資源入手,研究農民身份轉型過程中對知識水平提升的需求。但是,還沒有以時尚為視角研究農民身份結構化調整中的文化審美。我們認為,新時代勞動者服裝也是農民表達自身“訴求”的一種方式。生活中美的反哺是身份實踐的一種獨特的動態催化劑,可以讓農民身份轉變中的“需求”得到表達。而且審美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過程,這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年來中國農村戶口的改革并不意味著農民身份轉變的完成,反而還有更多的福利保障和配套工作需要跟上,以便讓農民在生活中切實享受到醫療、就業、勞動保障、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利益。在身份研究中,時尚是一個獨特的角度,可以在制度身份、職業身份之外展現出新農民的全新風貌。新時代勞動者服裝作為典型的身份賦權現象,使得時尚文化可以加入到身份建構的循環體系之中。因此,我們可以以新時代的勞動者服裝為突破口,構建農民全新的社會身份和社會關系。

過去的時尚研究很少關注農民這一群體,顯然他們與時尚是有隔閡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對農業、農村的優先扶持政策,加之廣播、電視、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農民的時尚穿著形象開始受到關注。日本學者川村由仁夜認為,時尚是“由時尚機構、組織、團體、生產商以及各種時尚活動、時尚實踐的制度化體系制造出來的,具有文化意義的符號?!睍r尚使我們可以從個人、地域和全球各層面觀察到滲透在生活中的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變化。從這個角度入手可以認為,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在設計完成后也要面臨一系列產業鏈條的構筑,可以從“文化”“時尚”“制度”等多個話語體系來進行解讀。本文認為,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時尚化進程,具有強烈的農民身份建構的特征。

在過去勞作服裝的緩慢演進過程中,廣大農民階層由于社會地位和經濟的限制,無法從材質挑選、剪裁和審美范式上進行選擇,只能算是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凡勃侖看來,有閑階層理所應當享受一切奢侈品,而勞動階層只能消費生活上的必須品,不同的消費成為不同階層的身份標志。因為有閑階層占有財富,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其生活時尚與服裝品味往往為大眾所模仿,進而成為時尚與潮流。這種由較高階層向較低階層的傳播和擴散,學者稱為“滴漏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農民階層的審美趣味雖也不乏美輪美奐,但在生產中卻往往只考慮是否方便勞作。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勞動者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我們關注其勞作時的服裝,卻是對其社會身份的一種關照。

以勞動者服裝為表征的時尚可以幫助農民提升理解文化的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在這一過程中,時尚作為文化賦權的工具,可以讓農民主動參與自我身份的重構。新時代勞動者服裝讓農民群體擁有了時尚的權利,農民作為被賦權的對象,可以利用這種新型服裝改善勞動狀態與條件,表達自身的審美訴求,進而形成自身的時尚話語。

三、時尚勞動服裝創新擴散中農民身份的轉型與建構

1、新時代勞動服裝的技術擴散與農民身份的職業化

從技術擴散的基本原理入手,討論時尚型勞動服裝與農民身份建構之間的雙向互動問題,是鄉村運行體系在勞動者服裝這個點上的映射。從手段上來說,新時代勞動者服裝作為一種技術路徑,帶動著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化農民身份靠攏。當代農民身份的職業化,要求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必須滿足高度的功能化需求;反過來,帶有時尚文化特征的新型勞動服裝,又可以強化其職業化的農民身份。

美國學者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認為,技術能得以創新,需要滿足相對先進性、相容性、復雜性和可觀察性等條件。擴散首先需要滿足的便是相對先進性,也可以理解為相對優勢。北京服裝學院“新時代中國鄉村勞動者服裝設計暨美好生活時尚工程”,所公布的新時代勞動者服裝中有16%是漁業服裝(圖5)。團隊到浙江農村等地深入調研后發現,漁業服裝的功能性主要體現在高強度防水上,同時還要柔化抗菌、沒有異味,再配上超強耐磨的加厚手套,就成為一種特別注重細節的勞動服裝。我們在篩選淘寶銷售量前50的漁業服裝后發現,胸前、袖口以及腳部銜接處是購買者最為關心的三處細節,如果是彎腰勞動,胸前必須做多層防水設計;由于衣袖需要直接入水,同樣需要加固優質橡膠,既要緊貼手腕還要有彈性;漁業勞作服的褲子與靴子是拼接在一起的,以保證漁民入水后靴子不會進水,這就需要高電熱焊接技術。這次的新時代勞動者服裝,既考慮到了淺海漁業捕撈,也考慮到了深海勞作;在技術工藝上強調高度防水和相對透氣,同時防止里層衣物產生靜電。此外寬松并不代表沒有款型,過于肥大反而不利于行動。在調研和實際設計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與其他服裝類型不同,對勞動者服裝的設計不能僅關注超前的版型設計和新技術面料,成本和使用的便捷性也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選擇。

