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西安老牛坡遺址2010年商代墓葬發掘簡報*

2022-07-14 11:18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與文物 2022年3期
關鍵詞:陶器墓葬老牛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為配合滬陜高速西安至商洛段高速公路建設,2010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專業人員對老牛坡遺址路段發現的夏商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22座商代墓葬,是本次發掘的重要收獲之一?,F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

老牛坡遺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東與藍田縣交界,西距市中心約21公里。遺址主要分布在灞河北岸的唐家河、老牛坡、許家寺、袁家崖4個自然村范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總面積約100多萬平方米,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遺址(圖一)。本次發掘的商代墓葬位于老牛坡村西北部臺地,墓葬分布散亂,無規律性。

圖一 老牛坡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二、地層關系

這批商代墓葬分布在老牛坡村北臺地,地勢較高,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大多數墓葬的上半部被破壞,失去了原始開口層位,在①層現代耕土層之下即露出墓葬坑口。極少數墓葬雖開口于②層近代擾土層或③層清代地層下,但也被后代破壞,墓壙殘留很淺。

三、墓葬形制

本次發掘的22座商代墓葬,以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主,形制較小,單人葬,無二層臺,有的墓有腰坑,未見葬具痕跡。個別墓無正規墓壙,亂葬于土坑或灰坑之中。墓葬整體保存情況較差,有隨葬品的墓僅有9座。根據墓葬形制的不同,將這批墓葬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亂葬墓兩大類。

(一)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共18座。其中帶腰坑墓4座,無腰坑墓14座。

1.腰坑墓,4座。編號為2010SXLⅡM1、2010SXLⅠM2、2010SXLⅠM14、2010SXLⅠM18。

2010SXLⅡM1 位于ⅡT0110西南角,開口于①層下,開口距地表約0.22米,打破H41。墓向130°。墓坑內填土為五花土,土色較淺,夾雜紅色斑點,土質較致密,含有較多料姜石顆粒。墓室平面呈圓角長方形,長2.5、寬0.63~0.75、殘深0.2米。人骨保存很差,頭骨已成碎片,散在器物之間;下身僅殘留兩截小腿骨,骨質疏松;年齡、性別不詳。距墓室南壁0.7米處有一橢圓形腰坑,長0.24、寬0.16、深0.25米,填土為灰褐色,包含有動物骨骼(圖二)。

圖二 2010SXLⅡM1平、剖面圖

隨葬品有陶缸、罐、鬲、豆各1件。

2010SXLM14 位于遺址ⅠT0304的東北角,開口于②層下,開口距現地表0.35米。墓向為40°。墓坑填土為五花土,土質較松散。墓室長2、寬0.46~0.48、殘深約0.07~0.12米。無葬具痕跡。單人俯身直肢,頭向東北。骨骼保存狀況較差,經鑒定,墓主年齡約35~40歲,性別不詳。

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平面呈橢圓形,長0.39、寬0.2、深0.13米。其內填土呈灰褐色,底部清理出小塊朽骨、陶片及小石塊等。經鑒定,小塊朽骨為狗骨(圖三)。

圖三 2010SXLⅠM14平、剖面圖

隨葬品僅有陶鬲1件,位于墓主骨架右肩處。

2010SXLⅠM18 位于遺址ⅠT0405東部,開口于①層下,打破生土。開口距現地表0.2米。墓向為30°。墓坑填黃褐色五花土。墓室長1.6、寬0.44、殘深約0.4米。單人仰身直肢,頭向北,無葬具痕跡。骨骼腐朽嚴重,僅存頭骨和下肢骨,經鑒定為男性,年齡約45歲。

腰坑位于墓底中部,圓角長方形,長0.45、寬0.2、深0.25米,內有狗骨架一具(圖四)。

圖四 2010SXLⅠM18平、剖面圖

墓坑底部東側有一小龕,內置殘陶鬲1件。

2.無腰坑墓,共13座。編號為2010SXLⅠM3、M4、M5、M8、M9、M12、M15、M17、M19、M20、M22(空)、M23、M24。

2010SXLⅠM3 位于遺址ⅠT0408西部,開口于①層下,距現地表約0.2米,底部打破生土。墓向75°。墓坑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土質較硬。墓室長1.9、寬0.48、殘深0.45米。單人俯身直肢,頭向東北,面側向右。骨骼保存狀況較好,根據其頭骨、盆骨以及臼齒的磨損程度等情況判斷,墓主為一20~24歲的男性。未見葬具痕跡,無隨葬品(圖五)。

