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特色化發展研究

2022-07-16 11:51馬源?江海燕?陳光
廣東園林 2022年3期
關鍵詞:專業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風景園林

馬源?江海燕?陳光

摘要:面對生態文明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要求,地方高校風景園林教育需要探索差異化的培養特色定位、創新多維融合的教學組織機制、重構耦合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論文以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和學科建設為例,從3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實踐:1)通過匹配地方需求與學科資源,因勢利導發展“建成環境更新+生態修復”的專業特色;2)建立“課內+課外、橫向+縱向、教師+設計師”三維閉環的教研組織機制,突破時間、空間、師資、資金多重人才培養的資源限制;3)創新“主體內核+交叉前沿”的課程群體系,實現專業教育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

關鍵詞:風景園林;生態文明建設;專業特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3-0035-04

投稿日期:2021-12-01

修回日期:2022-01-05

Abstract: Fac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need to explore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positioning, innovat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coupling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d has carried out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built environment renewal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developed through matching local demands and subject resources. Secondly, a three-dimensional closed-loop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in-class + extra-curricular, horizontal + vertical, teacher + designer" is established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ource constraints of multiple talent training in time, space, teachers and funds. Finally,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is achieved by innovating the "main core + cross-cutting frontier" curriculum group system.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alent training

從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到“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戰略,可清晰看到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國土空間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文明是目前為止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最高形式,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需要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與中國園林提倡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契合[1~2]。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風景園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實現途徑,還體現了生態文明的精神層面價值[3]。風景園林學科作為一門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學科,應勇擔重任,將生態文明發展理念落實到實踐工作和人才培養之中。

廣東省承擔著國家“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示范?。ㄒ韵潞喎Q“雙高”示范?。┖蜕鷳B文明創新發展排頭兵的職能[4]。廣東工業大學作為省重點支持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其風景園林學科發展及專業建設對于支持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面對新時期風景園林實踐工作復雜的問題和規劃對象,廣東工業大學緊跟時代需求,從人才培養定位到教學組織模式和教學知識體系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培養了一批高水平風景園林專業人才,有力推動了廣東省風景園林行業發展,支撐了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

1 新時期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前夕指出大學要抓好“培養人”的根本,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5]。這指明了大學的核心在于人才培養,并要結合中國發展實際需求?!陡叩葘W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以下簡稱“《規范》”)中要求,各高校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發展定位、行業形勢和社會需求,制定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方案。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轉型期,風景園林學應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高質量發展轉型和美麗城鄉建設的新需求,找準特色定位,制定符合地方需求和匹配學科資源的人才培養模式[6]。

同時,在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風景園林本科教育,也面臨著以下3方面挑戰:

1)清晰定位人才培養特色。專業特色定位是高校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7]。按照《規范》的要求,各高校風景園林本科人才培養應制定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方案,即要首先擁有明確的專業特色定位,然后在此基礎上創建課程體系和落實教學內容。因此,風景園林專業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需求和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差異化發展專業特色,清晰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

2)突破本科教學多重限制。風景園林專業具有極強的實踐應用性,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提煉科學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需要充分的經費支持和行業專家指導等。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應探索如何突破空間、時間、資源等多重限制,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和新要求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充分整合企業、社會、平臺等資源,形成“合力”,實現多渠道、全方位育人。

3)與時俱進培養人才。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科研、實踐兩者與教學相分離的情況,學生獲取前沿知識的渠道受到限制,使其不易了解到行業的最新需求,進而實踐應用能力不強。這不利于高素質風景園林人才培養。通過專業改革實現人才培養的與時俱進,將實踐項目融入教學,保障教學內容能夠每年得到更新,才能使培養的人才緊跟時代前沿并具有適當的前瞻性。

2 發展理念

面對上述提出的新時期風景園林專業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在學?!芭c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辦學理念指導下[8],結合風景園林專業實際情況,通過持續探索和改革,形成了“探索差異化的培養特色定位,創新多維融合的教研組織機制,重構耦合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的發展理念,構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地方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2.1 探索差異化的專業特色定位