圖5:新時代漁業勞動服設計解析

相容性對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創新擴散同樣重要,這主要是指與已有勞動服裝、生產的季節性特征以及潛在采納者的經驗習慣相一致的程度。新設計的勞動者服裝既要做到美觀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還要考慮到農民現有的審美認知、消費水平、生產習慣、當地習俗以及地域文化。如果在任何一個點上存在直接沖突,便不利于創新擴散。復雜性是一個辯證的概念,如在制衣領域,設計、剪裁、面料的復雜性多體現在創新語境下,而這對于勞動者服裝的創新擴散來說卻是不利的。為大多數農民設計的勞動服裝,必須功能清晰、便于使用,同時還要做到易于獲得。比如占比45%的農業服裝(圖6),都是沿襲現有的功能設計,多個口袋方便攜帶物品,薄馬甲方便在炎熱時穿著,連顏色的選擇也更為貼近現有主流審美,以削減農民在接受時的復雜性。新時代勞動者服裝還要具有“可觀察性”,即在同類服裝中,能夠凸顯自身在成本、性能、結構、外觀等方面的優長,以吸引當代農民的注意力。

圖6:新時代農業勞動服裝之馬甲

2、新時代勞動服裝的傳播渠道與農民的身份歸屬

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對農民身份的建構,必須借助有效的信息傳播渠道將開發者和農民連接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農民的選擇。傳播渠道主要體現在社會網絡結構、擴散的空間特征等方面。當下,“農民”已經不再僅僅是行業屬性的劃分或戶籍概念,而是擁有了全新的傳播身份。農村社會網絡的結構特殊性,直接影響著對新時代勞動者身份建構的效果。

新的時尚勞動服裝不斷地傳遞著強烈的現在感,在設計完成后要在人際和組織間進行擴散,需要多種傳播渠道來幫助新時代的農民進行自我身份建構。這包含兩個路徑:一是意見領袖渠道,二是組織傳播渠道。農民勞動裝的創新擴散需要特殊的溝通渠道,尤其在農村獨特的傳播環境下,由于居住空間較為集中,可以通過人際傳播實現高效擴散,如口碑效應、虛榮效應、從眾效應等都會對擴散產生重要影響。實際調研中發現,農民是否會采用新的勞動服裝,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鄉里鄰居的影響,甚至是在對方充分使用了一個采摘季、捕撈季以后,才會考慮購買這種新的勞動服裝。因此,這里便出現了重要的意見領袖角色,其在熟人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會直接影響決策的生成。意見領袖成為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有效傳播渠道,而廣大農民在使用這種新的時尚勞動服裝時,其工作、生活方式也被悄然改變,展現出一種“新農民”的形象。對新時尚的接受,展現出現代農民開放包容的心態,同時也悄悄地推動著農民身份的時代轉變。

在農村社會結構中,農民個體始終在尋求群體身份的獲得,而個體與群體間的頻繁交往會加快其新農民身份的轉型。在組織傳播渠道中,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可以直接進入農民人際關系中,讓這種新的勞動時尚更貼近鄉村的生活方式。比如村委會這個由村民選舉產生的自治組織不僅可以進行日常管理工作,同時還能幫助村民獲取外界信息,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可以在村委會內部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發布與傳播擴散。圍繞新勞動服裝的集體交流,可以迅速改變農民對勞動服裝的固有思維,便于其了解和接受這一新鮮事物;同時,這種組織傳播渠道,也可以讓農民更容易接受新職業身份的轉變。

