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傳播文化自信路徑探析
——基于文化本土性視閾下的文本研究

2022-08-25 11:29
今傳媒 2022年8期
關鍵詞:衛視電視節目媒介

曲 伸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北京 100024)

一、研究緣起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的文化建設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由此,我們在新時代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產業,全力以赴提高國家軟實力,有了一份明確的“時間表”。

此外,主流媒體越來越重視通過媒介內容建設文化自信。近年來,以 《典籍里的中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代表的優秀電視文化作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故事再次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引導、激勵越來越多的人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一)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緣何“出圈”

自2021年年初開始,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這些傳統節日里,河南衛視推出了一檔以劇情、舞蹈為核心的系列節目——“中國節日”,一度之間成為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熱議對象,其獨具創新的表現形式贏得了海內外輿論場上的一致好評。例如,“當潮不讓·你好?!焙?《端午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過了50億次,《元宵奇妙夜》和 《七夕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過了30億次。

河南衛視能夠探尋到源頭活水的關鍵在于:其非常準確地將中華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背景下智能融媒體技術進行了創新性融合,將VR、AR等技術植入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中,讓奇妙的“穿越感”連接古今,把書本中、記憶里的本土文化變成了看得見、聽得清、感受得到的優秀電視作品。

(二)文化本土性與文化自信

當下,本土性文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在全球性文化多樣化的擠壓下,本土文化屬性與特點被削弱、被邊緣,而全球性文化也會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到本土文化的中心。在此背景下,本土性文化想要破除全球性文化的壟斷形式,與全球性文化進行平等的交流,就需要本土人民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

要讓文化自信這面旗幟迎風飄揚,就必須先構建起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本土性橋梁,根據文化本土性的特點,在文化的各個板塊進行文化本土性架構與傳播。在本土文化的重構與重塑中,媒介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媒介所擁有的無差異屬性,很好的解構了全球性文化的霸權屬性;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媒介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本土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

二、電視節目的文化本土性特點

我國獨特的地理優勢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屬性:基于地方屬性的吳越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特定區域的本土性文化;基于上下五千年發展的繪畫、山歌、銘文等不同時期媒介的形態,也是本土性文化在社會變遷中的獨特呈現。在媒介高度融合發展的今天,這些文化本土性都可以通過電視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電視作為傳播媒介 (廣義上來說,我們將專業機構、團體制作的,并在大屏上予以播出的非電影內容都稱為電視),其本身有著自己的本土文化特點。例如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從“祭奠祖先,迎禧接?!钡健吧鹘K追遠,禮敬祖先”,再到“追思先哲,愛國為民”,喚醒了國人對詩歌、典故等中國本土文化基因的群體記憶。

(一)遺傳性與傳承性

文化本土性的根本是文化基因。文化基因積淀于歷史、人文、經濟等諸多方面的變遷,優秀的文化基因有著很強的生命力與流傳度,是具備獨特傳統的、有形和無形的表達方式,也會在表達與交互中擴充自己的豐富程度,這就是文化本土性的遺傳與傳承。

電視節目文化本土性中的遺傳性與傳承性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是本土文化層面。以河南衛視為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精準地把握了河南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文化基因。比如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 《梨園春》、推廣漢語言文化的 《成語英雄》以及鑒寶類文化綜藝 《華豫之門》等。這些電視節目將內容厚植于文化本土性的基因之上,在體現電視節目文化本土性、遺傳性的同時,也賦予其新的內涵。

二是媒介層面。場景表達的營造讓文化本土性基因激發出二次活力。作為環境理念的媒介場景,能夠通過“形”來塑造“神”。身臨其境的體驗是觀眾共情的起點,在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里最早“出圈”的 《唐宮夜宴》,就是大量采用MR、VR等技術手段,讓漫卷畫幅里走出的唐裝仕女,用媒介的力量彰顯了本土文化遺傳性的價值。

