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行為訓練對中小學生厭學干預有效性的探討

2022-07-22 04:49王定荷
考試周刊 2022年24期
關鍵詞:厭學干預中小學生

摘要:中小學教育階段在學生的成長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是學生人格、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但是,受到內在和外在很多因素的干擾,學生容易出現厭學情緒,這會影響學生發展、學校教育以及社會進步。因此,需要對導致中小學生厭學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探索科學的解決措施,提高干預的有效性,改善學生的厭學情況。心理行為訓練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主要措施,教師將其應用在糾正學生厭學情緒方面,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希望能夠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質量。

關鍵詞:心理行為訓練;中小學生;厭學;干預;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4-0015-04

一、 引言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因素都會對學生產生誘惑,學生學習壓力也隨之不斷加大,導致很多中小學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厭學問題,而這關系到學生的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針對學生存在的厭學問題,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措施加以引導,改變學生對學習的印象,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并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使其受益終生;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行為訓練,提高厭學問題干預的有效性,從而優化中小學教學質量。

二、 簡述心理行為訓練以及厭學

(一)心理行為訓練

心理行為也可以稱為行為,是人或者動物對所受到的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包括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兩種。人的行為普遍具有潛意識特點,簡單來說,就是人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會受到意識支配;同時,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也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一個人所做出的行為不僅會影響客觀環境的變化,還會對個人本身的變化產生影響。由此可見,行為可以成為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

心理行為訓練的開展需要確定一個比較合適的目標,營造合適的氛圍,采用有效的手段對人進行刺激,以便影響這個人的身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化,并且控制想要達到的刺激程度,以此提高人的社會功能以及心理效率,進而強化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行為訓練的本質是創造具有體驗功能的環境,以此對人的情緒產生刺激作用,利用行為上的變化促使人的思想認知發生變化,以此對人的品質進行培養。①通過體驗激發人的情緒,是在明確想要增強的某一心理素質的基礎上設置訓練內容和情境,讓參與訓練的人在特殊的環境中認知感知,促進這個人的認知、心理以及行為等均發生相應變化。②利用行為來改變認知的訓練方式,需要負責訓練的相關工作人員對參與訓練的人的認知進行適當的調整,并且在訓練結束時做出總結性的評價,使得行為訓練改變人的認知,提升訓練效果。③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良好品質的積淀。反復進行訓練,強化現階段已經得到的效果,促使參加訓練的人的認知以及行為都發生良好的變化,最終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厭學

從心理學上來看,厭學是一種陰性刺激物為學習的神經癥。通常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抵觸等不良心理,對學校生活沒有興趣,甚至產生逃避的心理以及行為。學生具體的表現是對學習有厭煩的情緒、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將學習看作是自己的負擔,壓力較大,即便是在學校和班級紀律的約束下,學生也會出現擾亂課堂秩序、逃學等不良行為,難以保證正常參與教學活動,甚至輟學。

厭學是學生的心理狀態,也不是只有特定的群體才會出現厭學狀態,更不能僅僅憑借學生一門功課不好或者各學科成績都不好就評定學生厭學。同理,厭學的學生也不代表品德不良,只是在后進生中厭學學生的比例較大;厭學學生普遍存在智力活動較差的現象,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比較差,而是智力發育不佳所引起的行為。因此,此類學生會對大多數的學科產生厭學情緒,被動參與學習,甚至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依舊存在“混日子”的想法和行為,并且大多數的文化課程學習較差,態度也是滿不在乎,對此類學生可以歸類為厭學。

三、 心理行為訓練對中小學生厭學干預的原理

心理行為訓練是通過心理學以及行為學兩個領域中相關的內容對參與訓練的人展開某個方面功能或者能力的訓練,提升這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心理行為訓練應用在中小學生厭學干預工作中是一種很重要且效果較好的工具,具有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功能,可對學生的厭學現象發揮積極作用,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觀念,消除其消極的學習情緒,進而在這個基礎上改善其厭學行為。

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對心理行為訓練進行綜合性分析,可將其發揮作用的機制總結為:增加應激源對學生的刺激強度,激發其應激狀態,促使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隨之發生變化,采取合適的措施,調動心理以及生理兩個方面潛在的能力,并且對其進行調節,以便在心理和生理上達到較為滿意的狀態;同時,在特定的環境下強化主觀體驗,加強經驗積累,從而建立起合適的動力模型,達到改善學生心理和生理功能的訓練目的。

