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式化與專業化:清代女性服飾中的刺繡裝飾

2022-07-11 07:42梁惠娥通訊作者
藝術設計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刺繡服飾裝飾

靳 璨 梁惠娥(通訊作者)

在中國漢代官營手工業中,已經設有專門的服飾刺繡生產作坊;歷經唐、宋、元到明代,官營手工業在地方的設立推動了民間服飾刺繡的專業化發展;至清代,民間各地服飾刺繡的技藝水平已經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正如刺繡史論家孫佩蘭所言:“清代服飾中的刺繡針法之豐富,應用之廣泛,繡工之精巧亦是歷代所不及的?!庇嘘P清代服飾刺繡的研究,學界以往多聚焦在刺繡針法的藝術特色及紋樣的民俗內涵方面,鮮有深入挖掘服飾刺繡專業化發展對服飾裝飾藝術的作用。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側重于探討清代女性服飾刺繡創造中的程式化現象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手工生產的專業化進程,以期為管窺清代女性服飾裝飾風貌提供多元視角。

一、刺繡裝飾創造中的程式化

“程式”一詞原本來自日常用語,涵義通常是指一定的規則、格式、法則等,這類泛義也可指稱一切藝術創造活動的普遍特點。具體到清代服飾刺繡裝飾藝術中,“程式化”就是刺繡裝飾設計的通用法則,規定著刺繡的紋樣特征、技法特色及設色方式等。而這種通用法則形成的基礎,源自于裝飾創造過程中的模件與粉本。

1、刺繡裝飾模件

中國藝術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西方漢學家之一雷德候教授在《萬物》中指出:在中國傳統藝術創造中,具備一種完全合乎中國人思維模式的模件體系,而這種模件體系是中國藝術程式化特征形成的基礎。他所提到的模件是指藝術創造中“可以互換的構件,能夠大量預制,并且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迅速裝配在一起,從而用有限的常備構件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

通過對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館藏清代女襖、女褂及云肩中的刺繡裝飾進行比較,似乎也能發現這種模件體系的存在。在這四件不同形制的服飾中(圖1),刺繡裝飾主題同為“人物風景”,構成元素基本都是人物、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山石花草等紋樣。觀察這些構成元素的特征,可以發現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如圖2所示,不同服飾刺繡中的人物形象均為站立、回頭、持物姿態,人物服飾的造型與針法表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上衣在滾針鋪繡的基礎上加繡衣紋,線跡細密,絲理流暢;下裙采用網針繡法,線跡較粗,紋樣具有一定的規則感;又如其中的“折枝梅花”紋樣、“亭閣”紋樣等,在造型與針法上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沿用雷德候教授的觀點,這些元素便可理解為清代服飾刺繡中的常備構建,即刺繡裝飾模件。

圖1:清代“人物風景”刺繡紋樣女性服飾

圖2:“人物風景”刺繡紋樣構成元素

在不同的服飾中,這些模件并不是一模一樣的復制,而是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如云肩中的人物紋,在獨立云頭部位裝飾時,將單個人物置于云頭的正中間,而在開合云頭部位裝飾時,為符合開合部位的特征,則將兩個姿態呼應的人物分別置于開合線的左右兩側,形成一種敘事化的視覺效果。又如女襖邊飾中的小橋紋,為適應側緣部位的斜切式縫合,被設計成了折角的造型。此外,同樣姿態的人物紋中手持之物與服飾細節卻各有特色??梢?,繡制者會根據著裝效果、裝飾部位等因素,調整其大小、位置,使之適應各種各樣的尺寸要求。同時,也會在模件原型的基礎上加以改造,通過變換模件間的組合方式或是增減、變形、換置單個模件中的局部,使之產生更加豐富的藝術效果。

上述情況廣泛存在于留存至今的清代女性服飾中,繡制者運用模件,創造出了花卉園林、戲曲場景、吉祥圖式、博古奇石等豐富而經典的刺繡裝飾。因此,服飾中看似千變萬化的刺繡裝飾,實際上是廣泛使用有限模件的結果。

