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功夫是育人能力的學術體現
——談于漪的教師素養觀

2022-07-21 08:30孫宗良上海市復旦中學
教育 2022年28期
關鍵詞:于漪育人學科

孫宗良 上海市復旦中學

于漪非常注重教師的素養構成,但她所說的教師素養,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基本功有著根本的區別,她不是停留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也不是停留在諸如三筆字、板書設計等最基本的教學技能,她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站在文化的寬度與歷史的深度,來解釋教師應建構的素養。她曾說道:“我能夠引以為豪的是,60 多年的長途跋涉,自己能夠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思想,從探究語文教育的本質出發,把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現代研究新成果融進自己的教育實踐,孜孜不倦追求崇高的學術境界,不斷求索語文教育的規律,在揚棄和開拓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語文教育特色與體系?!被谡軐W思辨,把握時代特征,探究學科本質,融入現代理論,建立認知系統,因此稱之為“大基本功”。

一、豐富底蘊:深深扎在人類思想的豐厚土壤中

于漪認為,今日教師要能真正勝任育人的歷史使命,必須擁有豐厚的底蘊。因此,教師要把根須伸到中國教育的傳承和現代教育的鮮活土壤中,努力吸取營養,因為,只有擁有豐厚的積淀,才能自如地駕馭課堂,不斷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于漪的根是深深扎在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扎在中華文化的堅實土地上。她“一輩子學做教師”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輩子在不斷澆灌與充實自己的文化根基,直到今天。無論是對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把握,對教師增厚自身文化底蘊的呼吁,還是倡導教師要擁有一顆哲學的頭腦,都體現了她這樣一種不懈的追求。

于漪勤于學習,博采眾長。她在世界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來認識教育的地位、價值、功能與發展趨勢。她曾指出,就學科論學科,往往會陷入雞蟲得失的糾纏,如果能夠跳出桎梏,站在時代的高度來看教育,視野就打開了,思考就深刻了。為此,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性學習,例如,“為了闡釋語言的本質屬性,我閱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盡力讓自己的立論得到權威理論的支撐。我十分注意吸收西方語言學研究的成果,讓自己的理論有更寬闊的視野。同時我處處做有心人,時時懷著探究的意識,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使自己的立論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彼钌铙w會到,教師的真功夫是學術功底;不下苦功學習理論,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課堂怎么可能氣象萬千,使學生入耳并且入心?她在改行教語文伊始,就確定了自我發展的方向,先追求“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其中“胸中有書”,是要認真鉆研,大量閱讀,在“真懂”上下功夫。對教學內容做到爛熟于心,因為教師自己“昏昏”,是不可能使學生“昭昭”的。她深入鉆研教材,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核,又從思想內核到語言形式,反復琢磨與審視。同時,進行系統的學科內容學習。兩三年時間,把語文教師該扎實把握的語法、修辭、邏輯等知識,該具備的文、史、哲內涵,該了解的中外名著都逐一深透。她說:“沒有任何訣竅和捷徑,就是老老實實,以勤補拙,笨鳥先飛,才勉強把課教下來,在學生面前,有了初步的發言權?!?/p>

在于漪看來,用優秀文化滋養心靈,不應僅指向學生,而首先應該是對教師而言的,因為“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一個缺乏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的教師是難以承擔這一重任的,因此,教師的使命首先是提升自己。對此,于漪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諄諄勸導青年教師,她強調教師要有學術的魅力,她強調文化底蘊不同于學科素養,她著重指出,如果有了良好的學歷,但是對華夏民族的文化精神知之甚少,對社會道德知之甚少,對當代社會不斷涌現的新觀念新知識也懵懂無知,那只能是“高學歷的野蠻人”。這正是一位“人民教育家”的警醒之言。

二、“術”“道”合一:三大支柱的有機融合

于漪提出,今日的教師不能眼睛只看著學科知識或課堂技能,而必須做到“術”“道”合一。這里的“術”,主要指課堂技能等方法層面的東西,“道”則是指教師的教育思想、學科理解、課堂觀念等。她認為,不深入探究“道”而只注重“術”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的。學科教育不能見“術”不見“道”,更不能見“術”不見“人”。她認為,“術”“道”合一的核心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大支柱的有機融合。這三大支柱構成了各學科的目標系統,它們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全面育人觀基礎上的。如語文學科,就要樹立語文的綜合素養觀,她倡導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性質,正是語文學科“術”和“道”整合的根本認識。

因此,她指出,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成效,不能僅僅看給了學生多少學科知識與技能,還要看是否實現了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學科綜合素養既包括這一學科的知識技能,更包括學生作為一個人應該具有的思維品質、道德情操與價值觀念等,并且后者更為重要。因此,學科教學必須傳授學生“道”,學生只有真正站在“道”的層面上,才能悟“道”而得“技”,成為擁有較高素養的“完整的人”,成為中華文化合格的接班人。她認為上海大力倡導的在學科教學中融合生命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正是基于“道”的一種認識。因此,教師怎能不在“道”的層面建構自己的學科框架,又怎能不從“道”的層面來審視自己的課堂?