圖五 2010SXLⅠM3平、剖面圖

2010SXLⅠM5 位于遺址ⅠT0306中部偏北處,開口于①層下,距地表0.28米。打破生土。墓向138°。墓坑內填土為紅褐色花土,土質較硬。墓口長2.18、寬0.6~0.66米,開口以下深0.52米。墓壙南北兩壁基本垂直,東西兩壁下部略內收,寬0.56~0.6米。單人仰身直肢,無葬具痕跡;頭向東南,面向上略側向左。骨骼保存較好,經鑒定為年齡40~44歲的女性(圖六)。

圖六 2010SXLⅠM5平、剖面圖

隨葬品3件,陶鬲、罐、缸各1件,均位于墓主頭部前端的墓坑壁下。

2010SXLⅠM8 位于遺址ⅠT0309的西南部,開口于①層下,距地表約0.25米,打破生土。墓向為50°。墓坑內填土為五花土,土質較松散。墓室長1.7、寬約0.45~0.5、殘深0.15米。單人仰身直肢,頭向東北,面向東南,無葬具痕跡。骨骼保存較好,年齡24~26歲,性別為女性。

隨葬品有殘陶鬲1件,位于墓主頭骨左側;陶片1塊,位于骨架胯骨之上(圖七)。

圖七 2010SXLⅠM8平、剖面圖

2010SXLⅠM20 位于遺址ⅠT0802的東部,與M19基本呈東西向并列,西北距M19僅0.9米,兩墓應有一定的關系。墓葬開口于③層下,距地表1.1米,打破生土。墓向為30°。墓內填土為五花土。墓室長1.5、寬0.6、殘存深度0.2~0.25米。單人仰身直肢,頭向東北,面側向西。無葬具痕跡,無隨葬品。骨骼保存較差,腳骨殘缺,經鑒定為6~7歲的小孩,性別不詳(圖八)。

圖八 2010SXLⅠM20平、剖面圖

2010SXLⅠM24 位于遺址ⅠT0904中部偏西處,開口距地表1.19米,被H109疊壓并打破。墓向265°。墓坑填土為深褐色花土,土色較純凈,土質較硬。墓室長1.65、寬0.4、殘存深度0.18米??颖谳^規整,底面平,可見少許朱砂痕跡,無葬具。單人仰身直肢,頭向西,面側向南。骨骼保存較差,左腿骨骼被H109破壞,經鑒定為男性,年齡50歲以上(圖九)。

圖九 2010SXLⅠM24平、剖面圖

隨葬品3件,其中陶罐、杯各1件,放置于墓主右腿外側;蚌片1塊,位于腰部。

(二)亂葬墓

共3座。編號分別為2010SXLⅠM7、2010SXLⅠM13、2010SXLⅠM25。

2010SXLⅠM7 位于遺址ⅠT0207的南部偏西處。開口于①層下,打破生土,距地表約0.2米。墓向(頭向)正北。墓室平面呈刀把形,豎穴土坑。填土為花土。墓葬殘深約0.1米,底面平整。北部大體呈東西向的長方形,較寬大,東西長0.65~0.95、南北寬0.8米;西部朝南挖出長0.45、寬0.3~0.35米的土槽。南北總長1.25、東西總寬0.95米。內葬一人,側身屈肢,頭向北,仰面朝向西北,上肢屈肘手置下頜處,兩腿略彎曲。無葬具痕跡,亦無隨葬品。人骨保存較完整,經鑒定為9~10歲的男童(圖一〇)。

