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昌,遇見航天新世代

2022-08-05 08:22□何
神劍 2022年3期
關鍵詞:發射場文昌火箭

□何 玲

北緯19°,東經110°。

這里是中國文昌,一座名為紫貝的濱海古城,亦是一座欣欣向榮的航天新城?!疤靻枴睆倪@里問天,“嫦娥”從這里奔月,“天和”從這里升空、“天舟”從這里啟航……走進這片海,青椰百景、海天碧宇,讓人流連忘返;走進這座城,重器鴻途,壯志寰宇,更有一種力量直擊人心。

遙看瓊樓舞清影,欲駕新梯上九天。巍峨的塔架,攜椰風海韻,映碧海藍天,劍指蒼穹,宣示著中國航天追趕世界一流的決心意志,見證著新時期航天建設者們不畏艱辛、創新超越的鏗鏘步伐??v橫場區的條條大道,被冠以“長征路”“探月路”“星光路”的名字,浪漫且豪邁,積蓄著中華民族騰飛的底氣,激蕩著中國航天登攀的脈動,令人心潮澎湃。而活躍在各系統各崗位的青年航天人,隨時隨地流露著自信與從容,自然而然展現著堅定和執著,時時刻刻詮釋著活力與精彩,在一次次壯美的騰飛中書寫著中國航天新的敘事新的奇跡。

文昌航天發射場

有 夢

對于重慶籍博士晏政而言,夢想就是那個照亮人生路的燈塔。

17歲高考前,記住了《新聞聯播》里“神舟一號”騰飛的畫面,他就篤定了一生的志向,本科碩士博士一路披荊斬棘攻讀“雙一流”大學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專業,畢業后來到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總體部門工作,而后又轉戰海南島,投身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測試發射能力建設,參與完成了“長征七號首飛”“長征五號首飛”“天舟一號”“長征五號遙三復飛”“長征五號B首飛”等重大任務在內的30余次航天發射任務,牽頭完成文昌發射場《液氧煤油推進劑并行加注技術》等多個重大建設科研項目,為航天盡情地揮灑著熱情和汗水、貢獻著青春和智慧。

在離家1500公里的文昌發射場,在椰海逐夢的250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說:“閑下來的時候也會想念木洞老家的老街、家中的父母和妻兒,但是為了這個夢,我會一直堅守努力下去?!?/p>

夢想不會發光,發光的是追夢的人和路。

2013年8月,晏政博士畢業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到學校招人,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其實,最初家人是反對的,以他的學歷和成績,有很多條件待遇更好的選擇,而晏政堅信航天測發一線才是發揮所學、實現價值的最好平臺,帶著17歲時的航天夢想,來到了大涼山里的西昌發射場。

晏政成為中心技術部一名系統工程師后,領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極具挑戰——負責海南文昌發射場動力系統的技術總體工作。全新的火箭、全新的發射場、全新的測發模式,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他三易其稿,完成了《長征五號任務發射場安全性分析報告》,拿出發射場7大系統安全性設計與驗證、任務30多個關鍵環節的200多條針對性措施落實及試驗驗證情況,有效解決了火箭連接器二次對接、二級液氫泄出等重大風險難題,奠定了火箭射前中止發射后的應急處置基礎。

“長征五號”合練任務中,動力系統進行氫氧發動機地面吹除工作,配氣臺出現異常振動,引發箭體發動機吹除壓力脈動,測試被迫終止。該問題如果不能徹底解決,進入加注發射階段后,輕則導致配氣臺受損,重則導致任務取消,甚至危及產品安全。

晏政一頭扎進了問題排查中,牽頭開展原理分析、擬制試驗方案、組織各崗位討論,和操作手一道經過5天夜以繼日的排查、進行了13次補充測試,將問題徹底解決,為首飛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文昌發射場開啟高密度發射任務,我國向航天強國的目標加速邁進,對發射場建設和航天人才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別是核心關鍵能力建設。

晏政所在的技術部被譽為中心的“總體部、智囊團、孵化器、蓄水池”,天然地承擔起了發射場關鍵建設項目、重大科研課題的攻關和規劃建設論證等重大任務。身為博士的晏政認為,學歷越高,責任越大,在高標準完成發射任務的同時,在創新登攀的路上自己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催征的急迫。