2、模件的物質載體——粉本

刺繡模件能夠被清代繡制者在不同時空范圍內廣泛使用,依賴于粉本在民間的流傳與普及。粉本是用來繪制刺繡裝飾紋樣的底稿,又稱繡樣、繡稿或者底樣。在刺繡裝飾藝術創造中,粉本是模件得以預制、重復使用、組合與裝配形成刺繡紋樣的基礎。在清代,粉本大致包涵畫譜、花書與花樣三種類型。

畫譜原為繪畫著錄書,給后學之士參考、學習之用。明清時期,發達的刻版技術推動畫譜以公開出版物的形式廣泛流傳。至清代,畫譜已不再局限于繪畫教學之中,也通用于多種工藝美術的畫樣之中,如瓷樣、繡樣等。以清代《芥子園畫傳》為例(圖3),整套畫譜分為四卷,囊括了樹、山石、人物屋宇、蘭竹梅菊等各類文人繪畫模件類型。每一類型下編排了多種多樣的單元模件,并對其加以命名,如“點景人物”大類下匯集了獨坐式、看云式、回頭式等單元模件。編著者還會在同類模件旁注明繪制技法的文字口訣,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模件的繪制原理。清代名門閨秀通過描摹畫譜中的名人書畫,將其作為服飾或欣賞品中的刺繡底稿,這成為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的活動之一。文人筆墨的意趣被引入刺繡中,推動了清代閨閣繡的發展。上文展示的服飾刺繡,山水環繞,人物靈動,無不透露著傳統文人畫的審美意趣。筆者將其與畫譜中的模件進行對照(圖4),發現其中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景點人物等裝飾紋樣,或許都體現著繡制者對畫譜的借鑒與學習。

圖3:清代畫譜《芥子園畫傳》

圖4:清代服飾刺繡裝飾與《芥子園畫傳》中的模件對照圖

花書是指民間流傳的專門為刺繡刻印的繡花本子?;〞难b幀十分簡單,保留至今的清代花書往往都沒有書衣,幾乎也沒有書名,相較于畫譜的通用性來說,花書對刺繡技藝的習得及裝飾藝術的表達更具有針對性?;〞膬热荽蠖嘟涍^編排和篩選,有的順應物品輪廓,有的是將花紋連續起來組成花邊。因此,保留在花書中的模件,基本都是形象簡練、符合繡制需求且廣受民眾喜愛的經典圖式(圖5)。此外,花書幾乎都是私刻本,受到出版的限制,流傳范圍較窄,其內容大多極富地方特色,且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民間刺繡者不僅自己使用花書,在技藝傳授的過程中,也會廣泛依賴花書中的視覺呈現及繡制經驗。

圖5:民間花書中的刺繡模件

花樣,又稱剪紙花樣,是指“以剪代筆”將刺繡模件剪成的紙樣?;又惶峁├C制圖式的輪廓,對運針走線起到結構性的引導作用。與畫稿、花書中的模件需要拓印或描摹相比,花樣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模件載體。繡制者可將其直接墊于織物之上,繡在絲線之下;或是訂線于紙邊,繡出輪廓后,再把空白的紙撕去。因此,花樣使用起來最為便利,也是清代民間最為常見的刺繡粉本類型。由于清代婦女普遍刺繡,需求量大,城鎮中出現了專業的剪花藝人,其多為男性,民間稱為剪花郎。從美國人薩莫爾·維克多·康士丹所著《京都叫賣圖》中一副名為《賣花樣》的風俗畫,可見清末老北京街頭剪紙花郎售賣剪紙花樣的場景及花樣的具體面貌(圖6)?;釉诿耖g的普及,為不善繪畫的民間婦女創造裝飾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圖6:《京都叫賣圖》中“賣花樣”風俗花

3、模件與粉本引發裝飾創造中的程式化

首先,模件與粉本為刺繡裝飾創造提供了一定的格式與基本規律,在設計中可成為一種用來快速捕捉藝術形式的“工具”。借助粉本中的模件,使得技能與經驗懸殊的藝人都能參考格式、遵循規律、高效地創造出豐富的藝術形式。

