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庫倫金礦的開辦與蒙古社會*

2022-07-12 04:47
西部蒙古論壇 2022年2期
關鍵詞:庫倫近代史蒙古

張 帥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邊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內容提要]維護“滿蒙同盟”的穩固,加強對于蒙古各部的統治,是清朝一直奉行的一項基本政策。在清末庫倫金礦的開采過程之中,清政府始終將維護蒙古王公與牧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格外重視蒙古牧民對于開礦的意見,也曾因遭到蒙古牧民的反對而一度將金礦停辦。庚子事變后,由于需要負擔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了獲取稅收,實現財政開源,清政府在確保不妨礙蒙古牧民生計的前提下恢復了開采。

在清代大部分時間里,至少從政策層面而言,在蒙古人聚居地與內地之間是實行一種帶有“隔絕”和“封禁”性質的政策,限制內地商民進入到蒙古人聚居地從事生產活動,禁止開發蒙古人聚居地礦產資源。至晚清,由于財政危機不斷加劇,列強大規模向邊疆滲透,清政府逐漸轉變“封禁”態度,開始鼓勵在蒙古人聚居地開墾土地、興辦實業、移民實邊,礦產的開發就是重要舉措之一。庫倫位于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境內,以盛產黃金而聞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烏里雅蘇臺將軍連順奏請在庫倫集資開礦,由此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官員與蒙古王公之間,圍繞著蒙古人聚居地開礦的利弊發生了很大的分歧。期間,曾因蒙古牧民的極力反對而一度被迫停辦。

目前對于清代地方礦業的研究,集中于清代中期西南的云南、貴州、湖南等省份,北部邊疆則較少?,F有對于晚清庫倫金礦的研究,或分析某個當事人的作用,如俄國商人維托克·柯樂德在如何勸說清朝開采庫倫金礦以及在后續開采活動中的作用,和關注延祉在任職庫倫辦事大臣期間,對金礦開采活動的管理措施,(1)呂一燃:《清俄合作開采外蒙古金礦初探(1899年~1911年)》,《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趙翔:《清代庫倫辦事大臣延祉政績初探》,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蚴菍靷惤鸬V開采作為晚清邊疆開發中各蒙旗“興邊利”的舉措,以期達到“緩解藩部壓力、改善部眾生計、抵制外來侵略滲透”(2)柳岳武:《晚清“興邊利”研究——以各蒙旗為中心的視角》,《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的目的。不同于在內地興辦實業,草原生態比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后恢復難度很大。而且,蒙古人長期信仰藏傳佛教,認為在草原地區開采礦石會破壞風水,導致神靈降災,因而蒙民阻撓和反對開礦的事情在清代屢有發生。(3)蘇德畢力格:《晚清政府對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頁。因此,清政府在蒙古人聚居地開礦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盡量減少對蒙古牧民生計的影響,平衡好開礦獲取利源的“國計”與維持牧民生活的“民生”之間的關系。本文關注晚清政府開采庫倫金礦綜合考慮蒙古族牧民利益,分析開礦過程中,清政府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當地蒙古族牧民利益和“滿蒙同盟”的穩定。

一、庫倫金礦開采的醞釀

庫倫原為喀爾喀蒙古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駐錫之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政府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北京到恰克圖商路上的駐地設立城防,名“庫倫”,蒙古語意為柵欄圍起來的草場。清代中期,庫倫屬于烏里雅蘇臺庫倫辦事大臣轄區,為土謝圖汗部中旗駐地。由于政治地位特殊且交通便利,庫倫逐漸成為漠北最大的城市和商貿中心。而且,庫倫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盛產黃金,同治年間就常有俄國人越境偷挖,并與當地牧民發生械斗,成為威脅清朝北部邊境安全的隱患之一。