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雖在省內起步較晚,但其所屬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擁有60多年的城鄉建設教育歷史,為廣東省城鄉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顯著貢獻,并始終將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與地方實踐相結合[9~10]。因此,風景園林專業在探索專業特色的過程中也沿襲這一模式,在擁有堅實的工科人才培養經驗基礎上,緊抓省內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存量環境更新與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的需求,發揮風景園林專業師資多學科背景的優勢,探索與省內幾所老牌高校差異化發展的專業特色。

2.2 創新多維融合的教研組織機制

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育通過深入參與生態類實踐項目和開展科研課題,從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選題、畢業設計選題到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選題,將教學選題與實踐項目和科研課題緊密融合,形成了支撐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多維融合的教學組織機制,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實踐項目。

2.3 重構耦合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

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構建了高度耦合國家和地方生態文明轉型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內容中設置了風景園林專業核心知識模塊與學科交叉知識模塊,形成風景園林核心知識與城鄉規劃學、生態學、地理學、林學等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并注重學生對“多元數據挖掘+多學科理論方法”的掌握,以及對大數據挖掘和生態本底及生態功能分析等前沿分析技術的學習,注重知識的學科交叉性與前沿性。

3 工作路徑

為更好發展專業特色,深化發展理念,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提出了匹配地方需求與學科資源,建立“課內+課外”“橫向+縱向”“教師+設計師”三維閉環的教研組織機制,以及創新“主體內核+交叉前沿”的課程群體系的3條工作路徑,因勢利導發展“建成環境更新+生態修復”的專業特色,助力廣東省創建“雙高”示范省及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學校工科背景優勢以及多學科交叉優勢,在城鄉存量空間盤活和生態空間修復方面積極發揮作用,如存量工業用地盤活,創新閑置土地處置模式,探索自然資產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同時,通過三維閉環的教研組織賦能以及“一體兩翼”課程群建設,形成專業教育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這對全國各高校因地制宜發展專業特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圖1)。

3.1 因勢利導發展專業特色

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充分結合學校的工科背景優勢,依托廣東省城鄉更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結合廣東省“雙高”示范省考核需求,將學科資源與地方生態文明轉型需求相匹配,借力學院在城市更新、生態規劃與修復等方面的科研特色,因勢利導發展了“建成環境更新+生態修復”的專業特色。因此,風景園林專業從新版培養方案修訂到教學計劃制定均注重專業特色體現,構建了“生態學基礎—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生態網絡規劃”的生態類課程體系,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畢業設計(論文)課程選題方面也特別注意突出“建成環境更新”與“生態修復”類課程選題。

3.2 創新三維閉環教研組織機制

在教研組織方面,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教育首先圍繞規劃設計課程群的教學目標,從建成環境更新與生態修復類實踐項目中篩選適合的選題,注重場地尺度及復雜程度的漸進,以及不同設計課程訓練重點的區分;進而圍繞選題,通過理論講授、實地調研、案例分析、設計草案、方案成型、報告撰寫、成果匯報等環節,引導學生分析建成環境問題和關鍵生態問題,學習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形成設計方案或策略。其次,積極參加課外競賽和創新項目,增加輔導員、行業導師等指導力量,提升成果質量,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再次,以課程和平臺產出為基礎,拓展和延伸數據及案例,形成高水平的論文、專利,并積極進行成果轉化,鍛煉學生科研能力。最后,將創新的規劃設計理念和技術應用于地方實踐。通過科研反哺教學,這種源于實踐項目、終于應用理論和技術的閉環式教研組織機制(圖2),突破了時間、空間、師資和資金的多重限制,實現了多渠道閉環式育人。

