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禁忌語比較研究

2022-07-16 08:45楊悅
紅豆教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比較漢語英語

楊悅

【摘要】漢語與英語的語言結構、語言應用技巧、語言形態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語言體系展現的文化體系也有所差異。同時,文化環境、文化背景、文化傳統與文化秩序制約著語言體系的發展,不同文化體系的語言也存在差異。禁忌語是各語言體系中的重要分支,通過中英禁忌語的分析與研究,比較中英文化,進而深入了解語言禁忌與文化差異,進而有助于中英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流暢度。

【關鍵詞】漢語;英語;禁忌語;比較

1.引言

禁忌語是指在語言交際中,不能隨便說出的話語。因為一些原因,這些話語可能會引起他人的不適與反感,因此被稱為禁忌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語言的應用形式與應用習慣能夠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義與文化特征。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其語言應用同樣存在著差異性。中文與英文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與文化背景,其語言的結構與應用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透過語言的差異能夠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差異。禁忌語是中英語言體系均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包括不能隨便使用的禁忌詞語與被鄙視與不能接觸的禁忌詞語,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形式。中英禁忌語既存在相同之處,又存在差異性。通過對中英禁忌語進行綜合比較,挖掘中英文化差異與價值觀差異。

2.中英禁忌語比較研究

2.1中英禁忌語比較

2.1.1信仰禁忌語比較

西方國家大多以基督教為其宗教信仰主體,在生活中不能直接說出上帝的名字,更不能直接用上帝的名字。通常情況下,與信仰有關的禁忌語一般應用于嚴肅的場合,而不能隨便應用。例如:God (上帝)、Jesus(耶穌)、heaven (天堂)等詞語不能隨意應用于日常用語中。像“看在基督的面上”這樣的形容,不能直接用for Christs' sake,而是用for crying out loud這樣的詞代替,用以表達對宗教的尊敬。

漢語中與宗教相關的禁忌語也是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尊重。像門神、財神、灶神、觀音、佛像等不能用手指,需要祭拜,祈求其保佑。一般神像都是花錢買來的,但是在買的過程中卻要說“請”,用“請神”的語言代替,不然就是忌諱,是對神靈的褻瀆。所以,從心理尊重與對于神靈的敬畏思想,中西方關于信仰方面都存在禁忌用語與禁忌事項,不能隨意說出其名字,以此保持對其的尊重,同時不能直接引用,是人對于神的一種精神尊重。但是,關于直接引用問題,西方國家的圣經中具有明確的禁令要求,明文規定不允許隨意應用神的名字,而中國沒有明文法律規定,而是一種傳統與習俗。

2.1.2種族歧視禁忌語比較

以美國美國為例,對于黑人與美國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其地位極其地下,尤其是奴隸社會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黑人與其他少數民族地位的提升,種族歧視禁忌語較為敏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較為常見。像nigger這樣的詞匯是專門描述黑人的,“黑鬼”的意識,帶有極強的種族歧視感與侮辱性。還有Negro、Blacks這種輕度的禁忌語。同時,受美國種族歧視的除了黑人、少數民族,還包括美籍外國人,雖然籍貫為美國,但是是其他國家移民而來,同樣遭受歧視。比如說美籍華人被稱為Chinks、美籍意大利人被稱為dagos,還有Japs、Polacks等不同國家的美籍人士,被美國人用專有名詞代替,具有較強的歧視感與排外感,用于表達種族歧視的禁忌語較多。

相對來說,中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并不明顯,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種是民族平等的治理機制,地位較為平等,以漢族為榮的種族思想被根除,種族歧視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我國的少數民族并沒有受到種族歧視,也沒有官方的禁忌語表達,侮辱性的語言少之又少。

2.1.3性別歧視禁忌語比較

首先,英語中一般用動物來形容女性,進而表達對女性的歧視。例如:dog一詞原是小狗的意思,但是英語禁忌語中用小狗一詞形容惡毒的婦女,也表達可悲的意識,也用來形容包藏禍心的女人。cow一詞原是奶牛的意識,英語禁忌語中卻用來形容妓女與經常懷孕或是子女多的女性,也形容肥胖與臟的意思。還有bat、mutton等。英語中也有帶有侮辱性的形容婦女的禁忌語:crone、hag、hen、 trot等,一般是用來形容老太婆、兇悍的女人、壞女人等,帶有輕蔑的色彩。在中文中,也同樣存在較多的禁忌語表達性別歧視,包括老太婆、臭娘們、母老虎、水性楊花、破鞋、婊子、母夜叉、賤人等形容女性的禁忌語。像悶騷男、娘娘腔等是形容男性的禁忌語。

