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梅國云《拐賣》中的人道主義精神

2022-08-15 00:42黑白李樂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省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span>571158
名作欣賞 2022年20期
關鍵詞:天道人道主義文學

⊙黑白 李樂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省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571158]

如果從《拐賣》的底本《若水》問世開始算起,梅國云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若水應該早已過了而立之年了。從2008 年初版至今,若水的故事已經被人品味了十多年,而在當下這樣一個快節奏的閱讀語境中,一篇小說和其中主人公能有如此強大生命力是極其罕見的,而2019 年這部小說的再版也證明了若水的故事還一直在吸引著新的讀者,這是一部不斷與時代產生共鳴的小說,而與時代的共鳴則提供給文學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有評論者曾分析《拐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因,認為其是“一部切中讀者痛點的好作品”;有讀者則認為這作品對社會的反思是深刻的,作品中所揭示的一些問題至今仍然有繼續深入探討的空間;有一些讀者本身就是孩子的家長,或身邊曾經發生過拐賣的事件,這部作品對他們而言則更是有著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了。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一部好的作品不但要有好的題材、好的敘事方式、好的人物形象等外在形式,更要有一個足以立得住腳的內在精神基點,梅國云的《拐賣》能夠跨越十余年的歲月叩擊著不同時代人的靈魂,其原因除了上述各項之外,還有始終貫穿其中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梅國云的《拐賣》中,人道主義精神是通過不同層次來展現的,它肇始于個人、成熟于社會、聚焦于人類命運、福澤于萬物眾生,其實,梅國云的小說早已超出了題材意義上的“拐賣”,而是通過“拐賣”這一個點生發開來,將對人性善惡乃至世界宇宙的思考囊括進這本小說中。

一、在現實與理想的交匯處

讀《拐賣》很容易就能感覺到隨著情節的發展,故事漸漸舒緩,那些讓人揪心的“拐賣”和赤裸裸的人性惡漸漸地少了起來,而一些常態生活之美和對人生乃至宇宙終極的探討逐漸多了起來。如果說小說的前半部分是緊貼著現實在進行敘述,那么其后半部分就略顯得有些虛幻,至于若水獲得超能力、發現能世界、利用“如水銀行”進行投資懲惡揚善等情節,則更加近乎玄幻了。然而,這種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切換并沒有對讀者的閱讀造成絲毫的不悅,相反,其對人道主義精神在小說中的呈現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作者梅國云在回憶小說創作過程時曾經提到過這種敘事方式是其有意為之,小說在連載時,作者曾經與讀者有過深入的互動,對于前半部分緊扣現實的拐賣內容,讀者感到了壓抑,而這正是作者藝術水準的體現。既然現實已經如此壓抑,那么讀者希望的是在文學的世界中得到安慰和愉悅。梅國云稱小說“最后的三分之一文字,基本上是在讀者的推進下完成的,節奏甚至情節完全滿足了讀者的要求”,這并不是一位作家向讀者的妥協,文學所表現的是人性,也以促進人性的完善為最終鵠的,而人性有著積極與消極的兩面,兩者相克相生。正如魯迅當年在小說中往往要留下一條“光明的尾巴”,既然前半部分已經讓讀者見識到了人性的惡,那么在后半部分,帶給讀者溫暖和希望則要比繼續使讀者在痛苦中沉思要合情合理得多。

錢谷融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即“文學是人學”,他認為:“文學的目的是要幫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發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們身上的庸俗習氣作斗爭,發現他們身上好的品質,在他們心靈中激發起羞恥、憤怒、勇氣,竭力使人們變為強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們能夠用美的神圣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倍穱苿撟鳌豆召u》的初衷也在于此,讀者通過閱讀若水的故事能夠“跟隨著苦命的若水成長,終于看到若水將拐賣他的壞人抓獲,并且還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最終與母親團圓”,在這一過程中,讀者經歷了一場靈魂的冒險,自身也得到成長,而這也正是文學的存在的意義。

《拐賣》這部小說中現實與理想交匯的部分正是其亮點所在,在亦真亦幻中,作者梅國云將其對社會、人生、善惡、倫理等問題的思考寫了出來,并借由若水與圓空大師、柯教授等人的問答完整地進行表述。而自古到今,這種類似于“設問”性質的問答都是啟發智慧的最好方式,在這里,作者其實是在有意識地與讀者進行交流,用自己的思考來引出讀者的思考。這也是這部小說的獨特之處,這是一部互動性極強的小說,小說是人寫的、寫人的、寫給人讀的,隨著若水這一人物形象的成長,世界、文本、讀者、作者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而這背后是作者對人類和世界深沉的愛。

