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黎明: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22-08-05 08:22董延榮
神劍 2022年3期
關鍵詞:著陸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返回艙

□張 艷 董延榮

“開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技術活兒,也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搜救分隊的每一名隊員都要求掌握的一門技術,以便緊急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時間打開飛船艙門,確保航天員安全出艙。為了學習開艙技巧,“金牌開艙手”李濤曾被專門派往航天研制部門學習飛船艙門打開的方法。這個技術活的難度并不大,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巧”度。航天產品都是精密儀器,操作力度恰到好處,泄壓時間不夠,壓力不平衡的時候很難打開艙門。只有親身現場體驗過,才能真正掌握領會開艙的技巧。這對首次擔任開艙手的蘇黎明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這次任務,令蘇黎明終生難忘。

四月的戈壁灘,是風沙的世界。透過車窗,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灰白世界,像凝固千年的海,干枯的梭梭樹,給它增添了幾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稘h書?地理志》記載:“張掖郡居延,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逼渲?,“流沙”就是指巴丹吉林沙漠。穿越時空,置身其中的我們和飽經滄桑的大漠進行著無聲的對話。任務當天,戈壁灘上刮起了大風,仿佛這片神奇土地感應到了一場天地聯合搜救活動即將到來。

2022年4月16日上午,隨著落點預報的口令聲,人們的心越來越緊張起來。當第四次落點預報發出后。地面車輪滾滾塵土飛揚,天上直升機螺旋槳轟鳴,沉寂已久的戈壁灘頓時沸騰起來。首次擔任開艙手的蘇黎明,是第一批到達現場的人員之一。

成功打開艙門后,蘇黎明第一眼看見的是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人笑著沖他招手示意?!吧裰凼柍私M,歡迎你們回家!”蘇黎明鼓足了全身的力氣,激動地大聲喊道。這句話從他接到任務的那刻起,就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里。

“當知道自己是神舟十三號返回任務的開艙手時,我激動得失眠了,腦子里浮現的全是開艙的畫面?!本迫l星發射中心航天搜救隊員蘇黎明高興地說。

開艙手的工作非常重要,它是航天員遨游太空回來后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航天員安全健康返回著陸場,意味著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任務形 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畫上最完整的句號。

為了更好地勝任開艙手的工作,蘇黎明反復練習開艙的動作。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向有12次開艙經歷的“金牌開艙手”李濤請教學習。李濤鼓勵他,要沉著冷靜,按操作程序準確操作,肯定沒問題。有師傅在身邊指導,讓蘇黎明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氣。

“返回艙落地后,航天員還需要20-30分鐘的適應時間,在確認航天員座椅狀態無變動,艙外環境無異常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開艙作業。泄壓需要2分鐘左右,確保艙內外氣壓平衡。寸帶起到緩沖作用,防止艙門打開時,誤傷到航天員。返回艙開艙手柄和我們平時訓練時用的手柄稍微有些不同,手感也不一樣,這個就需要現場隨機應變了?!碧K黎明如數家珍地說道。

在這次任務中,蘇黎明除了要完成開艙作業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測量返回艙落點坐標,并將坐標現場展示給指揮中心?!芭撻T打開后,我撤出工作區以外,使用北斗手持機,記錄坐標,并在鏡頭前展示坐標?!碧K黎明說。

蘇黎明感覺,之前展示坐標用的A4紙,有點不太正式。他利用工作之余,到場區裝潢店專門制作了一個展板。但是,在一次演練的時候,風太大,展板被吹翻了。他就自己去找材料,制作了一個把手,這樣才放了心。

開艙手就位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安全著陸

27歲的蘇黎明是甘肅定西人,從小生活在農村。2016年8月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由于他工作認真、不怕吃苦,現場又能隨機應變,很快就成長為了搜救回收大隊的業務骨干。去年,首次擔任返回著陸場升旗手的他,為了讓五星紅旗能夠更好地迎風展開,蘇黎明拿啞鈴代替國旗,反復訓練展旗這一個動作。觀看返回直播的網友直呼:升旗的動作,真帥!

“那一刻,有種無比神圣的自豪感從心底油然而生,升起的這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代表的是國家的尊嚴?!碧K黎明說。有網友在留言中這樣說道,看直播,戈壁沙漠標準升旗動作,瞬間激動。還有網友說,看到神舟十二號返回現場,那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時候,忍不住熱淚盈眶,何其幸運,我是中國人。蘇黎明沒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的升旗動作,竟然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共鳴,這更加堅定了他認真工作、注重細節的信念。

2022年4月15日晚上10點,也就是神舟十三號返回的前一天。蘇黎明最后一次確認裝備狀態和攜帶的物資,隨后他定了次日4:50的鬧鐘,準備洗漱上床睡覺。躺在床上,蘇黎明在腦子里一遍遍地回顧著之前演練時的動作和正式執行任務時所要注意的細節,差不多過了一個多小時,他才真正進入睡眠。

4月16日早上,蘇黎明和隊友們到達臨時待命點后,開始吃早餐。因為知道接下來的一整天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吃東西了,大家早餐吃得都很扎實。

