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視角下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策略

2022-07-13 21:34劉禹男
海外文摘·學術 2022年5期
關鍵詞:網絡時代載體傳統

網絡時代給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它增強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普及性,提供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載體,加強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互動性,同時也打破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整體性,弱化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嚴肅性。高校教育者要開拓網絡時代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路徑;更新傳統文化教育理念,構建新型的網絡教育平臺;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方法,開辟多元的網絡教育渠道。目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獲取信息、展現自我、進行交際的主要媒介,如何正確認識網絡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的影響,借助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創新,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1 網絡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影響

1.1 增強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普及性

學校是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在大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較為多樣,如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去,專門開設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舉辦傳統文化教育類活動等。這些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還是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都有一定的教學時數的限制,且無法確保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舉辦傳統文化教育類活動則對活動時間、地點、內容以及參與人數都會有一定的要求,也很難做到時時、人人都能參與其中。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共享的時代,信息的傳播范圍非常廣泛,任何個體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編輯、發送信息或者接收、閱讀信息。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發散性,信息的閱讀者可以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直接轉發或者編輯后轉發,信息可以被多人多次進行轉發性傳播,使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廣泛[1]。

1.2 提供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載體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要依托于一定的教育載體。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教育載體連接著施教者和受教者,負載并傳遞蘊涵著傳統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載體的形態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等條件的限制,也受施教者對教育載體的認識水平和開發能力的制約。在大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常見形式是通過口頭語言載體和書面語言載體,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展開。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載體,在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展開。目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課程在大學中的數量和課程門類還不夠豐富,通過口頭語言載體和書面語面載體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其教育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方法也相對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實際的教學效果仍有待提高。通過活動載體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豐富性和參與度也不夠理想。此外,報紙、電臺、電視等大眾傳媒載體在學校教育中使用的頻率較低。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網絡作為新興的大眾傳媒載體,給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辟了新的渠道。

1.3 加強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互動性

大學階段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點在于促進大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認同意識,進而能夠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文化認同感是大學生個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集體肯定,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最基本、最深厚的基礎。它建立在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同時又是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源動力。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僅僅靠說教的方式是很難達成的,它需要教師把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或課外活動中去,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無痕滲透,學生主體參與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實際效果。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有利于打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單向輸出、被動接受的局面,改變原有自上而下的權威型教育模式。網絡的即時性和交互性,使大學生能夠隨時通過網絡閱讀包含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信息,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通過點評或轉發等形式進行交流和分享,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被動走向主動,學生在認知與理解、質疑與思考、探討與交流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學生還可以隨時用手機記錄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包含傳統文化內容的信息,并通過網絡分享出去,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發聲者和傳播者。而閱讀者在網絡平臺對信息的點贊、留言、評論等,都會引發交流與思考,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積極的自我建構。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通過網絡展開對優秀傳統文化信息的分享與交流,時間更為自由,對象更為多元,范圍更為廣闊,互動更有針對性[2]。

2 網絡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消極影響

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它所具有的自主性、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可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論壇等網絡方式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信息的接收與傳播中去,從而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傳播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可能成為傳統文化信息傳播的主導者,都能夠對自己所獲得的傳統文化信息進行主觀的價值判斷,并通過網絡傳遞這種價值判斷。正因為如此,網絡傳播的碎片化和泛娛樂化特點也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2.1 打破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整體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揚棄、逐漸積累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情感認同、語言習慣、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并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與價值取向,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系統,具有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和發展的延續性。選擇哪些內容、采用哪種方式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借助教材通過課堂教學開展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注重體系性和完成性,學習者所學習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思路展開,或分條闡述,或逐層深入,具有較為嚴密的內在邏輯結構。網絡傳播的碎片化特點給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整體性帶來了極為強烈的沖擊。很多網絡傳播者在優秀傳統文化信息的傳播中,更看重傳播具有沖擊力的內容,體現網絡信息傳播者對優秀傳統文化中個別信息的認識理解與思考,這就拆解了傳統文化教育原有的敘事模式,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性被消解。如何引導大學生具有對碎片化信息的梳理、編碼和重構的能力,無疑應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視[3]。