(二)民族性與時代性

賡續遺傳性的本土文化優秀基因,民族性在時代的發展中積淀——風土人情、信仰崇拜、歷法天文……這些凝聚著中華上下五千年集體記憶的本土文化屬性,就是文化本土性中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重要體現,民族性與時代性折射出文化本土性所蘊含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其中,民族性代表著從文化基因中傳承的獨特性,是文化本土性的強基之本;時代性則是現實的強烈映射,是文化本土性的固本之根,能夠讓文化本土性永葆競爭力。

在碎片化、分眾化傳播的融媒體時代,民族性氣質讓電視文化隱性滲透著民族文化。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既有展現出愛國情懷與民族大義的花木蘭和戚家軍,也有少年自強不息的奮斗;既有固本思源的人文情懷,也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傳遞。節目內容在文化本土性、民族性中追求立意深遠,思考深刻的主旨得以體現。

在不斷發揚電視節目民族性的同時,時代性也成為其得以呈現的必要元素?!爸袊澣铡毕盗泄澞恐?,太極與航天糅合而成的 《天地之中》再現了航天夢的發展,《給女孩》重新定義了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強烈的時代正向價值觀與文化本土性合二為一,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光影體驗,更透露著時代背景下民族特性的新內涵。

(三)符號與語言的賦值

文化本土性特點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符號和語言,它們是信息在各類媒介中傳遞的關鍵,更是文化本土性賴以生存的沃土?!叭祟愖罟爬系募o念碑就是語言”,符號和語言的關鍵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其所涵蓋的主體意識與情感價值,是民族乃至國家在全球化傳播中的代名詞。

電視節目的文化本土性需要符號和語言的多維度賦值。比如,“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頗受觀眾喜愛的 《洛神水賦》,就是將“水”這種代表柔的符號放大,當光通過復雜的水環境產生折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舞蹈被賦以更加強烈的動態感,一種奇特又有張力的本土文化特點通過“水”這一符號展現出來。再比如,以RAP為代表的新文化符號,在其特有的語言屬性下,賦予了河南衛視“中國節日”中《華夏》別樣的生命力,小浪底、高速公路、太極、豫劇等畫面符號與RAP語言特色的強結合,別開生面地展示出中原遼闊土地上,民族基因里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三、新時代電視節目文化本土性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電視事業從誕生起就承擔著黨和人民“喉舌”的重任。電視節目作為電視文化的重要呈現形式,必然要積極承擔起培養和增強觀眾文化自信的責任,這是電視節目的基本使命,也是電視節目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創新的前提。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高審美、強特色的制作講述中華文化本土性的故事,以此與觀眾同頻共振,催生出一種文化本土性層面的“思維共同體”,在滿足觀眾對精品文化需求的同時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助力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一)“互文性”營造民族記憶的轉身

“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最早開始使用的概念,她主張將語言與文學、藝術與圖像在內的各種實踐都納入文本的歷史之中。電視節目中的“互文性”是指不囿于文本之間原來的連接,并在各種文本之間建立聯系。在電視節目制作中,蒙太奇手法將不同的鏡頭相互組接,強化觀眾的“在場感”,引發觀眾的群體記憶共鳴,進而再次激發文化本土性的記憶。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互文性”不斷促使著民族記憶的“轉身”。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洛陽龍門的佛光山水通過舞蹈 《龍門金剛》得以再現:《飛天舞》和古風街舞 《金剛伎樂》的結合,使文字與圖片的傳播局限被打破,建立起了舞蹈文本的聯系;激昂的鼓點與古風旋律的結合,又建立起了音樂文本的聯系。在天地這個舞臺上,“互文性”運用不斷切換的場景,讓觀眾能夠走出演播室,驅散視覺審美疲勞,將文化本土性的熏陶與自我素養提升相匹配,強化了觀眾的視覺記憶和文化本土性記憶,同時也加深了觀眾的民族記憶,增進了觀眾源于文化本土性的文化自信。