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鴻章提出由官方主持開采庫倫金礦?!八浦?、俄邊界得金尚易,將來如能招商集股,先延礦師,續置機器逐漸開辦,固于稅課、邊務兩有裨益。第今日商情凋敝,華商集股本堆,蒙地邊荒,南中商富更不愿攜貨遠出,無可勸辦。萬不得已只可令恰克圖一帶商人就近雇募人夫設硝淘洗,無須購機建廠,但仿俄人在唐山辦法,小試其端。由官督辦收課,似亦可杜彼族覬覦。彼處相距太遠,未便遙度,不知庫倫當事尚能留意招徠否?”(4)〔清〕李鴻章:《李鴻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946頁。不過,由于當時未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庫倫金礦開采計劃未能付諸實行。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國商人、總稅務司官員柯樂德在游歷庫倫之后,知曉李鴻章曾有在庫倫開辦金礦之意,但囿于資金不足沒有實行,遂提出由中俄合作開采金礦的建議。他承諾,如清朝授予其在庫倫開礦的合法權利,可由其出面來募集民間的資本,無需清政府投入資金,后期還可實行官督商辦。金礦開辦后,不僅能為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普通股民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而且可將私挖之俄國人徹底驅除,乃一舉兩得。李鴻章遂派柯樂德先行攜帶礦師前往查看地理,并令他與庫倫辦事大臣連順商議具體辦理事宜。此時,連順正在為庫倫的辦公經費匱乏而發愁,庫倫地處邊疆,財政無法自給,常年需靠內地支持。此時清政府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內地支持經費難以像過去一樣及時足額撥付,庫倫地方官不得不設法就地籌措,但仍然入不敷出。光緒時期,庫倫每年收入僅有生息和地租銀,合計不足二千兩,難以維持當地政府的運轉,只得靠偶爾變賣官牧廠中的牲畜和向蒙古各部攤派來維持日常的開銷??聵返滤?,深得連順之心,雙方一拍即合。

當時國內大的政治環境對在庫倫開采金礦十分有利。彼時,清朝出臺《礦務鐵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條》,允許國外資本參與礦務和筑路,鼓勵各地開礦。于是,連順借機提出:“庫倫西北至恰克圖一帶,毗連俄境,土脈豐腴,頻年內地民人,出塞謀事者,率以租地墾荒為名,偷挖金沙,附近之俄人,亦多潛采,近已實繁有徒,每滋事端,官難查禁”(5)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895頁。。經查,蒙古圖什業圖汗(即土謝圖汗)、車臣汗兩部共有已勘明的金礦五處,各處“金苗甚旺,惟均產自河內,水勢頗深,人力淘取,所得有限,必以西法,以機器汲水,雇工開挖,其利方厚,似宜招集巨款,延聘礦師,購運機器,相地同時舉辦,總計成本約須銀二百萬兩?!?6)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895頁?,F在,“蒙人生齒日繁,生計日蹙,果能開拓利源,實于蒙旗有益?!?7)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0頁。連順與柯樂德擬定:先招集民間資本入股,由中俄合作開采和經營,倘若民間資本不足,再由朝廷協助撥款,除礦師與管理機器等技術人員使用俄國人之外,其余所有直接從事生產的礦工必須雇傭中國人。至于利益分成方面,待開辦成功之后,以所得收益之四成上交中央,一成補貼當地蒙古民眾,五成用于償還各股東。

在庫倫開礦的意見一經提出,隨即遭到了朝中部分官員的反對,侍講學士貽谷認為:俄國長期以來對中國北方的領土虎視眈眈,庫倫恰好處在中俄邊境線中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若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而將俄人引入此地,后患無窮。彼時“我之藩籬,為人之羽翼,此時拒閉之不遑,奈何開門而揖之。俄人志不在礦,不過于內地一插足,所患引狼入室,來易去難,以后往來無忌,道路潛通,天限一開,在我失御敵之資,處處將為敵人所制?!?8)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896頁。

綜觀二人的意見,連順是從經濟和財政角度考慮,由清政府出面組織開礦,借助外資和民間資本,短期之內就可迅速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還可以補貼當地蒙古民眾,實乃一舉兩得;而貽谷則從軍事和國防角度出發,是“為慎固邊防起見”(9)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2頁。,極力阻止俄國勢力,即使是經濟勢力向蒙古地區的滲透。由于二人意見不合,加之在庫倫開礦必須顧及當地蒙古民眾的意見,總理衙門和礦務大臣對是否在庫倫開礦一時難以定奪,尤其對招攬俄國人入股,礦廠的控制權究竟能否緊緊掌握在中國人手中;開礦之后能否禁絕俄國人越境、繼續偷挖金礦;在庫倫開礦是否得到當地蒙古王公和牧民允許,后期是否會出現阻撓和反對之事等諸多問題都存在疑慮,于是,清政府遂令連順不得倉促開辦,一定要切實查核后再將詳細方案擬定上奏。

