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研究

2022-07-17 12:40李雪琪
速讀·下旬 2022年4期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山西省

李雪琪

◆摘? 要:山西省曾經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有著豐富的資源并憑借資源發展了好多年,但是隨著資源的不斷減少,生產方式的粗放式發展,雖然山西省最近發展有所改善,但是山西省經濟增速仍然緩慢,之前的資源不合理開發與使用資源方式不合理造成了山西省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本文通過分析山西省現有的處境與問題,并根據山西省現有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山西省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后,山西省一直大規模的開采煤炭等資源,資源很快出現枯竭情況,并且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而且山西省大多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產業結構相對來說呈現單一化傾向。而且世界能源消耗也不斷在轉變,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山西省面臨負責的社會矛盾與挑戰,2018 年山西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工作十分辛苦,也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去進行的過程,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走好轉型發展之路。

二、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現狀分析

(一)經濟波動幅度大,經濟增速緩慢

如圖1所示,十年來,山西省生產總值從2008年7315.4億元增長到2018年16818.11億元,增長了約2.3倍。圖2是全國GDP的增長情況,可以看出全國的生產總值增長量要高于山西的生產總值增長量,從2008年到2018年全國的GDP從319244.6億元增長到900309.5億元,2018年的GDP是2008年的約2.8倍,但是2018年全國GDP的增長率低于山西的增長率,說明山西的經濟發展潛力持續上升。整體上來看,山西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升空間很大。另外,從圖中看到,山西省省內生產總值增長路從2011年到2015年一直在下降,原因是2012年以后,全國煤炭價格整體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進而影響山西省的經濟增速放緩。到2015年達到最低值,此時,山西省2015年山西GDP增長率為3.1%,排名全國倒數第四,這是長期以來單純依靠采礦業導致的。 2015年到2018年山西省的生產總值有了顯著的提高,說明山西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整體上呈現較好的增長態勢,山西資源型政策的調整和自身產業結構的升級有了明顯的效果。

據統計,2014年煤炭需求減少2.9%,2015年煤炭行業虧損超過90%,與煤炭消費需求相比,煤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需要推進去產能優化改革,適當減少煤礦的數量,促進煤炭產業的結構優化。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第二產業比重仍舊占主導位置

如圖3所示,山西省長期以來以煤炭為主的第二產業比重占主導位置的格局在2013年后有所轉變。第二產業增加值在2014-2016年,一直處于下降趨勢,與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一直下降相對的是,第三產業從2008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的階段,到了2015年,第三產業的比重第一次超過第三產業,之前是煤炭產業壟斷的局面被打破,第三產業的發展勁頭很足。由圖可以發現經過十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期與近十年的轉型發展期,產業結構在不斷的優化,山西省資源型經濟正在走上轉型發展的道路。

(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之前山西省資源所帶來的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從事具有高風險生產活動的礦工收入并不高,同時從事資源型產業以外的勞動者也受制于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而不能獲得較高的工資,從而使得山西資源型城市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凸顯,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而現在,由圖4顯示2013年-2018年,山西省的人均GDP從34984元增加到45328元,山西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5119.72元增加到21990.14元,說明隨著政府越來越重視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不再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積極尋找替代產業,并不斷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帶動就業和促進民生的發展,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和同時期全國的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可以看出山西省的人均GDP與全國的人均GDP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愈來愈小。圖5更能強烈的反映出山西省與全國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明顯,說明山西省的居民生活水平雖然伴隨著山西省資源型經濟的轉型不斷提高,但是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無法匹配。

(四)環境不斷改善

在我們所認知中,很多資源型城市如果一直長期不合理的利用資源進行發展,那么生態環境問題會比較嚴重,這引起了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的探討,生態環境的惡劣往往會反作用于經濟發展,影響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山西省現在也面臨這樣的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很大原因是因為對煤炭的過度開采和不合理使用,以及工業廢氣廢水大量的排放造成的污染。針對這些問題,山西省政府在2010年出臺了《山西省國家資源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認為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要著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山西省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山西近幾年針對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多項政策,開展治理污染行動。在2018年,山西省對多家不合格企業進行整治,開展綠化改除此之外,山西省對綠色出行等也很看重,針對出行問題,山西省個城市都在推行共享單車以及共享電動車,有效解決出行問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不斷加大環保力度,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來資源型城市連續替代產業及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

三、山西省資源型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山西省經濟發展依舊落后,經濟基礎不牢固,產業結構不平衡

由表1可看出,2018年山西省GDP排名在全國GDP排名中是倒數第9名。雖然近年來山西省再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朝著穩中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本身基礎并不牢固,受國際經濟復蘇呈現疲態,國內煤炭市場低迷影響,第二產業經濟增速基本一直下滑,并出現負增長,第三產業產值雖然一直再增加,但增速有所下滑,山西經濟仍然存在總量、周期和機構性問題,,一煤獨大的局面雖然有很大改觀,但仍然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而且煤炭產業的影響依舊占據主導地位,所以近年煤炭產業產能過剩的和需求不足等問題這都影響著山西經濟發展的前進道路。

(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雖然山西省近年發展綠色經濟,提高綠色植被覆蓋率,但是之前煤炭資源的開采不僅對生態環境本來就脆弱的山西地下自然景觀造成破壞,留下大面積的煤礦踩空塌陷區,還可能誘發小范圍的地質災害。同時對地表的破壞也是不容小覷的,如村莊房屋受損、林業破壞、飲水困難、耕地破壞等;也對大氣、水、生物系統等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等。