圖一〇 2010SXLⅠM7平、剖面圖

2010SXLⅠM11 位于遺址ⅠT0408北部,開口于①層下,距地表0.3米,打破H8。墓坑內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土質較硬。墓葬為不規則的橢圓形土坑,長約0.9、寬約0.66、殘深0.4米。單人屈肢,頭向東南,身體向右側蜷曲,面向不清。頭頂骨位于墓坑的西端,下頜骨位于墓坑的東端。根據其頭頂骨、盆骨以及臼齒的磨損程度等情況判斷,為18~19歲的男性(圖一一)。

圖一一 2010SXLⅠM11平、剖面圖

無葬具痕跡,在頭骨右側坑邊有1件殘陶豆柄。

2010SXLⅠM25 位于遺址ⅠT0508的南側中部。墓葬開口于①層下,距地表0.2米,東北側打破G1,西南側打破生土??觾忍钔翞槲寤ㄍ?,土質較松散。墓向130°。墓葬為不規則的橢圓形灰坑,長2.02、寬1.78、殘深僅約0.1米。單人仰身直肢,頭向東南,面朝上。骨骼保存較差,年齡35~40歲,性別不詳(圖一二)。無葬具,無隨葬品。

圖一二 2010SXLⅠM25平、剖面圖

四、隨葬器物

本批墓葬僅9座墓有隨葬品,共出土陶器、卜骨等17件。其中陶器16件、卜骨1件。

(一)陶器

共16件。器物類型有鬲、豆、罐、缸、杯等。

1.鬲 共6件。1件襠部以下殘缺,均為夾砂灰陶。依形制及襠、足部的區別和變化,分為五式。

Ⅰ式 2件。1件殘。鬲體呈豎長方形,襠部較高。標本2010SXLⅡM1:1,侈口,斜方唇,腹較深,三袋狀足,實足跟較小。頸部抹光,飾一周凹弦紋,腹至足跟飾粗繩紋??趶?0.8、通高12厘米(圖一三,1;圖一四)。標本2010SXLⅠM18:1,腹下部殘缺。侈口,方圓唇,束頸較長,深腹。頸部抹光,飾一周凹弦紋,腹飾粗繩紋??趶?2.8、殘高9厘米(圖一三,5)。

圖一三 出土陶器

圖一四 Ⅰ式鬲(2010SXLⅡM1:1)

Ⅱ式 1件。體較高,襠部變低。標本2010SXLAM1:1,侈口方唇,束頸,腹較深,尖襠,三袋狀足間距較小,實足跟較粗。頸部繩紋輕抹,飾二周凹弦紋,腹至足跟飾細繩紋??趶?0、通高13厘米(圖一三,2;圖一五)。

圖一五 Ⅱ式鬲(2010SXLAM1:1)

Ⅲ式 1件。體較肥,襠部較低。標本2010SXLⅠM14:1,侈口圓唇,束頸,鼓腹,弧襠,三袋狀足,無實足跟。頸部繩紋抹光,腹至足跟飾繩紋??趶?1.6、通高13.2厘米(圖一三,4;圖一六)。

圖一六 Ⅲ式鬲(2010SXLⅠM14:1)

Ⅳ式 1件。體較矮,弧形襠。標本2010SXLⅠM5:3,侈口圓唇,束頸,腹較淺,弧襠較高,三袋狀足,無實足跟。頸部繩紋抹光,腹至足跟飾繩紋??趶?0、通高11厘米(圖一三,3;圖一七)。

圖一七 Ⅳ式鬲(2010SXLⅠM5:3)

Ⅴ式 1件。體較寬,整體呈橫長方形,低襠。標本2010SXLⅠM8:1,侈口,斜圓唇,束頸,腹較淺,弧襠低矮,三袋狀足,錐狀實足跟較粗短。頸部抹光,腹至足跟飾繩紋??趶?1.2、通高12厘米(圖一三,6)。

2.豆 共3件。1件殘甚,均泥質灰陶。依豆盤及圈足形制區別,分為三式。

Ⅰ式 1件。豆盤較深,圈足較粗。標本2010SXLⅡM1:2,侈口,窄平沿,盤壁斜直內收,平底;盤、柄有分界;圈足較高,喇叭口。豆盤素面,圈足上、下各飾兩周凹弦紋。通高11.6、豆盤口徑10、圈足底徑7.6厘米(圖一三,7;圖一八)。