去年,晏政完成了《發射場貯箱氫氣置換的標準規范》,對這項任務關鍵性工作的所有測試流程和操作細節進行了統一規范,并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推動應用。而他正在加班加點研究的《液氧煤油推進劑并行加注技術》,將極大地縮短火箭推進劑加注時間,對發射場能力提升意義重大。

“能參與到自己夢想的事業、夢想的工作,并用自己所學為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貢獻一點綿薄力量,我是自豪的,也是幸運的?!标陶f這些話謙虛平和,但從“長五”首飛到“天問”問天短短4年間的照片對比,肉眼可見的華發,卻不難看出背后的艱辛和付出。而這里面,不止有晏政本人,還有他的家人。

航天戰線有句話,發射成功的背后,有萬千航天人的拼搏和汗水,還有無數航天人家庭的犧牲和奉獻。

父母在巴南老家;妻子在重慶上班,還要承擔照顧4歲幼子的重任。一家三地,母親常常盯著《新聞聯播》,關注著發射場的一舉一動,總盼望著能在鏡頭里看到兒子的身影;每次和妻兒視頻,妻子總把時間留給他和孩子,話都不敢聊太多,怕耽誤他加班,他會熬得更晚。這些晏政都明白都知道。工資發下來,給自己留下幾百塊,其余全部按時上交;休假回家,第一時間帶著愛人孩子回老家,動手給父母做上幾頓可口的飯菜。除此之外,發表的論文、評報的獎項和任務成功的消息便是他努力工作回饋給家人的情深意切。

文昌航天發射場液氧儲罐

有 愛

對于為什么選擇航天?河北籍博士張東玖給出的答案是“愛”。

那年仲夏,在星城長沙火熱的空氣中,張東玖滿懷激情地開啟了研究生的求學之路。在圖書館每個明亮安靜的夜晚,在與材料學科類圖書區毗鄰的航天學科圖書區,總有那么一個專注的身影在伏案鉆研。幾次相視一笑的碰面,張東玖漸漸被這個專注的小伙兒以及他所專注的航天吸引。

小伙兒名叫鐘圣,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名工程師,為了航天這個夢,大學畢業一頭扎進大涼山溝里的發射場好幾年,又在事業嶄露頭角之時選擇重返校園、淬火強能。

“在很多人看來,他其實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睆垨|玖說,在這個相對浮躁的年代,鐘先生那份對事業的執著和追求難能可貴,默默打動她心扉的同時,也為她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

愛情的花朵在圖書館那一段段徜徉航天科技的逸美時光中,點綴著大涼山深谷中那一次次劃過夜空的燦爛星火,綻放出浪漫的光華,充滿無限的期待。

碩士畢業,鐘圣帶著知識回到了他鐘愛的發射場,繼續他鐘愛的航天事業。張東玖則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只是她把研究方向從復合材料調整成了防腐材料——一個離航天測發一線最近的專業。

導師說:“全新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你最好的選擇?!睆垨|玖靜默不語,每個課余時光依舊徜徉在圖書館那個連接著航天和材料兩個學科的熟悉角落,努力耕耘著有關未來的暢想,不斷從電話那頭的思念里汲取著希望和力量。

這段感情就這樣伴隨著大涼山深處那一顆顆升騰的衛星默默走過了七年。張東玖提前取得了博士學位,鐘圣也快速成長為發射場控制系統的領頭骨干,然而他們又做出了一個“不是最好的選擇”。

“家里為我們找好了北京某研究所的工作,只是因為鐘先生太熱愛自己的事業、太舍不得發射場,然后我們就一起騙家里,說事情沒辦好,陰錯陽差地到了海南。搞笑吧?”這場預謀,在張東玖玩笑似的講述中,卻難掩那份堅定和自豪——為了那個“大火箭”的夢想,鐘圣放棄了原崗位上的大好前途,調往中心計劃部,參與文昌發射場建設;為了支持愛人的事業,她也放棄了原本舒適的生活,入職中心技術部,去往還是一片空白的龍樓,成為了文昌發射場的第一批創業者。