2.1.4餐桌禮儀禁忌語比較

餐桌禮儀方面的中英兩國因為文化起源不同,發展不同,所以也形成了迥異的餐桌禮儀禁忌語文化。

西方國家非常在意個人隱私,因此在餐桌上更是重視個人隱私與談話內容,用餐談話需要得體,并且保持禮儀與禮貌。一般情況下,西方國家很少直接問及他人的年齡、收入、家庭、宗教信仰等,被視為是不禮貌的行為。例如:“How old are you?”問及他人的年齡則被視為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餐桌上是避免的?!癏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問及他人每月收入,“Are you married?”問及他人是否結婚,“When are you planning to Start your family?”問及他人結婚計劃,“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dress?”問及他人衣服多少錢等行為,都是西方餐桌禁忌語,被視為是冒失的言語,不能直接談論,需要重視個人隱私,并且保護個人隱私。

中國古代講究食不言、寢不語,在餐桌與就寢時避免說話,需要安靜的就餐與就寢。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的餐桌較為隨意,親朋聚會、商務會談等,餐桌成為交際的重要媒介。中國人在餐桌交談時會談及工作情況、收入情況、家庭情況、結婚計劃等,進而拉近彼此距離。不過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文化中也有一些其他的禁忌語,例如中國人飯后不能說“我吃完飯了”,這寓意著自己已經死去,而是說“我吃飽了”。同時,中國人的餐桌上忌諱談及“傷”、“亡”、“病”、“災”、“禍”,因為中國人的餐桌禮儀中,吃飯是一個象征著美好的事情,忌諱談到他人的痛處或者做出不好的預示。

2.1.5詛咒和褻瀆語比較

英語中較為常見的fuck、shit、hell、cunt、damn等,還有褻瀆的禁忌語“Jesus Christ”、“go to hell”等,被用于各種英語語境中,“混蛋、狗屎、傻子、他媽的”等形容詞在日常交流中出現的頻率較高。但是這樣的四字母詞是被禁止錄入詞典中,也不允許出現在公共電臺、廣播、電視、電影中。漢語中關于詛咒與褻瀆的禁忌語也有很多,出現在罵人、吵架、日常語言習慣中。像媽的、操、笨蛋、王八蛋、傻狍子、狗日的、狗娘養的等,經常被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應用頻率較高。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對于詛咒和褻瀆的禁忌語類型較多,適用于不同生活場景與不同心情,或是習慣于掛在嘴邊的形容詞,一般生氣或是情緒激動的時候會用的較多,用以表達自身的不滿情緒與生氣情緒,以此達到宣泄的效果。

2.2中英禁忌語差異原因分析

2.2.1中西方信仰文化差異

雖然信仰不同,宗教文化也不同,但是為了表達對宗教神靈的敬畏,中西方國家均要求對神敬重,不能褻瀆神靈與詆毀神靈。所以,對于宗教的信仰方面,通過禁忌語能夠看出中西方對宗教信仰的信服力與尊重心理。雖然西方國家大多信仰基督教,與中國的佛教不同,但是對于宗教的整體信奉精神較高,不能用語言褻瀆與侮辱。同時,中西方國家均有各自的宗教信仰,無神論或是無信仰主義人士也會在語言與行為中避免觸犯禁忌,以此表示對信仰與神明的敬畏。雖然,神靈是摸不到與看不到的精神產物,雖然有代表神明的雕塑與文書,但均是歷史的產物。

另外,西方國家的基督形象是血淋淋的,被釘在十字架上,保守身體折磨,較為血腥與壓抑。而中國的佛像、神像大多較為平,面帶笑容或是較為慈祥,是光輝和諧的形象。中西方國家對于信仰的形象本質存在差異性,對于事務的認知與思維也存在較大的宗教差異。宗教文化差異是信仰文化的呈現,既包含相抵的共同之處,也包含差異性,需要在語言交流與交往中重視禁忌語的應用,避免造成不要的溝通麻煩。