這部小說的結尾頗耐人尋味,作者故意設置了一個十分古典的開放式的大團圓結局,仿佛在經歷過一切事件之后,每個人的命運都只會向更好發展一樣。作者當然知道這樣一個童話式的美滿結局對于新時期之后的文學而言可能會顯得有些保守,但是相對那些故意營造出一些感傷氣氛以賺取讀者眼淚或故弄玄虛刻意通過“先鋒姿態”與讀者拉開距離的文學作品相比,《拐賣》這樣的結尾卻更增加了其厚重。這種開放式大團圓結局中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心理結構,較之那些讓人讀后云里霧里的不知所謂的“新潮”,其背后是作者對文學改變社會的執著。文學本就是溝通現實與理想的橋梁,梅國云在《拐賣》中時刻在為讀者引路,使他們走上這座橋,從現實的迷茫通往理想的彼岸。

二、輕拿輕放的人物塑造

對于很多小說家而言,其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是為了完成其故事的講述,其主要關心的是影響故事情節發展的主人公或者主要人物,而對那些在小說中一閃而過的次要人物,這些作家則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同情,這些人物形象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出現,而又隨著小說的情節發展而消失。這類次要人物形象如果說好聽一些,叫作“劇情人物”,如果說得不好聽一些,則就是“工具”而已,并不具有獨立的思維和人格,更遑論感情了。當然,這也正是所謂“現代性”在文學中折射出的必然景觀之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社會深度的抹平,這都使得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越來越缺乏立體感。這種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在一些作品中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但是這絕不是文學作品呈現人物的唯一方式,而由于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在呈現現代性景觀時形成的寫作傳統,上述人物塑造方式被一些作家封為圭臬,這其實是與文學中“人”的內核是背道而馳的。

梅國云的《拐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一個非常偉大的舉動,即他為每一個出現在小說中的人物都安排了一個獨屬于其個人的結局,而這正顯示出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對自己所塑造人物的最大尊重。

主要人物自然不用說,《拐賣》中主要涉及了三個被拐賣了的人——若水、小草以及胡琴,作者將三人的命運安排的跌宕起伏、縱橫交錯,幾次擦肩而過而最終得以團圓。對于那些次要人物,作者也在結尾處按照其各自的性格特點安排了結局:小時候曾經親手給若水做陀螺的三角眼爺爺和若水的親生父親開了一家陀螺廠,專門生產那種因若水而出名的陀螺;從小調皮搗蛋的小狗子不愛去上學,在村中承包了魚塘;曾經多次幫助小草和胡琴的任局長,作者安排她光榮退休,而那位曾經因為卷入拐賣風波中而痛失女兒的王玉蘭的父親,作者也讓小草來照顧他,直到安詳離世。就連因為愛上了反面人物蘭姐所化身的方純而在小說的后半部分才出現日本學者加滕,作者也沒有將其置之不理,而是促成了他和胡琴的姻緣。

從這些人物形象的處理上就不難看出,作者梅國云安排每一個人物進場的時候都是懷著極大的同情的,即使是劇情人物,他在塑造的時候也為其安排了完整的性格、情感以及行動邏輯,他們可能一閃而過,但是絕不會就此消失,作者會給他們以一個最好的命運安排,讀者在讀到這些人的結局時,只會覺得恰如其分,而不會感到突兀。對于現代小說而言,塑造一個人物,之后將其置之不理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對所有小說人物輕拿輕放卻是難上加難,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作者必須深入體會每一個人物的處境、想法以及在長時間段里可能遇到的處境,而這背后則是作者對人性的體察以及對其所塑造人物極大的耐心和愛心。

小說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蘭姐的態度,就情節上來看,蘭姐才是小說中一系列拐賣事件的根源,但作者并沒有安排她像胡三杯以及其他犯罪團伙成員一樣受到法律的嚴懲,而是“法外開恩”,讓她遠遁海外,最后在情與理的糾葛中選擇了蹈海自盡。蘭姐雖然身處犯罪的淵藪,但她畢竟不是像胡三杯等人一樣,是為了錢而泯滅人性。蘭姐有著悲慘的往事,她被社會侮辱過、被拐賣過,她的命運被社會扭曲,但卻沒有訴諸正規的途徑,而是一味任其沉淪,最終萬劫不復;她無數次回憶起自己的過往,想要回頭時卻發現為時已晚,自己早就萬劫不復。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人物,作者的感情也是復雜的,蘭姐必須死,不死不足以平心頭之憤,但作者又對蘭姐抱有同情,畢竟這也是一個誤入歧途的可憐人,所以,作者讓蘭姐自殺,在對自己進行了一番精神駁難之后,蘭姐也只有這條路可以走。從作者對蘭姐命運的安排中讀者更能體會到其人道主義的深刻,作者的人道主義是愛憎分明的,同情歸同情,但該來的懲罰則一定會來。