自古創業多艱難。初到海南,旅游者眼中美麗的陽光、白云、沙灘,在航天人眼中則是無盡的高溫、高鹽、高濕,加之各種基礎設施尚未建成,使發射場上的工作環境異常艱苦。

難忘,清晨走出板房見到蛇蟲盤踞門口爆發的聲聲尖叫;難忘,正午時分蝸居機房編寫軟件分析數據的大汗淋漓;難忘,臺風來臨跳水溝堵漏點搶設備的緊張狼狽;難忘,解決難題時連續幾周甚至數月的集體奮戰、通宵達旦……那些苦那些難,在張東玖深情的講述中仿佛還有了些許激情燃燒的味道,正如她所說,每當攻克一項難題、完成一項任務,離發射場的夢又進了一步,獎勵自己一個酣暢淋漓的午覺,感覺是那么的滿足和幸福。

如今,文昌發射場在他們這代航天人辛勤汗水的澆灌下不斷成長壯大,張東玖的肩膀上也多了母親的責任,事業和生活迎來了新的挑戰。雖然,同在發射場工作,但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她和愛人卻鮮有見面的機會,如同最初的選擇一樣,她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著她的鐘先生,把家庭和崗位的重擔一起挑。

在家,她是超能媽媽;在技術室,她是超能骨干。

長征五號垂直轉運

文昌發射場地處熱帶海洋性氣候帶,具有“高溫高濕高鹽霧”特點。無論是鋼架結構的塔架設施,還是金屬材質的設備器件,鹽霧腐蝕對發射場區的各類設備設施使用壽命及穩定可靠性都造成了巨大影響。而張東玖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發射場防腐。

發射場供氣、供液管路進行防腐施工,十幾層的塔架她一層層地查驗,上萬米的管路她一米米地摸排。

無數個夜晚挑燈撰寫的《文昌發射場環境監測方案》,成為發射場首部環境專業相關著作,為掌握場區鹽霧濃度分布規律、預估設備設施腐蝕速度,提供了技術支撐。

她和同事們開展了20余項專題項目研究,進行了無數次暴露試驗,投放了試驗器件數千件,歷時5年,建成了文昌大氣試驗站,終于揭開了文昌大氣海洋氣候腐蝕規律。

在探索場區大氣腐蝕規律的同時,她牽頭建設“腐蝕加速平臺,模擬出發射場區的高鹽高濕高溫條件,在循環不斷的測試中,快速判定各類材料的適應能力,構建起了跨越不同數據類型的防腐信息數據庫,不僅初步實現了場區腐蝕環境的可視化,還為發射場設備器材的選擇提供了有力參考,為設備防腐工作開展提供了有效數據支撐,為任務順利實施提供可靠硬件基礎貢獻了力量。

平衡著家與事業的天平,交出了雙雙優異的成績,張東玖的樂觀和積極感染著周圍人,“就像學做母親一樣,會有很多問題和困難,但是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我們總能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成熟?!?/p>

未來的路還很長,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伴隨著發射場和小孩子的成長,困難和挑戰或許還會更大更多,張東玖俏皮地套用了舒婷的詩歌“愛,不僅愛他偉岸的身軀,更愛他堅持的夢想和足下的土地”,深情地說:“在離他最近的地方守護他?!蓖高^她眼眸里燈火璀璨的塔架,她想要守護的他,是她鐘愛的鐘先生和他們共同的家,更是她和他一起鐘愛的發射場和航天夢。

文昌航天發射場火箭總裝測試廠房

有 識

15平方米的集體辦公室,20平方米的宿舍公寓,發射場區大大小小數十個設備間、控制間、測試間……這就是四川籍博士工程師楊文,除了休假出差,除了父母愛人,全部的世界。

這個世界很小,三點一線的距離步行只需要10分鐘;這個世界又很龐大,發射場深埋地下的線纜管路、發射鏈隱匿背后的廠房洞庫、發射塔承載包裹的設備設施……這個保障火箭順利起飛的地面設備系統,涵蓋加注、空調、供電、供氣、塔勤等多個系統,涉及機械、化學、暖通、自動控制等多項學科,如同一張錯綜復雜又精美絕倫的網,延展在西昌文昌廣袤的發射場,承載著創新的光亮,蓬勃著騰飛的力量。

編織這張龐大的地面設備系統勤務保障網,匯聚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系統工程師團隊三代人的心血。2007年,第一代的地勤網實現了發射場低溫加注的遠程控制;2012年,第二代的地勤網實現了發射場地面設備的全覆蓋;而楊文帶團出擊的第三代目標是智能高效、自主可控。

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周末假日,每天早上6點準時到辦公室,中午加班從不休息,深夜12點前絕不會上床休息……在這條織網的路上,楊文已經沖鋒了整整9年。

那年,牽頭完成二代網實現全覆蓋的同時,楊文從室領導手上接過了清華大學自動化博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還有三代織網的期望和囑托——二代網雖然實現了全覆蓋,但系統發展參差不齊、標準不一,有的子系統實現了自動遠控,有的崗位卻尚需手動操控,海量數據缺乏高效利用,可靠穩定難以保證,創新發展,任重道遠!