二、金礦開采招致蒙古牧民反對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連順在給朝廷的回奏中對貽谷所言和總理衙門的擔憂都一一進行了回應,其要點如下:1.俄國通往遠東地區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均在中國邊界之東,與北邊的蒙古地區毫不相干,俄國人由西往東,只會在本國境內經行,并不會途徑蒙古;2.外蒙古一帶均系沙漠,并無高山大川等險要地形,庫倫、恰克圖兩地又遠離內地,沿途水草缺乏,只有臺站可以相通,一旦有事,撤去臺站即可隔絕俄國人進一步深入;3.在庫倫開礦純系商業活動,與邊防并無窒礙,只因前期資金投入太大,俄國人又愿意參股,暫且利用其資金和技術,所有俄國人必須嚴格遵守中國所定章程,礦權不會丟失;4.已經派員前往與當地蒙古各旗王公、臺吉、札薩克等會商完畢,再三確認,“如果開采,不致有礙游牧及蒙人阻撓之事?!?10)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897~4899頁。

連順此番所言,基本上打消了總理衙門關于庫倫開礦的兩大疑慮——礦權既不會落入俄國人之手,開礦也不會影響蒙古社會的穩定。為盡量照顧蒙古牧民的利益,總理衙門適當增加了蒙古牧民的分成比例:“該旗礦地皆系蒙古王公世產,與直省情形有異,應請提余利二成津貼該王公,以示體恤,以三成繳部歸公,核與章程仍有贏無絀?!?11)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3頁。議定后,連順將具體籌辦事宜委任給了柯樂德,令其購置機器、招聘礦師和礦工,同時務必將越境偷挖庫倫金礦的俄國人遣返。

當年五月,就在柯樂德如火如荼地籌劃開采庫倫金礦之時,理藩院突然接到了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和車臣汗兩盟所屬四十三旗的聯名呈請,宣稱在庫倫開辦金礦,“有礙蒙古生計,聲敘律例,瀝陳情形,請停辦挖礦,庶于喀爾喀各札薩克旗蒙眾,不致受其逼迫,以期照舊各安生計?!?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理藩院事務都統奏為開辦礦務大臣與蒙古王公所報情形抵牾請飭體察事,光緒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檔號:03-9645-033。理藩院作為清代處理藩部和民族事務的最高機構,更多從維護民族地區穩定的角度考慮,向來對于在蒙古人聚居地開礦十分謹慎?!伴_辦礦務,原為擴充利源,當此庫款支絀之際,尤為當務之急。惟在蒙古邊界利之所在,究宜熟慮籌辦。蓋蒙古游牧地方,向為蒙古王公世產,若果于蒙古生計有利無害,自系兩有裨益。但圖、車兩部落各旗均以開礦,謂為游牧受害實多,而連順謂每次晤詢蒙古王公,實于蒙旗有益,是連順所言與圖、車兩盟所報兩相抵牾?!?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理藩院事務都統奏為開辦礦務大臣與蒙古王公所報情形抵牾請飭體察事,光緒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檔號:03-9645-033。

由于理藩院和總理衙門意見不一致,庫倫金礦開采與否交由最高決策者——慈禧太后處理。她令理藩院查照總理衙門原奏,轉行各該旗盟長曉諭蒙古民眾俾知此事原委,并著連順與庫倫辦事大臣豐升阿“會同圖、車兩盟盟長詳籌利弊,妥定章程,務期于邊務蒙眾兩有裨益,方可次第舉辦,毋得草率從事,致滋流弊?!?14)《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第25冊,光緒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這確立了后續處理事件的基本原則:開礦之事必須征得當地蒙古王公和牧民的同意。

接命之后,連順、豐升阿二人召集各盟旗首領,令各部“各抒己見,務期會籌妥協,免得滋弊,而各盟王公面面相覷,彼此互推。再三垂詢,始據土謝圖汗盟長密什克多爾濟言稱,有礙生計,囫圇一語,至如何有礙之處,又竟忙然莫辨?!苯涍^一番了解,他們認為,蒙古牧民之所以反對開礦,并非出于有礙游牧的考慮,而是另有其它原因:上年籌議之時,蒙古牧民得知開礦能夠獲利,紛紛表示同意,如今又言反對;目下庫倫地方財政十分緊張,此前地方官曾向各部攤派辦公經費,蒙古牧民向來厭惡攤派,因而私下揣測,金礦一旦開辦,往來官商日益增多,各處差務必由蒙古牧民來承擔;蒙古牧民似嫌收益分成過少,由于“私挖化為官辦,陋規無從取償,藉詞有礙游牧,兼慮產金旗下無利可圖,未免失望”,故借反對之名迫使朝廷提高分成比例。