其次,伴隨著同類模件的重復使用,個人或集體無意識的針法及設色創造,會以基本單元再現的形式反復出現,逐步生成“圖式化的技藝經驗總結”。這種總結相當于一種輔助技藝特色生成的“工具”,為再現技藝的創造過程提供了視覺化的參照,對刺繡技術的發展及藝術特色的延續具有指導與促進作用。

其三,凝結刺繡知識、技能及經驗的粉本,伴隨著民間的共享與傳播,會在不同的時空范圍內生成一種規?;膭撛炝?;并在眾人參與裝飾創造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衡量裝飾標準的“工具”,從而促進服飾裝飾中的審美共識及技藝規范的形成。

綜上所述,模件與粉本作為裝飾創造的“工具”,降低了裝飾設計的難度,衍生了裝飾中的慣例與共識。借助“工具”展開創造,是清代女性服飾裝飾藝術程式化的基礎。此外,隨著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模件與粉本的使用與普及,極大地提高了手工生產的效率,為清代服飾刺繡生產的專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刺繡裝飾生產的專業化

從生產性質上說,服飾刺繡手工生產的專業化,使得個人或群體能夠將其效力更集中地發揮在局部生產范圍內,讓局部生產獨立化為個人或群體的專屬機能。這也就意味著一件服飾刺繡品,需經過多個擁有專屬機能的生產工匠進行分工協作才能完成。作為衡量裝飾標準的“工具”,模件與粉本對服飾刺繡的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畫、倒、揀、繡的技術分工

《周禮注疏》記載:“凡繡亦須畫,乃刺之,故畫繡二工,共其職也?!毕犬嫼罄C是服飾刺繡生產最基本的工序。模件與粉本的使用,使得畫與繡在規?;纳a中可以同時進行,并催生了除畫繡之外、穩定且明確的技術分工。如清代在地方開設的官營手工工廠——蘇州織造局,下設有四類關于刺繡的工種,分別是:畫匠、倒花匠、揀繡匠、繡匠。其中,畫匠根據宮廷刺繡模件使用的慣例和經驗,設計并繪制服飾刺繡粉本;倒花匠利用粉本將設計好的圖案拓印或描摹在服飾底料上;揀繡匠將底料分發給擅長不同刺繡技術的繡匠(挑花匠、挽繡匠、繡洋金匠……);而繡匠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實施刺繡技藝。此外,模件與粉本也為預估工匠的工作時長與合理安排工作任務提供了參照,如織造局對不同服飾刺繡的用工標準有明確規定:“凡繡坐龍韂,‘用畫匠貳工,繡匠伍工’……凡繡朝鮮國王八寶魚緞韂,‘用畫匠壹工捌分,繡匠肆工伍分’?!笨梢?,模件與粉本在技術分工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了生產任務的不斷分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能控制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標準。

官營織造局在地方的設立推動了民間繡莊的發展,一些規模較大的繡莊往往都是前店后坊的手工作坊,不僅雇傭工匠從事畫、倒、揀、繡的生產工序,也會將這些工序外包給存在自由雇傭關系的工匠。如:給各大繡莊繪制刺繡圖案的工匠,稱為“畫白粉”;專門代繡莊分放繡品的中間人,稱為“放繡包”,其對“某女嫻于何等工作……知之甚悉?!狈爬C包會根據不同題材以及難度的模件,分由不同的繡工操作,讓技能和經驗懸殊的工匠能夠同時參與生產。而固定的構圖和造型程式則便于操作,繡工通過多次反復的繡制同一類模件,熟能生巧地積累了相關的生產知識與經驗。同類模件的繡制使繡工的注意力能集中在更窄的局部生產領域,從而讓技藝創新變得相對容易,促進了個人專屬技藝機能的形成。當依賴模件的局部生產由個人專屬機能通過“言傳身教”擴大至群體專屬機能時,便會促進區域性技藝的專業化發展。如清末蘇州城郊各地繡工所擅長的技術各不相同:“橫塘擅長平金繡,蠡墅擅長打籽繡,白馬澗擅長刻鱗、繡龍,善人橋擅長袍褂補等?!蓖瑫r,技術分工可以促使不同領域的藝人共同參與設計生產,讓服飾刺繡得以廣泛吸收中國畫、木刻版畫和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之優長,推動了清代服飾刺繡技術與藝術水平的提升。