(二)制造媒介傳播中的文化標簽

電視節目除了通過飽含民族特色的實體或聲、光、影等非實體手段構建民族記憶的“轉身”,還可以通過制造媒介傳播中的“文化標簽”來增強觀眾的文化自信。這些“文化標簽”在發揚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時,也是文化本土性構建“自我”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地方媒體的節目來說,要想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為自我創建更易識別的標志,進而被更多觀眾所認知,最佳途徑就是研究文化本土性中潛在的特質與底色,創新表達模式與表達內容,用文化本土性的內容與形式來展現“自我”、筑造“文化標簽”。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開篇就強調了電視節目的文化本土性。它非常明確自己應如何與廣大青年、青少年觀眾產生文化聯系,從而制造出符合文化語境的“文化標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簽”就是“漢服”“國風”。節目不僅巧妙運用“漢服”“國風”來建構舞臺,設計舞蹈與故事,同時,還善于通過營造話題性質的“文化標簽”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以 《甄嬛傳》中觀眾耳熟能詳的人物敘事線索進行“再續前緣”—— 《中秋奇妙夜》以影視劇在觀眾心目中的群體記憶來引發關注。還有基于評價體系的“知乎體”“文化標簽”——#如何評價河南衛視 《中秋奇妙游》#等,讓節目話題和熱度不斷發酵。在不同形式的“文化標簽”構建下,觀眾對文化本土性的感受、對文化自信的堅定便應運而生。

(三)對全球文化“他者化”的“防范”

構建文化自信始終面臨著全球文化“他者化”的挑戰。文化“他者化”是指站在弱勢地位的“他者”(個體/群體)很容易受到來自強勢地位的主體文化強加的負面信息影響,由“我們”“他們”構成完全對立面的“他者化”預設,讓站在強勢地位的主體文化更好地獲得身份認同,而站在弱勢地位的“他者”(個體/群體)則會被貼上“比不上”“不如”等復雜標簽。因此,在文化本土性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去注意的問題就是防止“他者化”的主體 (強勢地位者)視“他者”(弱勢地位者)為負面、渺小,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觀眾文化自信的堅定程度。

傳播矩陣化是對抗全球文化“他者化”的最佳途徑。作為地方主流媒體,河南衛視對旗下的多家主流媒體、新媒體公司進行了融合,組建了大象融媒體集團。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傳播過程中,猛犸新聞、大象新聞、河南衛視分別主持了河南春晚、“端午奇妙游”以及“洛神水賦”等話題,均獲得了超過5億次討論的傳播熱度。從節目的前期制作、中期推廣到播出期間的宣傳互動,大象融媒體集團巧妙運用了自己的媒體矩陣,不斷保持系列節目播出期間的話題熱度,以矩陣化傳播“對抗”全球文化“他者化”,讓文化本土性更好地、更加常態化地構建起觀眾的文化自信。

四、結 語

在媒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電視節目作為媒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呈現方式,依然肩負著塑造文化本土性的責任:既要將本土文化的優秀基因予以遺傳與傳承,也要在現有基礎上強化文化本土性的時代特點與民族氣質,重視民族語言與符號對文化本土性的賦值。

新時期的文化類節目要做出努力讓文化本土性中的民族記憶“轉身”,重新面向大眾;讓“文化標簽”深入人心并廣為流傳,推動文化本土性踏上“走出去”的征途,在“對抗”文化霸權的路上參與文化競爭,并在建構文化本土性的過程中,不斷堅定觀眾的文化自信,不斷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衛視電視節目媒介
抖音對戲曲藝術的再媒介化重塑
虛擬社會化與批判缺失:代際媒介觀演進與媒介素養研究
東南衛視 海峽衛視 美食紀錄片《下飯菜》專家點評
“二輪劇”霸屏衛視黃金檔 新劇僅占1/3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電視節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