為消除各部疑慮,連順與蒙古牧民重新議定六條章程,主要內容有:“蒙民以游牧為生,采取金砂處所,近于俄邊,皆系窮山僻溝,人跡罕至之地,并非水草平衍之區,實在無礙游牧。倘日后有敢擾及牧廠者”,即行參辦;凡在庫倫蒙古王公,并有錢之家,以及口內商民愿入股者,可按股分利;礦廠一切用項,皆有官府出資,絲毫不準派累旗下;開采所獲收益,以三成交中央,二成分給蒙古王公;淘沙挖土之人,必須雇傭蒙古牧民,不用俄國人,以免妨礙蒙古牧民生計;所有開礦所需物料、糧食,由官方出資按照市場價格從蒙古牧民處購買。(15)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44~4945頁。慈禧作出批復:“著妥籌開辦,仍嚴禁在事人等,不準攤派支應,擾及牧廠,以釋蒙古牧民疑慮?!?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烏里雅蘇臺將軍連順、庫倫辦事大臣豐升阿奏為會同圖車兩盟詳籌商辦蒙古礦務擬請明春采挖事,光緒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檔號:03-9645-064。同時,為了使蒙古牧民不再有反對和阻撓之事,除了宣傳開礦之利,連順也采取了強硬手段,以“唆令圖盟密什克多爾濟出頭作擾,玩視國事,一味反抗”(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烏里雅蘇臺將軍連順、庫倫辦事大臣豐升阿奏為特參車臣蒙古辦事大臣汗德木楚克多爾濟阻撓礦務違抗諭旨請準撤去印務事,光緒二十五年九月初六日,檔號:03-9645-063。為由,將阻撓開礦的車臣汗部辦事大臣汗德木楚克多爾濟撤職。

三、金礦的停辦與續開

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清代,統治者對于開礦的態度一直十分謹慎,“若有礙禁山風水,民田廬墓,及聚眾擾民,或歲歉穀踴,輒用封禁?!?18)趙爾巽:《清史稿》,卷124,《食貨五》,中華書局,1977年,第3664頁。在連順處理失當,招致土謝圖汗和車臣汗兩盟反對后,太仆寺少卿隆恩也提出反對意見:“開礦為眾工薈萃之事,一旦開拓,五處工人豈止數萬,蒙古之人僅能調養牲畜,不善工作,內地人民赴邊工作者,大半為無業游民,聚集邊疆,亦難保日久滋事,至于多占土地,礙其游牧、破壞山川、有傷風水,尚其事之小焉?!?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太仆寺少卿隆恩奏為敬陳蒙部礦務開采利少害多管見事,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檔號:03-9645-070。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委派理藩院事務都統昆岡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庫倫實地調查。在昆岡離京前,慈禧再次向其重申了基本原則:“斟酌利害,不可勉強,亦不可失蒙眾之心?!?20)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6頁。如果曉諭利害之后,蒙古各部仍然執意不從,各礦必須即刻停辦,萬不可因開礦而影響蒙古社會的穩定。

昆岡抵達庫倫之后,首先詢問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然后召集各盟旗首領征詢意見,最終得知,連順先前所奏有三點不實:1.蒙古各部皆樂于開礦。實則據蒙古人所言,“將軍(連順)從未問過,并未會商,傳示上諭,始知情由,后亦稟訴下情,將軍置之不理?!痹诶鶎⒃黾邮找娣殖芍赂嬷⒃囂礁鞑渴最I態度之后,各部仍執意不從。2.礦址均為荒僻之地,無礙游牧。礦廠附近有臺站和河流,一旦開礦,必須開挖河道,聚集人煙,轉運物料,影響臺站正常運轉,而且蒙古牧民在此放牧者很多,也有妨礙游牧之事。3.各蒙旗均同意且具結存案。實則只有圖盟協理蘇隆果爾固齊一人簽字同意,兩盟長對此并不知情。蘇隆果爾固齊此時又稱:“我以為開辦無疑,一時糊涂,遂具甘結,未經呈報盟長,后知各旗均說有礙,是我甘結誤具?!?21)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7~4909頁。