心理行為訓練是以行為主義作為開展相關活動的基礎,以此促使學生產生條件性反射,對負性強化的方法加以充分利用,逐漸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同時,利用積極行為的正性作用,促使學生產生積極心理和行為。在訓練過程中,充分利用認知心理學,而后在訓練之后組織討論和分享等活動,以此發現并糾正參與訓練的人的不良認知,再次展開訓練,促使學生建構積極認知,并對其進行檢驗,而接受訓練的學生會形成積極情緒、認知模式以及行為模式,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以及行為。由此可見,在中小學厭學干預工作中應用心理行為訓練,能夠強化干預效果,有效糾正學生的厭學認知和行為,使其積極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 心理行為訓練對中小學生厭學干預有效性的措施

(一)培養學生自信心

產生厭學情緒和行為的學生普遍存在低自我效能感、自卑、常常自我貶低的問題。此類學生的自卑等心理可能是受早期過多的挫折體驗、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心理行為訓練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信心是指在合適的氛圍中,使學生能夠在其中體驗到成功,提升其自信心,進而在這個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活動水平。在對學生的自信心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積極暗示的方法解決學生不自信等問題,并改善學生的厭學情況,使學生的情緒面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教師可以利用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行為訓練?,F如今提倡的是素質教育,而中小學生比較突出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動,喜歡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喜歡學習和探索新鮮的知識,并且希望能夠在活動中取得成功。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激發其興趣。例如:在班會中跳舞、唱歌,在學習活動中背誦古詩詞、完成一幅畫等,即便是很一般的表現,教師也要給予鼓勵和贊許,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一方面,教師利用先進的人物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促使學生學會克服困難,而不是退縮,使其從先進的人物事跡中感悟人生道理,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師不能要求學生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地達到培養學生自信心的目標。在心理行為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提出的問題難度不能太大,避免學生沒有解題思路,要從簡單逐漸到復雜、從具體逐漸過渡到抽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使其在解決問題時能夠獲得成就感,糾正學生“我很笨”等不良認知。

此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還可以從學生的優點入手。學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異性,需要正確且客觀地評估學生的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理念,為學生制定合適的目標,避免目標過高學生無法達成而失去信心;同時也需要注意,所提出的目標以及要求也不能讓學生太過容易完成,避免學生在達成目標時無法獲得喜悅。教師要詳細了解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行為訓練,培養其自信心。例如:基礎不好的學生,需要耐心地指導;對遇到困難就退縮的學生,要將重點放在克服困難方面;對有嚴重自卑心理的學生,需要找到閃光點,并放大閃光點,使其獲得自信心。

(二)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

大多數存在厭學情緒和行為的中小學生,不是因為厭學才學不好,而是學不好而厭學。對這樣的學生,增加其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積極心理培養和形成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的心理,使其戰勝厭學情緒。在訓練過程中,所開展的活動要發揮學生的特長,促使學生利用自身的優點展開合作,在遇到問題時思考積極的解決方法,并且有利于學生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同時,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和行為,給予肯定、表揚,提高學生成功的概率,激發出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使其將這種情緒作用在認知上,進而糾正學生的厭學行為。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在心理行為訓練中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办`活”的教學就是教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采用“低、小、多、快”的方法進行教學?!暗汀笔侵钙瘘c低,主要是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師從學生的情況出發,降低學習和目標的起點?!靶 笔侵感〔阶?,是在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所能夠達到的教學進度。例如:教學大綱中要求1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如果學生掌握得不好就增加1課時,教學速度慢一點,“小步子”前進,保證學生能聽懂、學會,進而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岸唷笔侵笇嵺`活動多,主要是針對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概括能力較差且記憶力不佳等類型的學生所實施的訓練活動,教師要精講、少講,為學生創造互動的機會,增加互動次數和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進而增加其成功的體驗?!翱臁笔侵缚焖俜答佇畔?。在每一次的心理行為訓練中,不僅包括教師的“講”,還有學生的“練”和教師的“查”。例如:每課教學結束后,教師都需要布置幾道習題,而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教師檢查和評價,能夠實現快速反饋,不僅能夠具體地體現出學生的進步和成功,還能夠使學生獲得鼓舞,樂于接受下一步的教學,進而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和行為。