2、獨立、細化的行業分工

在明清時期,服飾生產已經成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手工部門(可稱為“服飾制作業”或“成衣業”)。服飾刺繡原本屬于服飾制作業的局部環節,至清代,隨著商品貿易的繁盛和刺繡生產的專業化發展,刺繡商品生產的社會性分工越來越細,刺繡逐漸從服裝制作業中分離出來,發展為獨立的手工行業。據記載,清代蘇州、廣州、成都等地均出現了獨立的刺繡業。以刺繡業最為發達的蘇州為例,光緒十年僅蘇州一地經營刺繡品的繡莊就有“人和瑞”“人和震”等65家,后發展到150余家。各繡莊不僅掌管著刺繡品的生產工序,也掌握著最終成品的銷售環節。按生產品種的不同,蘇州刺繡業又可分為三個專業系統:其一繡莊業,專營宮貨,如官服、補子以及高檔的喜慶等刺繡品;其二戲衣劇裝業,專制戲衣、神袍等,兼營壽衣裳;其三零剪業,以小件為主,如生產荷包、扇套等。至清末,在刺繡各業中出現了同業者自發形成的 “行業公所”,確立了手工作坊開業的條件、工匠的工資水平、學徒的期限、繡品的價格和質量等標準,如繡莊業建立了“錦文公所”,零剪業建立了“云華繡業公所”等。由此可見,有清一代,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及穩定的技術分工,服飾刺繡業催生了更加細致的業務類型,儼然已成為社會分工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單位。

三、程式化與專業化對服飾裝飾產生的影響

清代女性服飾中的刺繡裝飾,在充分繼承了明代技藝成就的基礎上,把藝術水平提高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其所形成的獨具時代特色的裝飾風貌,與上述程式化創造及專業化生產密不可分。

1、衣緣奢繡的裝飾風尚

“有緣之服”是中國古代服飾審美的共性。先秦時期“衣作繡,錦為緣”,即在衣緣部位裝飾刺繡,至清代已經得到了極大發展。據記載,明末清初“繡初施于襟條以及看帶袖口”,清代乾隆年間女性服飾“外護袖以錦繡鑲之”;至光緒末年形成衣身“僅有六分綾綢”,而衣緣刺繡“鑲條則居十之三四”的局面。通過清代楊柳青年畫及老照片,可見女性的領緣、衣襟、袖口處均講究繡工緣飾(圖7)。反映清代世俗生活的娛情小品《揚州夢》描述了女性衣緣在商品市場流行的盛況:“(婦女服飾)一衣四禳,寬邊加芙蓉帶,牙真金辮陪色,每三四倍正價,又復時時翻新?;右还?,遂置高閣,可謂暴殄?!笨梢?,清代后期,女性衣緣鑲滾飾繡已達到奢侈的地步,衣緣經過商品市場的流通,價格遠高于衣身,成為婦女追求服飾時尚、展現社會地位的重要載體。

圖7:楊柳青年畫及清末照片中的女性服飾

衣緣飾繡從流行到奢侈,與清代刺繡程式化及專業化發展緊密相連。首先,衣緣部件面積小、可拆卸、便組裝、易替換的特性,尤為適合于這種專業化的生產系統。這些服飾中的小部件,既方便成為手工生產環節的獨立單元,也能在規?;a中合理地控制時間成本及質量標準。其次,在分工系統中,衣緣部件容易成為固定樣式得以批量化生產,從而促進了其在民間的推廣與流行。其三,可拆卸、便組裝的衣緣,有利于在商業環境中汲取利益。不同檔次的衣緣繡品通過城鄉市場以及發達的水陸貿易進行分銷,讓精英和平民階層都能消費,進一步促進了衣緣商品市場的繁盛。因此,衣緣飾繡風尚在清代的流行是建立在程式化與專業化基礎之上的,其在社會風氣與時代審美共同影響下,逐漸朝著繁褥、奢華的方向發展。

