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一個不辜負自己的成績

2022-07-22 19:51曾于里
時代郵刊·下半月 2022年7期
關鍵詞:王燕職場畢業生

曾于里

面對“史上最難就業季”這場大考,有人焦躁,有人觀望,有人畏懼,也有人棄考。漫長的求學生涯結束,這是一場沒有參考答案的畢業大考。

考試再難,我們都要認真寫下每一個答案,全力去拼取一個不辜負自己的成績。

就業大考,供需兩端。今年的“考試”特別難,一大原因是人才供給量激增,“考生”人數變多了。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我國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人才供給增加,但“錄取”人數沒有增加,或者人才供給(“你考上了”)與需求(“你不想去這個單位”)存在錯位,就必然導致兩個結果:好工作更搶手了,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畢業生更多了。

王燕是一所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的應屆畢業生。過往每年的招聘季,各地有名的中小學會直接來學校招聘老師,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沒有來,王燕只得回老家晉江市參加中小學教師考試,可競爭異常激烈。10年前,她的表姐報考教師時的錄取比例約為20:1,到今年則為60:1。

不僅是王燕,她的一些同學參加其他地方的教師考試也落選了,“大家都覺得很受挫?!彼行┚趩?,也有些尷尬。她不敢相信,自己作為名校師范生,就業居然會碰壁。相比之下,王燕的父親看得很開,“你想想,哪一代大學生是隨隨便便就業、隨隨便便成功的?你是不知道你爺爺當年考大學有多難。到了我那會兒,又趕上畢業不包分配,找工作也是一波三折?!?/p>

“史上最多畢業生”也意味著,有更多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大學夢。要知道,上大學曾是我們的父輩夢寐以求的機會。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實際參加高考的人數為570萬,最后錄取27萬人,錄取率為4.7%。換句話說,只有今天那些能考上“211”的學生,當年才有機會上大學。

那時,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1996年,大學畢業不再包分配。第二年,王燕的父親大學畢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當地的一家報社。

1999年,大學擴招,年輕人考上大學的機會變多了。2003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與上一年相比,增幅達到46%,但需求端并沒有做好迎接這么多大學生的準備。

父親勸慰女兒王燕不要太焦慮。他回憶,2003年的畢業季,各大媒體鋪天蓋地的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報道,“遭遇了最寒冷的冬天”“我要工作!百萬大學生遭遇50年來最嚴重就業難題”……和今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1996年、2003年的畢業生面臨的困難就不是困難了嗎?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不也都走過來了,并一步一步成為社會的棟梁。

沒有哪一代人的就業大考是輕輕松松的。時過境遷,面對2022年的就業大考,畢業生們應該先調整心態,而不是被它嚇倒。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高校畢業生的確遇到一些困難。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預期,也正遭遇挑戰。幾乎每個大學生在成長道路上都聽過類似的話:“你要好好讀書,才能考上好大學,上了好大學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有一個好工作才能擁有一個美好人生?!?/p>

年輕人努力地遵循這一路徑,可畢業之際卻發現:上了好大學,不一定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

“上大學=好工作”這個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越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起點、更多的發展機會。只是,因為時代背景、職業屬性以及個性因素,每個人的發展方向會出現差異。

對今年的畢業生來說,由于國際局勢以及疫情帶來的“超預期影響”,讓“好大學”到“好工作”的過程出現波折。他們面對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

怎么辦?總不能因為考試比較難、考試結果不確定性增加就棄考吧。挑戰與機遇,事實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比如“不確定性”的另一面是“靈活”,如果“求穩”的工作一時半會找不到,那么嘗試一下“靈活就業”又如何?

跟上一代人相比,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在線”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我們也擁有更多靈活的就業選擇?!办`活就業”雖帶有不確定性,但它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更多元的工作形式,相對寬松的準入和退出機制,也同樣可以實現個人價值。

去年畢業之前,武漢科技大學的王玉召原本有從事傳統工作的機會,但他最終選擇成為某視頻網站的全職UP主。創作內容和工作時間自由,月平均收入超2萬元,王玉召很享受目前的狀態。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比如,廣東大學生創辦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申請最高500萬元貸款。

可以說,這一代年輕人擁有最好的創業條件。不少掌握理論知識的大學生選擇返鄉創業,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4年前,楊光珍從貴州工商職業學院臨床護理系畢業,因為當時沒有遇到合適的工作,她選擇了自主創業。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她看到一個帶動200戶居民脫貧的山莊,受到了極大鼓舞,于是和幾個同學租了100畝土地建農場,走上發展農業和養殖的道路,當起了“豬倌”。公司從今年開始走上穩定盈利之路,并成為當地的定點幫扶企業。