(三)重視學生的體驗式訓練

心理行為訓練可以說是一種體驗性的培訓方法,結合實際情況設計模擬情境,使學生在訓練時能夠獲得相對真實的體驗,使其積極情緒被激發出來,思想認知發生良性變化,且糾正學生的行為。體驗式的心理行為訓練,在改變學生認知,并借此改變學生行為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種非??茖W且高效的方式。體驗式訓練使學生不再處于被動的位置接受說教和思想的灌輸,而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我感受來感悟并獲取新的知識,進而對自身的行為加以指導。例如:教師在訓練時設計導入情境。以前的訓練是以說教為主,學生的主體性沒有體現出來,教學活動也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缺少學生能夠直接感知知識的情境,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厭煩,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和行為。設計教學情境進行導入教學,能夠改變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在情境中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參與到積極的互動性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直接在情境中體驗知識,使其學習興趣被自然地激發出來,促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展開思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體驗式訓練中,還能夠創設和諧的氛圍,使教師和學生都處于相同的情境中,可促使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促使學生理解并感悟訓練內容;同時,在體驗式訓練中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信任,構建和諧的朋友、伙伴關系。由此可見,心理行為訓練中加強學生的體驗式訓練,能夠強化學生的訓練效果,有效糾正其不良行為,進而改善學生的厭學現象,實現對中小學生厭學干預的有效性。

(四)聯合各項能力訓練

心理行為訓練應用在中小學生厭學干預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率。將訓練與學生的各項能力訓練結合起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學習動力以及毅力等,不僅能夠糾正學生的厭學情況,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例如:將心理行為訓練與毅力訓練結合起來。毅力訓練是在學生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克服并且排除學習中遇到的干擾、困難,以自身頑強的意志堅持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當中小學生擁有了毅力之后,就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氣餒,也不會因為內部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影響注意力。在培養學生毅力方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采取合適的心理行為訓練措施。首先,鼓勵學生堅持克服困難。人的毅力不是天生存在,而是隨著后天的生活經歷、學習經歷逐漸形成并發展的,而困難則是培養學生毅力的磨刀石。學生在學習上的毅力是通過具體的學習活動磨煉形成,即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克服遇到的困難。就像有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學生每次測驗達到多少分數、名次或者等級,引導學生逐步實現目標,而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毅力也逐漸形成。

(五)充分利用團體的交互作用

中小學生厭學干預中應用心理行為訓練,需要對團體的交互作用有充分的認識,并對其加以利用,以便學生能夠在互動中學會學習、觀察,并且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以便培養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并且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促進其人格的成長,逐漸改變學生厭學問題。例如:設計“破冰游戲”,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活動。這樣的游戲可以是成語接龍、最后一個字接龍以及名字接龍等。其中名字接龍能夠促使學生之間盡快熟悉,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將其與“骨牌游戲”結合,學生進行明確分工,有的學生負責設計骨牌,有的負責根據設計制作骨牌等,遇到困難時共同想辦法解決。團體游戲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既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學生對學習的認知,改變學生的厭學情況。

五、 結語

在中小學生厭學干預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爭取得到家長的配合,建立科學的干預機制,積極利用心理行為訓練方法,即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重視學生的體驗式訓練、聯合各項能力訓練、充分利用團體的交互作用等,在多元化心理行為訓練的輔助下,強化厭學干預效果,改變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顯著提升,使整體學習氛圍得到改善,為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可積極開展心理行為干預,提高中小學生厭學干預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秋菊.低年級學生厭學情緒探源及糾正措施[J].教育界,2021(20):4-5.

[2]張瑜.論初中學段的學生厭學成因及其矯正之法[J].課程教育研究,2020(49):1-2.

[3]李想.不同年級學生厭學現狀分析與心理干預策略[J].考試周刊,2020(94):5-6.

[4]尹長君,趙伍.小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99-200.

[5]陳修娟.初中厭學學生的成因及心理干預的策略[J].教書育人,2018(31):32-33.

課題項目:文章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規劃課題《中小學厭學心理的有效干預手段應用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9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定荷(1977~),女,漢族,甘肅白銀人,會寧縣韓家集鎮中心幼兒園,研究方向:心理學和物理教育教學。

猜你喜歡
厭學干預中小學生
新形勢下探究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治探究
一例學生厭學的心理咨詢案例報告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要素庫及權重分析
陪讀現象產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快速反應機制研究
積極想象在音樂治療中的運用研究
淺談涼山彝區中小學“學困生”的轉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