據研究表明,山西已經流失了大約10800000公頃面積,幾乎占到了山西總面積的69%,全省目前的土壤侵蝕模數幾乎達到了3000噸/平方公里,晉西北和晉西地區的土壤荒漠化發展十分迅速,這兩個地區收到土壤荒漠化影響的面積達到了1006400公頃,占全省面積的6.4%,同時,山西的荒漠化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不斷由北向南擴展,受煤矸石山的影響,礦區許多土地鹽堿化嚴重,目前山西累計有大型煤矸石山1450多座,全省鹽堿化面積達537000平方公頃。由于多年的煤礦作業,全省目前累計塌陷、破壞、尾礦等占土地達756000平方公頃,并以5000公頃/年的速度增加。

(三)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缺失

山西省在中國屬于內陸地區,加上長期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發展模式,導致了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落后。一方面,企業實力弱,技能技術創新投資不足,缺乏技術創新的人才,創新動力不足。第二,區域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中介技術創新和主題的傳播發展滯后,無法滿足山西省的企業創新的需要。創新資源的協調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科學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所等薄弱環節,作為科技中介的鏈接仍然是在最初的時期,使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位置因素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山西省對于外界資本、人才和技術等要素的吸引力偏弱,難以實現創新資源向山西省的內向流動。

表1是2017年采礦業和制造業關于科研機構的一個數據,很顯然,山西產業的科研性不強,科研人員較少。任何企業都需要先進的人才來為之提供新鮮的血液和活力,由此來看,山西省的很多資源類型的企業的員工大部分從事關于資源的工作,相對現在來講,思想比較落后,與時代接軌不深,沒有與時俱進,知識和技術還停留在之前的時代。如果企業沒有先進的人才也就沒有創新的活力,沒有辦法進一步的發展下去。

四、建議

(一)繼續堅持經濟轉型之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

山西省要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指示進一步的強有力的領導下實現的三個目標,三個目標為方向,推動山西省工業體系多元化方向發展,可以建立資源型工業轉型示范地區;進一步推動去產能和供給側改革,主要解決解決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大力發展新興或者第三產業;積極促進對外開放發展,繼續加強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和整合煤炭資源,建立與其他先進地區工業發展合作;進一步提高煤炭行業在當下,加快機械化開采,提高開采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同時鼓勵煤炭行業下游延伸,和煉焦、建材、冶金、等行業合作。

(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所以山西省要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首先對生態環境的治理要有一系列健全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對違法犯法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嚴格排查不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企業進行整改治理,提高資源型企業排出的廢氣廢水等排放門檻要求。其次要繼續提倡節能減排綠色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加大生態環境宣傳力度,樹立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思想。另外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資源的可回收性,節省資源。重要的是不能只針對一方面加強,要在空氣、土地、水資源、資源等的污染進行治理,讓自然自我修復能力逐漸增強才能更好的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屏障。政府也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制度,加強對環境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和公信力,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度。

(三)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吸引人才,提高職工素質

人才也是激活企業的活力因素之一,也是各個省市大力爭取的人才資源。一方面山西省需要積極引進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人才,山西省相較于其他的省市適當的降低人才引進要求,對引進的人才提供獎勵和住房補貼,給予引進的人才更多晉升的空間和機會。另一方面企業應該要加強對職工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培訓,提高老職工的知識和專業素養,設置一定的考核制度,提高職工的培訓效果。另外政府應該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技能培訓,能夠更加適應于優化后的企業,或者進入服務行業進行再就業。

(四)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將科技創新應用于資源型產業升級

科技創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可以有效提高資源開采的利用率和廢棄物的循環使用,提高碳排放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所以要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山西省政府加強與各個高校進行合作,鼓勵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項目,大力開展創新項目,對其中的優秀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對可以使用的與資源型企業發展有關的項目投入資金并進行使用。也可以加大對社會人才的實踐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尋找與資源型產業有關的知識的社會人才合作創新。山西省政府可以建立專門的科技創新基地,例如像蘇州科技園,張江科技園等,為中小企業提供科研平臺。

參考文獻

[1]Sachs,JD and Warner, A.M.The Big Push, Natural Resource Booms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59):43-76.

[2]Sachs,JD and Warner, A.M.The Course of Natural Resource[M].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828-838.

[3]Sachs,JD and Warner,A.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NBER Wor King Paper,2001(46):47-83.

[4]李燕,趙汗金.湖北省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外資.2014(03):15-16.

[5]艾琳,劃#雨.科技創新驅動經濟轉喂發展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3(12):22-24.

[6]周柯,時艷強,曾楊.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轉型耦合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3(06):25-26.

[7]王光彪.加快煤化工產業轉型發展打造現代煤化工大集團[J].前進.2010(08):15-16.

[8]郭不斌,周喜君,李丹,王婷.煤炭資源型經濟轉型增的困境與出路:基于能源技術創新視角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3(07):19-20.

猜你喜歡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縣的生態建設及其啟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開農產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大水網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景規格局的優化
基于DEA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效率評價
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環境行政執法問題研究
經濟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會計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朔州市煤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特征、風險與效率提升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