她還指出,當今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教育由“物化”轉向“人化”?!叭吮窘逃钡恼嬷B是“開發人”,我們要給予學生知識與技能,但它們必須是在“道”的統領下的“術”,離開了“道”的“術”,很容易成為瑣碎和繁雜,成為失去情感和生命活力的純粹的知識序列與方法程序。因此,教師就要牢固樹立起一個認識,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基于學生主體的內在塑造的過程,而不是外在灌輸的過程。這樣教師還怎么能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層面進行教學?

于漪自己就始終在這樣實踐著:“我60 年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有的更多指向理論發現,諸如對語文學科性質、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的思考;有的是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如‘語文學習興趣說’‘語言和思維訓練核心說’的構建;也有的主要是實踐層面的,如我的語文教學風格、我的課堂教學模式。應該說,我所有的理性思考和實踐追求都是互相呼應,是科學整合、‘思’‘行’合一、融為一體的?!笨梢哉f,這種“術”“道”合一的理念,成就了于漪,也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所遵循的準則。

三、扎實功力:“以死求活”的大修煉

于漪非常注重教師教學功力的形成,但她的定位是高的,她的要求是嚴的,她為此下的功夫是極大的,今天很多教師會談到她的“以死求活”,就是她為打下扎實功力所做的大修煉,因為,這背后依然有著“育人”的大追求。

例如關于教師的課堂用語,她就指出,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文化含量。語文課堂的教師用語,要能體現自己的文化素養,呈現自己的思想情操。因此她提出:“我的奮斗目標是‘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绾我幏蹲约旱恼Z言,清除語言中的雜質,提高語言的質量?我用了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改造自己不規范的口頭語言?!野焉险n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詞、句刪除,把不合邏輯的地方改掉,背下來,再口語化?!刻斓綄W校,我要走20分鐘路才乘到公共汽車。這20分鐘里我就把上課的內容‘過電影’,在腦子里放一遍:怎么開頭,怎么展開,怎么發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結尾;這個問題下去,學生怎么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引導,怎么鋪墊……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改造語言,而且一堂堂課心中很踏實,無絲毫飄浮感?!边@不只是一種技能的追求,而是一種境界,沒有強烈的責任與使命意識,如何能如此的“以死求活”?她修煉的是語文教學的大基本功。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追求,于漪老師自己在教學以外勤于耕耘,她親手撰寫的600 余萬字的著述是她奉獻給廣大教師和中華教育事業的巨大財富,這還不包括她的文集和叢書。她的《于漪文集》六卷本于2001 年正式出版。2018 年,21 卷本的《于漪全集》正式出版?!队阡羧钒磧热莘譃榛A教育卷、語文教育卷、課堂教學卷、閱讀教學卷、寫作教學卷、教師成長卷、序言書信卷、教育人生卷共八大類,其涉獵之廣、思考之深,為她的教師觀作了完整的詮釋,為教師發展自己成為完整的人提供了最好的典范。這樣的成果,除了思想的深度、理論的高度、探索的精神,沒有“下筆成文”的深厚功底,怎么能夠成就?直到今天,于漪老師幾乎所有的文稿,都是一氣呵成的。

四、與時俱進:教師要有時代的活水

于漪常說,做老師一定要有時代的活水。她認為當代社會快速發展,不斷出現許多新的事物、新的變化、新的觀念,因此教師不能僅僅依賴原有的經驗,一定要關注社會變革,緊貼時代脈搏,具有時代的敏感性。她既從時代的變革中汲取養分,來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又對新的觀念新的實踐進行充分的探究與思辨,不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因此,教師要有時代的活水,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要走出孤傲自賞帶來的故步自封的窠臼,在時代的活水中不斷矯正自己的航向。這一觀念本身也是基于這個時代的特征提出的。

于漪對新時期的積極變化有著高度敏感,對教育領域的有些觀念和做法更有一種高度的時代警覺,特別是當這些東西偏離了教育的正軌,誤導了整個教育或者學科教學的時候,她會深入探究,重新建構合理的觀點,并大聲疾呼??梢哉f,于漪的許多教育教學理論與主張,都是站在時代的脈搏上建構起來的,而且,這些真知灼見,引領著時代教育脈搏的跳動,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的閉門造車,因而它們是鮮活的,充滿著時代活水那淋漓的水汽與生命的張力。

例如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應試教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挾來了“標準化試題”,于是,原本就處于主導地位的“工具性”,與新生的“標準化試題”一拍即合,把本作為檢測和選拔手段的考試推向不恰當的高度,使得語文教育日益失去鮮活的水分和生機,降格為一門工具性、技術性的課程,重知識技能,輕對學生總體素質的培養。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語文教育中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和涵詠生命的養分因人為的緣故而流失。語文教育的準星發生了偏差。