帶著這份期許和責任,楊文把三代織網面臨的難題瓶頸作為了博士攻讀的方向,針對發射場地面系統基礎設施規模和復雜性不斷增加帶來的運維難度增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面向大型關鍵基礎設施和系統的安全監測方法和技術,有效降低了監控系統的誤報率,提高運維效率,降低運維成本,在航天發射任務應用中成效明顯。而在此期間,他還作為海南文昌發射場低溫加注控制軟件主要研制人員,為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首飛提供了技術保障。

2018年,博士畢業的楊文,如期返回單位,帶頭沖鋒的腳步邁得更加堅定、更加急切:優化數據庫提升系統儲存效率;技術區空調系統試行遠控模式;開展裝備全壽命周期研究;啟動自主遠控改造項目……

伴隨著一項項成果的陸續推出,不斷升級的地勤網向著自主可控、大數據分析、全態感知的前沿方向逐步成長。與此同時,楊文滿頭的黑發漸添雪白的銀色,而他默默沖鋒的姿態,映照在那份雷打不動的“作息時間表”上,始終如一,從未懈怠。

“悠悠山溝,咫尺世界,拿著有限工資,拼得義無反顧,以經濟指標來衡量,您這么高的學歷、這么高的知識、這么高的技術,真覺得值嗎?”在室里組織的青春建功航天偉業”主題團日活動上,面對新入職同事的提問,楊文微微一笑,“身處三尺機房,心系萬里天疆,火箭騰飛的烈焰是人生價值的榮譽,更是青春出彩的獎章!”

他的話語謙虛和藹,他的眼神堅毅篤定,因為他用心編織的不僅是發射場的三代地勤網,更是他的青春世界和夢想擔當。

大流量加注管道

有 恒

“嫦娥五號”發射前夕,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的采訪鏡頭對準了甘思舊。這位廣西籍的壯族女航天人,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的氣象系統工程師。作為文昌發射場氣象保障團隊骨干成員,甘思舊和同事們要觀云測雨,判定場區的氣象條件,為“火箭”尋找晴朗的騰飛“窗口”。

火箭垂直轉運

2003年,從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帶著對航天的向往,甘思舊進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保障團隊工作。在18年的航天奮斗路上,參與了5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在西昌工作時,她現場保障過“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發射任務。

2014年,為支持文昌發射場建設,助力民族航天“大火箭”夢想的實現,她作為氣象團隊的骨干,主動請纓從西昌轉戰海南,來到文昌工作,從零開始二次創業,全程參與了文昌發射場氣象保障系統從無到有的建設,出色完成了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兩型火箭首飛、“天舟一號”“天問一號”等重大任務,多次擔任文昌發射場的氣象保障組組長。

為了早日實現文昌發射場濱海氣象預報能力,她和團隊同事們每天奔波于發射場的風風雨雨,調試安裝氣象設備、收集整理氣象數據、開展全業務氣象保障訓練,夜以繼日研究海島氣候特征和天氣演變規律,研發了天氣分析和預報系統,使發射場氣象系統信息化水平實現新的跨越。為了培養新同志,縮短預報人才成長周期,她積極參與團隊氣象會商模式的創新,主動為年輕同志分享經驗,啟迪思路,教授方法。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他們建成了完備的雷電檢測、氣象信息處理、氣象信息顯示和臺風預報保障等軟硬件體系,全面形成航天發射氣象保障能力,圓滿完成了文昌發射場歷次重大任務的氣象保障工作。

伴隨著文昌發射場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大幕的拉開,為了適應高強度任務需求,進一步實現精準、精細、精確的預報保障目標。她和團隊又對精細化預報顯示匯報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成了多功能氣象信息接收處理系統并正式投入使用,提高了對文昌發射場天氣的監測密度和氣象信息處理分析的可視性及可靠性。

“火箭的重要測試和點火發射都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制約,如果前期測試條件順利,氣象條件就成了火箭能否點火發射的最后一道命門?!备仕寂f講到,去年,阿聯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的發射就因天氣原因而推遲,她所在的氣象團隊能否準確預報關系火箭點火決策,使命如山,責任重大。

無論在西昌還是文昌,在工作的18年里,每天,她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后一個離開,無論刮風下雨,每個晚上都會到氣象會商間加班分析天氣。對待每一個數據都細致入心,對待每一次分析都如履薄冰,她說,火箭飛天意義重大,自己的崗位雖小責任重大,必須做到精益求精,萬無一失,才能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期待,才能不負崗位和事業的使命榮光!