2、整體成套的裝飾邏輯

清代中后期,在服飾的不同部位中常出現同一主題的刺繡裝飾紋樣。如圖8所示清代女襖,衣領、門襟、底擺等衣緣部位均裝飾了“人物景點”紋樣;圖9所示清代馬面裙,裙門及裙擺處裝飾了“花卉蝴蝶”紋樣。通過這些裝飾部位,我們不僅可以領略服飾刺繡豐富的變化性,也可以觀察到手工生產在實際操作層面的秩序性。同類模件為適應不同部位的形態,產生了多樣化的造型及組合方式,而不同部件中的同類模件,在運針與配色上相互映襯,形成了和諧統一的藝術形式。這種具有整體感的刺繡紋樣成套地裝配在服飾上,成為了清代女性服飾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裝飾邏輯。

圖8:“人物景點”紋樣清代女襖

圖9:“花卉蝴蝶”紋樣清代馬面裙

此種裝飾邏輯的流行,離不開模件系統與專業化生產的支撐。從技藝實施的角度上說,服飾刺繡基于手工生產有極大的自由性,而秩序性與整體感的產生,是借助模件編排與組合產生的效果。從圖10、圖11中,我們可以推斷出整體成套裝飾的具體實施過程:首先在底料中排列并繪制服飾各部件的形態,而后再借助模件設計適應不同部件形態的繡稿;最后在此基礎上采用連續照應的手法進行繡制,可用同色繡線或相同針法在不同部件之中靈活切換,從而高效地生成裝飾內在的秩序性與整體感。當然,隨著社會發展及刺繡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必然會對服飾裝飾藝術提出更精、更美、更和諧的要求。這種裝飾邏輯得以流行,同樣符合人們對服飾精美有序的裝飾追求。值得一提的是,整體成套的裝飾邏輯背后實際上展現的是一套系統化的符號體系,其在程式化創造與專業化生產的推動下,使得“意義化”的藝術形式可以統一和諧地在服飾中反復出現,從而強化了裝飾背后價值觀念的心理體驗。

圖10:清代女襖刺繡裝飾部件

圖11:清代馬面裙刺繡裝飾部件

3、地域特色的裝飾風格

隨著清代刺繡的專業化發展,民間繡莊開始林立,各地刺繡的地方特色更加明顯。如清代刺繡藝壇上出現了舉世聞名的“蘇、湘、蜀、粵”四大繡派。此外,山東的衣線繡、河南的汴繡、湖北的漢繡等地方性刺繡,在清代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地域文化及刺繡行業蓬勃發展的影響下,地方刺繡藝術成為了凸顯服飾裝飾地域特色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傳世實物進行比較,可見,江南服飾的刺繡裝飾呈現出精細雅潔的藝術特色(圖12),而廣州服飾中的刺繡裝飾,則展現出華美富麗的藝術特色(圖13)。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飾憑借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通,成為地方服飾風格的典型代表。如道光時期,浙江人葉調元所著《漢口竹枝詞》稱:“蜀錦吳綾買上頭,闊邊花樣愛蘇州?!庇纱丝芍?,當時具有蘇州特色的服飾裝飾風格引領了其他地域的著裝潮流。

圖12:清代江南地域女性服飾

圖13:清代廣州地域女性服飾

地域特色裝飾風格的生成,得益于程式化創造與專業化生產背后所形成的規?;α?。首先,地方性知識通過粉本流傳,支撐了地域性裝飾元素的恒常性出現,強化了地方文化符號在地域群體范圍內的認同感。其次,地域群體繡工通過技術分工,在主題元素、構圖形式、運針設色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和規律,并在傳承發展中相沿久積,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框架和模式。與此同時,商品繡市場的繁盛,極大地拓展了各地服飾在全國的銷售范圍,進一步強化了服飾裝飾中的地域特色。

