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體參與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的有效性與科學化

2022-07-19 23:07張惠
民族文匯 2022年49期
關鍵詞:就業指導主體職業

摘 要:課堂主體參與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教師在課堂參與上缺乏理性的認識,在實際課堂操作中導致部分主體參與,形式性參和表面性參與的現狀,從而降低了一堂課的有效性。保證主體參與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實效性,就要回歸主體參與的本質,實現主體參與的科學化,即在教學中激發主體參與興趣,提升活動參與質量,加強對話參與的教育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 ;主體參與 ;有效性 ;科學化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1]建議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自此,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成為很多高校開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與此同時,本課程趣味性強,具有實踐性與操作性,因而教師可以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不僅能夠順利的輸入相關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诖?,越來越多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被引入到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吸引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但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發現,不少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堂參與缺乏理性的認識與操作上的偏差,過多的重視課堂上活動參與的形式與氣氛,卻忽視了一堂課的效率與質量,致使一堂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影響課堂活動中主體參與的各種因素,才能獲得預期的教育實效。

一、主體參與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的有效性

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實施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即是把學生看成有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主體,主張積極發揮學生潛在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只有學生主體自覺自愿的參與,才能形成道德發展內動力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體驗,從而將其內化于其身。而主體參與的有效性是對主體參與質量的追求,那么主體參與的實質精神是什么?這里筆者借鑒劉曉鵬,王升在《關于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思考》提出的一個觀點:教師的“稚化”與學生的“神入”。[2]

教師的“稚化”強調使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適當學生化,學生在教學中干什么,自己也要積極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去,而不是袖手旁觀。學生的“神入”則強調的是學生在教學中實質、真正的參與。外在活動的參與自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是思維的高度參與。學生的精神、心理、思維的參與才是最主要的參與。這三個層面協調統一的參與才是“神入”。

同樣,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教師的“稚化”與學生的“神入”是主體參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教師與學生的耦合的雙邊活動,只是學生們的獨領風騷,那么也只是學生們漫無目的的“自娛自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相互補充。這樣在整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到教學不是教師“硬塞”給他們的東西, 而是他們與教師一起創造的結果。這里也更加凸顯了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點撥,教師的“輔導”更是著眼于針對于教學活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放矢的進行調適、扶住和補救。[3]學生的“神入”則是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最終目的。課堂活動只是載體,無論是課堂中的討論,體驗,研究調查等環節,最終達到的效果則是學生們的“神入”。也就是學生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真正將所習得的內容內化到自己的思維中。

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教師的“稚化”和學生的“神入”兩者結合,會極大提高一節課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適時轉變諸多角色:可以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可以是知識的提問者,也可以是在課堂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時的發現者和當學生在活動策劃出現瓶頸時的點撥者等。比如當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面對困難無法解決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這個活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現在出現的困難,它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按照哪幾步驟解決?讓學生們積極思考起來,方案也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關于課堂主體參與發揮的有效性的指標,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1.參與的范圍:是全體學生的參與,而非部分學生的參與。2.參與的興趣度:是伴有積極情感體驗的參與,學生喜歡并且樂于參與而非迫于無奈式的參與。3.參與的交際度:多向參與,不僅是生-生參與,也是生-師參與,而非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4.參與的認知程度: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以及積極主動的構建而非追求表面形式上的參與。5.參與的元認知程度: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會自我評價,自我監控。

二、主體參與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存在的問題

1.主體形式參與泛濫,教學承載力少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本課程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可采用課堂講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社會調查?;谡n程教學要求的指導思想,許多教師也都意識地改變教學方法,變換多種花樣,營造熱熱鬧鬧的場面。但是殊不知,這些豐富的課堂活動活動到底是讓學生喜歡還是成為學生負擔?筆者通過在教研交流中發現,大部分的教師在教案設計中一堂課設計了至少5項活動,而且繁雜的活動占去了整堂課的大部分的時間,教師的講解或指導少之又少。比如在《認識自我》這份教學設計中,小組討論交流、生涯刻度尺活動、自我演講、記憶力大挑戰、觀看視頻等多達5項的活動,此多眼花繚亂的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如是無法完成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不得不一環接著一環的應付這些所謂的“豐富”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隨之降低,并且他們更是無法深入學習,也無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過程。教學過程中這種盲目的追求課堂教學熱鬧的場面,片面的將活動參與當成教學的目的和結果,僅僅是為了參與而參與,使得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時間變成了對學生發展無用,甚至是負向作用的活動時間,造成了學生在課堂參與的低效性。