對于甘思舊來說,自己是航天人,亦是妻子、是母親、是女兒。逐年繁重的工作,連續反復的疫情,她也曾兩三個月不曾見到愛人孩子,而遠在廣西老家的父母雙親,交由弟弟弟媳照顧,也已兩年多未曾見過?!八麄兠看味荚陔娫捯曨l里叮囑我好好為國家做事,不要擔心他們?!毖约按颂?,面對風雷面不改色的航天女將也會哽咽聲音、酸澀眼鼻。而這份來自家人的溫暖卻是支持甘思舊一往無前最恒久最恒定的力量。

在“嫦娥五號”采訪的鏡頭前,甘思舊談到,沒有艱辛,何來成功?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拼搏,何來輝煌?沿著這條自立自強的路,幾代航天人持之以恒、接續奮斗,用他們的智慧、心血、信念和實干,托“嫦娥”、組“北斗”、送“天問”、筑“天和”、放“天舟”、舉“神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世界為之驚嘆的奇跡,鑄就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西昌航天精神、海島創業精神。這種為了航天事業犧牲奉獻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個航天人的靈魂和血脈,成為永志不忘的紅色基因,成為我們征戰太空的動力和源泉。

低溫火箭

有 為

“冰箭”是“大火箭”一個美麗浪漫的昵稱。因為,無論是長征七號、長征八號還是長征五號都將全面大量地使用液氧/煤油、液氫/液氧低溫推進劑組合,成為名副其實的低溫火箭。負責為火箭加注低溫推進劑的低溫加注系統亦當仁不讓地成為發射場能力形成和火箭發射成敗的核心和關鍵。

每當推進劑加注工作展開,身處加注控制間的吉林籍低溫加注系統工程師孫一龍便成了焦點的中心。

這個清秀的年輕小伙兒面帶幾分青澀靦腆,說話慢條斯理,看起來就像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很難讓人相信,這么年輕的謙謙書生,全程參與了文昌發射場建設和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八號三型火箭歷次發射,作為主創奠基人之一,參與完成了文昌發射場低溫加注控制系統和供氣控制系統系列軟件自主研制,為文昌發射場低溫加注系統和供氣系統的能力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從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后,孫一龍就加入到了西昌航天的逐夢方陣,成為了中心技術部測發系統的一名助理工程師,負責加注系統的相關工作。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幫帶下,他很快便在西昌發射場高密度任務的平臺中找準了自己的奮斗目標,發揮計算機專業專長,參與完成西昌發射場常規加注系統控制軟件升級改造,在崗位上嶄露頭角。

2012年,隨著文昌發射場建設的不斷推進,發射場加注系統軟件的研發被提上日程,而這項艱巨的任務落到了他和其他3名骨干的身上。

作為我國首座濱海發射場,文昌發射場應用了很多先進技術和理念,并且國內沒有可供參考借鑒的現成經驗。需求不明確、接口不明確、新設備和新技術應用眾多……僅僅是低溫加注軟件的研制初期,種種棘手的難題就堆到了他們面前。

從這年開始,他們這個4人“創業攻堅隊”就開始了駐扎在航天科技集團研究所的漫長時光,看圖紙、查資料、學技術、問經驗,白天在辦公室里交流討論,晚上就在宿舍里將想法用代碼實現。深夜奮戰對于他們來說是常事,對此大家沒有絲毫抱怨,向著“大火箭”的夢,反而樂在其中,向著一座座困難的壁壘發起了次次沖鋒。

啃圖紙、嚼方案,不分白天黑夜,沒有周末假日,前后歷時一年多,通過多次技術交流和接口協調,攻克了多環節流量控制、多管路并行加注、多貯箱同步加注等技術難題,他們終于為新發射場和“大火箭”設計出了一套全新的加注工序,并完成了軟件功能的實現。其間,僅僅是低溫加注工序設計文件的修改完善就經歷了二十多稿。