當然,大多數畢業生還是會選擇求職就業。也許有人會說,今年的就業市場,“不確定性”太多了。但不確定性不全是壞事,它可以成為一種驅動力,促使我們提升繼續學習的能力、靈活變通的能力、對抗風險的能力,以及把握機會的能力。

這一次教師招聘考試失利的王燕,慢慢調整了情緒。她也走出了名校光環,不再坐等機遇降臨,而是主動出擊,多投簡歷,多參加考試和面試。嘗試本身也是積累經驗。她明白,每一次挑戰都可以變成自己“反脆弱”的契機,成為下一次機遇的一部分。

就業是雙向選擇。就業大考,“考不上”是一種普遍情況,“考得不理想”也是一種普遍情況,“有人沒活干”與“有活沒人干”的局面同時存在。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對當地14家企業進行了專題調研,結果發現,71.4%的企業招工存在困難。其中,80%的企業認為難度主要在于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緊缺;40%的企業表示求職者的待遇要求與崗位不符。

李朋是一所理工類211名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碩士畢業生。一直以來,他的目標就是到互聯網大廠工作,因為起薪高,也因為體面。但今年很多大廠的招聘人數都在縮減,李朋的應聘并不順利。雖然手上有幾個中小型互聯網企業的offer,但他有些猶豫。母親勸他,不要“挑三揀四”。

不同于老一輩那種“我是單位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的職場觀,當前進入職場的Z世代(1996至2010年出生的人)更強調“自我”,希望在職場上實現自我價值。

他們更強調“悅己”;他們在意職場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相匹配,在意職場的人文關懷;他們也更在意社交媒體中的“職業形象”塑造,在意在外人眼里是否光鮮、體面……

這并沒有錯。不過也要善意提醒,無論職場觀如何變化,總有一些值得堅守的共通原則。比如中國古人所說的“經世致用”,既要有理想抱負,志存高遠,也要積極入世,學以致用。這意味著,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有更清晰的職業規劃、更務實的現實考量,而非“脫實向虛”,一到找工作或進入職場時,要么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要么無所適從、心猿意馬,最后只能兩手空空。

李朋的母親和他說了一番話,“你今天喜歡的大廠,都是從中小企業成長起來的,如果以前大家都不去小企業,哪來后來的大廠?既然大廠去不了,給小企業一個機會,說不定哪天你就是公司‘元老’了?!崩钆笥X得不無道理,權衡之下,最終接受了一家中小型互聯網公司的offer。

當前面臨“招工難”的,還有一線操作崗位和基層崗位。

為何招不到人才?因為這些崗位是很多畢業生眼中“不那么好”的工作。它們很可能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而需要在一線操作,工作強度更大。很多年輕人在優裕的環境中長大,他們覺得這樣的工作太苦太累,不愿意“委屈”自己去基層……

可絕大多數的所謂“好工作”“理想工作”并不會從天而降、一步到位,它需要我們從現實出發、腳踏實地,一步步去抵達。何妨先到真實的職場中去提高自身的實踐創新、協調溝通等能力,站在現實的大地上,才有可能發現一線崗位的價值,才能大有可為。

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胡興盛,出生于1999年。2020年,職校畢業的他沒有選擇高薪的私企,毅然選擇了航天事業,就職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成為一名維修工人,數控機床成為他最親密的“伙伴”。

他的勵志故事告訴我們:扎根一線,成為獨當一面的“工匠”,職業發展空間也無比寬廣。

人往高處走,大學生渴望更好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條件并沒有錯??僧斃硐肱c現實之間存在落差時,及時調整預期、重新自我定位也非常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小事做起,才能做成大事?,F實要前進一步,年輕人也應該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走出來,盡快適應工作,不斷提升,理想與現實才能雙向奔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才能緩解。

在任何一場就業大考之中,考試的主體始終是畢業生自己。應考的畢業生打鐵還需自身硬,未雨綢繆,同時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迎難而上,再接再厲,全力拼出一個不辜負自己的成績。

所有的努力不會白費,未來的某一天,你終將笑談這場就業大考。

猜你喜歡
王燕職場畢業生
南京藝術學院2022屆畢業生優秀作品
初入職場,不妨懷揣這10個錦囊
職場Z世代為何這么跩
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智取“私了協議”
“新一線城市”吸引畢業生
職場要減齡 特立獨行第一名
瘋狂的職場/等
走錯門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