3.3 構建一體兩翼課程群體系

新時期風景園林行業實踐呈現出對生態學理論知識及生態工程實踐方法需求增長的趨勢。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積極主動應變,在以《規范》核心知識領域課程為主體內核課程群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理論課程群與生態實踐課題群,共同構成“一體兩翼”的課程群體系,同時將生態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滲入核心知識領域課程中(圖3)。其次,師生團隊深度參與生態實踐,學生設計課程選題依托實踐項目真題真練,以此促進“政產學研”多途徑聯動,如與地方政府共同制定《推動佛山市河心島生態修復提質增效工作方案》和《中新廣州知識城生態規劃專項工作方案》;與地方設計院合作開展“環市路沿線老舊小區微改造”“永慶坊歷史街區更新改造評估”“廣鋼遺址公園更新規劃設計”“佛山河心島生態修復及規劃設計”“佛山萬畝公園生態修復設計”等實踐項目;作為牽頭單位開展《城市綠地鳥類生物多樣性恢復技術導則》編制工作。通過實踐項目的開展和標準的編制使師生深刻認識并拓展了“生命共同體理論”和“兩山理論”,同時通過深度參與行業生態實踐,為教學課程體系、授課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不斷更新的源泉。

4 實踐成效

4.1 以學科交叉構建新知識體系

在生態文明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新發展階段,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通過建設“風景園林學+生態學+地理學”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團隊,將生態學宏觀理論和方法轉化應用于中微觀尺度,并與風景園林理論與方法結合,共同形成融合新理工特色的理論、方法、技術新知識體系,彌補了傳統知識體系與實踐需求分離情況,有效對接新需求。

4.2 “專業+學科”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學生培養方面,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生考取國內外研究生比例較高,近3年有20%~30%的本科生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同時本科生參與論文競賽的收獲較多。在學科發展方面,風景園林系教師通過深度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項目,在破解項目難題和尋求技術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理清了科研思路,并積極進行項目成果轉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獲批10余項省部級課題,開展30余項服務地方建設的實踐項目,發表高水平科研及教改論文20余篇,獲行業獎項近10項。此外,廣東工業大學于2021年獲批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4.3 助力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

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師生的特色培養和發展,受到了省內外多家大型設計院和公司的青睞,目前廣東工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已與省內外上10家大型設計院建立了專門合作機制。自2019年以來,風景園林專業師生參與了多項廣州市與佛山市的建成環境更新和生態修復規劃設計工作,先后完成了廣鋼遺址公園更新規劃設計,佛山市老鴉洲、太監洲、海壽島等6個河心島的生態修復規劃,大美公園、兩江龍灣公園、鯉魚沙公園、云東海濕地公園等7個萬畝公園的生態修復專題以及佛山“一環生態圈”的生態空間優化指引;探索了結合場地生態本底,提升生物多樣性,緩解各產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修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營造河網生態景觀的創新設計方法和策略。師生的規劃方案和設計成果受到當地政府和生產實踐單位的一致好評,為下一步生態修復的政策制定和工程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助力了地方生態文明建設。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張樹林. 生態文明建設與風景園林發展[C]//北京園林學會,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 2013北京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10-13.

[2]楊濱章. 建設美麗中國與風景園林學的使命——關于風景園林學發展的政治學思考[J]. 中國園林,2018,34(10):61-64.

[3]付彥榮. 風景園林之于生態文明的價值體現[J]. 風景園林,2012(1):158.

[4]黃敘浩,馮建奎. 省自然資源廳“十四五”加快“雙高”示范省建設[N]. 南方日報,2021-06-23(F07).

[5]黃宇藍,胡新龍,許凝. 新時代辦好中國大學校慶的理論與實踐——以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為例[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8,16(4):50-54,94.

[6]杜春蘭,鄭曦. 一級學科背景下的中國風景園林教育發展回顧與展望[J]. 中國園林,2021,37(1):26-32.

[7] 徐定華,關勤,樓盛華. 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8]馬源,江海燕,陸劍. 風景園林專業“五維一體”研究能力培養模式與實踐[J]. 廣東園林,2019,41(3):20-23.

[9]江海燕,謝滌湘,吳玲玲. 應對社會需求 培養學生研究分析能力——以“環境藝術”和“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實驗課程為例[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4):20-24.

[10]江海燕,寇軍,朱再龍. 景觀類課程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中的實踐[J]. 《規劃師》論叢,2011:134-140.

猜你喜歡
專業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風景園林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風景園林設計中對于人性化理念的應用探討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時期下中國風景園林標準化體系的構建
基于專業特色的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研究
低碳能源技術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特色建設探索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