2014年,萬千期盼的文昌發射場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迎來了兩型“大火箭”的合練任務??简炈麄優橹畠A心付出的低溫加注系統的時刻到了。正當大家稍感欣慰之時,加注軟件卻在長征五號合練任務中亮起了紅燈——液氧射前補加時出現了流量異常的重大故障。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消除故障必將意味著火箭后續點火程序不能按時實施,加注現場頓時緊張起來,所有人的心都揪到了嗓子眼。

“泄壓”“打開隔斷閥”“關注反沖流量”……這時,4人團隊迅速沖到了控制臺前,即刻接過了“指揮權”,有條不紊地下達了一條條處置指令,從箭上傳送過來的數據顯示加注流量有效地恢復起來,最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液氧補加工作,合練任務最終得以順利進行。

這次力挽狂瀾的壯舉讓他們成為了同事們眼中的英雄,他們卻陷入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查糾之中——自己研制的軟件肯定還有不完美的地方!為了徹底解決補加流量異常問題,合練任務結束后,即刻開始了大面積的排查工作。他們放棄休息和休假時間,對比加注數據、查閱工作記錄、分析問題原因,前后設計了二十多種試驗狀態,擬制試驗方案十余份,有時為了檢驗一個參數就要加班好幾天。

持續數月的排故期間,孫一龍和其他3位同事幾乎沒有睡過一次好覺,沒過過一次周末,甚至沒有回過??诘募铱匆谎墼S久未見的妻兒。最終,他們拿出了一份200多頁6萬多字的故障歸零報告,提出了多條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并且制定出了專項防控方案,從流程和工藝上消除了此項問題隱患。

2016年,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火箭相繼首飛,孫一龍他們“四人組”全程堅守在加注指揮的一線,低溫加注系統異常完美地完成了保障工作。平??傁矚g將樂觀以微笑寫在臉上的孫一龍,終于在大家面前紅了眼睛,幾年來的艱辛和付出在這一刻終于有了甜蜜的匯報。

在天舟一號任務中,孫一龍一人干雙崗,擔任自動控制和低溫加注崗位系統工程師。獨自承擔低溫加注和供氣控制兩個關鍵軟件的維護和保障工作。在測試準備過程中,孫一龍敏銳地發現加注系統與動力測控系統主備通信鏈路結構缺陷和切換鏈路數據丟失問題,并提出合理有效應對方案和故障情況下應急處置措施,經過系統調試驗證,證明方案措施合理有效。這個問題如果在任務過程中發生,將影響推進劑加注,釀成不堪想象的后果。孫一龍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為任務中加注供氣關鍵環節順利進行發揮了重大作用,確保了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

如今,孫一龍早已成為系統里名副其實的“資深老將”,獲得了沉甸甸的諸多榮譽,但那份矢志追夢的初心、拼搏進取的姿態、擔當有為的勤勉依舊不變。為了滿足后續高強度多型號任務需求,加之低溫加注控制系統相關硬件達到更新年限,孫一龍又投入到低溫推進劑加注控制系統硬件升級更新和軟件重構開發任務中。

重新開發的軟件系統,不僅能完成五種不同型號火箭的低溫推進劑加注工作,還具備壓力自動調節、管路內液體流動自動尋路判斷、加注流程智能化等功能,能更好地滿足未來多型任務要求。孫一龍介紹說,“這一年里,他們幾乎沒有周末節假日,一直宅在發射場和機房里,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但當推進劑順利加注完畢,軟件生成‘加注好’的指令時,我們所有人都感到了一種血脈僨張的力量,我們又一次成功為火箭注入了騰飛動力,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當01指揮員鏗鏘的點火口令響起,每當火箭絢麗的尾焰向天際劃出扶搖直上的曲線,孫一龍向來靦腆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在心底一遍遍地告誡自己,未來,要加倍努力,在追星護箭的征途上為“大火箭”的夢想填涂更加絢麗的色彩!

猜你喜歡
發射場文昌火箭
忙碌的航天發射場
文昌發射場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竅門
神像與游走:文昌出巡非遺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長征七號火箭在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
Четыре космодрома Китая
透視奇妙的火箭
深空探測,未來將在這里啟航——走進文昌航天發射中心
超酷的火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