2.2.2中西方種族家長認同文化差異

種族歧視禁忌語的存在與應用,能夠看出中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的本質,代表種族價值認同文化,同樣需要進行綜合比較與衡量。西方國家的種族歧視問題較為嚴重,是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與文化氛圍,純正的美國人是歧視黑人、其他民族與其他國家的人,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心理,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所以對于不同種族設置不同的禁忌語代表。究其原因,就是其種族文化價值觀不同,對于不同種族的人群進行高低貴賤的區分,受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深入。而我國對于種族歧視的觀念并不明顯,也沒有明顯的種族區分與身份上的高低貴賤區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平等,人民民主專政的實施,更是不存在種族歧視問題。加之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避免了種族歧視問題。

2.2.3中西方性別價值認同文化差異

通過性別歧視禁忌語的分析與研究,發現中英禁忌語對于女性的侮辱詞匯諸多,大多是形容女性的惡劣詞匯,對于女性的歧視較為嚴重。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男性地位在社會中一般高于女性地位,因此在禁忌語體系中,侮辱女性的禁忌語較多。

一般情況下,中西方均喜歡用動物形象與動物詞匯形容女性,以此表達輕蔑與侮辱,還有很多其他詞匯,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大多形容女性蠢笨、肥胖、不守婦道、不懂生活等形象與行為都用較為難聽的詞匯。男性可隨意辱罵女性,但是形容男性問題的禁忌語卻相對較少,說明女性辱罵男性的機會較少,應用頻率偏低。而我國自新中國成立后,女性地位越來越高,男女平等成為主流趨勢,女性群體不再是弱勢群體,性別差異文化逐漸弱化。而國外很多國家女性地位仍然處于偏低水平,對于性別差異的思維根深蒂固,對于女性而言,不能平等對待。所以,中外性別價值認同文化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價值仍然存在諸多差距。

2.2.4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

飲食文化方面,中西方雖然飲食形式、飲食內容與飲食用具有所差異,但是其飲食規矩與飲食禮貌理念仍有相似與共通之處。

首先,餐桌禮儀方面,中西方都非常重視餐桌禮儀與用餐禮儀,因此設置不同的用餐禁忌,像餐具的禁忌、行為的禁忌、語言的禁忌等,以此保障餐桌禮儀的代代流傳。飲食內容上雖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口味、制作方法、食材等方面不同,但是都重視飲食健康與飲食衛生,重視口味與口感,重視食材的新鮮程度,都具備自身的飲食規范。飲食規矩方面也是要求頗多,不同國家對于座位、秩序、地點等都有不同的要求與規范,體現各自的飲食文化。雖然,中西方關于飲食的具體要求不同,但是其同樣具備相似處與共同點。

2.2.5中西方世俗文化差異

通過對詛咒和褻瀆語的比較,能夠發現中英語言中對于日常臟話語詛咒褻瀆用語的應用頻率偏高,也說明中西方雖然世俗文化不同,但是日常詛咒褻瀆用語普遍存在,具有共通性。比如英語的Fuck與中文的操就是意思相近的詞語,被人們應用于各種語句中,頻頻出現在不同場合的聊天中。所以,從世俗文化角度,能夠看出即使是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世俗文化仍然存在共通性。

雖然中西方的生活習俗、語言結構、語言應用技巧等存在較大差別,但是其世俗文化也同樣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與應用體系,都有詛咒和褻瀆用語用以表達自身的心情或是特殊環境。即使詛咒和褻瀆的禁忌語應用不同,但是從世俗文化的根本上看,還是存在相似處,因此在日常溝通中需要關注世俗文化方面,避免溝通障礙與不必要的溝通危機。

3.結論

隨著全球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劇,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交流與溝通,實現跨文化交際,必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共同點。禁忌語作為語言溝通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語言體系,代表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念。在語言溝通中,禁忌語的應用頻繁出現,有時會因為用法與語言應用不當造成無效溝通,激化溝通矛盾,不利于和諧關系的建立。因此,了解禁忌語的差異與共性,能夠避免禁忌語應用誤差,同時通過禁忌語能夠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互通與不同。

參考文獻:

[1]羅菁.跨文化交際對英漢禁忌語的影響及其翻譯策略[J].校園英語,2019(7):4.

[2]貝玉.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禁忌語對比研究及語言禁忌的應對[J].校園英語,2019(32):5-6.

[3]薄麗麗.跨文化交際中"死亡"話題的中英語言禁忌比較[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03):148-153.

猜你喜歡
比較漢語英語
學漢語
追劇宅女教漢語
同曲異調共流芳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漢語與拼音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淺談漢語學習中的“聽”與“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