結語

承上所論,清代女性服飾刺繡創造中的程式化表現,源自刺繡模件及其物質載體粉本在民間的普及。模件與粉本為裝飾的創造提供了一個預設性的“支架”,不僅提高了裝飾效率、豐富了裝飾的藝術形式,且衍生了裝飾中的慣例與共識。同時,作為衡量裝飾標準的工具,模件及粉本的規?;褂眠M一步推動了刺繡生產的專業化進程,催生了畫、倒、揀、繡的技術分工與獨立、細化的行業分工。在程式化創造與專業化生產共同影響下,女性服飾刺繡逐漸沉淀為凝聚文化認同的符號,在清代世俗生活中傳承發展,最終形成了“衣緣奢繡”的裝飾風尚、“整體成套”的裝飾邏輯及“地域特色”的裝飾風格。清代服飾刺繡創造中的模件體系為技藝的延續與精進提供了重要支撐,筆者認為在當代非遺保護的語境中,這種依賴模件所生成的“圖式化的技藝經驗總結”,對刺繡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未來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注釋:

① 孫佩蘭:《中國刺繡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第74頁。

② 孫佩蘭:《刺繡與服飾文化》,《絲綢》,1992年第5期,第48-51+9頁。

③ 徐書城:《論程式化》,《美術研究》,1993年第1期,第51-57頁。

④ (德)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a》,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第4頁。

⑤ 蔣義海:《中國畫知識大辭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9頁。

⑥ 李若琳:《明代畫譜粉本樣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第5頁。

⑦ 許嘉:《繡畫:中國江南傳統刺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4頁。

⑧ 張道一:《桃塢繡稿:民間刺繡與版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8頁,第102頁。

⑨ 侯小春:《民間畫譜在手工藝傳承中的流變,作用與意義——以寧強草川子村張菊英刺繡為中心》,《藝術學界》,2019年第2期,第104-114頁。

⑩ (美)塞繆爾·維克多·康斯坦特:《京都叫賣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3-14頁。

?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34頁。

? [漢]鄭玄注,[唐]陸徳明音義,賈公彥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四·周禮注疏·卷四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0頁。

? [清]錢思元、孫佩:《蘇州織造局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42-544頁。

? [清]朱啟吟:《絲繡筆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第57-58頁。

? 葉繼紅:《傳統技藝與文化再生對蘇州鎮湖繡女及刺繡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62頁。

? 李瓊:《勞動分工與企業起源》,《教學與研究》,2001年2期,第31-37頁。

? 孫佩蘭:《吳地蘇繡》,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6-37頁。

?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第146頁。

? 劉永成:《試論清代蘇州手工業行會》,《歷史研究》, 1959年第11期,第21-46頁。作者在該書中通過詳細的史料論證了清代蘇州的“成衣業”與“刺繡業”是獨立并存的。

? 同注①,第83-101 頁。

?《刺繡業創立錦文公所緣起碑》,轉引自段本洛等《蘇州手工業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頁。

? 同注?,第35頁。

? 林錫旦:《蘇州刺繡業拾遺》,《檔案與建設》,2000年第11期,第57-58頁。

? 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1期,第19頁。

?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27頁。

? [清]葉夢珠:《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4頁。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九》,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第231頁。

? 高丹丹:《漢族傳統服飾中的邊飾藝術探析——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晚清經典藏品為主要研究實例》,《藝術設計研究》,2016年第2期,第42-46頁。

?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楊柳青年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頁。

? 晚清照片中“衣緣奢繡”的女性服飾http://k.sina.com.cn/article_6419713269_17ea50cf50 0100438b.html

? 李保民編:《明清娛情小品擷珍》,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1009 頁。

? 楊韶榮:《清代的四大名繡》,《上海工藝美術》,2003年第1期,第2頁。

? 殷波:《從“衣線繡”看傳統工藝的社會歷史文化基礎》,《藝術設計研究》,2021年第5期,第39-42+32頁。

? [清]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8頁。

猜你喜歡
刺繡服飾裝飾
刺繡織成的日本傳統美食
猜朝代
DIY裝飾沙漏
刺繡風尚
【花樣盛年·欲望清單】華美刺繡
DIY節日裝飾家
Wearing History
刺繡新生
做自己個性本色 COCO薇服飾
百花園地中的裝飾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