2.部分主體參與,教育感染力少

有些教師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安排情景表演等環節,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雖然課前教師精心挑選部分學生參與排練,表演,并且課堂上表演的節目很精彩,演員也很賣力,但是其中的教育實效卻令人擔憂。比如在教授《興趣探索》這一章節中,教師引入興趣島活動及課堂表演展示。臺下的學生機械的鼓著掌或者是隨聲應和,欣賞臺上同學的表演,而臺上的學生則賣力的背著臺詞,“激情”的表演著。這些表演成份過多的形式,不僅違背了教師教書育人的初衷,也是對臺下學生的傷害,他們的主體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主體地位更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而只是充當節目的“看客”。這種讓部分學生參與的方式,是以犧牲全體學生發展為代價,完全忽略了教學整體的效益。有場面,有掌聲,卻唯獨缺了實實在在的教育實效。

3.主體表面性參與,自我反思少

主體參與不僅表現為行為上的投入和參與,更表現為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內在思維參與,在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和探究,加上教師的點撥和指導,引導學生自己在概括和分析知識過程中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乏見到,有的教師雖然注重到了一堂課的承載力,并且在課堂中并沒有輸入過多繁雜的形式和內容,但是在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沒有讓學生真正實質性的(思維與情感)參與其中,而是只是表面性(服務于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本堂課,教師的疏導和引導作用則在學生參與的實質效用中收效甚微。

比如在《個人簡歷》這一章節中,其內容是理解求職信、簡歷與面試的盤點與總結特性,。有的教師在這堂課里是意在做事而非在引導和教育。整個課堂從一開始說明簡歷的封面、簡歷的標題、簡歷的具體寫法,都是為著完成一個會寫簡歷的任務而進行。在課堂中教師忘卻對于引導學生以始為終,確立大學期間學習與生活目標,這導致的結果是更多同學是把簡歷當成畢業的一份清單,學生缺乏對對整個大學生涯規劃的反思,這樣就喪失了一堂課的有效性。

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主體參與的科學路徑

主體參與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之所以存在以上各種問題,根源是在于教師們習慣于將課堂的成功理解為課堂氣氛的活躍度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過于專注于學生的行為投入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的投入,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手段,策略,行為上做的再花哨,也終歸是無用。要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就要回歸到主體參與的本質,不僅要關注行為上的參與,認知上的參與,更是要關注情感與思維的參與。因此具體到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當中,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育引導,提升課堂活動質量。

1.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興趣,讓課堂氣氛科學化

課堂教學活動,是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統一?!盵4]相比起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中有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來說,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應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以高漲的熱情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那么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教師們通常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大致會利用以下手段:一是以間接的方式,即教師運用視頻,圖片等。二是直接的方式,即親身體驗類,即在課堂上通過游戲,情景模擬,實踐活動獲等讓學生獲得對課堂內容的體驗。激發學生興趣的各種手段,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比如用生動形象的手段將課堂內容間接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其特點是的將枯燥的文字和難懂的道理轉化為學生們有興趣并且形象生動的圖片和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從而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當中。但是這種間接呈現是把學生固定在座位上被動的輸入知識,沒有行為上的投入與參與必然導致情感體驗的不足。而活動體驗類則是讓學生身體力行的參與到與課堂內容的相關的活動當中,通過行為的投入引發情感的體驗,但活動類的由于時間和場地的限制,無法讓每個人都充分的參與其中,并且有些活動比如興趣島活動中的繪畫海報,個人演講,對于一些不擅長此類活動的學生來說,他們只能望洋興嘆,最終充當旁觀者。因此,對于激發興趣,方式多種多樣,不能蓋棺定論的說孰好孰壞,但總體來說,激發學生興趣,在方式上一是要學生喜愛而不是教師喜愛;二是方便于學生操作而不是僅僅為了方便于教師操作。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有可以提高參與的可能性,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從而使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2.課堂活動中加強對話參與行為,讓教育引導科學化

因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在高校課程中重視度不夠,大學生對于該課程也就是“草草應付”的心態,那么就需要教師在課上及時做好課程內容的疏導和輔導,對話形式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鐘啟泉在《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中提到“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盵5]它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了對話不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對話者雙方思維的生成,更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思想意識教育的深入引導過程。通過對話行為,教師可以一步步引導他們:自己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會這樣的思路,如何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等等,從而不斷加強學生們的自我反思能力。對話是生-生之間的對話,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溝通,在此行為下,學生不僅獲得了“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有關對話的理性,并且教師不斷的啟發式和探索式的對話行為中獲得了自身主體性的發展。