圖一八 Ⅰ式豆(2010SXLⅡM1:2)

Ⅱ式 1件。豆盤較淺,圈足較粗。標本2010SXLAM1:2,敞口,窄斜沿,盤壁斜度較大,平底;盤、柄分界明顯;圈足較高,喇叭口。豆盤素面,圈足上、下各飾兩周凹弦紋。通高12.8、豆盤口徑11.4、圈足底徑7.2厘米(圖一三,9;圖一九)。

圖一九 Ⅱ式豆(2010SXLAM1:2)

Ⅲ式 1件。標本2010SXLⅠM11:1,僅存圈足部分。圈足較粗壯,喇叭口。圈足中部飾兩周凹弦紋。殘高10、底徑12.8厘米(圖一三,8)。

3.罐 4件。依罐體形制的不同,分為四型。

A型 1件。三系罐,泥質灰陶,體型較小。標本2010SXLⅠM24:1,侈口斜沿,矮領近無,圓折肩,鼓腹,下腹斜內收,平底較大。肩、腹部交界處等距分布三貫耳形系。罐體上沾有紅色朱砂痕跡;肩部飾數周凹弦紋、間飾一周錐刺圓點紋;下腹飾豎向繩紋,近底處抹光。通高9、口徑7.2、底徑7.8厘米(圖二〇,1;圖二一)。

圖二一 A型罐(2010SXLⅠM24:1)

B型 1件。深腹罐,夾砂灰陶。標本2010SXLⅡM1:3,體瘦高;侈口圓唇,短束頸,折肩深腹,腹部弧內收,平底較小。頸部抹光;肩、腹及底部滿飾繩紋;肩、腹部加飾三組凹弦紋。通高20.6、口徑10.4、底徑8.8厘米(圖二〇,3;圖二二)。

圖二二 B型罐(2010SXLⅡM1:3)

C型 1件。高領罐,夾砂灰陶。標本2010SXLAM1:3,侈口圓唇,領壁斜直,斜肩下折,上腹壁弧形外鼓,下腹斜內收,大平底微內凹。頸、肩、腹飾較細的繩紋。通高16.8、口徑10、底徑10.6厘米(圖二〇,5;圖二三)。

圖二三 C型罐(2010SXLAM1:3)

圖二〇 出土陶器、卜骨

D型 1件。侈口罐,夾砂灰陶。標本2010SXLⅠM5:1,侈口外斜較大,呈喇叭口形,圓唇,束頸,廣斜肩下折,腹壁斜內收,小平底。頸、肩部素面,上有一刻劃“十”字符號;肩部以下飾豎向繩紋,并加飾兩組共六圈凹弦紋。通高19.8、口徑11.6、底徑7.2(圖二〇,6;圖二四)。

圖二四 D型罐(2010SXLⅠM5:1)

4.缸 2件。根據形制不同,分為二型。

A型 1件。侈口缸,夾砂灰陶。標本2010SXLⅡM1:4,大口外侈,圓唇,束頸,深腹,上腹稍外鼓,下腹斜內收,大平底。上腹部飾六周凹弦紋及拍印方格紋;下腹部飾繩紋,近底部繩紋被抹光。通高16.6、口徑15.6、底徑9.6厘米(圖二〇,2;圖二五)。

圖二五 A型缸(2010SXLⅡM1:4)

B型 1件。敞口缸,夾砂褐陶。標本2010SXLⅠM5:2,大口微侈,圓唇,上腹壁較直,下腹斜直內收,大平底稍內凹。腹壁飾較粗的豎繩紋。通高16.6、口徑14.8、底徑10.8厘米(圖二〇,4)。

5.杯 1件。泥質灰陶,做工較粗。標本2010SXLⅠM24:2,大口稍侈,圓唇,腹壁斜內收,平底,通體素面??谘厣喜空从屑t色朱砂痕跡。通高7、口徑4.8、底徑3.3厘米(圖二〇,7;圖二六)。

圖二六 陶杯(2010SXLⅠM24:2)