針對這一現象,自1996 年起,于漪連續發表了《弘揚人文,改革弊端》《語文是進行素質教育最有效的一門學科》《準確而完整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實用而多彩的人文學科》等一系列文章,從不同方面強調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征。這一系列闡述,促人深省,得到語文界的廣泛認同,重新定位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并在教育部2001 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得到肯定與采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又如,面對升學考試的指揮棒對學科教學的“指揮”力度越來越大,甚至到小學低年級都充斥著“分”的功利追求。課堂圍繞著考試轉,學校教育見“分”不見“人”,學生不堪重負而失去興趣,教師不堪壓力而成為“機器”,教育的價值觀被嚴重扭曲。針對這一現象,于漪大聲疾呼學科教學要“突圍”、要“減負”,“育人要樹魂立根”,引發了“育人還是育分”的深刻反思,其對教育的功利性追求的糾偏之言,振聾發聵,震撼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從而引發了大家對教育終極性價值的深思。這里凝聚著的,是一位終身奉獻于華夏教育事業的老教育工作者的時代責任與赤子情懷,它來自于時代并貢獻于時代。

于漪清醒地看到,在新的世紀,我們的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由于受急功近利等思潮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重術輕人”“重利輕人”甚至目中無人的現象,使對學生整體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處于“口惠而實不至”的狀況,當時70 多歲高齡的她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呼吁素質教育,倡導新課程理念,強調“兩綱”教育的重要性。她敏銳地指出,21 世紀全球的所有競爭,其核心是人才之爭、人的綜合素質之爭,因此,我們培養的人只有自身積極進取,有獨立思考,有正確的價值意識,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高瞻遠矚下的遠見卓識。

五、觀念更新:站在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高視點上

如果說,于漪的終身發展觀念,強調教師要不斷實現對自己的超越,那么,更加可貴的是,她在實現自我超越的同時,實現了對已有的教育教學觀念的重大突破。于漪認為,做教師要“站在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高視點上”,要不囿舊說,要勇于創造。

早在20 世紀80 年代,于漪就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爐”,一個“熔”字,揭示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性及其結合的最佳途徑,在此,于漪高揚起她“全面育人”的旗幟。20 世紀90 年代初,于漪又提出:“今天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就是從語文的教育功能出發,培養具有現代人素質、能力、智力的明日建設者?!彼氏忍岢雠囵B“現代人素質”的要求,賦予語文教學目標新的時代內容。90 年代中后期,于漪又喊出了“弘揚人文,改革弊端”這振聾發聵的聲音,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在語文教育界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促使語文界最終在“人文性”上達成共識。今天看來,于漪在實際上引領了近幾十年中國語文課程的方向。

在教育價值觀這一領域,于漪很早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教育究竟應該以什么為本,是知識為本還是人的發展為本?”因為傳統的教學是注重知識傳授的,甚至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根本目的的。于漪指出,知識的價值更多的在于作為思考的焦點激發學生各種水平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作為固定的信息讓人們接受。教育的使命是促使人思考知識來解放人,使人變得更自由。這一觀點站在時代對人的要求發生變化的角度,極富前沿性。所以,學生求取知識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識本身,而在學得運用知識以適應社會需求的素養。于漪在前代教育大家的基礎上向前走了一大步,不僅指向能力養成的維度,而且走向了“人的解放”這一哲學命題。

在教育的對象與目的方面,于漪提出,今天的教育,已由單純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成為追求和實現人的幸福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逐漸由工業化時代的整齊劃一,轉入到更加注重人的個性發展與創造精神的培養。她清醒地認識到,今天,人已經成為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所有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這樣一種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念,是從人的生命的完整需求出發,為人與現代生活、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的。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有助于促進每一個個體生命獲得完整與幸福的人生追求,有助于促進每一個個體生命實現其理想的人生價值。于漪強調,這也正是當前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的基本出發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也曾明確指出:21 世紀將為信息的流通和儲存以及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將對教育提出乍看起來近乎矛盾的雙重要求。一方面,教育應大量、有效地傳授越來越多、不斷發展并與認識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這是造就未來人才的基礎。另一方面,教育還應找到并標出判斷事物的標準,使人們不會讓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場所、多少稱得上是瞬息萬變的大量信息搞得暈頭轉向,使人們不脫離個人和集體發展的方向??梢赃@么說,教育既應提供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于在這個世界航行的指南針。這言論著眼的也是人的發展,但于漪是從人的生命的完整需求出發,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質屬性。這種超越,已經走出了教育,而且具有社會學和哲學的意義。

于漪對教師素養的要求是高的,她提出的大基本功的倡導,實際上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境界追求,而不只是一種技能要求,而且她在作為教師能力的所有方面,都達到了這樣的境界,這樣一種教師的自我激勵與追求,是成就杰出教師的重要奠基,也是值得今天所有教師學習并實踐的。

猜你喜歡
于漪育人學科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學科新書導覽】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人民教育家”于漪:堅守三尺講臺,胸懷江河世界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教出說明文的“立體感”——從于漪老師《晉祠》一課的經典性與現實意義說起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