3、特有勞動保障體系與新農民身份的確認

勞動保障屬于法律保護性措施,包括對農民勞動者生存權、報酬權、就業權、參與權、保護權和教育培訓等權利的保護,既可以促進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又可以更好地保障其從業權益。如在農、林、牧、副、漁活動過程中,怎樣讓勞動者服裝既能實現安全生產又能看上去美觀時尚,便成為新的時代課題。北京服裝學院設計的千套新時代勞動者服裝,便是中國特有勞動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制度上拓展了勞動保障的外延。過去在城鄉二元對立的社會環境中,廣大農民群眾確實無法享受到制度內的保障措施,但是在健全的中國勞動保障體系中,勞動的安全、舒適也成為保障體系的新內容。

實際調研發現,農民群體采納新型勞動裝的意愿往往基于服裝是否由村鎮政府部門分發或采購,其次才是自己愿意花多少錢來購買。對于他們而言,最理想的方式是免費獲得,這在很多細分農業類別是可以實現的。比如林業技術工人都有所屬林業局,如果所屬機構能進行統一采買,則更有利于新型勞動者服裝的擴散與其新身份的自我確認,也更容易實現鄉村福利保障的公平。從現實狀況看,讓定價較高的新農民勞動服直接進入商業流通環節,最終很難落到農民身上,如果這種新勞動服裝能進入勞動保障體系,將會彌補完全市場化所帶來的分配不均問題。

由于地區間經濟收入水平的差異,農民與原有農耕文化中的身份已經發生了分離。對一種兼具時尚和使用功能的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采納與擴散,將會讓農民個體感受到社會保障的公平性,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的“和諧”要義。從現實情況看,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在中國特有社會保障制度調節下,可以很好地提升農民對社會福利的滿意度,實現其對自我身份的肯定,消除其對制度性安排的不理解,并使之獲得一種勞動保障下的新制度身份。

結語

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新農民群體,必然會在文化審美上尋求更多的社會認同,而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創新擴散,可以幫助當代農民形成全新的身份認知。在中國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下,農民的工作、生活質量已經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新市民”“新職業農民”等身份也將在時尚文化層面被重新定義。新時代勞動者服裝的創新擴散將實現對農民身份的重新建構,打破精英階層的時尚偏見,并撕掉“底層”“弱勢群體”等標簽而建構起新農民的職業身份,既完成了他者對農民身份的重構,也實現了新時代農民對自我身份的主動認知。未來,新時代勞動者服裝如果能進入中國特有的勞動保障體系,這將意味著從制度上給予農民更多的公共資源和福利保障。從整個歷史變遷來看,農民可以通過新時代勞動者服裝重塑自己的身份與權利,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自身地位的提升,這是時尚文化進入社會結構體系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 [漢]司馬遷著:《史記》卷一一七,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000頁。

② [宋]孟元老撰,王云五主編:《東京夢華錄》卷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89頁。

③ [宋]陸游著:《渭南文集》卷二十三《陳氏老傳》,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華氏活字本影印版,第103-104頁。

④ 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臺灣: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第402頁。

⑤ (德)齊奧爾格·西美爾,劉小楓編,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第95頁。

⑥ (日)Yuniya Kawamura..2Edition.Bloomsbury, 2018, PP.42-43.

⑦ 宋煬:《時尚·道法自然——時尚與自然的關系史及時尚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20年第5期,第5-15頁。

⑧ 羅綱、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7頁。

⑨ (加)McCracken, Grant., Michael R.(Hg.),The Psychology of Fashion, Lexington,Massachusetts,1985, PP.39-54.

⑩ (美)Everett M.Rogers,(3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3,PP.15-16.

? 曹興、柴張琦:《技術擴散的過程與模型:一個文獻綜述》,《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14-22頁。

? 熊亦冉:《現代性的時態更迭:時尚及其時間邏輯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21年第4期,第5-10頁。

? 趙正龍:《基于復雜社會網絡的創新擴散模型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117-123頁。

猜你喜歡
勞動者身份服裝
致敬勞動者
致敬最美勞動者
道具服裝
跟蹤導練(三)(5)
媽媽的N種身份
身份案(下)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
在云端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