在他看來,蒙古牧民反對開礦,“實因畏懼俄人,后患難防,深恐毀及黃教,且游牧失所,生計全無”。(22)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7頁。從防務來看,俄國為北方強鄰,蒙古牧民素來疑慮和擔憂,今若使俄國人借開礦之機進入蒙古地區,魚龍混雜,一旦疏于管理,輕則斗毆,重則互相殺傷,邊疆長久難得靜謐。從經濟來看,“開礦之地,在山在水,皆礙游牧,四項牲畜夏秋依水,冬春依山,無處不可藉資養育等語,今開局設廠,必平地用人既繁,占地必寬,向來牧放之區,定為室廬所礙”。從宗教信仰來看,“佛教之設,洋人不信,而蒙人則信之甚篤,蒙古王公等稱喀爾喀人等于康熙年間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歸附以來,二百余年,共沐深仁,振興黃教,恪遵教法,諷誦經卷,供應念經道場,及一切貢獻要差,全仗孳養牲畜等語,今聞開礦深入其地,于孳養必有損傷?!?23)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09~4910頁。昆岡作為理藩院官員,更多從維護滿蒙關系角度來考慮:“雍正初年,喀爾喀失地來奔,我世宗憲皇帝曲予保全,議擇地以處之,后卒還其故居。夫失地之蒙古,尚思撥地安插,今乃入蒙地以取利,甚非綏輯外藩之意也?!?24)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11頁。遂依照慈禧諭旨,封禁金礦,同時加強了各處卡倫的防務,并呈請將連順交部議處,柯樂德等商人則被遣散回國。

庫倫金礦封閉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柯樂德無力償還股本,導致民怨沸騰。因開礦前期投入的所有資金,均為柯樂德所募集的民間資本?!百徶脵C器,延聘礦師,往返盤川(纏),花費巨款,眾股友一聞停辦,俱向柯樂德索償……如仍開此礦,則股本即有著落,不致釀出事端;如不準開此礦,即請籌還股本,以符信義?!?25)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18頁。無奈之下,柯樂德除了自己不斷向路礦總局上奏之外,還通過連順和總稅務司赫德向清政府表明庫倫金礦不可停辦之意。期間,庚子事變發生,清朝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按照條約,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列六部之前,支付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這使得本已千瘡百孔的清政府財政雪上加霜,財政“開源”已刻不容緩。外務部成立后,重新擬定礦務章程,設鐵路礦務總局,專門督辦路礦。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外務部奏請:“柯樂德雖經奉飭遣散回國,而以前辦理年余,賠有巨款,迄未離開,機器、房屋依然尚在,礦師人等留未資遣。事關洋員,各處又均有合股辦礦之舉,此則獨禁,而強令任賠中止,誠恐別生枝節……連順原議,亦無非為興利防害起見……其實俄人越境私挖,仍難禁阻。設因驅遺〔遣〕之故,由其公使、領事向我請辦,則事關交涉,準駁均屬為難。不如先自開采,準令俄人附股,猶得稍保利權。況近來風氣既開,迭奉諭旨興辦礦務,彼蒙民僻在邊隅,亦漸知礦產之利。既據該大臣等查明確情,均無異議,應請仍照原案辦理?!?26)王彥威:《清季外交史料》,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3215頁。路礦總局成立后,“隨即咨行各處查取礦務案卷,無論已未開辦,或已辦復停,或現在試辦,全行檢查咨送?!?27)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20頁。

連順提出:“若慮有礙蒙人游牧,則產金之地,必須砂石有水之處,才有金苗,原屬不毛之山,且礦務章程條載詳明,不準以有礙風水,藉詞阻撓;若慮蒙人抗拒,則當日播弄者,不過二三人,現今皆已不在事中。其余固無不如意者,緣以礦產若旺,各有津貼,其窮苦蒙人,并可在此傭工,藉資養贍,有何不愿之處。設俄人闌入強挖,蒙人豈能阻止,又何從得有津貼,況蒙古受國家豢養之恩,計今已二百余年,若朝廷一意主開,堅持不移,并且詳為開導……何至于得失利害,漫無所知?!?28)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21頁??偠悇账竞盏乱蔡岢觯骸皥D、車兩盟既屬產金之地,則該員縱不得接辦,亦必有人出而著手,能否如舊安靜,均得利益之處,實不可知??偠悇账倦m為局外之人,然以鄙意度之,圖、車兩盟礦地,有該員在彼統率興工,實較棄置停辦之為愈也?!?29)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4915頁。