2.2 弱化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嚴肅性

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育話語權的掌握者決定著教育的話語資格和話語權威,并通過對教育內容的挖掘和對教育方法的運用,實現對教育對象的多維影響。在傳統視域下,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體,掌握著教育的話語權,在課程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教材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研讀分析,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而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有一定的規范性和嚴謹性要求,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解讀要準確,即便是多元理解也應該有理有據,呈現方式要恰當??梢哉f教師要首先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選擇的“把關人”,同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圖書、報紙、期刊等內容獲得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這些公開出版或發表的文章,在刊出之前也是需要對內容和形式進行審核的,這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嚴肅性。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并不是每一位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都會對自身傳播信息的合規性和有效性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把關。不同的網絡創作者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點不盡相同,在撰寫方式上也更傾向于分享個體的感受和體驗,傳遞個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表達的隨意性和主觀性較強,而不像傳統媒體那樣謹慎嚴肅[4]。

3 網絡時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

3.1 更新傳統文化教育理念,構建新型的網絡教育平臺

在網絡時代,傳統文化文本內容的產出和傳播更加便捷,網絡用網絡形式構造了傳統文化傳播的現代框架,構建出一種現代感和歷史感并存的傳統文化輸出模式,給受眾開辟了傳統文化傳播與體驗的自由空間。高校教育者應該正確認識媒介技術給傳統文化傳播帶來的影響,更新傳統文化教育理念,充分發揮網絡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把傳統文化的學習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網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功能?;诰W絡平臺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在廣闊的時間空間里開展的,大學生在瀏覽網絡平臺中蘊涵的優秀傳統文化信息時,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信息傳播媒介的特點影響著文化傳承的效果,從信息觀的角度看,教師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信息進行編碼,變換成有利于學生接受的形式輸出,學生接收后進行再編碼,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的過程[5]。

3.2 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

網絡的傳播主體是普通大眾,傳播內容自由度大,話語開放度高,傳播方式交互性強,監管難度大,因此通過網絡傳播的傳統文化信息良莠不齊。高校教育者必須主動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教育素養,才能引導大學生理性分析所接收的有關傳統文化信息,鑒別正誤,辨析真偽,接收并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才能引導大學生對其通過網絡創作發布或轉發評價的傳統文化信息持負責的態度,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傳播環境,開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路徑。高校教育者要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內化為個體的品質和修養,做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切實起到言傳身教、正己化人的示范作用[6]。

3.3 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方法,開辟多元網絡教育渠道

網絡時代高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守正創新,既要堅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也要善于借助自媒體平臺的優勢,創新教育方法,開辟多元網絡教育渠道,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的現代轉化。讓傳統文化教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切實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4 結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源泉和精神載體,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推動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在網絡時代,高校教育者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正視網絡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的挑戰,融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通過網絡主動參與對優秀傳統文化信息的理解、思考、闡釋、評價,激發他們主動解讀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傳播個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探究,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引用

[1] 侯典舉,陳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與著力點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49-51.

[2] 李琨.“制度自信”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4):33-34.

[3] 黃述利.高校輔導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20,26(1):58-60.

[4] 周越.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路探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1):19-22.

[5] 戢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現代意識與工作路徑研究[J].文教資料,2017(1):117-118+155.

[6] 賈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J].現代交際,2016(12):154-155.

課題:該文是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民辦高校外語教學話語體系構建研究(JGJX2020D460)

作者簡介:劉禹男(1981—),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長春光華學院。

猜你喜歡
網絡時代載體傳統
創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保你平安]網絡時代的真相
以多媒體信息為載體,展數學課堂魅力
以幾何畫板為載體,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
以學習故事為載體 提升教師察析幼兒學習行為的能力
網絡時代
網絡時代
少年力斗傳統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