在臨下飛機還有5分鐘的時候,蘇黎明打開了隨身攜帶的所有設備。此時,他透過直升機的舷窗已經能看到返回艙和降落傘下降的狀態,紅白相間的巨傘在天地間搖曳著,漂亮極了。

當大家都以為這次返回艙會跟往常一樣呈水平狀態時,空中指揮員張銳突然報告:返回艙呈直立狀態!因為兩種狀態需要攜帶的裝備是不一樣的。當時,他的登艙梯放在后艙,直升機上又很擁擠,他著急著過去拿梯子,明顯感到自己踩了好幾只腳。好在裝東西的時候,他刻意把梯子裝在最上層,方便拿取。直升機一落地,蘇黎明扛著梯子,就下了飛機,鉆進漫天的黃沙中。

當聽到對講機中報告:艙外無水肼檢測結果為0。蘇黎明像開弓的利箭,拔腿就跑向返回艙,搭好登艙梯,戴好帽子,拿上開艙手柄和寸帶就爬了上去。他用力地拍了兩下艙門,“報告指令長,準備泄壓!”以此來提醒航天員艙外即將開展的動作?,F場不管是直升機螺旋槳轉動的轟鳴聲,還是呼呼的風聲,都非常大,他幾乎聽不清排氣的聲音。一時間,他索性趴在艙門上,把耳朵緊緊地貼在上面,這才聽見細微的排氣聲。在他周圍彌漫著燒焦的味道,就在李濤要爬上來幫忙的時候,蘇黎明成功把艙門打開了。

這一刻,銘記史冊。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對蘇黎明來說,任務還沒有結束。他跟航天員送去第一聲問候后,他又馬上下去開展落點測量,并通過現場圖傳設備和通信設備報送至東風指揮中心。至此,他的工作才全部完成,蘇黎明才長長舒了一口氣,他在心里感慨道:“自己何其有幸??!很多前輩刻苦訓練了二十多年,直到離開都沒有參加過一次實戰任務,我只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p>

東風著陸場位于東風航天城東部,地處西北內陸戈壁深處,地域遼闊、人煙稀少,是航天器返回搜救天然著陸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這支搜救隊伍,是一支伴隨著神舟任務成長起來的隊伍,主要負責航天員應急返回、陸上救生工作。由于之前飛船都返回主著陸場,所以,作為載人飛船返回的氣象備份著陸場,他們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共做了11次備份,沒有一次真正執行任務。2014年,工程指揮部首次將新一代飛船縮比返回艙著陸任務交給了東風著陸場,并以巴丹吉林沙漠為著陸區,隨后,搜救隊員們便展開了一場征服沙漠的魔鬼訓練。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第三大沙漠,享有“上帝畫下的曲線,蒼天締造的神奇”的美譽,總面積約4.92萬平方公里,其巴彥諾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卻多達100多個,高聳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濕地構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地形地貌。復雜的地形,數以百計的湖泊也給搜救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考驗。搜救回收大隊大隊長杜運新說:“我們以前很多人都沒見過沙漠,更別提在里面開車,當你在一個沙丘頂端要下陡坡,一看到下面幾乎車頭頂著地了,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懼?!?/p>

沙漠中的高沙山區饅頭坡、刀鋒、大鍋、海子等各種復雜地形地貌,常常都是無規則無秩序任意擺放,稍有不慎,輕則翻車,重則亡人。然而,沙漠地區瞬息萬變的天氣,也時刻威脅著搜救隊員們的生命。有一次,他們在沙漠訓練。剛下飛機時,還是晴空萬里,后來突然天空烏云密布,開始刮起大風。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沙塵暴就過來了。為了防止人員被刮走或者丟失,搜救隊員們進行間歇性地報數,確保每個人都在。正在搭建停機坪的幾個人,就躲在停機坪里面,扯著停機坪,用繩子將彼此連起來,這樣風就刮不走了。但搭建停機坪的帆布不擋雨,他們衣服全都濕透了,出來后一個個變成了跟帆布一個顏色的“綠人”。

我們常問:初心是什么?在這支年輕的搜救隊伍身上,我們看到了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它們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新時代搜救隊員身上那股干事創業的激情、那股不怕吃苦的干勁兒。他們曾五次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走遍東風著陸場的每一個沙丘、每一座山峰、每一塊戈壁,練就了“天當被,地當床,四處曠野任我闖蕩”平淡心境,使勝利的旗幟在東風著陸場高高飄揚。

有個搜救隊員的家屬在電視上觀看了神舟十三號返回任務的直播,她自豪地說:“平時看我的丈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沒有想到,當他全副武裝,在著陸現場緊張工作的時候,是那么帥氣?!?/p>

從航天英雄楊利偉在東風航天城出征實現中國人飛天夢想,到神舟十三號乘組從空間站返回東風著陸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打造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猜你喜歡
著陸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返回艙
“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安全著陸
天行一號試驗衛星發射
九天摘星,神舟歸來
成功著陸
“一箭三星”
遙感三十四號02星成功發射
航天員將首次著陸東風著陸場
實踐十號返回艙回家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成功著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