如果說庚子事變之前,清政府囿于籠絡蒙古的國策,對在庫倫開礦還猶豫和遲疑的話,庚子事變之后,一方面是數額巨大的庚子賠款,另一方面是庫倫金礦停辦之后必須償還的股金,導致各方意見在庫倫開礦問題上逐漸達成共識,大多力勸清政府開礦,庫倫金礦復辦已經勢在必行?!昂呢斨緩V,而生財之道滯”,不得不“開礦產以擴財源”。(30)趙爾巽:《清史稿》,卷120,《食貨一》,中華書局,1977年,第3479頁。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命侍郎貽谷籌辦漠南蒙古察哈爾地區的土地開墾和辦礦之事,“清舊墾,招新墾,蒙旗生計在耕不在牧”,“設墾務公司于兩翼,各旗先后試辦,各盟旗順令即獎,抗延即罰?!?31)趙爾巽:《清史稿》,卷120,《食貨一》,中華書局,1977年,第3521頁。這些措施表明統治者在庫倫開礦態度已經發生大幅度改變。

在清末蒙古人聚居地解禁和開發浪潮下,慈禧重新批準開辦庫倫金礦,但是依然重申了“不得有礙游牧”的原則,違者即封禁;原定分給蒙古人二成收益,今參酌熱河章程,第一年報銷國家三萬兩,撥給蒙古二萬兩,第二年各翻一倍,以后無論出金數量之多寡,至少不得少于此數,從經濟打消了蒙古民眾的顧慮。即使日后仍有喇嘛反對,也是以開礦會破壞風水為由,未得到多數蒙民支持。(32)宣統元年(1909年),庫倫的喇嘛借口風水有礙,阻止礦務,被理藩院嚴飭。參見庫倫辦事大臣延祉奏蒙古喇嘛借口風水有礙阻止礦務理藩部電飭嚴禁,參見《時報》,1909年9月12日。至宣統三年(1911年),共開采土謝圖汗部轄區內金礦六處,分別是公那木薩賴旗的珠爾琥珠、布泰、哈拉格囊、奎騰河,古得拉卡倫的故得拉,索納特木達爾吉雅旗的爾弼克,(33)丁文江:《外資礦業史資料》,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10年,第61頁??傆嫬@銀約500萬兩。照分成比例計算,中央得150萬兩,蒙古得100萬兩,已經可以和晚清著名的漠河金礦產量相媲美了。(34)“至于各省礦務,漠河、開平成效最著,漠河歲解戶部銀約二十萬兩”,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30頁。時人謂之:庫倫金礦“所得金沙,上于國庫無虧,下于蒙民有濟”(35)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礦務檔》,第5082頁。。

表1 清末庫倫金礦歷年黃金產量和產值表(36)丁文江:《外資礦業史資料》,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10年,第62頁。

四、結 語

縱觀清末庫倫金礦的開辦過程,無論是從醞釀開采、一度停辦,還是之后的續辦,清政府都十分尊重礦區蒙古人的意見,也特別注意保護蒙古牧民利益,極力避免因開礦獲利而失去蒙古人民心,造成蒙古地區社會不穩定。這是由清朝建立之初即確立并一直貫徹的基本國策——維護“滿蒙同盟”決定的。清政府統治蒙古草原之重心一直都放在邊陲穩定與安全上,治理焦點也主要放在軍事與政治上。欲通過限制內地商民前往并禁其長久定居、限制蒙漢通婚等方式去保護蒙旗。(37)柳岳武:《商民、商貿與邊疆:晚清庫倫地區的內地商民研究》,《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4期。當然,庚子事變之后,由于時勢所迫,為了獲取新的財政來源,清政府也不是一味固守傳統,而是及時進行變通,開始將經濟因素融入蒙古地區的管理之中,因而籌議重新在庫倫開辦金礦。由于增加了蒙古牧民利益的分成比例,加之蒙古牧民對牧區開礦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最終促成庫倫金礦復辦,經濟上取得了良好收益。

猜你喜歡
庫倫近代史蒙古
蒙古靴
明英宗羈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品讀《中國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蒙古香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三)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二)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
庫倫興源寺建筑及其文化蘊含
1806年,胎死腹中的中俄外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