(二)卜骨

1件。殘。標本2010SXLⅠM15:1,為牛肩胛骨加工而成,長39、寬7~20厘米(圖二〇,8)。

五、結語

1.墓葬分期及年代

這批墓葬因該地平整土地和晚期破壞,均失去原始開口層位,墓葬之間也無打破關系,墓葬與其他遺跡的關系方面,僅有以下五組數據:ⅡM1→ⅡH41;ⅠH22→ⅠM2;ⅠM11→ⅠH8;ⅠH109→ⅠM24;ⅠM25→G1。其中H22打破M2,因二者均無出土器物,所以無法準確判斷各自的時代,僅知H22晚于M2;M25打破G1這組關系,M25無隨葬品,G1時代為夏代,故只能表明M25晚于夏代。其余三組遺跡關系,因打破或被打破的墓葬或灰坑均出有陶器等,故可作為這3座墓葬分期的主要依據。其中,ⅡM1→H41這組關系,H41出有典型的本次發掘的老牛坡遺址商代文化二期前段的陶鬲等器物,說明ⅡM1晚于二期前段;但ⅡM1出土的陶器鬲、豆、罐、缸的形制特征又早于三期的同類器,故將ⅡM1的年代定在二期后段。M11→H8,根據H8的出土陶器特征,其年代為商代文化二期,而M11出土的陶豆柄的形制與三期陶豆的柄相同,所以M11的年代為商代文化三期。H109→M24,H109的年代為商代文化一期晚段,且M24出土的陶三系罐和桶形陶杯也具有早于一期晚段的形制特征,故將M24的年代定在一期前段。上述3座墓葬年代的確定為其他幾座出有陶器的墓葬提供了分期斷代的參考,同時根據與《老牛坡》考古報告出土商代陶器的比對分析,對這批出土陶器的墓葬分期如下。

第一期:ⅠM24;第二期:ⅠM18、ⅡM1;第三期:AM1、ⅠM5、ⅠM8、ⅠM11、ⅠM14。其中第三期墓葬中的AM1、ⅠM14的年代要早于ⅠM5、ⅠM8、ⅠM11。上述三期墓葬的年代分別相當于殷墟商文化陶器分期的一、二、三、四期和《老牛坡》考古發掘報告商文化分期的三、四、五期。

2.隨葬器物組合

這批墓葬僅9座墓出有隨葬品,除去1座只出1件卜骨的墓,其余8座墓葬出有數量不等的陶器,但陶器成組合的墓僅有4座。其中ⅡM1陶器組合為:鬲、豆、罐、缸;AM1陶器組合為:鬲、豆、罐;ⅠM5陶器組合為:鬲、罐、缸;ⅠM24陶器組合為:罐、杯;其余4座墓僅出1件鬲或1件豆(圈足),不成組合??傮w來看,器物組合主要以鬲、豆、罐為主,其他墓葬只是在此基礎上有所增減而已。

3.墓葬等級和墓主身份

老牛坡遺址2010年發掘的這批商代墓葬,總體保存狀況較差,墓壙部分被破壞較甚,沒有發現葬具痕跡,大部分墓沒有任何隨葬品,個別墓葬甚至連基本的墓壙都沒有,亂葬于土坑或灰坑之中,說明這批墓葬的等級較低,墓主大多為平民,個別墓主是貧民或奴隸身份。

2010年發掘的這批墓葬,進一步豐富了老牛坡遺址商代墓葬的資料,對深入研究老牛坡遺址的聚落布局、考古學文化、墓葬結構、喪葬習俗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發掘領隊:岳連建

參加發掘:岳連建 侯寧彬 張天恩 王占奎 孫秉君 王志友 丁 巖 李 恭 張 偉 田有前 劉 軍

資料整理:岳連建 程蕊萍

繪 圖:屈琳霞 岳永軍

照 相:石 磊 李新宇

執 筆:岳連建

[1]劉士莪.老牛坡[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鄒衡.試論殷墟文化分期[C]∥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1-90.

[3]同[1].

猜你喜歡
陶器墓葬老牛
陶器文物保護的影響因素及修復方法分析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陶器文物保護與修復
河南澠池發現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與陸渾戎王墓基本一致
喝點小酒
河南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牧童與老牛
老牛的田
中國古代陶器:火與土的圖騰
發生在太空中的首次“撞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