三、從人道到天道

如果讀者僅僅從梅國云的《拐賣》中讀出了拐賣對人倫的踐踏、對社會的危害,那么這位讀者顯然沒有領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事實上,梅國云在作品中對人道主義的理解和期待是要遠超于其他作家的,梅國云嘗試以人道入天道,他以拐賣這一事件為切入點,深刻探索著人道與天道結合的可能性。

在《拐賣》中,作者人道主義的呈現與那些秉持啟蒙姿態而慣于說教的作家們大相徑庭,在其對人道主義的理解中,有著自己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讀者不難注意到,在這部小說的很多關節處,作者都會跳出來說話,例如“有人形容上騙子當的人是這樣說的:別人把他賣了,他還幫助別人數賣他的錢??蓱z的小草何止是幫別人數賣她的錢,還付別人賣她的勞務費、車費、伙食費。后來有人贊美小草‘可憐天下父母心,母愛無邊!’也有人痛斥人販子‘天理難容,個個當誅!’”這正是作者已經忍不住了,不得已才介入文本的敘事,這些地方看似打破了作品中原有的結構,但是這正是其震撼人心之所在。很多作家強調要在作品中展開思維空間,展現一種結構的嚴謹,但是,只在技術層面上追求完美的小說是無意義的,作者有時候就要這樣怒目金剛地跳出文本,做那種左拉“我控訴”式的發聲。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寫的,是寫人的,是寫給人的,那么,一條以人的情感結構起來的主線則是至關重要的,這些作者跳出文本忍不住的發聲的關節處所隱含的情感共鳴是其他形式的文本所無法替代的。這本書里,飽蘸著源自于作者生活的痛苦,也正是這些痛苦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他并沒有將這種痛苦作為創作的最終指向,而是將其引向了更深的維度,即對于社會人道主義背后更深內涵的呼喚。拐賣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折射出的社會現實反映著人道主義的缺失,而人道主義缺失的表象之下,卻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歷史語境下人道與天道之間難以共恰的困境。

人道與天道的沖突源自于人心。目前,整個人類世界都在經歷著一場現代性層面上的陣痛,那么,這種陣痛的根源并非是經濟、環境等具體事項,而是在于人心。以前諸如土疙瘩村、水咕嚕村這樣的順天而為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嚴重的沖擊,在這次沖擊中,人道扭曲迫使天道更易,二者的沖突則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社會光怪陸離的各種亂象,而梅國云則在這部作品中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不在于如果改變天道,而在于重新喚醒人心。

于是,小說中最富啟發性的部分就出現了,梅國運在這部作品中不惜以百科全書式的廣博為若水留下了諸多問題和疑惑,而這些問題并非僅僅存在于若水的生活當中,而是存在于當下社會,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里?!豆召u》的深刻在于作者從拐賣這一具體事件而入人道主義,從人道主義而入如何重建天人關系,最終這個問題的答案指向了中國傳統文化。這從小說最后部分若水發表和獲獎的論文題目,即《和為貴——談中國的中庸文化對當今世界民族、宗教、政治、經濟矛盾的調和》《人道不要侵越天道》等,我們就能得知,無一不是直指人類生存命運的大課題。而這一課題的解決方式在若水看來,則是如果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語境中的生命力,即使是跳出小說來看,這一論述也是很有見地的。在當下語境中,人道主義并不是完全強調人,而是追求人與環境即天道之間的和諧。

讀梅國云的《拐賣》,小說中的人道主義精神是其內在的底子,而作者在這個底子的基礎上繼續開掘,在文化重建的層面上將其深挖。為此,他不惜大費篇章地寫了若水的“六十問”中的二十余問;不惜讓若水回家的路途漫長些、再漫長些;不惜讓本身已經接近結束的拐賣故事節外生枝,以探索更多的文化問題;不惜讓主人公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不停穿梭,以找尋自身與人類的出路。作者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尋求人道主義背后更大問題的答案,即若水回家的路已經找到,但是我們的出路又在何方?

① 樂冰:《一部切中讀者痛點的好作品——評梅國云長篇小說〈拐賣〉》,《椰城》2019年第11期。

② 梅國云:《拐賣·前言》,中國華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頁。

③ 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文藝月報》1957年第5期。

猜你喜歡
天道人道主義文學
早春
天道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孫犁:中國鄉村人道主義作家(評論)
得心應手
跟蹤導練(一)5
漫畫
國際法中的人道主義干涉淺析
文學小說
人道主義援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