在對話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幾點:(1)在對話行為中注意避免教師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即不加鋪墊的,不加背景材料,直接讓學生就某一現象和問題進行小組或全班交流。這樣容易導致對話形式成為學生沒有標準,沒有規范的自由大講壇,任由學生在底下天馬行空的說,致使學生們會不自覺的游離主題,沒有在有限的時間內討論出應該有的結果。(2)對話行為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簡單的你問我答的“問答”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對話只是學生被動的被灌輸知識,沒有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識,例如在上《人生發展與職業生涯規劃》一章節中,為了讓大家積極參與到課堂問答當中,她依次點名問學生如下問題:師:你有目標嗎?生:有。師:很好,你們的目標是什么?生:(各種回答)。師:對,在大學,你們的目標就是要多學習。師:你們大學的學習目標有哪些?生:(小聲說)考研?師:考研對你們來說是人生比較重要的一場考試,所以你們從現在起好好學習??v觀整個場面,看似是教師把問題交給學生,學生們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并且這個場面師生互動活躍,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實則是教師在“啟發”學生說出自己想說出的話,而且所有的問題學生都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出來,并不能引起他們在參與中積極而又深刻的思考,最終仍是流于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形式。若把上述問題從簡單的問“是什么“轉換為“為什么”,比如:我們為什么需要樹立大學四年目標?它對與你以及我們的大家生活象征著什么?如果我不樹立目標,對我又有什么影響?等等,這樣從簡單的回答“是什么”一步步引導他們“為什么”需要知道以及對我們的影響。最終讓他們不僅讓他們理解目標的內涵和意義,更是在對話中對大學生涯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

3.課堂中提升活動參與質量,讓課堂活動科學化

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即是生活,教育也就是對我們生活經驗的一種改造,而我們的生活經驗卻離不開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其中,他們不但親自體驗、感受、思考,并在活動中能夠及時發現思維過程中的錯誤點,固有觀點中的偏差,從而能夠在生活實際中舉一反三。葉瀾教授把活動視為影響個體發展基本因素中的現實因素,他指出,正因為只有通過活動人的發展才能得以實現。[6]而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讓學生們全身心的“動”,則是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靈魂所在,通過“活動”的途徑,使學生自覺地把客觀要求和主觀愿望與向往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7]在組織活動時我們應注意:(1)活動中不但要動耳動眼,更是要動口、動手、動腦。教育家陶行知說“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盵8]只有手口腦并用才能在活動中有效的掌握真知。比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中的設計的情景模擬,游戲展示等活動形式,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是指揮,學生只要照著做整個活動就順利完成。這樣由教師領著演的形式,學生就易養成跟著指揮棒轉的習慣,就用不著動腦筋去思考了,在無形中喪失對學生主動性培養的機會。(2)帶著“問題”去活動。所謂“問題”,在教育學概念上即是事物初始狀態和其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的障礙情境,而在活動中帶著問題去做,就是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運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來解決問題。[9]例如,在教 《技能探索》一課時,先以“你身邊的優秀校友”為題組織大家課前進行一項調查活動,在這項活動中,教師首先呈現一個的真實問題:請大家觀看本校畢業的優秀校友事跡,為什么他們能在事業上能夠成功?以這個問題作為學生這一課的探究內容。接著,教師并非直截了當的告知學生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只是給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提示和線索:我們通過何種途徑能接觸到這些校友事跡,搜集資料?現實生活中的他們又是如何在大學練就本領?然后,教師在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不時的點撥學生,為了完成這項調查任務,我們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技能,并且要求學生學會合理的篩選與利用所搜集的信息。最后則是在課堂上將各自所完成的調查報告進行討論,交流,在生-生和師-生溝通中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于此,教師提供一些復雜但又真實接近生活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展現自己真實的思維過程,及時糾正存自身認知中觀點的偏差,在今后對相關情境能夠自動聯系,用自己感悟的觀點、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10]

四、結語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立足于啟蒙和激發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通過幫助大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分析,使其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和發展進行理性、長遠的規劃,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進而能夠適應社會變化和需求[11]因此,任課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對課堂的參與以及課堂活動的投入,樹立正確教學理念,精心設計課程,在課堂中發揮主體參與的作用,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和合理的規劃構建科學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2007

[2] 劉曉鵬,王 升. 關于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思考[J]. 教育理論研究, 2004.

[3] 嚴先元. 走向有效的課堂教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70-71.

[4] 喬建中. 知情交融教學模式新探[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

[5] 鐘啟泉. 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J]. 上海教育,2001(2).

[6] 嚴先元. 走向有效的課堂教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 36-37.

[7] 楊懷祥. 構建活動德育模式 實現德育中“人”的回歸 [J]. 教學與管理,2007.

[8] 孫德玉. 中國教育思想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56.

[9] 嚴先元. 走向有效的課堂教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 76-77.

[10]嚴先元. 走向有效的課堂教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 76-77.

[11] 夏淑琴.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1,42(09):109-112.

作者簡介:張惠(1990-),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學,在職行政,副科,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基金來源:校級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2020djsz08)

猜你喜歡
就業指導主體職業
論碳審計主體
磨課活動中多元主體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謂“主體間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優化策略探析
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及對策
租賃房地產的多主體貝葉斯博弈研究
租賃房地產的多主體貝葉斯博弈研究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與優化分析
我愛的職業
如何給高職學生上好就業指導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